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阿难外遇摩登伽遭大幻术陷媱室

现在大家看下面的经文。这个是《楞严经》的缘起,为什么佛要讲《楞严经》。这里它来个介绍,就是【一时】,这是什么意思?说明这时间流转并不是真实的,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不是固定的规律,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如是】,随心自在显现的幻觉幻象。就象我们讲天上一天,人间就十年。越高层天界和人间的时间相对差越大,这世间的时间流转都是众生的无明妄想所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时间现象,佛法称之为‘行阴’。所以佛讲的法要开示给从天界人间到地狱的一切六道众生,佛经上都用【一时】来说明当下就是!几千年前是不是就在当下?也是!大家不理解的话,要好好带着这疑情参悟后面的经文。

【佛在室罗筏城。祗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我们伟大慈悲的释迦牟尼佛当时正在室罗筏城祗桓精舍,和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之众,弘扬佛法利益一切众生。其实这些比丘弟子跟佛的缘份都己经非常久远了,威音王佛那时佛陀就出家学佛了,这些弟子就己经跟佛陀在一起学习佛法。这段往事佛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里面有详细地开示,这里我们就粗略的介绍一下。【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现在他们都己经证得断除生死烦恼、回心大乘的无漏大阿罗汉圣果,以佛弟子的身份住持世间辅佐佛陀弘扬佛法。

【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他们个个都己经修证成就了,证得能够超越一切器物世间烦恼的大神通,能够在我们世间示现佛法成就的威仪。我们很多香火非常旺的寺院。肯定都有大阿罗汉在里面住持的,他可能是扫地的老和尚,也可能是年轻的小沙弥,不会让你知道他是谁的。如果没有大阿罗汉的福报住持,这寺庙的香火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恭敬每一位出家人,不论他是修行成就很高的圣僧,或者只是很普通的凡夫僧,都要一样恭敬顶礼。因为他可能就是个在世间示现的大阿罗汉圣人。我们这里本来就是凡圣同居土,很多菩萨、阿罗汉圣人在我们这边出世修行度众,而我们众生肉眼凡胎根本就辨识不出来。因此只要是出家人,不管他修行怎么样,我们都要恭敬他的僧相,就不会有过失了。【妙堪遗嘱。严净毗尼。】这些阿罗汉圣人当然都是持戒精严、修为高深,成就了种种威德神通,足以承担将诸佛如来遗教在世间护持宣流、发扬光大的重任。

【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能够以自己的德行、智慧与神通在世间化身无量,来度化众生得到解脱。‘三界’就是无色界、色界、和我们的欲界,人间属于欲界。天上有欲界天,色界天,还有无色界天。欲界天以下的都是欲界:人道,鬼道,畜生道,地狱道都是欲界。色界天就没有男女淫欲了,只有非常完美的身体,无色界天更是连身体都没有了,只有神识住于禅定中。‘三界’就统括了我们世界一切六道众生了。【拔济未来,越诸尘累】能够拔济救度现在与未来的一切六道众生,从古到今历代高僧大德,都是这些圣人的化身示现,用种种善巧方便的佛法教化众生脱离种种世间生死烦恼的拖累。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其中就有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神通第一目犍连尊者,这两位尊者就代表佛陀的智慧与神通,尊为佛陀的第一、第二大弟子。以及辩才第一摩诃拘絺罗尊者、说法第一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尊者、解空第一须菩提尊者、色空第一优波尼沙陀尊者等等这些【上首】弟子,代表跟随佛陀修行最有成就的十大弟子。【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又有无量的【辟支】就是缘觉圣人。【无学】就是阿罗汉圣人。【初心】就是我们这样初发心学佛的弟子。

【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都一同来到佛所居住的祇桓精舍。【休夏自恣】就是当时佛所制定一个戒律,印度的夏天天气太炎热了,佛要四处修行弘法的弟子们都集中回到佛陀的身边休整,并互相检讨自己修行过程中的问题与过失,再把这些问题集中后向佛陀请教。【十方菩萨】这时不单单是这些比丘弟子,还有十方世界来的无量大乘菩萨摩诃萨,很多都是以幻化报身的方式来拜谒佛陀,我们凡夫都不能看见。【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他们也都是因为自己心中有些对佛法修行的疑惑,前来向如来咨询解决的,所以从十方世界来到这里,亲近供奉慈悲又威严的释迦牟尼如来,以请求佛陀演绎无上深奥微密佛法第一义谛。

【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这时释迦牟尼如来就升起法座,为这些比丘弟子还有十方世界来的菩萨开示佛法中的深奥义理。所以我们学佛没有善知识指引的话,是很难自己开悟的。因为很多道理真的就是需要靠过来人那么一点拔,才如醍醐灌顶,要自己去参悟那是如隔万重山。这些大菩萨摩诃萨都要前来向佛请法解惑,更不要说像我们这样下等根机的末法众生了,还是老实跟随佛学,好好参悟佛开示的经典,不要自己去胡思乱想出什么真理,那必定到魔道里去了。这从古至今都有很多沉痛的教训,我都亲眼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了。所以我们同修们一定要按经典上佛开示的义理去参悟,不能自己去想当然。众生能自己想明白,还用佛出世干什么?佛出世就是为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让众生知道这过来人的佛是怎么样的知见,佛的境界是什么样子的。这没有佛的开示,根本谁也无法知道。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佛亲自开示的法会啊,就象非常丰盛的宴席一样,你想要请什么法都可以,只有你不会请的,没有佛不会开示的。所以法会上这些身心清净的大众弟子,都从佛的讲法中得到了未曾有过的智慧啊。我们身心一定要清净了才能听闻信受佛法,不然真正的佛法你都把它当作垃圾扔掉了。【迦陵仙音。遍十方界。】在这盛大的法会上,佛的法音像迦陵仙鸟一样清悦美妙、回响周遍这十方法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这像恒河沙那么多的大菩萨,都纷纷化身聚集前来释迦牟尼如来的道场听法。其中有这大乘菩萨里智慧最为第一的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就被大众共尊为菩萨中的上首长老,佛是无上法王,佛以下最尊贵的就是法王子菩萨。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这时舍卫国的国王波斯匿王,今天要纪念他父亲的讳日。所以设斋供养佛陀及其弟子。这是古印度当时非常好的一个习俗,所以为什么佛要在古印度出世,古印度那时修行氛围很好,不管是国王皇帝还是一般平民百姓,对修行人都非常尊敬。这修行人是印度的第一婆罗门种姓,国王皇帝还只是次居的刹利种姓,一切贵贱种姓的人都有义务供养这些修行人。而在中国是皇权最大,皇帝老子天下第一。就连观世音菩萨在唐朝也只能叫观音菩萨。因为这‘世’字跟李‘世’民的名字见讳,要把这‘世’字去掉,变成观音菩萨。你看观世音菩萨还比不上他李世民,所以佛陀不在中国出世,而在古印度出世说法就是这原因。

【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波斯匿王设下了无上美味佳肴宴席,还要以国王的身份亲自去恭敬接迎如来赴宴,也宴请这在场的诸大菩萨与阿罗汉,同时也是要请佛升座讲法。当时古印度的规矩就是这样,你修行人接受布施者的供养,就要为斋主讲法开智慧,没有修行的人想靠婆罗门的尊贵身份蒙混过日子,那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古印度非常好的社会氛围。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这一天城里可不光是国王要请客,那些贵族、长者、居士也同时都要设宴斋僧。长者就是贵族富豪级别的长老,居士就是舞文弄墨的文人雅士。他们也都期待佛能来自己家中应供。【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但是佛陀已经被国王请走了,当时也不可能惊世骇俗的示现无量分身去各家应供。慈悲的佛陀就吩咐文殊师利菩萨,带领这些大菩萨和阿罗汉,分散开来去这些长者居士家里去受斋应供,为众生种下福田。

【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这时唯独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兼侍者阿难尊者。因为前面他先受别的施主的宴请,去外地出差应供,还没来得及回到城里来。【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也并没有按照佛的戒律,带上年长的上座比丘同行。佛在世那时制定戒律,年轻的比丘要接受上座比丘的管制。这僧团一共有几千个弟子啊,不可能每个比丘都要佛亲自去指导,所以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一些日常的修行与戒律规范,都由这些年长的,资格比较老的上座比丘来指导管制,就称为上座阿阇黎。相当于我们现在班长、学习委员、组长等班干部。佛在世的时候老师就只有佛。现在佛不在世,出家僧人就成了上座阿阇黎,来代佛教育管理弟子信众,【途中独归。其日无供。】所以阿难回来的时候只有自己一个人,这一天还在半路上,没有人供养他斋饭吃了。

【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这时阿难就拿着应供钵器,到他所路过的城市去沿街乞食。古印度那时外道修行人都是这样乞食接受供养。所以当时佛也遵循古印度修行人的惯例,让弟子们乞食应供。在中国就不行了,乞讨会让人看不起的,所以祖师大德就顺应众生的根机,提倡一日不耕,一日不食。【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阿难心中最初也只希望有最终能布施的那个信众,就认他是我的功德斋主。

【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不问他是很洁净高雅的富贵家族,还是很污秽粗俗的贫穷家庭,不管是尊贵的刹利贵族,还是非常下贱的农夫、屠夫、渔夫、妓女等这类的旃陀罗种性贱民。印度种姓观念非常森严,但是佛主张众生平等,所以他要求弟子不管是刹利贵族还是旃陀罗贱民,都要【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就是说都要用平等的慈悲心去应供,让一切众生都能种下功德福田。不能说这家是旃陀罗贱民就远离嫌弃。也不能看见那家尊贵的刹利种姓就要去巴结攀缘,这是佛的戒律所不允许的。

【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这慈悲心发得非常圆满,要让这一切的众生都种下无量的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因为当时阿难就己经知道了,如来曾经呵责过摩诃迦叶尊者与须菩提尊者这两位长老弟子。虽然他们都证了阿罗汉圣果,心地却仍然不能平等。须菩提尊者专门喜欢到尊贵人家乞食,觉得要度那些富贵人家。摩诃迦叶专修苦行的,觉得更应该要度那些贫贱的穷人,所以他专门到贫贱的人家去化缘。所以这些阿罗汉还是有无明习气,跟佛究竟圆满的如来果位功德相比那还是差很多的。【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阿难非常钦慕敬仰如来,能对所有的众生,都施以无比平等的慈悲心。不分贵贱为一切众生开示佛法,度化了无数对佛法疑虑不解甚至诽谤的众生。佛出世时古印度有很多外道,对佛的智慧那是羡慕嫉妒恨呀,处处积虑诽谤佛。所以现在很多人谤佛谤法也很正常,连佛在世都这样,现在末法时期就更不用说了,大家要放平心态。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阿难按照行斋乞食的戒律要求,很威严地沿着城门慢慢行步。这是托钵的戒律,不能因为肚子饿了就急匆匆的,再饿也要步伐庄严缓慢徐行,体现出一个出家人的威仪与修为。【尔时阿难。因乞食次。】这时阿难就一家家乞食过去,按当时佛的戒律规定,托钵乞食一天只能乞食七家,七家乞过去如果还没有要到饭的话,那今天就得挨饿忏悔业障了。【经历媱室。遭大幻术。】阿难就这样挨家挨户的乞食过去,经过一家妓院时,却遭到大幻邪术给迷晕头了。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媱席。】摩登伽女就是一个妓女,她见阿难长相非常庄严,那可跟佛陀差不多,佛有三十二相,阿难也至少有三十相。所以摩登伽女一看见马上就喜欢上了阿难。其实这也是她生生世世跟阿难有过夫妻的缘份,不然就不会这么动情了。摩登伽女就不顾一切,用沙毗迦罗外道的梵天邪咒把阿难给迷住,傻傻地被拉到床上去了。【媱躬抚摩。将毁戒体。】摩登伽女满心欢喜地抚摩阿难的身体,为什么说将毁戒体?因为阿难虽然身体不由自主的被这邪咒给控制住,但是他是初果圣人,根本没有这男女淫欲心了,所以说还不算毁戒体。但如果真的被摩登伽女得逞的话,那就算毁戒体了。按小乘戒律来说找师父受戒后就有个戒体,如果身心行为破犯戒律的话,这个戒体就没了,你就不再是佛弟子了。必须要通过向佛至诚的忏悔才能重新获得戒体。

【如来知彼媱术所加。斋毕旋归。】这时候如来马上就知道阿难在外面被邪咒给迷住了,就不在宫里久留,用完斋食就马上回去精舍。【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这宴请佛与菩萨、罗汉的波斯匿王与大臣、还有这些长者居士,都感到有些意外了。按常规斋毕佛与这些圣人要给他们讲法开示啊,今天怎么吃完饭都匆匆忙忙一呼拉全回去了?马上就明白一定是出了什么大事了!所以他们也一起跟着佛陀来到衹桓精舍道场,期待聆听佛陀有什么重要的佛法开示。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这时佛陀果然就马上升起法座,开始大显神通瑞相,从佛顶红色肉髻中放出了百宝光彩的千瓣莲花,有一尊化身佛在上面结跏趺坐,威严地宣说了这《大佛顶首楞严神咒》。为什么从古到今都公认这《楞严咒》是咒王,因为许多陀罗尼咒都是佛菩萨的口中直接说出来的,而这《楞严咒》是佛通过这样大神通瑞相用化身佛来宣说,说明这是‘大佛顶’,最至高无上的‘如来顶咒’。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然后佛就敇令文殊师利菩萨立即持此楞严神咒,赶去保护阿难救出淫窝。文殊师利菩萨马上就一显神通飞到了现场,如果还走路过去,那阿难都可以当爹了。文殊菩萨一诵持此楞严神咒,迷住阿难心性的外道邪咒就被消灭了。但是文殊菩萨把阿难救清醒后,这痴情的摩登伽女还是死活不让阿难走,哭着闹着说我很喜欢阿难啊!文殊师利菩萨就方便提奖说了:好,那你就跟我去见佛,如果佛同意阿难娶你,阿难就必须要娶你。摩登伽女一听满心欢喜,就跟着阿难与文殊菩萨一起来到佛的袛桓精舍。文殊菩萨就这样用方便智慧把她哄过来,不然摩登伽女也不会有成就的机会了。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