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令人恐惧的消息,阳沟村的人们都开始惶恐不安起来。
“改朝换代”是要死人的,还是会死好多人的那种。古往今来,大多数的改朝换代,都是要经历很多年的争战,才能逐渐安定下来。战乱之下的人们,是没法安居乐业的,能活下来就是万幸了。
二栓子同样也是惶恐不安。
在刚进入八月节的时候,二栓子就让家里的三套骡马车全部停歇下来。今年的局势气氛非常紧张,他们在运输货物的路途中,就听到了“广州死了72人”“长沙万人集会”等等的消息,尤其是最近一次听到“赵尔丰四川大开杀戒”,让二栓子愈觉得世事更不太平了。于是,二栓子和大伙商量,决定先把运输停下来,回村收秋。
外面的世界动荡不安,阳沟村还是和往昔一样宁静,而且是比往日更安静了。这条穿村而过通往省府的大路上,来往行人客商很是稀少了,有时候一整天也看不到一辆大车经过,而那两条深深的车辙印静静地躺着通向远方。
今年阳沟的秋收比往年快了也早了很多,村民夜以继日的劳作,九月半节的时候,秋收就已经基本结束。人们害怕世变的动乱席卷而来,而影响了粮食归仓。虽然人们并不知道事态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但瓮子里装满粮食,多多少少还是让惶恐的心里有了一些踏实感。
二栓子家的秋收更早一些,车队里除了几个人回家收秋之外,剩下家里没田地,常年跟着二栓子弟兄们出车的几个长工,也加入了秋收的队伍。人多力量大,十几个人在同一块田地里挥舞镰刀,成片的荞麦莜麦谷子大豆高粱哗哗的倒下铺成一排。如果没有世变的阴影笼罩在人们的心头,那场面真是热火朝天,十分热闹。而在这层阴影的笼罩之下,人们都不愿意说话,只是憋着劲使劲干活,好尽快的把地里的庄稼打成粮食收归屋里。
万幸,秋收期间还算安稳太平。今秋的老天也照应人,没有阴雨连绵,大部分日子都是晴好,十分有利于收秋。阳沟的人们心中不由的暗念“老天保佑”,虔诚感恩老天爷的照应。
就在人们秋收接近末尾的时候,世变终于发生了。新军起义成功,宣布山西独立,阎锡山就任军政府都督。
山西的天变了。
二栓子很想知道外面的情况。他心里一直疑惑:大清朝真的要完?新军起义到底能不能彻底成功?是不是真的会改朝换代?一切都在未知之中。他只知道的是,秋收已经基本结束了,按往常来说,车队应该出发去运输货物了,可是还不能,兵荒马乱的,哪敢出去。
太原府正乱着呢。他听一个从太原府逃难出来的人说曹库、官钱局和帽儿巷一带金珠店,西羊市、估衣街等处商店遭散兵劫掠,西羊市一带大火连天,整个太原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只能等,等着吧,可是何时才能恢复太平景象呢?二栓子很是迷茫。
阳沟的晚秋到处是一片萧瑟,树叶儿早早的就黄了,随着秋风飘落。地上的草也黄了,收割完庄稼的田地里露出了大片的黄土。下午的太阳发着凄凉的白光,斜射着不甚高的土崖面上,也失去了往日的温热。世变的紧张气氛和很显荒凉的晚秋景色一起笼罩着这个不大的小山村。除了不懂事的孩童之外,村里所有人都在恐惧着战争,非常害怕战火会烧到这个宁静的村庄。
阳沟已经太平了几百年了,居住在村里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都没有经历过战争。当年西洋黄毛鬼打进了北京城,阳沟没有打仗痕迹,南匪在南方闹事造反,折腾了十多年,阳沟也没有一点战争痕迹。而如今,百里之外的省府却正在进行着一场战争,阳沟人第一次感受到了打仗离他们居然这么近了。况且,这条通往省城的官道是穿村而过的,这战火就很容易烧到这个小山村。
人们在提心吊胆中不断的问询和谈论外面的状况,时光在煎熬中晃晃悠悠的一天又一天,消息也再不断的传来:清政府已经派吴禄贞带兵到了娘子关,准备入晋。姚以价带起义军赶赴娘子关抵御清军。
听到这些消息的二栓子更加不安起来。他立刻把全家人召集起来商量对策,以防战乱。首先是最近谁也不能出门,街门全天上插关。那几间为来往行人客商提供住宿的客房也暂时不接待客人,停止营业。骡马大车家畜等不能隐藏的物件牲口先只能依旧,但家里的钱粮是必须藏起来以防劫掠。二栓子特别强调一点,倘若真的遇上兵差劫掠,谁也不许因为心疼东西而反抗,保命最重要。东西没了可以再置,人没了可就什么也没了,二栓子即是告诉家人,也像是在对自己说。
五岁的小顺子靠在妈妈怀里,扑闪着两只大眼睛安安静静的也听着他爹说话,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是被家里这种紧张而恐慌的气氛震到了,明显的失去了平日的活跃顽皮而呆怔怔看着所发生的一切。
就在一家人在惶恐不安中安排好了他们认为尽可能的安全隐藏措施之后,又传来了消息,清军的吴禄贞和新军阎锡山已达成和解,共同起义反清,并将兵锋指向了北京城。
这个消息让二栓子和全家人都松了一口气:阿弥陀佛,总算是没打起来!所有阳沟村的人也都松了一口气。
年幼的小顺子又恢复了活泼,戴着小瓜皮帽在大院里东跑西串,似乎有着用不完的精力而很少停歇。山村的初冬,早晚间很是有些寒凉,但白天天气晴好的时候,阳光是很温热的,舒适气温下的高家大院,小顺子和他的哥哥姐姐们尽情的嘻嬉戏玩耍。相比较于春夏秋来讲,冬天让小顺子他们的玩耍活动范围缩小了很多,只能局限于大院内和街门洞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童趣快乐。四叔高拴贵也是他们快乐群体中的一员,充当着“孩子王”的角色,领导着这帮孩子们,或是“捉迷藏”,或是“唱大戏”,或是“狼吃羊”,或是“跳茅房”。四叔心灵手巧,给他的侄子侄女们做了很多的玩具,把高粱秆编成风车,用葵花秆做成房子。他给每个侄子侄女用木头做成小宝剑,剑把子上都拴上了红绸,顺子他们们拿着在街上玩耍,把其他小孩羡慕的要死。
而让小顺子最喜欢的是四叔在“安窝子”里给他们讲故事。“安窝子”是羊群出圈到地里攒粪,放羊汉晚上睡觉的地方。用木棍支架,上面卷着席片,在盖一层油毡防雨,一头实,一头空,下面地上铺一层干草,再铺上毡子,里面卷着被窝铺盖,夏天羊群在野地里出圈,放羊汉晚上就睡在里面。冬天羊不出圈,所以高家的“安窝子”就闲置在了院里西墙根底。于是,这个“安窝子”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院里的孩子们都喜欢钻在里面,一天要钻进去无数回,躺在里面吃东西。
由于冬闲且外面一直不太平,四叔基本上每天都和孩子们在一起,这个快乐的群体有了四叔的加入,气氛更加的快乐起来!
高家大院里孩子们是快乐的,可高家大院的大人们却依旧是惶恐的。外面的战事不断发生着变化。袁世凯认命张锡銮为山西巡抚,统帅曹锟卢永祥进攻山西,新军从娘子关撤退。阎锡山赵戴文放弃太原北逃,温寿泉等南下。
整个冬天都在战乱中度过,高家的运输车队也只能停车歇马。所幸,门外大路上虽有几次来往过兵,而村庄却没有受到兵祸劫掠。
二栓子整日坐在家里惆怅:这动乱的局面究竟何时才是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