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七处征心破妄识非内非外非无著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阿难一见到威严慈悲的释迦牟尼佛,心中真的是非常羞愧,我是佛的侍者与堂弟。这样的糗事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居然被一个不入流的妓女用邪术给迷惑,差点就失身了。【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非常悔恨自己修行不够,这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是多闻第一,有善能忆诵十方如来一切佛法的本事,什么佛法都能记住,所以才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能懂这么多佛法还怕什么,不需要去努力修行了。没想到今天因为缺乏定力,一下子就被这小小妓女的邪咒给迷晕头了。【殷勤启请。】虽然佛讲的很多法都是阿难请问的,但这次他是最真心请法的一次,《楞严经》的当机众是谁,就是专门指这些多闻的,但是又不认真修行的人。觉得自己绝顶聪明,什么佛法都知道,哪里还用什么修行?我们讲的‘口头禅’就是这样的,所以阿难现在出了大糗,才非常殷勤恳切的向佛启请佛法。

【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这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之所以能够成就无上菩提佛果,从刚开始入门时,是修行了什么微妙秘密的【奢摩他】止观禅定。智慧观照的【三摩地】,最后达到寂然不动、究竟解脱的【禅那】境界,这三步就是我们一切凡夫成佛的修行次第。【最初方便】那么这最初因地修行时,能最快、最方便成就的法门是什么?佛啊!你看我的定力这么差,请佛赶快教我这样一个最简单方便、又最快最好的入门修行方法,让我能一下子把这定力修上去,很快就能够成就甚至成佛,因为这次真的是丢人丢到姥姥家了。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这时在场听法的那些恒河沙之多的大菩萨,大阿罗汉以及缘觉、独觉辟支佛圣人,其中很多人都是从其它世界幻化分身来这里请问如来开示密义的。没想到今天遇到这样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殊胜法缘。【俱愿乐闻。】也都很迫切想知道要怎么才能最快成佛啊,都很高兴很愿意听佛开示这最快最方便的成佛法门。这样的法缘是可遇不可求的,能搭上这样快速的顺风车,干嘛还要自己慢慢走路呢?【退坐默然。承受圣旨。】阿难请完法就退回座位上,坐下来静心承受佛的无上法旨。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佛就先安慰阿难说了,你与我都是同一王族宗亲,你又是我的堂弟,如同亲兄弟一般。【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当初你要发心修学佛法,是因为在我的佛法里看到什么殊胜境相,顿时让你舍弃了这世间深重的恩爱,这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应有尽有财富权力美眷,毅然净身出户随佛出家呢?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阿难就对佛老实说了,我当初看见如来刚成佛回来,这全身上下三十二相庄严无比,异常殊胜绝妙!这佛身犹如水晶琉璃一般清沏无暇、透亮闪光。【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那时就自己经常思考,如来如此庄严相好的佛身,肯定不是普通人的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为什么呢?男女交合是非常肮脏的,满是粗浊昏昧的欲望气息,脓血又污秽杂乱。

【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不可能生出这样完美殊胜、清净圆满、微妙明亮如紫金光明聚集遍照的佛身。【是以渴仰。从佛剃落。】我从那时起就非常渴望钦仰佛有这样美妙庄严的佛身,毅然决绝把这一切荣华富贵都扔掉,死心塌地跟随着佛剃度出家修行,就是希望能修成佛这样闪闪发光的如来金身。智慧无比的佛通过这么一问,阿难的问题就自己暴露出来了,他就是执着这色相,用外求攀缘的妄想心来学佛。佛法讲的‘发心不正’,才暴出今天阴沟里翻船的糗事了。

【佛言。善哉阿难。】佛这么有智慧,当然不可能一下子说,你怎么能发心不正,只为喜欢佛身而出家呢?阿难现在遇到挫折,情绪本来很低落,也难以接受直言批评。佛就语气和缓地先安慰开导阿难:很好很好,阿难!你说的是实话!我们每个人发心学佛,也都是这样方便入门的。毕竟像六祖那样一听闻《金刚经》就发菩提心学佛的人,世间少之又少。【汝等当知。】佛就转而面所有在会大众弟子开示了,你们这些弟子都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这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会一直在生死轮回里相生相续无法解脱,都是因为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真实本来面目,这样常住不灭、清净精明的真心自性本体啊。如果能开悟这本来具足的如来佛性,也会跟我一样修成这样殊胜完美的佛身了。【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但是你们众生都是以种种无明妄想来错乱应用这无所不能的如来菩提自性,这些无明妄想本来就是迷惑颠倒,不能真实应用我们的自性,自然被这些无明妄想错乱误导,幻化出种种世间痛苦烦恼与生死轮回来了。佛没有直接批评阿难,而是通过这样旁敲侧击让阿难清醒一下,你阿难的发心就是这样虚妄不真的无明妄想啊。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你们现在想要知道诸佛如来的无上菩提妙觉佛果,这真实圆满的如来藏本体与微妙自在的如来妙用是怎么回事。【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就应当用一颗纯直无伪的心,不要带任何妄想思维来回答我的问话。大家学习经典的时候一定要用这样‘直心’,不要用自己的知见去浮想联翩,引用什么经典、或以什么世俗观念,甚至用什么科学角度去理解佛的开示。那你都是用曲解虚伪的妄想心,是不可能开悟如来真实义的。【直心】就是自己的第一直觉!我第一觉看这佛的开示是什么意思就是什么意思,不要再去妄加揣测画蛇添足了。因为我们众生本来就无明颠倒,一想就是错!你第一觉接受佛的知见就可以了,接受不了就好好忏悔自己业障,不能质疑佛说的有错。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这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是靠这颗纯正直觉的心,才能开悟了这无上菩提心,圆满修证出离生死轮回的。【心言直故。】心里想的,嘴巴讲的都是非常正直坦诚的,不能心里想着东嘴巴却说西,你搞两面派那可不行。【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就是以这样的初发心来一门深入修学佛法,直到最后圆满修证成佛,中间都不会打什么委曲歪解的妄想。所以你看见佛在经典里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再用自己的知见认识去有条件接受,甚至质疑佛的开示。你要以这样的直心学佛,才可能开悟成就的。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佛婉转指出阿难的病根后,就开示启发他。阿难啊,我今天就来问问你,你说你当初发心出家,是因为仰慕如来殊胜光芒四射的三十二相佛身,那么你是用什么来看,又是谁来感受这欢喜仰慕之情的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阿难老实地回答说:世尊啊,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喜爱仰慕之情,都是用我的心与眼睛去感受的。【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我的眼睛见到如来如此殊胜的三十二相金身,心里马上就生起了爱慕喜乐,我是真心喜欢如来这样的佛身,也想要修成这样的成就。【故我发心。愿舍生死。】所以我才发心要出家修行,发愿要舍弃脱离这世间生死轮回。其实阿难这里自打嘴巴了,他哪里是【愿舍生死】,他是希望修成这样的如来金身,什么脱离生死烦恼倒是无关紧要的事。就像我们现在很多学佛的人,有几个是真的为脱离生死烦恼而学佛的?大家这里要好好先审视一下自己的发心。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佛就对阿难说,正如你所说的,你之所以能真切感受这爱乐仰慕之情,是因为你有眼睛与心去感受。但是如果你不能够知道你真正的心与眼睛在哪里,就不可能降伏生死烦恼得到究竟解脱。佛就打个比喻,【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就象这国王的国土被贼寇侵略,国王当然要派兵讨伐。首先你必须要先告诉军队,这敌人在哪里啊?如果连敌人的方位都不知道,这仗还怎么打?只会空耗人力物力。同样我们修行也是这样的道理,佛就讲了【使汝流转。心目为咎。】这让你不断生死轮回痛苦流转的罪魁祸首,就是因为你对这‘心’与‘目’没有正确认识的无明颠倒妄想造成的。【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我现在好好问你,你所认为的这心与眼,究竟在哪里?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阿难就说了,世尊啊,这一切世间十种有肉身的众生,当然都是将这能认知分别的识知心,装在身体内部嘛。是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我的心肯定在我的身体里面,难道还跑到外面去不成?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问题嘛!【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纵然观察如来您这青莲花瓣一样明朗清澈的眼睛,也是长在你佛的脸上嘛。【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由地、水、火、风这四种物质组成的,所以佛法中叫【浮根四尘】。所以我现在观察由这四大组成的眼睛,明明就只长在我的脸上呀。【如是识心。实居身内。】而这能认知分别的识知心,确确实实就藏在我的身体里的。

这是我们所有众生都认为正确的真理,究竟是不是对的呢?看佛怎么说【佛告阿难。】佛就先举个例子,对阿难说了,【汝今现坐如来讲堂。】你现在就坐在如来的讲堂上听法。【观祗陀林今何所在。】你观察一下那一片祗陀园树林,现在哪里呢?阿难就回答了:【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祗陀林实在堂外。】世尊啊,这高大楼阁的清净讲堂就在这给孤园里面。而这环绕着给孤独园的祇陀树林,确实无疑就在讲堂的外围嘛。佛又追问了【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阿难啊,那你在讲堂里面先看见什么了?阿难答道【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世尊啊,我在讲堂里当然是先看到如来您,然后再看见这些大众弟子,最后才往外面远眺看到了林园,大家是这样从内到外一层层看出去的嘛。佛又问【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阿难,你看见了这林园,是因为什么才能看见的呢?阿难答道【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世尊啊,这大讲堂的门窗大开,所以我在讲堂里就能远望这片树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这时佛就在大众弟子面前舒展开这紫金色的手臂,佛的全身上下都是闪烁着紫金色的光芒,用手慈祥地抚摩阿难头顶。摩顶在古印度那时是长辈慈爱的表示,这是佛在爱护安慰弟子。现在社会上的摩顶都变味了,成了所谓索要供养的加持灌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然后就大声宣告开示阿难及在场法会上所有的大众弟子。这非常关键,佛就道出了这次楞严法会的主题。

【有三摩提。】有一种‘三摩提’,以智慧观照的三昧禅定修证法门。【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名称为‘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就是我们讲的‘楞严大定’,【具足万行。】只要修证这‘首楞严王三昧’,就能具足一切佛法无量无边的六度万行功德。我们知道小乘有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菩萨乘有六度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大中小乘所修行的六度万行功德,都己经被‘首楞严王三昧’给统括进来,总之统摄了所有一切佛法的修证功德。这可是最至高无上、最为殊胜的如来佛定啊!原来佛今天要讲这样惊天动地的如来大法。后面佛的话更是吓死人了。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这样的‘首楞严王三昧’法门,是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之所能够成佛,唯独一门能超越世间与出世间一切生死烦恼,获得究竟圆满解脱的智慧观照三昧法门。佛在这里把话直接给说到没有退路了,只有这唯一修证法门才可以究竟成佛,只有这【一门】!大家记住【一门】这个词,所谓‘一门深入’,就是指的这‘首楞严王三昧’法门,不是说的抱着一本经书就可以了!你抱不了义的佛经,修到白头都没用。因为没归到这‘首楞严王三昧’法门,你就是门外汉,你修行其它什么禅定法门都是不可能成佛的!还在生死轮回里打转。所以不管你修什么八万四千法门,做所有的布施、放生、念经、拜忏等,到最后都要万法归宗,归到这条修行大道上来,都要修证这‘大佛顶首楞严三昧’,才能够究竟圆满成佛。

大家可以看《首楞严三昧经》,在该经典里佛就开示,这‘首楞严王三昧’你若修证成就,那就是十地等觉菩萨,就等着成佛了。佛刚才知道大家起疑问了,佛今天怎么不讲法,倒聊起家常了?这里暂时中断一下,郑重告示大众弟子,今天在这里可不是跟大家聊天逗开心,而是要开示这样百千万劫难遭遇,最为殊胜无上的如来大法。【汝今谛听。】你们一定要一心专注听着,这是万法归宗的成佛密法啊。【阿难顶礼。伏受慈旨。】阿难一听马上就向佛顶礼啊,他虽然知道佛是无愿不满的,也没想到自己一时冲动要启请这样最快最方便的成佛密法,佛真的就把看家法宝都拿出来给他开示了,满怀激动地拜伏在那里等待佛的慈悲开示。

佛并没有马上讲大道理,而是继续接着前面的话题引导阿难,【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佛就对阿难说了:正如你所说,你现在身在讲堂,能从敞开的门窗看出去,远眺这片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那有没有众生身在这大讲堂里面,不用看见我,却能直接看见外面树林的?【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回答说,世尊啊,任何人身在讲堂内不先见到如来,而能看到户外的树林泉流,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啊!

佛见阿难明白了原理,就指出阿难的问题了。【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阿难啊,你刚才不是说心在身内吗?也是这样荒谬的!你这精明的灵识心既然能明明了了的觉知认识一切事物。【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如果你这对现前事物一切精明了知的识知心,确实就藏在你的身体内部,【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那么你应当要先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是长什么样子的,能知道这身体里面的心肝脾肺肾长什么样嘛。佛又反问【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可是你看看哪个众生能够先看到自己身体内部的器官,然后才看见外面景象事物的呢?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纵然看不见这心肝脾胃的内脏,以及指甲头发怎么在里面生长,这些微细的东西不容易看见。【筋转脉摇。诚合明了。】那么这身体筋骨在运动,血管在流动,心脏在跳动,也应该能知道得清清楚楚吧。【如何不知。】可是为什么你现在却什么都不知道呢?哪个人能看见啊?不可能的!那成X光透视眼了。【必不内知。云何知外。】如果你必定不会知道身体内的情况,又怎么能知道外面的事物?就象这讲堂把门窗全部关掉,你却能看到外面的园林。这就不合情理了嘛!

【是故应知。】所以要说你应当知道,佛就下结论,这是重点了!看经典里看到这句话,就要划重点了,不是不分轻重一把抓。【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你所认为这精明灵识的心就藏在身体内部,是毫无道理的!这就破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错误见解了,我们平常人都认为这心肯定就在我的身体内部,这是错误的无明妄想!一定要纠正过来了。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阿难低头拜一下佛,对佛说:我听到如来这样的法音开示。【悟知我心实居身外。】现在恍然大悟了!原来我的心其实是在身体外面。这阿难有点闭上眼睛抬杠了。正常人都不会这么想,我的心怎么会跑到身体外面去?但是既然你佛说心不在身体里面,那我说在身体外面总可以了吧?反正不是也是,看佛你怎么解释。【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为什么这么说呢,阿难还搬出理由来了。就象这灯光放在房间里面,那肯定能够照遍房间的内部。【从其室门。后及庭际。】然后再通过房间的门,透射到房间外面的庭院。

【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而这一切众生之所以看不见身体内部,却能看见身体外面的事物。【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也就象我把这灯光拿到房间外面去了,灯光就不能照明房间内部。所以我的心在外面,自然就不能看见身体内部了嘛。【是义必明。将无所惑。】这样的道理肯定是很明白了,应该不会有什么疑惑吧?他就不信佛能够说这个心在身体的外面,但是他要把这个难题让佛说明白。所以还反问佛【同佛了义得无妄耶。】我这样的说法,跟佛正确了义的知见就没有偏差了吧?:

慈悲的佛也不计较阿难的抬杠,还是淳淳开导阿难,【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佛就对阿难说了。你看见这些比丘弟子跟我来到这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吃饭时候去挨家挨户的乞食,【归祗陀林。我已宿斋。】他们乞食归来祗陀林的时候,我己经吃饱饭在休息了。【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你观察这些比丘弟子,包括长老级的大阿罗汉圣人。他一个人吃饭时,其他人能不能同时都饱了?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阿难就老实回答:这是不可能的啊!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些比丘弟子虽然证到阿罗汉圣果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身躯寿命,怎么可能一人吃饭了,全部人都会饱呢?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佛这才转入正题,就对阿难说,如果你觉得你这个能明明了了觉知认识的心,确确实实在身体外面的话。【身心相外。自不相干。】既然你的心在身外,那跟你的身体有什么关系呢?自然就毫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则你的心能够认知的,身体就不可能感觉到。【觉在身际。心不能知。】你身体所感受的觉知,你的心也不可能知道。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佛就伸出手来,佛的手非常柔软,称为兜罗绵手。我现在伸出手让你观察。【汝眼见时。心分别不。】当你用眼睛看我的手时,你的心能不能分别认知呢?【阿难答言。如是。世尊。】阿难无话可说,只能说是这样子的,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佛就教育阿难了,如果你眼睛现在一看见我的手,你的心马上就能够知道的话,怎么还能说你的心在身体的外面呢?你这不是自打嘴巴了嘛。佛就下结论了,【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所以应当知道,你所说的这觉了能知的觉知心是安住在身体外面的,这也是毫无道理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阿难只好认输了,就对佛说了,世尊啊,正如跟佛说的那样,既然看不到身体内部,那这个心应该不在身体内部。【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因为这个身体的感觉跟这颗心能够相通相知,所以这心也不可能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阿难是多闻第一,脑子聪明得很。我现在又想了想,知道了肯定存在一个地方。【佛言。处今何在。】佛就问了,好,那说说你的心在什么地方呢?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阿难说,这能明了认知的心既然不知道身体的内部,却能看见身体外面的事物。【如我思忖。潜伏根里。】就象我思考推理的那样,这个心就潜伏在这‘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嘛,哪一根有感受就从哪里冒出来了。身体感受就是身根,耳朵能听就是耳根等等。现在我的心是潜伏在眼根里面。

他还打个比喻【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就好像有人用眼镜戴在眼睛上。古印度琉璃碗就是眼镜的意思。那时没有玻璃,他们用水晶磨成眼镜。【虽有物合。而不留碍。】虽然眼镜遮住了眼睛,但是没有妨碍眼睛清楚地看见东西。【彼根随见。随即分别。】所以眼睛看到了什么,这个心马上就跟随着去分别认知了。【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所以我这颗能明了觉知的心,之所以看不见身体内部,就是因为它躲在眼根里。【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之所以能够清清楚楚看到外面事物,不会有任何的障碍,就是因为这颗心就藏在眼根里面。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佛就问阿难了,你说这颗心就潜藏在眼睛上面,就跟戴了透明的眼镜一样。那么当有人把眼镜戴在眼睛上,看见山河的时候,能不能看见眼镜啊?【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阿难就回答,是这样的,世尊,这个人戴着眼镜,确实看得到眼镜。【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佛就说了,你的心如果能跟戴眼镜一样,与眼睛合在一块去分别认识。那么当你见到山河,可为什么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呢?除了镜子映照,谁的眼睛能自己见到自己啊?不可能的。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所以如果你确实能看见自己眼睛,那么这眼睛就是属于身外之物,跟外界的境象一样,不可能随着你的身体到处去看东西了。没有这样道理的嘛。【若不能见。】又如果你不能看见自己眼睛。【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那怎么还能说你这颗明了觉知的心,是潜藏在眼根里面,就跟戴着琉璃眼镜一样呢?阿难一听又得自打嘴巴了。佛就下结论了,【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所以你应当知道,这能明了觉知的心是潜伏在眼根去作用,如同戴眼镜一样的歪理肯定是不对,是毫无道理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阿难对佛说,世尊啊!我现在又这样想了一想。【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这一切众生身体的五脏六脏都藏在内部,而眼耳鼻口等器官窍穴是通往体外的。藏在内部的肯定都是暗摸摸的,有窍穴通往外面的就会有光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所以我现在面对着佛您,睁开了眼睛有光明,就能看见佛。【名为见外。】这就叫做看见外面的事物。【闭眼见暗。名为见内。】当我闭上了眼睛只看见一片黑暗,就是看见我身体内部了。【是义云何。】我这样的分析对不对呢?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佛就给阿难分析了,当你闭眼看见黑暗时,这黑暗的境象是用眼睛看见,还是不用眼睛看的?【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如是用眼睛看的话,那么黑暗的景象就在眼前嘛,怎么可能说你看见身体内部了呢?【若成内者。】如果你说眼前这一片黑暗,就是自己身体内部的话,【居暗室中。无日月灯。】那么你在什么光线都没有的暗室内,这太阳光、月光、连灯光都没有。【此室暗中。皆汝焦腑。】那暗室里的所有物品,岂不都成了你的心肝脾肺肾内脏了?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又如果你说这片黑暗不是眼前境象的话,那怎么能说你看见了景象呢?【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如果你又说我不用外面去看见,心与眼睛能自己面对身体内部去看见了。【合眼见暗。名为身中。】那你闭眼见到黑暗,就说是心与眼睛回到了身体内部,【开眼见明。何不见面。】当你睁开眼睛看见光明,为什么你的心与眼睛不跳出身体去看见自己的脸呢?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若不见面。内对不成。】所以如果你不能看见自己的脸,那你说闭上眼睛,就能够回去看见身体内部,这道理根本就不成立了。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就算你的心与眼真的能跳出来看见自己脸,那你了了觉知的心,以及这双眼睛就应该长在半空中了,怎么可能还在你自己身体内部呢?【若在虚空。】如果你的心与眼睛真的长在虚空的话。【自非汝体。】那自然就不是你身体的一部分了。不然的话,佛就拿自己当例子。【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我如来现在能看见你脸面的这双眼睛,也应该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那所有外面东西都成为你的眼睛了,没有这样道理的。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就算假设说这种情况也成立,我的眼睛就是你的,那既然这双眼睛己经看见,可是你的身体又什么都没有感觉到嘛,怎么能说是你的身体一部分呢?【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如果你必定会坚持认为我这身体与眼睛是有各自不同的两种知觉,眼睛是眼睛的,身体是身体的。【应有二知。】那你就应该有两个识知心,就人格分裂了。【即汝一身。应成两佛。】你这个身体就能够成就两尊佛,这怎么可能呢。佛就下结论了【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所以应当知道,你说这闭眼见暗就是看见身体内部的说法,也是毫无道理的!

阿难这时候自己也想不出什么道理了,怎么办呢?他就想着用佛的话去反驳佛了,因为他听过很多佛法啊,【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阿难就说了,我曾经听到佛开示这四众弟子,‘四众’就是出家弟子比丘、比丘尼,在家弟子优波塞、优波夷。【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因为我们起心动念的缘故,真心自性就会随心生出种种事物现象世间万法,又因为这种种事物现象的生起,我们种种分别觉知的思维心念又随之生起来。

佛讲的是我们真心自性的如来妙用,所开示的这此心非彼心,但是阿难虽然记住了话却没有悟解透,错把识知心当成真心自性,就这样把佛的开示给断章取义了。【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我现在就想了想佛的开示,这个能够思维推理的本体,确实就是我的真心自性了。【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随着眼睛看见什么现象,我的精明的识知心马上就产生出来了。所以它并不在内、外、中间三处。

很多人也是这样把佛的不了义方便说当成究竟佛法义理去曲解了。【佛告阿难。汝今说言。】佛就开导阿难说了,你现在又说【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因为世间万法的生起,这种种识知心就生起。所以随着你看见什么现象,你的识知心随处产生出来。那么你这识知心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本体呢?【是心无体。则无所合。】如果这心没有本体的话,那就没有办法与其他事物相合,什么都没有你还怎么合呢?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如果你硬说这个心就算没有本体,也能够跟一切事物相合的话。【则十九界。因七尘合。】那这‘十八界’(组成与这世界十八种事物与身体相接触认识的界限),凭空又多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心界,就变成十九界了。本来世间只有六种现象:色、声、香、味、触、法。现在也凭空多出来一个无体之心,成了七种世间现象,又组合成了这十九界。【是义不然。】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们这世间一切现象只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组合。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心,形成了世间完整的十八界现象,再没有其它的东西了。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又如果你说这个心一定有本体,假设你用自己的手打自己身体一下,肯定会痛对不对?【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那知道你身体被打的识知心是从身体内部产生的,还是从身体外面进去的?【若复内出。还见身中。】如果你这识知心是从身体里面出来的话,那你就应当能看到身体内部了。【若从外来。先合见面。】如果是从身体外面进去的话,那你应该先能看见自己的脸啊?这样才符合逻辑,不然就没有道理了。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阿难这时就插话反驳了,看见东西明明是眼睛的功能嘛!心只能去认知,并没有眼睛看见的功能呀。【为见非义。】佛你说这心能看见,是没有道理的嘛。阿难还自以为聪明找出佛的漏洞了。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佛就说,如果说你眼睛自己能够看见的话,你坐在房间里,那大门能不能帮你看见呢?这眼睛只是一个器官,它只是显示境象的作用。不然的话,【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那些死者眼睛都还在啊,应该也能够看见东西了嘛。【若见物者。云何名死。】如果死人的眼睛还能看见东西的话,那还叫什么死人?!

佛教育了一下阿难,又继续说了,【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阿难啊,又如果你认为这明了觉知的心必定有自己本体的话。【为复一体。为有多体。】那它是一个本体,还是有很多个本体呢?【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那现在它在你的身上,是遍布你的身体,还是没有遍布你的身体?【若一体者。】如果这觉知心遍布在你的身体上的话,【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当你手击打另一只手的时候,你的手脚应该有痛觉了。【若咸觉者。挃应无在。】如果你全身都感觉到痛的话,你怎么会知道这身体哪个部位被打了啊?根本不知道打在哪里了。【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而你现在肯定是打在哪里就痛在哪里。人人也都一样。这说明你这个心是一个整体遍布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若多体者。】又如果你的心是很多个本体,分布在你的身上。【则成多人。】那你就变成很多个人了,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心嘛,你就不是一个人了。【何体为汝。】那么究竟哪个心的本体才是你的呢?【若遍体者。同前所挃。】如果你又说我有这么多个心,都同时遍布在自己身体上。那就跟前面前面分析的那样,你打一个地方全身又都会痛,你哪里知道是打在什么地方?这道理就讲不过去了。

【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如果你又说这觉知心并没有遍满身体的话,当你摸头的时候同时去摸脚,【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你的头能感觉到被摸了,那么脚应该就不会有感觉了。因为这心并不是同时遍布在身体嘛,你的心跑到头上去感觉了,那脚上就应该没有心了,怎么会感觉到呢?同样心跑到脚上去,头就也感觉不到了。【今汝不然。】但是你现在不可能发生这种事情嘛,岂不是又自打嘴巴了?

佛就下结论了【是故当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所以说你应当知道,你说随着与事物的遇合,这个觉知心随之而有,这也是毫无道理的!佛又把阿难的歪理给驳倒,同时也把我们自以为的常识也给驳倒了,我们以前是不是也这么想当然认为,我这觉知心要看到感觉到什么东西,才产生出来作用嘛。事实并非这样!所以我们众生的一切认识都是这样颠倒的,一定要清空杯子接受佛的正确知见!

阿难理屈词穷,又开始生搬硬套佛所开示的实相法门来了。【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阿难就对佛说了,世尊啊。我也曾听佛与文殊师利等这些法王子菩萨谈论佛法第一义谛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那时世尊也这样说过,这真心既不在身内,也不在外界。【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我现在想了想,我的心在身体内部却又看不到内部,可是心在身体外面又跟我没关系。【内无知故。在内不成。】因为看不到身体内部,所以说心不在身体内部。

【身心相知。在外非义。】因为身体与心相通相知的,所以说心在身体外面也不对。【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现在这心能跟身体互相知觉,又不能看见身体的内部,那么它应该在身体与事物的中间吧?你佛以前也是这样开示的,心既不在内也不在外,肯定在中间。你看阿难又把佛的开示歪曲了,这叫依文解字,三世佛冤。很多人学佛都是这样子,把佛的一段话摘出来依文解字,断章取义坑人误己。佛讲经说法都是一个系统整体的开示下来,包括我们看《楞严经》的时候,要整体整篇的看下去,前文对照后文,后文对照前文。并不是只钻一句话的牛角尖,就把它当作全部义理去理解,那你就肯定会悟解错了。现在阿难就是依文解字,把究竟了义的实相佛法歪曲得乱七八槽了。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佛就又得把阿难开导出来,你现在又说你的心在身体内外的中间,这‘中间’必定要有个准确的地方才不会迷惑。你这个心的中间又在哪里成立呢?【为复在处。为当在身。】是在身体外的某个地方,还是就在身体上呢?【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如果你说这个中间就在身上的话,在身体表面上就不是中间。如果是在身体内部的话,那就跟前面讲的‘心在身内’的例子一样没有道理了。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又如果这中间在某个地方,那这个地方能表示出来,还是不能表示出来?【无表同无。】如果没有办法表示出来就等于没有了。连指都指不出来还怎么说有呢?【表则无定。】就算能够表示出来,这个中间也还是不确定的,【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为什么这么说呢?例如以一个人来作为‘中间’的标识,【东看则西。】你从东边去看他时,他却在西边。【南观成北。】你从南边去看他时,他却在北边,他怎么样都不会在中间,始终就在与你相反的方向嘛。【表体既混。心应杂乱。】你看连表示一个中间的标识都这样混乱不堪,你的心岂不是就杂乱无定,无所立足了?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阿难又反驳说了,我所说的‘中间’,并不是这两种情况啊。【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正如世尊开示过义理:这眼睛与外面的物质色相对为条件,才能生出识知物质的眼识心来。比如我看到这一辆车,眼睛与车为条件,才能认识车是什么样子的。【眼有分别。色尘无知。】眼睛能够去分别看见这辆车,但是这车只是块铁疙瘩,并没有知觉呀,【识生其中。则为心在。】而这眼识心就在眼睛与物质的中间生出来了,这就是我的心所在的地方了。阿难挺聪明的,用佛讲过的因缘法推理了一下,又把佛的开示给断章取义了,不知道这佛法真实义理,怎么理解都是错的。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知觉。【尘】是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现象,总括了世间的一切事物。佛就反问阿难了,如果你的心在根、尘之间,那是你这心的本体与六根、六尘之间是互相兼顾一体的,还是不能兼顾独立存在呢?【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如果说这识知心是眼睛跟物体同时兼顾的话,那这物象跟身体的关系就乱了。这物象本身是没有认知能力的,哪有这个识知心啊?如果物质能够去认识,却又不是你身体感觉到的。这物质就应该有自己的心了,变成了怪物,和你就变成敌对关系了。又怎么能说是你的心生在这眼睛与物象中间呢?

【兼二不成。】如果你又说这二者并没有兼连一体的话,【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那物体本身就没有知觉,不可能去识知,这心随即就没有体性了嘛。它出生的中间在又在哪里去成立?这也是荒谬的。佛就下结论了,【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所以应当知道,你所认为这心在身体与事物中间产生,也是毫无道理的!

【阿难白佛言。世尊。】阿难马上又想到了佛以前的开示。就对佛说了,世尊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我以前看见佛和四大弟子在一起讨论佛法的时候。这是佛的四大长老级弟子: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大目犍连是神通第一,须菩提是解空第一,富楼那是说法第一,舍利弗更是智慧第一。【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佛也经常这样开示,我们这能觉知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更没有在中间啊。阿难这时才想起来,佛以前也这样开示过呀。【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这真心并不存在于任何所在的地方,只有你对一切事物都去不执著,就称之为‘真心’。

可是阿难又自作聪明曲解佛的开示了。【则我无著。名为心不。】佛的原意是明明了了觉知,不要去执著,真心就显现出来了。他却理解成我什么都不去认知,就名为真心了吗?就跟有人坐禅打坐一样,眼睛一闭什么都不想,脑子一片空白以为就是在禅定了。禅宗就斥之为石头禅、鬼窟窿,你修来修成变成无想精灵众生了。佛说的‘无著’是方便法,叫你安住了了灵知的觉性,不要去执着,自然就会生起真心智慧妙用。而阿难却理解成一块石头心了,那石头木头肯定什么都不想,但是它们能成佛吗?佛是怎么纠正阿难的呢?这很关键了,很多人学禅其实都落入这个陷阱里。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佛就开示阿难了,你说这能够觉知分别的心,并不存在于任何地方。【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世间这虚空、大地、水上、陆地、空中飞行的众生、还有这种种山河景象等所有的物象统称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你说你对这些一切事物都不去认知,什么都不知道,那你对这一切事物的觉知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如果不存在的话,那就象看不到乌龟有毛,兔子长角,你连这一切事物都没有觉知到,还谈什么去不去认识知道,本来就没这回事了。佛一眼就把阿难看穿了,这里破斥了道阿难的顽空邪见。

【有不著者。不可名无。】而你现在确实对物象还有觉知的印象,只是不去执著而己。所以不能说你没有觉知心了。你明明看见这月亮是圆的,那箱子是方的,就算你不去执着的话也清楚知道啊。【无相则无。】没有任何感知印象的才是空无的,那就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了。【非无即相。】如果还有感知的印象,那肯定就有对事物形相的识知存在。【相有则在。云何无著】你如果已经有印象的感知的话,那就存在这觉知心嘛!还说什么你的心什么也不认识知道?你还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嘛。

佛就下结论了【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所以你应当知道。你认为我什么都不想不知道,就称为觉知心,那是完全谬误的歪理。但是现在很多修禅定的人落入这种顽空邪见陷坑里了,因此佛在这里就破斥,你本来有这样了了灵知的觉知心,却颠倒的把这对一切事物完全排斥不去识知的妄想心称为觉知心,这是毫无道理的。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