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至于物质的另外两种存在形态——波体与粒体,由于地球在宇宙间所处的位置及周围的环境,物质只表现为固体、液体与气体这三种常态;若温度持续升高,物质才以“波”的形式存在,称为波体;若继续降低,便以“粒子”的形式存在,称为粒体。宇宙的温度平均为-273.5°,物质自然以粒体的形态存在,而在超度光速运动时因摩擦急速升温,又使物质以波体存在,于是这两种形态便留在了同一空间之内,即大型物质穿越后留下的空间——黑洞之内。

以三维的视角判定,二者均不可“视”也无明显“特征”,可以用“空无”来描述,用“暗物质”说明也恰如其分,只是较为抽象。所以,在黑洞内的空间,存在的便是波与粒的物质形态,并同时具有波、粒的各自特征。而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光恰恰是物质的另外二种形态在特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只是黑洞内的波与粒是一种能量,并未组成“光”而已,才使进入黑洞的光,不仅不能反射,而是进行叠加,恰似被吸引后“消失”了。

至于其他的理论,如“意识场”、星体的“双缝现象”及“层次生命”,我并未提及,仅“空无理论”与“波粒形态”便超出了三维意识,若再提及其他,更是颠覆了人类的认知,会造成思维的大动荡及大虚幻,所以我才没有涉及。我还想呢,此时不提,以后也不会再次提及了,仅当是一种概念存在吧。

所以,探讨宇宙的真相,必须打破地球三维的认知。习以为常并非真理,不曾所见也非谬论。

答辩时我还提出如下观点:一、广漠无垠的外太空,全由光波及电磁波组成,并传递着无穷的能量与无尽的信息,提出了宇宙乃是三维人类的虚拟之物,是地球生命硬加给空间的一种名字与概念,包括黑洞或暗物质的存在也是如此;其实,外太空间不显示的物质全部由波体或粒体的形式组成,即能量是宇宙所有物质的终结,包括各类生命;若条件恰好,波体与粒体组成光,也一样发射出明媚灿烂的光芒,所以宇宙也并非是黑暗幽深的无底世界,一样与地球的环境相同,鲜艳、绚烂且璀璨瑰丽。二、这世界并没有上下与长短,不存在过去与未来,因为能量本没有上下与未来之分。三、所有的意识均是波体的产物,而粒体则又组成了意识的“像”,这便是波粒二像性的另一个特征;当波体消失之后,“像”也会消失,“宇宙”便不再存在。但波体的能量,会“聚集”“融入”或“依附”于碳物质之中,才使得同类物种具有“借鉴”“获取”的性能,或碳物质便具有了“意识”的共性,才展现出智慧与灵性;因为意识是波体的特性之一,换句话说,意识是能量的另一种反映。

同时,我还提出了“超度光速”的概念,即速度的叠加;并“大胆断言”四维的生命便依着超度光速在这个绿色的星球上运动,就生存在我们的周围。当然,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对四维波能的解释及针对于最初级的三维体系而言,是我稍有了婉转的思维后才得出的结论。在三维里我是无法提供相应的证据,却也无人提出反驳的证据,我便放肆的断言了。至于“空无理论”的诞生,我是借鉴了1900年爱因斯坦提出的时空扭曲之概念,然后推论而成。

当然,真实的黑洞确实并非是“物质组成”的体,而是物质在宇宙穿行后留下的“空”的空间,周围全是被吸吮之“物质”发射的光,且太过璀璨,更加显现了此空间的黑暗,才被太空望远镜发觉,证实其真正的存在;而时空扭曲,是在百年之后的今天才得到证实,正好被我借鉴,才解释了“空的空间体”的成因;至于爱因斯坦的其它理论,如引力波、四维空间及时间相对论,只是至今仍没有发现其存在的证据而已;没有发现并不证明它不存在,没有证明并不代表不可以证明;人们知道还有不知道的道或理存在着,这是智慧,而不知道还有不知道的道或理依然存在着,这才是大智慧。

我在答辩时还稍稍提出,在地球的外区域确实存在着一个只有“光波”聚集的空间,此区域内其他的“波”难以穿越,且内部的物质具有超强的意识,并以光速运动着。目前在地球上,当脉冲波与非脉冲波在恰巧交融的时空内,会形成类似于这种“光波”聚集的区域。我还浅显的说道,在这个区域内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只有当下,不分过去或未来;可以说,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同一个区域点上;也可以说,在此区域的点上能回往过去、到达未来,也能以任意点成为现实而循环往复的活动;此区域点只允许相融的“波”进入或通过,这便是“波生命”可以自由穿越时空的原因。

所以,其它物质的生命,即非“波生命”的体是不能在此存在,如若无辜闯入,其生命体征会因波的极度干扰与交叉而消融,即因波能的冲击或阻隔,弱小者的波能会消失或融合,仅剩下物质的实体部份;那些在三维里,因穿越时空或莫名消失后又出现的生灵全部为尸体便是实证;也类似于昆仑山的子冈石裂地带。但是,强大的波能不仅能够冲击或阻碍着“弱小波能”物质体的呈现与延续,还可以依附在可以依附的物质“内”,使得这种物质具有“波”的功能,即产生新的意识,因为意识是“波”的表现形式,由“夸克”粒子承载其功能,具有波粒二象性,还能催促或影响其物质产生有关于“未来”的意念或思维;这是宇宙存在的一种规则及大同之理。

基于此理,我在答辩时才提出了,地球三维的意识,至少部分是来源于宇宙间某些具有“夸克”粒子的星体,并非全由地球生命诞生之初时进化而来。宇宙浩瀚,具有意识的星体比比皆是,而能源充盈、能量巨大的星体也数不胜数,相对于生命的感知而言,地球是贫穷而荒凉的尘埃;换句话说,地球在宇宙之中恰似原子且又处于偏僻荒凉的位置,所以也就无法发现远超于地球思维与相像的地外文明,而地外文明也不是不存在,仅是由于地球太过渺小,波能量太过弱小,小到根本无法“被发现”或“被感知”其存在的程度,也就无法与之进行交流与沟通了,恰似我们无法与菌类进行交流与沟通一样。

那么,我们将渺小或弱小到何种程度呢,我还大胆的说明,在人类认知的太阳系甚至更遥远的河外星系之中,包括目前所认知的130亿光年处的古至星系,在如此邈远的迢遥之中,人类根本就没有走出一条黑暗幽深的管状“通道”,而玛雅文明所说的大纪元,也仅是地球在穿越这条窄细管状“通道”的横截面所用的时间而已,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所有的太空行为,均在一道细小的“走廊”之内。如此说法,当然不是我一时的头脑发热,是我与巴楞士进行太空之旅时,巴楞士的感悟与破解,他还让我形象的看到了缩小后的浩瀚宇宙星际图,他们在几千万年的宇宙探索中,就从未飞出这条“走廊”。所以,我才大胆的这般说明。

由于我的理论新锐,论据充分、解释明了且能自圆其说,是唯一可以提出最新理论的学生,所以也算学业有成,毕业后被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年轻的教师。

关于我的毕业答辩,细说起来,这些说词并非我的独具匠心,而是存在于宇宙间的实事,仅是由我提出而已。提出不仅是提出者主导的,提出者只是提出了苍生给予的时机;因为我曾去过外太空遨游,懂得“波生命”的存在空间,关于“波意识”是一类物质的说法也是亲眼所见,待把“波意识”这种物质“融汇”或“交叉”在任何可承载的“它物质体”内,任何的“它物质体”也一样显有意识的功能,并依了附加的意识来完成相应的思考与行为。

这是宇宙的本能,是宇宙赋予任何物质与意识的特征。所谓宇宙的本能,也只是借我之口比较浅显的述说罢了,述说不仅是述说者主导的,述说者只是实现了时间给予的述说机会;至于我为何没有提及更深奥的其他现象与原理,比如四维的生灵可以融入三维的空间,其表现是三维人类的特征而实事是四维灵性的存在,并让教授专家们深思并探索其相关的细节,是因为我仍不敢提出证实的依据或方法,包括“意识场”的存在,如此说明便有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之意。当然,这一切并不是我不想提出或验证,而是我不想引起三维的大混乱、大动荡,并改变500万年来人类已形成的“粒体”视角的世界观。

还是简单的说明一下,我提出的黑洞诞生的成因吧,免得我有偷机取巧之嫌。我提出的黑洞诞生新说,依据是物质的内塌现象纯属是人类个体的思维与意象,并非宇宙的实际。任何物质均不可能把自己挤压到向内坍塌,仅剩下中子、质子或原子核的程度,否则物质的存在则没有意义;地球也在宇宙之内,而地球之上就没有任何物质内塌的实例,所以这种向内坍塌的力量是一种极大的外力,一般的外力都不至于造成物质仅剩下中子或质子。

这是我看过黑洞外围物质急速飞向黑洞之后所悟出的道理。而这种强大的外力,在天空中只能是时空的扭曲造成;宇宙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也完全不能让物质体脱离原有的轨迹飞往他处;太阳系已诞生46亿年,八大行星依然存在便是证据。在宇宙中,当一个超强大的物质,朝一个方向以超度光速飞驰运动时,会在穿行而过的空间形成一种自然的漩涡状吸引力,从而使其周围的空间极端扭曲,被扭曲空间内的物质便向着吸引力的方向飞去,这个穿越而过留下的空间便是黑洞,并与被“扭曲的时空”组成了黑洞星系。而外却是一个巨大的扭曲的时空,其范围内所有存在的星体因受漩涡般的吸引,急速飞驰而塌陷,并发射万丈光芒,这个万丈光芒便形成了黑洞星系。

所以,黑洞就是,超强大的星际物质,流经的轨迹而形成的空间,空间内任何物质均以波、粒两种形态存在,所以阳光是不会反射而回,才造成了所谓的能把光“吸吮”的假象,也是能把阳光吸入的真正原因,更是人类什么也探测不到的最终解释。此理论的最终定论是,并非时空扭曲形成了黑洞,是黑洞产生了时空扭曲。“黑”是一种视觉效果,呈“洞”之形状,是空间而非物质,能够融入阳光。当我在述职答辩提出此论述时,诸多教授均有三四秒钟的惊讶,都在诧异的听我要讲下去的内容。当然,我不会空口无凭的说出此类命题,我是在顶级专家的面前述职,若夸夸其谈定会落人垢病,甚至成为业界的谈资而贻笑大方。

最后,我提及了我精心准备的内容,当然也是实事。

我说:“以目前研究得出的最新结论,即中子星的产生为例,来简单的证实一下所谓物质的内塌命题。”

我说:“当一颗恒星进入扭曲的空间内,在其加速旋转的力量下,温度迅速骤升,物质受热燃烧膨胀,而外界又有骤然而升的压力与强度,于是所有的物质在向外膨胀时又向内收缩聚敛,当外界的热能远远大于内部热能时,可融可燃的物质便‘消毁’成波与粒的存在形态,只‘残留’无法转变的中子、质子或原子核,这便是最简单的物质‘内塌’现象,即高温下膨胀的物质,因受外部热力或压力,热能无法散射,本体便形成了能量超大的中子;若受到更强大的‘外力’时,便留下了高密度的中子残渣,即物质的核;物质则表现为在超强的压力或引力的作用下向内坍塌,于是,中子星诞生了;而其周围存在着由波与粒两体形成的空间,这一样是一种超能量存在的‘空无’空间。”

我说:“而一颗在宇宙中自然运行的星体,仅因为星系物质彼此间的吸引,如何也是不会造成向内的坍塌,比如地球及其他星体,或远离黑洞星系之外的星体。当然,宇宙中的星体本身都蕴含超强的能量及各自的特性或特征,因可以自由的旋转与运动,更不会有内塌的现象,若星体内部存在超强的热能时便可发生炸裂,这种超强的热能在地球上表现为频繁的火山爆发,而爆炸体之内的物质碳,会因内塌形成只有原子结合的物质体,便是仅可在火山附近才能发现‘金刚石’的原因;金刚石是地球上最坚硬的物质,也是‘碳’物质‘内塌’在地球上的直接表现,只是还没有足够强的‘力’使其再成为中子、质子或原子核而已,也就无法完成中子与质子的相撞了。据当今的研究表明,超度光速运动的中子与质子相撞,便可产生‘夸克’粒子。”

当然,我特别重审道:“在宇宙中所提及的超热量、超密度、超强度或超压力,本不是地球上所标示的量值可以表述的。若使物质由分子改为中子结合,所受的外力,至少是地球压力的100万亿倍之上,所以地球上的任何物质均不会受到如此巨大的外力或重力。这种极限的外力或重力,足以挤压物质的电子与质子中和形成中子,原子变得仅有中子组成,中子紧挨在一起组成原子核,也可以说,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体,这就是‘中子星’的形成;因没有质子与中子相撞,便没有‘夸克’粒子的产生。”

这是我与巴楞士在距离地球三光年外,观察银河系内最大一颗中子星的万丈光芒时,巴楞士告之我的。从此我也知道了,中子星均有一个结实的表面,具有超强的吸引力。巴楞士还说,若以地球人普通认知的量值法去衡量,在中子星上,升高一厘米所需要的能量与在地球上攀登到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顶峰(8849.8米)所消耗的能量相当。悬殊自见分晓。

关于所谓的万丈光芒,因为形成中子星的核体内具有强大的磁场力,也是地球量值表述的100万亿倍以上;在如此强烈磁场的作用下,中子星发射出有规律的脉冲波,是一股强大的磁能光束,光束在太空中呈现色彩斑斓、异彩绝伦的光芒,且千里不绝万里不断,便是万丈光芒了。当中子星旋转时,光束自然形成一种四面发射的光区。于是,一个巨大无比的光的海洋或光的溢射面,便在宇宙间散射着,并不时的掠过地球。因中子星旋转速度每秒高达上千次,所以光面的海洋更是缤纷璀璨、光风霁月。在地球的晴朗之夜,当我们仰望神秘而无垠的星空时,那些晶晶闪亮的光点,便有“中子星”射向地球的光芒。至于巴楞士所说,双中子星的结构,恰似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DNA中的碱基对;因没有细微深究两者的特性,还无从比较,我只是记住了这种说法而已。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