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管鲍之交

管仲名叫夷吾,是颍上人士,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游,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一个贤能之人。

管仲曾经因为贫困欺骗过鲍叔牙,鲍叔牙却一直友好地对待他,从不提起过去的事情。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后来小白即位成了齐桓公,公子纠死了,管仲遭到关押,鲍叔牙于是在齐桓公面前举荐管仲。

桓公任用管仲掌管齐国政务,并因此而称霸。他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扶天下正义,靠的正是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当初我贫困时,曾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我在分配财物时多拿了一些,鲍叔牙却不认为我贪财,因为他知道我家里确实很贫困。我曾替鲍叔牙办事,却越办越糟,反而使他处境更加艰难,鲍叔牙却并不认为我蠢笨,因为他知道时运既有有利之时,也有不利之时。我几次做官都被君王罢免,鲍叔牙却不认为我没有才华,因为他知道我没有遇到合适的时机。我几次打仗几次败退,鲍叔牙却不认为我怯懦,因为他知道我家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后,召忽为此自杀,而我遭到囚禁的侮辱,鲍叔牙却不认为我没有廉耻,因为他知道我不会因为小节而感到羞愧,却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生育我的人是我的父母,了解我的人却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之后,自己委身处在管仲之下听从他的指令。他的子孙享受齐国的俸禄、封邑达十几代,其中不乏有名的大夫。天下人在称赞管仲才能的同时,无不夸赞鲍叔牙的知人善任。

仓禀实而知礼节

管仲做了齐相执政以后,凭借齐国处在东海之滨的有利条件,通过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百姓上下齐心。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民就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了,人民就会辨别荣辱;国君遵守法度,上下左右的人才会团结一致;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要让它顺应民心。”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凡是老百姓需要的,就顺其发展予以满足;凡是老百姓不需要的,就顺其愿望予以制止。

管仲在处理政务时,善于把灾难化为吉祥,把失败化为成功。他重视分辨事务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本来是因为少姬的事情大发雷霆,率兵南下攻打蔡国,管仲却趁机讨伐楚国,责怪楚国不向周朝进贡包茅。齐桓公本想北上讨伐山戎,而管仲却趁机劝说燕国实行召公的政教。在与鲁庄公在柯地会盟时,齐桓公想违背与曹沫的盟约,管仲却顺应时势让齐桓公信守盟约,从而使各诸侯国因此都臣服于齐国。所以说:懂得获取与给予之间的关系,是从政的法宝啊!

管仲的财富足可以和诸侯相媲美,拥有三房漂亮的媳妇和国君的宴饮设备,可齐国人却不以他为奢侈。管仲死后,他的政令照样得到了遵守,因此齐国的力量常常比其他诸侯国更加强盛。

三朝名相

一百多年后,齐国又出了一个晏子。

晏平仲,名婴,是莱地夷维人。他曾经侍奉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厉行节约而又努力办事受到齐国人的敬重。他在做了齐相之后,吃饭时桌子上不摆两样肉食,妻妾不穿丝制的衣服。他在朝廷上,当国君信任重用他之时,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当自己不被信任重用时,则缄口不言,只正直地去做事。国君有道,他就遵从王命去执行;国君无道,他就斟酌着去办。因此,他连续三朝都名闻各诸侯国。

越石父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却遭到囚禁。晏子外出办事,正好在路上遇到他,便以自己车子左侧的马将他赎出来,载着一起回到家中。晏子没有和他打招呼,便独自进入内室。过了一些时候,越石父请求离去。晏子对此感到非常奇怪,忙整理衣冠道歉说:“我晏婴虽然算不上宽厚仁慈,至少也把您从困厄中解救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离开呢?”

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的委屈是不足为怪,而在遇到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就该受到尊重。当我被囚禁时,别人是不了解我的。先生既然有所感悟并把我赎回,说明您是了解我的;您明明了解我却不肯以礼相待,我还不如仍旧被囚禁呢!”晏子马上便把他请进去,视之若贵宾。

晏子做了齐相以后,一次外出时,车夫的妻子偷偷地从门缝里窥测自己的丈夫。她的丈夫替齐相驾车,头上顶着车盖,挥动着鞭子抽打着马匹,得意扬扬,一副非常自满的样子。谁知他回到家后,妻子却要求离开他。丈夫询问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足六尺,身为齐相,声名传于诸侯之中。我今天看他外出时,思虑深沉,脸上一副非常谦卑的表情。而您身高八尺,给人做仆役驾车,然而脸上的表情却十分满足,所以我要离开你。”此后,这位车夫变得渐渐收敛起来。晏子奇怪地询问他,车夫据实以告,晏子便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评说

我读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诸篇,及《晏子春秋》,他们的著述都非常详细。看过了他们所著的书,于是就希望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所以为他们编写了这篇传记。他们书中所载的事实,世上的人大多是了解的,所以在这篇传记里不再论述,而只讲一些他们的轶事。

管仲是世人所称道的贤臣,但是孔子却看不起他。难道是因为周道衰败,桓公又很贤能,管仲不竭力辅佐他行王政,而仅称霸吗?《孝经》上说:“顺从君上的美德,纠正君上的过恶,所以君臣上下能亲密相处。”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晏子不畏权臣,趴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哭泣,成礼以后才离去,他怎么会是所谓的“见义不为而无勇”的人呢?至于晏子劝谏国君,当面冒犯他,这正是所谓的“上朝就想着尽心侍奉君主,下朝就想着努力补救过错”。假使晏子现在还活着,就是替他拿着马鞭赶车,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