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连年频发灾害,季节风雨不际,天干地旱不收,百姓们便苦闷的围坐在一起共商良策。此时已是8月份的时节。良策没有听到,却不知何故,我是鬼魅附身的谣言越传越盛,说近几年的大旱不雨,贫困交加,都因我是鬼魅的缘故,凡身阴气太重,阻碍了广阔天地的浩然正气,才导致阴阳失衡、气节失调连年受灾;祖祖辈辈都是风调雨顺,也就他来这十几年才渐渐形成这种状态;又无化解恶缘的良策,只得赶我远离城南村了,否则百姓仍会遭殃,而未来的日子不定又会发生何等灾难呢。

于是,附近的村民联合起来要到我家与大哥寻理,商定着驱赶我的策略。这消息是常来“思官”读书的小伙伴悄悄告之大哥的。大哥本想领我去当面对峙,解除村民的心理隐影,而我却是忐忑不安,担心若有不可控制的事件发生,我若呈一时气盛做出飞天之举,之后我远离了倒是无妨,会给大哥造成不可低估的影响。

我劝大哥说:“我就去牛头彩山躲避一段时间呗,一切予我毫无损失,待事情平息下来,再悄悄返回也是一样,咱不在风头上硬顶。”大哥担心我在野外吃苦受累,可经不住我说愿意远离。于是,我便当即离开了家到了牛头彩山躲避,并说好,如若近期没事,大哥会通知我返回。

谁知第二天一早,许多不明旧理的村民便是举着锄头、铁锨等家伙什,围住了我家的院落,高喊着一定要赶我离开城南乡。大哥不慌不忙的打开柴门,让大家进来,在堂屋、西房内寻了个遍。

大哥说:“早已离开许多时日了,村里贫穷的状态与我家小弟毫无关联,就算得我家小弟永远不回来,咱们也不能富裕起来,更是不敢保证今后的城南乡就永远的太平无事;再说了,一介普通村民,何能可以造成天干地旱、颗粒无收?”

大家思想却也有些道理,加之并未寻到我在,倒也平静的对大哥说:“总之吧,这人来路不明,多年相貌不曾衰老,定有不详征兆;既然有了此种说法,若不赶走总觉心中空悬,极不踏实,好在人已远离,不管是否与天干地旱有无关系,总归是心中安稳了许多。”然后,大家收锣熄鼓便离开了。但一连五天,一早一晚的都有人到“思官”内查寻我的踪影。

我是在牛头彩山躲避了半月之后,才敢晚上愉愉回家睡觉,一大早天蒙蒙亮就得悄悄离开。之后,倒也安静下来。可又过月余时间了,大哥在村外街头,还遇到一位年轻些的陌生男子,先是悄悄打听多年前给李步老人家送过书信的年轻后生是否还在,并拿着我的画像询问去了哪里,吓得大哥连连说:“此人早已离开城南乡,说是回家乡通古斯去了。”大哥回家后对我说:“此男子怅然若失,并询问通古斯在何处,如何去寻呢。后又在村边街头细问他人,还游荡到我家的柴门前停足许久。”吓得大哥连连说道:“乡人仍不消停,还找个外地人,装作不相识的样子盘查;若在村外看到陌生人士,一定要远远离开,万不可承认自己的身世呢。”

我点头答应,心中暗想,我是何人?怎能让他人查到,对吧?

我离开家院二个月了,天干地旱也末好转,所以,人们对我也渐渐失去了兴趣。之后我才又回到思官居住。

此时年月极其艰难,百姓的生活日不聊生,因与西夏连年争战,国家苛捐杂税甚重,每年秋收时,村民们则是站在田间唉声叹气,说粮食交租后自己所剩无几,有大半得上交,这日子没法活了。不单是城南乡,当地的北沟石、三里河、郭家村等地也是这种状况,整个区域的百姓都度日如年呢。

之后二年的春天里,青黄不接,饥荒连季,更是哀鸿遍野,饿死者众。我与大哥,凭借租赁或售得书籍也是步履维艰。穷苦人们一日三餐便是困难,那还有多余的钱子让孩儿读书?所以,大哥只得去往外乡的集市兜售书藉,一早就走很晚才回,并带来些外界的消息。

说是新一轮的争兵又要开始了,争兵只会加重农村的赋税,虽与西夏的战争频繁失败,但仍要继续争战。这是1040年秋天的光景,是我来尘世第30年的时光,也是我到达城南乡的第28个年头。我仍住在寒露大哥家的这间名为“思官”的土房里,因没有半点关于通古斯及莲花的消息,我只得滞留在这片纯净清贫的山村。我足不出户,少抛头露面,基本与这个世界脱离了关系。

足不出户的原因,我不可能在这近三十年里,相貌一直没有变化。大哥也曾提过疑问,怀疑我的出身真的与某些鬼魂混淆一体,才不愿结婚。

大哥询问我说:“要不要请巫师来趋逐恶魔?也好安得家室。”

我说:“不必,我身体没事,也不知何故这样。”

大哥还想起了之前的事情,对我说:“对了,你还记得两年前,你躲藏之时曾有外乡人暗中追查你么?当时那人就称你为仙人呢,可惜当时我只顾着恐慌,没有多想,还被我挡了回去;如若细问缘由,也不定就能寻得些路数呢。”又说:“那外地人倒也面善温和,嗯,样子清瘦,大眼,方脸,个子不高,也不象坏人;我还对他说,送信的年轻人在这里居住多年,后因恶魔附身,乡民担心引起不良事件,早被驱逐远离了。”

大哥想了好久才问:“此人不会是你家乡来的吧?有种仙风道骨的神态,要不怎会称你为仙人呢?”又摇着头说:“应该不是,他还询问通古斯在何处呢;那,定是心怀不规之人了;可是啊,谁又敢对仙人心怀不规呢?可惜现在才想起此事,有些晚了,要不然细细追问一番,兴许能得出你容貌不变的结论。”我也在深思,没有回答。

关于几十年容貌不变之事由,我对大哥提及了合理的说词。

我说:“在我们家乡一带,人们终日居住在冰天雪地,所以皮肤与外人不同,有种抗寒力,不易衰竭变化;到了温度适宜的环境,更是不易老化了;再者了,我们长年饮用冰雪消融后的寒水,甚有强健之功能,到了青年身强力壮时,身体各个官能固定,衰老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因环境导致我们那一带的人终生如此,特别在相貌上十几年不会有衰老的痕迹,可到了老年时期,一旦变化会衰弱得很快。”

大哥开始没信,因为这超出了他的认知与思维,但我不是坏人,与世无争,又安然处事,所以大哥只是困惑,也没有再提过其它的看法。

大哥还安慰我说:“我晓得你的状况,可他人不晓得,所以就算再听到鬼魅附身的话也不要在意,即使你体内存有恶魔与他人也是无关,你安心居住就行。”

之后,我还听取了大哥的建议,最好不要时常外出活动,免得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便是我终日居住在“思官”的原因。

静好的日子,灿烂的时光,我倒也安然。只是没有人时,或风高星稀之刻,我会独自到村南约五六里外的牛头彩山去游走,算是放松一下终日隐藏在小屋的灰暗心情。大哥也同意,说:“去了牛头彩山也尽量不要与外人接触,不定那句话就会引起大家的惊慌。”我自然答应。

关于牛头彩山的命名,是因为自城南乡的位置看去,山的一边恰似牛头的侧面,鼻眼清晰,高低准确。又因风光无限,一年四季鲜花盛开,丛丛花儿艳丽夺目,就似彩云铺展在山坡上,便叫做牛头彩山了。

大哥终日忙于收集各大名家的文集或书稿,特别是欧阳修的作品,好印刷出售,换得费用维护家计。我就在家排印装帧。西昆派杨忆的书倒是弄到几册,但大哥就是说内容浮燥无物,除了用词华美便是空弄机巧。开始刻印几册,终也没有售出,便也做罢。

我们不紧不慢的活着,战事早已停止,国家百废待兴,百姓日子并未好转。

一天傍晚,天很黑了,大哥才托着深重的脚步回来,放下推车,便哀声叹气,说:“现在的光景差距越来越大,贫穷弱小如平常百姓的日月越来越艰难,而官宦之家则是歌台舞榭锦衣玉食,清寒与苦难全压在靠土地耕作的百姓身上,好不容易收获些粮食还得交予租粮,用来供应官运亨通之人的挥霍。”这让我想到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词句。

大哥自外乡带来消息说予我听,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已经显现,官方大力搜刮民脂民膏,才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特别是张朝天之权贵,腐败贪污,用尽法子卖官买官随心所意加封加爵,弄得一众朝野人浮于事,门槛重重,百姓办事极难;所以啊,有钱有权者挥金如土,平常百姓日不聊生,贫富差距空前巨大,层次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大哥还提及了一些政客也想改变当前的衰退局势,特别是针对朝廷命官,要严惩贪污腐败,改善百姓状态,并倡导道行天下、德范人规,为普通百姓树立标杆之榜样,无奈力量有限未能得逞。

大哥细细述说:在景祐三年(1036年)时间,范仲淹便着手呼吁改革,他把时局突出的问题归咎为各类腐败所至,而身为馆阁校勘的欧阳修却看得更加深刻,认为腐败及冗官冗员才是造成时代顽疾的根本原因,并提意把沉重的体制与腐败联同整治。所以,范仲淹与欧阳修倡导的革新一经宣告,如晴天惊雷,震惊朝野上下,因与张朝天的险恶势力对垒,与盘根错节的当政者对立,势单力薄的范仲淹与欧阳修一派,如何也争不过根深蒂固的官僚力量,虽然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终归响应者甚少,悬殊巨大寡不敌众而失败,两人双双被贬流放;所以啊,肆无忌惮的官吏更是变本加厉的欺上瞒下欺诈百姓了。

我听后紧张,便问:“被贬到哪里去了?”

大哥叹口气说:“唉,坊间传说,就因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正义受阻变革失败;范仲淹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主将也受牵连,被贬夷陵(今湖北宜昌)任一县令。”

我向来不问时事,官员被贬与末日毫无关联,虽觉可惜,却也不想弄懂争斗的胜败。不知范仲淹是谁?更不知欧阳修是何人?只知欧阳修的文彩甚是出众,读之有种蒸蒸日上的活力之感,在民间流传甚广,其文章可换取些钱币,这便是正事,其他已无关紧要。因被贬事件在大众间传言甚广,时常听人讲些具体的情况,也就知晓了一些细节。

又有一天傍晚,大哥回家后说:“如今的百姓对欧阳修评议越来越高,说是个以民为主的好官,之前提奏折子的内容也是改善百姓悲苦倡导高尚风向的内容;从汴京贬离,京城再也没有这种为民请愿的好官了,百姓甚是失望。”

我又好奇的追问:“那、两位大人被贬之后如何?”

大哥说:“范大人年事稍高,被贬之后,倒也安于现状,仍居住京城平静待世;而这个欧阳修被贬之后,远离繁华被迫到了偏僻的乡野,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不过,这位大人倒也懂得权衡利弊,趁机实施开了他改革的新政;所以,当地百姓在新政的倡导下,生活逐渐富裕,精神渐次高涨,三年多的工夫,说是夷陵倒呈现出另一派的繁荣景象呢;唉,这不人们说么,朝上没有了正义的声音,腐败越来越重,政策越来越偏,纲政越发弱化,平民忧患就越陷越深呢,而夷陵却是不同;听说,皇帝这才暗中察访,感知欧阳大人所倡导的新政符合天道地纲呢;看看吧,仅是过了三年多的光景,差异就明显的表现出来了,所以不得不于今年(康定元年)召大人回京,采夷陵经验,商议编修崇文总目及纲领之事,大人便鞠躬尽瘁修订纲领纪要,以缓政统危机,救国于危难之中呢。”

大哥说:“不久之后欧阳大人又返回夷陵过起清贫的日子,仍仗义执言,看来真是位替民请愿的好官呢。”

我也感到这位欧阳大人能伸能屈,不计个人得失,且心胸宽广,敢为民先,肯定有着过人的本领与才能,使当朝得以倡导新政纲领,让百姓过上好的日月,这样的政策才是好的政策。我还思量过与我的使命是否有关联呢,新政实施也仅是使百姓的日月更加繁荣,与灭亡且无关系,所以此事便与末日无关了。

普通的日子,平常的岁月,我与大哥就这样过着紧巴又忙碌的生活,且不急不燥的活着,大哥在逐渐老去。到了1047年的春天,我看大哥的体力越发衰弱,便说:“我不能总这样足不出户的只干些家里活计,不能老让你一人早起晚归的辛苦奔波,再说了,我隐藏了这许多年,可百姓的日子也未好转,没有人再有心思管我是否是鬼魅附身呢。”

于是,无事的日子也跟随大哥走街串巷,挣些币子补贴家用。我们便一起在乡间赶集售书,三天一集五天一市,早出晚归搭伴而行。倒是我们兄弟两人共同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但我并没有忘记那位欧阳修之后的事情。而平常角落随缘机遇,总能听得许多关于欧阳修的传闻。有时听与不听,传闻就一样在坊间流传着呢,所以倒也知晓了他的许多事情。

说是,到了庆历三年(1043年)4月,宰相兼枢密使晏殊,因欧阳修不阿谀奉承、不为自身谋利,便举荐进入知谏院,成了一名谏官。于是,大人在外漂泊七年又重返官场;此次回京,立即开启了稳固其根基的策略,接近革新派官员,与善于发现弊端之士彻夜长谈,连同几位谏官恪守职责,以锐利的眼光审视朝野,加上在夷陵实施新政时取得的经验,很快制定了利国利民的一系列纲领,以期提升整个大华汉人的素质;大人还用极大的勇气与胆识指陈朝政阙失,斥责奸相忤逆,向权威挑战,向旧规开火,此一系列行为被人们戏称为“一棚鹘”。

由于新纲领倡导推行的是“富国强民”与“文明开化”,宗旨是改革落后的封建意识、实现大华民族的焕然一新。所谓“富国强民”,即改革旧的风俗,废除封建特权,改变腐朽传统,实行健康的大众文化体系,以提高汉民族的强大;所谓“文明开化”,即变革教育制度,大力兴办学校,从小抓起树立健康的处事观念,杜绝好逸恶劳的不良思潮,来推动民族素质的普遍提高,以稳定国家的根基牢固。

新政深得宋仁宗欣赏,并大力赞赏欧阳修“论事切直”的风格,夸奖道:“如欧阳修者,何处得来?”一个月后欧阳大人又被任命右正言、知制诰,修正、编制新纪要及方案,大力推崇道倡人间、德行天下的信念,誓言天下繁荣才是太平盛世,百姓富裕才是安康观念。消息一经传出,得到劳苦大众的一致响应。所以,大人信心满满立志进行新一轮的变革来推动整个民族的前进。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