留侯张良,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名叫开地,曾经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名平,曾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国。在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在他父亲去世后二十年,秦就灭了韩国。
当时,因为张良年纪还小,还没有为国家做事。韩国被秦将攻破的时候,张良家里很富有,光是使唤侍候的家童,就有三百名,这时他的弟弟不幸死了,可是他拿出全部家财来招募刺客,要谋刺秦始皇,替韩国报仇,却不去料理他弟弟的丧葬;他所以如此痛恨秦王,主要是因为他祖父和父亲,做了韩国五代国君相国的缘故。
张良曾经到淮阳去学礼,又到东夷去拜访仓海君,在那里招募到一位大力士,特地替他订做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准备一椎要了秦始皇的命。
这时,恰逢秦始皇到东边来巡游,张良就带着那位大力士,预先算好皇帝东行的路线,在博浪沙那儿埋伏,等到秦始皇的车驾到来时,就叫力士把那一百二十斤的大铁椎,猛力向那辆车掷去,可惜一个偏差,铁椎打中了旁边的副车。秦始皇见有人想谋刺他,大为震怒,大事搜索刺客,搅得天下不安,就是因为张良这一椎的缘故。
于是,张良改名换姓,亡命躲藏在下邳一带。
圯上受书
有一天,张良信步闲游,经过下邳的一座桥上,有一位老翁,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的身边,故意将自己的一只鞋,掉到桥下,回过头来对张良说道:“小伙子,下去替我把鞋拾上来!”
张良呆了一下,真想挥拳揍他,但一想:这一身老骨头怎经得起一拳?忍一忍,别惹事!跑到桥下,把老人那只鞋给捡了上来。正要交给他,老翁说:“替我把鞋穿上!”
张良心想:已经忍着气下去替他捡了上来,就做到底吧!于是就弯下腰来,屈膝跪在桥上,替老翁穿鞋。老翁也就毫不客气地,伸出脚来,让他把鞋穿好。也不道谢,笑着走了!
张良十分吃惊,望着老人的背影愣在那儿。老翁走了一里多路,又走回来,说道:“小伙子可以调教!第五天的天亮时,在这里等我!”张良十分纳闷,跪在地上回说:“好!”
第五天,天一亮,张良就去桥头赴约。等他到达时,老翁已经先到了!他生气地对张良说:“跟老人家约会,你却迟到,什么道理?”说完掉头就走,边走边说:“五天后早点来会面!”
第五天,五鼓鸡鸣,张良就起身前去,到达桥头时,老翁还是比他先到,又生气地说:“迟到,为什么?”老翁说完又走了!说:“五天后,再早点来!”
第五天,张良没等到半夜,就提前去赴约,心想:这一回够早了吧!可是他才到了没多久,老翁就来了,一看张良已经在桥上,很高兴地说:“应该这样!”于是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说:“好好研究它,就可以做帝王之师,十年后,时局一定有变动。十三年后,到济北来见我,你找到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了。”说完便走了,也没有交待别的话,再没有跟张良约见过。等到天色亮了,张良细看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心里十分珍爱它,经常研读记诵这部兵书。
张良仍然留在下邳,成为一个扶弱锄强的侠客。有一位叫项伯的人,曾经杀人犯案,前来投奔张良,张良帮他隐匿起来。
辅助沛公入关
十年后,陈涉那帮人起兵抗秦,张良也跟着招聚了百多名青年壮士,准备起义。这时恰好景驹自立,在留那个地方,号称楚国的代王。张良带着他的丁壮,想去投奔景驹,在途中遇到沛公,这时沛公已经召集了好几千人,在下邳以西一带扩张地盘,准备推翻暴秦的统治,于是张良便追随了沛公。沛公请张良作厩将,负责军中兵马事宜,而张良好几次拿《太公兵法》来讲给沛公听,沛公十分欣赏,常常听从他的计策。张良也曾将《太公兵法》讲给别人听,那些人都不能懂得。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赐的聪明!”所以,便忠心跟随沛公,不再想着去见景驹。
等到沛公到达薛,见到项梁,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趁机劝说项梁道:“您已经拥立了楚国的后人,然而韩王室的一位公子横阳君韩成,十分贤能,可以立他为韩王,来增强抗秦阵营的盟党。”项梁就派张良去找韩成,立他作韩王,派张良作韩国的执政官。跟韩王率领了一千多人,向西去收复韩国旧有领土。他们攻下好几座城镇,但又常常被秦军夺回去,韩兵就在颍川一带往来打游击。
沛公的部队从洛阳南出轩辕山,张良带着兵跟随沛公,拿下了十几座旧韩境的城池,打垮了秦将杨熊的部队。沛公派韩王成留守在阳翟;带着张良一同向南进攻,攻下宛城,向西穿过了武关。
沛公想派二万人的军队去攻打秦守峣关的守军,张良劝道:“秦的部队还很强大,不可轻视小看它;我听说峣关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之人,用点财帛,就可以把他打动了。希望您且留在营中,坚守阵地。另外派出一支先遣部队,预备五万人的粮饷;并且在四周那些山头上,增设许多部队的旗号,作为疑兵;一方面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去诱惑秦将。”
秦将果然接受了贿赂,背叛了秦,想要跟沛公讲和,联合向西,乘秦不备,偷袭咸阳。沛公想要采纳这个建议,张良道:“这次只不过是将领受了财宝想背叛秦皇罢了,恐怕部下士卒们不会一起叛秦。如果部下不听从,那就很危险了!不如乘他懈怠,我们去攻打他。”沛公于是领兵攻打秦军,打得落花流水,追逐败兵一直到咸阳附近的蓝田。两军在此作战,结果,秦兵完全溃败,于是兵临秦都咸阳城下,秦王子婴就出城向沛公投降。
沛公进入秦皇宫殿,看到宫室、帷帐、名犬、良马、贵重的珍宝、美女,数以千计,动了心,想留住在皇宫里享受一番。樊哙劝沛公住到宫外去,沛公不听。张良便劝道:“就是因为秦皇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到这儿来。我们代天下百姓消除无道的暴秦,应该生活节俭作风淳朴,今天您刚走进秦宫,就想沉迷享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助桀为虐’,而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接受樊哙的建议。”
于是沛公回到霸水之滨扎营。
当项羽带大兵来到鸿门,妒忌沛公先得手,占了首功,便想攻打沛公,那位曾经受张良保护过的项伯,就在黑夜里骑马飞奔到沛公的军营,单独私下里找到张良,劝张良跟他一起逃走,免得被项羽大军捉去。张良说:“我是代替韩王来保护沛公,现在情况紧急,我如果逃走了,那是不道德的!”于是把项伯的话,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听了,大为惊慌,说道:“怎么办呢?”
张良说:“沛公,您是否真心要背叛项羽呢?”
沛公说:“那些见识短浅愚陋的人教我把住关口,不要让其他诸侯进入,那么秦国的关中地方,可以全部让我划地称王,所以我就听了他们的话。”
张良说:“您自己估量能打败项羽吗?”沛公好半天没说一个字,最后说:“本来就打不过他,可是现在怎么办?”
张良于是硬把项伯邀去见沛公。项伯见到了沛公,沛公举杯向他祝酒,与他结为好友、儿女亲家。请项伯向项羽说明沛公绝不敢背叛他,之所以要把住关口,是为了防备其他宵小进入。等沛公见到项羽之后,这件事情才被化解了。(故事经过见《项羽本纪》。)
最好的谋士
汉王元年正月,沛公被封为汉王,拥有巴、蜀等地。汉王赐给张良黄金百斤、珍珠两斗,张良将这些财宝全部送给了项伯。汉王也请张良代自己送厚礼给项伯,请项伯代他向项羽要求,将汉中的土地分给刘邦,项羽答应了这项请求,于是沛公得到了汉中一带的土地。
汉王将要到自己的封国去,张良直送到咸阳西南几百里外的褒地,汉王叫张良回他自己韩国封地去。张良在路上劝汉王道:“这一路上,您何不烧掉您所走过的栈道,明白地告示天下人,不会再到关中来,这样可以安定项王的疑心!”汉王于是告别了张良,一路走,一路烧掉了回头之路。
张良到了韩境,因为张良曾经追随汉王,项羽不放韩王成回到韩国,带着他一同向东回去。张良劝说项王道:“汉王把栈道都烧断了,可见他不想回中原了。”接着,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文件,报告项王。项王因此没有再顾虑汉,而是发兵向北去攻打齐国。
项王终究还是不肯放韩王回韩国就任,封他为侯,最后在彭城将其杀掉。张良即刻逃走,从小路躲躲藏藏地逃到汉王的领地。此时汉王已经收复了三秦,于是封张良为信侯,跟随汉王向东出发,去攻打楚项王。军队到了彭城,汉军打了个败仗而回。到达下邑,汉王下马休息,坐在马鞍上问道:“我想放弃函谷关以东所有的土地,谁和我共图大事,那就归谁!”
张良建议道:“九江王黥布,本是楚的猛将,但是他跟项王有私仇,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河南一带造反,这两处人可以用来救急,而您这边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您真要放弃关东天下,不妨用这三个人,那楚项王的大军,一定可以击破的!”
汉王听说,于是就派能言善道的随何,去游说九江王英布,又派人去连络彭越。等到魏王豹背叛汉,汉王就叫韩信带兵去攻打他,顺势拿下了燕、代、齐、赵诸国。然而,刘邦终于能打败项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张良所推荐的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由于体弱多病,从未能单独挂帅出征,独当一面,但他时时跟随在汉王左右,为他筹谋策划。
画箸阻封
汉王三年,项羽把汉王围困在荥阳,非常危急,汉王十分忧惧,和郦食其研究如何削弱楚的势力。
食其说:“从前商汤伐夏桀,封夏的后代于杞地;武王伐殷纣,封殷人的后代于宋国。而今秦人蔑弃道德仁义,侵占了各国天下,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无立锥之地。大王您如果真能恢复六国后人的王位,给予他们印信,这样,他们的君臣百姓,必定都感戴大王您的恩德,仰慕您的义行,愿做您的部属来听您支配。这样,施德与天下的义举实行了之后,您如果要南面称霸,楚一定会整饬衣襟朝拜您。”
汉王说。“好极了!快快去刻印,先生,您就快快带着它们出发吧。”
食其还没出发,张良前来拜见,这时汉王正在吃饭,对他说:“子房,你来,有人替我策划削弱楚国势力的办法。”于是就原原本本地把郦食其的话告诉张良,并问:“子房,你的看法如何?”
张良说:“是谁替大王策划这样的计谋?您的大业可完了!”
汉王说:“为什么呢?”
张良回答说:“臣请大王准许我用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
于是张良说:“从前商汤讨伐夏而又敢于分封他的后代在杞,是因为他算准了能够制夏桀于死命,不会东山再起。今天你能制项羽于死命吗?”
汉王说:“还不能!”
“这是不可以这样做的第一条。武王伐殷纣,又封殷的后人于宋的原因,也是预料到能得到殷纣的头颅,现在大王能得到项籍的头颅吗?”
汉王说:“还不行!”
“这是不可以的第二条。武王攻入殷,马上用特殊的标志把商容的里门,标示出来,以示对贤者的尊敬,把箕子从囚徒队里放出来,整修比干的坟墓。现在大王能够去整修圣人的坟墓,标出贤者的里门,到智者的门前去致敬吗?”
汉王说:“还不能够!”
“这是不可以的第三条。武王把纣王存积在巨桥仓的粮食、储积在鹿台库的钱货,拿出来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大王能把您府库里粮食钱财,散给穷人吗?”
汉王说:“不行!”
“这是不可以的第四条了。伐殷的战事结束,把战车改为普通车,把兵器倒转头来,放在仓中,盖上虎皮,告示天下,不再动干戈打仗了。现在大王可以放弃武装去从事文教,不再战争了吗?”
汉王说:“还不行!”
“这是不可以的第五条了。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坡下,告诉天下人再不乘马打仗了。现在大王能解下马鞍,放到山坡上而不再用马打仗了吗?”
汉王说:“还不行!”
“这是不可以的第六条了。把牵运输车的牛,放到桃林塞的北边,告诉天下人不再运输军需,屯聚粮草了,现在大王能够解散牛群,不再驼粮运草了吗?”
汉王说:“还不行!”
“这是不可以的第七条了!而且天下的谋臣说客,抛弃妻儿,离开祖坟,告别朋友,来追随您的原因,不过是早晚想获得一小块土地立足。现在您恢复六国的旧秩序,立韩、魏、燕、赵、齐、楚六国的后人,而各方来的谋士说客,一定各自回国去侍奉他们自己的王子,跟他们亲戚家人团聚,回到他们的老家,还有谁来帮大王取天下呢?这是不可以的第八条了!而且楚国目前是无敌于天下的,您立的六国必然被楚国削弱而去附庸它,大王如何能使楚国来臣服您呢?假如您真用了那人的计谋,您的大事就完了!”
汉王于是不再吃饭,吐出了口中的食物,大声骂道:“这小子,几乎把老子的大事给搞糟了!”于是即刻下令,赶快把那些印信销毁掉。
雍齿封侯
汉王四年,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立为齐王,汉王闻之大发雷霆。张良劝汉王因势利导,汉王就派张良做特使,把齐王的印信送去,封韩信做了齐王。(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五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阳夏的南边,战事不利,于是就坚守在固陵,等候韩信、彭越前来会师,结果,诸侯军队没能照约定的时间前来,张良就劝汉王订“事成分地的约言”,汉王听从他的计议,结果,各地的兵都来了!(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汉王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由于张良从未上过战场,没有冲锋陷阵的战功,汉高祖说:“在帷幕里动脑筋策划,能决定千里之外的胜算,这是子房的功劳。请你自己选择齐国境内,有三万户的地方,做为自己的封邑吧!”
张良说:“当初臣从下邳起兵,跟陛下在留相会,这是上天将臣送给陛下。陛下采用了臣的计策,侥幸地竟然能够常常起效,臣愿意封于留就够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大地方。”于是,张良被封作留侯,与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汉帝把有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统统封赏了,但其余的人,日夜争吵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封赏的事一时不能解决。皇上在洛阳的南宫,从阁道上看到诸将三三五五,一撮一撮,坐在沙土地上在窃窃交谈。
皇上问:“他们在说些什么?”
留侯回说:“陛下不知道吗?他们在讨论造反哩!”
皇上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要造反呢?”
留侯说:“陛下以一个普通平民起身,靠这群人来打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然而您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类您所亲近喜爱的人,而您所诛罚的,都是平时所怨恨的仇家。现在军中人事官正在统计战功,如果所有的人都被封赏,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分封到自己,又怕您检讨他们平时的过失而遭到诛杀,所以聚在一起讨论如何谋反!”
皇上担忧地问:“怎么办呢?”
留侯说:“您生平最讨厌的,并且是大家全都晓得的人,是谁?”
皇上说:“雍齿和我有旧仇,好多次曾经使我受窘受辱,我一直想杀了他,但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下手。”
留侯说:“现在您赶快先封赏雍齿,来昭示群臣。群臣看到雍齿都被封了,那么大家的心都会安定了。”
于是皇上便摆酒席,欢宴群臣,当席封赏雍齿为什邡侯,并且紧催丞相、御史们快点定功分封,群臣们赴宴归来,都十分欢喜地说:“雍齿都还能够当侯,我们这些人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劝都关中
刘敬向汉高祖进谏说:“都城要建在关中。”
皇上主意不定。高祖身边的大臣,都是华山以东的人,所以很多人劝皇帝定都在洛阳,他们的理由是:“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函渑池,背后是黄河,前面是伊、洛二水,它的地理形势十分坚固易守。”
留侯说:“洛阳虽然有这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小,方围不过几百里,地小田薄,如果四面被围,这不是可以用武打仗的地方。至于关中,左面有崤、函的险要,右面有陇、蜀的大山区,土壤肥美的平原,广阔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边有牛马牧畜的大草原,有北、西、南三面的险要可以固守,只须东向一面来控制诸侯。诸侯安定,那么黄河、渭水可以开通漕运,运输天下的粮食,西供京师所需;如果诸侯有叛变,则循着漕河而下,足以维持出征军队的补给。这正是我们常说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呀!刘敬的建议是对的!”于是高帝立即起程离开洛阳,向西定都关中。
留侯也跟随高祖车驾,西入关中。
留侯天生多病,于是就学习道家的导引吐纳术,不吃烟火食,闭门静修,一年多都足不出户。
易储风波
皇上想要废掉太子,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做太子。很多大臣们都出来劝阻,所以一直不能作最后的决定。吕后十分恐慌,不直到该怎么办。有人就向吕后建议道:“留侯最善于筹谋计划,皇上十分采信他。”
于是,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去胁迫留侯道:“您曾经是皇上的智囊,皇上对您言听计从。现在皇上要更换太子,您如何能高枕无忧、置身事外呢?”
留侯说:“从前皇上处于困难危急之中,幸而听从了臣的计谋。现在天下太平,因为个人的偏爱而要更换太子,这是骨肉之间的私事,纵然有一百个像我这样的谋臣也是没用的。”吕泽强迫留侯道:“不管怎么样,您一定要替我们想想办法!”
留侯说:“这件事是不能用口舌言语来争取的!我想起曾有四位皇上请不动的人,这四人年纪都很老了,都抱有皇上对人轻蔑侮辱的成见,所以躲避在深山里,坚决不做汉家的臣子。然而皇上对这四位老人,却十分尊敬。现在您真能不吝惜金玉财宝布帛,那么就请太子写封信,措辞要谦恭有礼,派出舒适安稳的车辆,再带上能言善道的辩士,去诚心诚意恭邀他们。他们应该会来。如果请来了,就待为上宾,请他们时常跟着太子去上朝,让皇上看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诧异而询问。皇上知道这四位是贤者,那对稳定太子的地位,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于是吕后就叫吕泽派人捧着太子的亲笔信,用最谦恭的官辞,最贵重的礼品,去迎请这四位老人。四人来到京师,就在建成侯府中做客。
汉王十一年,黥布造反,皇上正有病,不能带兵出征,想要派太子为将,前去打黥布。四位老人互相商量道:“我们之所以来京师,是要保定太子的,现在如果太子去带兵打仗,事情就危险了!”于是就劝建成侯道:“太子去带兵打仗,如果有功,并不能对太子的名位有好处;如果无功而回,那太子就会因此倒霉了!而且,太子所率领的那群将领,都是曾经跟着皇上打天下的猛将悍帅,现在叫太子来率领他们,这就如同让羊来带狼,他们都不会肯替太子出力的,此次出征无功而回,是一定的了。臣常听人说:‘母亲被宠爱,则儿子也会时常收到父亲的爱抚。’现在戚夫人日夜侍候皇帝,赵王如意又常抱在皇帝跟前,皇上常说:‘我绝不会让那个不肖的儿子爬到我爱儿的头上!’赵王如意代替太子的地位是摆在明面上的。您不如赶快请吕皇后找个机会到皇上面前流着眼泪说一番话:‘黥布是天下有名的第一猛将,而且又深通用兵之道,现在所有将领都是陛下旧部下和辈分相等的人,您叫太子来领导他们,岂不是叫羊羔率领野狼吗?他们一定不肯听太子指挥。而且,如果这个消息被黥布知道了,他就会公然击鼓西来长安了!皇上您虽身子不好,但是准备一辆大车,您勉强睡在车上,叫人好好护持您,带着他们去出征,那些老将们不敢不尽力,皇上虽然辛苦一场,但是为了您的妻子儿女,您就勉为其难吧!’”
于是吕泽立刻在半夜里跑去见吕后,吕后则找机会面见皇帝,涕泪横流,把四人所建议的话,哭述了一遍,皇上听了说道:“我早知这小子派不上用场,我只能自己去走一趟吧!”
于是高祖亲自率领军队东征,那些留守的大臣们,都送行到霸上。留侯正在病中,勉强起来,赶到曲邮地方,拜见高祖,说道:“这次陛下出征,臣应随驾同去,无奈臣病得十分严重,实在走不动。楚军行动快捷、勇悍,希望皇上不要和楚人为争头功,正面冲突。”乘机又劝皇帝道:“不如派太子做将军,叫他监督关中戍守部队。”
皇帝说:“子房,你虽在病中,希望卧病中仍要勉力辅助太子。”这时,叔孙通为太子太傅,留侯兼代太子少傅的职位。
汉王十二年,高祖打败黥布,从军中回到长安,他的病日益深重,更想尽快改易太子,留侯出面劝阻,皇帝不听他的劝阻,留侯因而藉生病请病假不再管事。叔孙太傅就拿古今历史上换太子不利的史实来劝谏皇帝,并以死来阻止皇帝改易太子,皇帝只好假意答应他的请求,心中暗自考虑。
有一天,宫中举行宴会,摆出酒席,太子侍候在皇帝身边。四位老人跟随在太子身边,他们年龄都在八十以上,胡须眉毛都是皓白的,衣冠十分不凡,惹人注目。皇帝觉得很奇怪,问道:“那四人是谁?”四人一起向前,报上自己的名姓,分别为: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皇帝大惊,说:“我寻访诸位这么多年,诸位一直在逃避我,现在诸位为什么跟随我的儿子前来呢?”四人一起回答道:“陛下瞧不起人,又会骂人,臣等不愿受您的辱骂,所以十分恐惧,只好躲藏起来。可是,我们听说太子为人,既仁慈又孝顺,谦恭下士,天下人无不伸长脖子,等待能有机会为太子效命,所以臣等来投奔他。”
皇帝说:“麻烦诸位,有始有终,好好地辅佐保护太子吧!”
四人举酒向皇帝祝寿,礼毕,小步退出。皇上眼睛一直看着四人离去,然后对戚夫人指着四人说:“我打算改易太子,可是他得到那四个人的辅助,太子羽翼已经丰满,恐怕动不得了。吕后真的要做你未来的主子了!”
戚夫人听了,哭泣不止。皇上说:“你起来为我跳一支楚舞,我替你唱楚歌伴奏!”歌词唱道: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它的羽翼已成,可以纵横四海。它展翅高飞,你已无可奈何了!虽有良弓绳索,能拿去射谁呢?”
就这样,唱了很多遍。戚夫人一边舞着,一边流泪唏嘘不止。皇上只能起身离开匆匆离开了酒筵。高祖终究没能改易太子,这是留侯请四人前来辅佐太子的功劳。
聪明人的尾声
留侯曾跟随高祖去攻打代国,出奇计而攻下马邑,以及后来曾劝高祖立萧何为相国等等诸事,那些无关乎天下存亡的言论小事,就不一一记载了。
留侯曾说:“我家几代在韩国做宰相,当韩国被秦所灭,我万金不惜,为了要替韩国报仇而对付强秦,天下都震动了。现在,我用这三寸不烂之舌,做帝王的师保,封赏万户,位列诸侯,这已是老百姓的最高愿望了,对我张良来说,已经足够了。现在,我愿意放弃世间一切杂事,跟随仙人赤松子去四处云游。”于是,他开始不食五谷,道引轻身,学习仙术。恰逢高祖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于是强迫他吃饭,说道:“人生活了一辈子,正如白驹过隙,何必自寻烦恼到如此地步!”留侯执拗不过,勉强听太后的吩咐,进饮食。
八年之后,留侯张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他的儿子名叫不疑,承袭了他的爵位。
子房当初曾在下邳圯上接受那位老翁送他的《太公兵书》,十三年后,他随从高祖经过济北,果然看到谷城山下有块黄石,他就搬回来珍重地供奉它。留侯去世后,黄石跟随他一起下葬。每年夏季冬季两次祭祀张良之时,也同时一并祭祀黄石。
留侯张不疑,在孝文帝五年,因为犯了不敬之罪,被削去封爵。
太史公评说
学者们多说世上没有鬼神,但是却以为物质能够成精成怪。留侯所遇到的老翁赠书,也可以算是一怪了!汉高祖好几次遭到困难绝境,而留侯常常献计奏功,这岂可说不是天意吗?皇上说:“在军营中策划筹算,可以决定千里外的胜算,我在这一点上是不如子房!”我以为张良一定是相貌魁梧高头之人,等到看见他的画像,他的面容像标致的妇道人家,这大概正如孔夫子说的:“如果以貌取人,我就把子羽给看错了!”留侯之于我,也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