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其次,新闻报道工作者应该驻扎在先进典型单位生活。因为领导如果搞什么新的试点,都是从先进单位开始,所以,在先进典型单位,你能发现很多其他单位不能发现的新动向。”

哦,听了两个人的话,王文华觉得顿开茅塞。如果说《大学语文》那本书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那么,这两个记者的谈话,让他对新闻报道工作的要点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最后,王文华觉得既然遇到了这么两个高人,必须捞点干货。就问:“不知道贵社对部队的报道工作有什么具体要求?”

最先开口的那个男人就说:“最近,部队一位首长讲话,强调英雄主义教育,又哀叹现在的部队忘记了革命老传统,而我们的来稿里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

“不知道你们部队对英雄主义教育是不是重视?”

“当然重视。”王文华就想起自己的团政委是解放战争的老战士,团长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两个人下连队,动不动就讲自己的“老故事”,有人讽刺他们“好汉不提当年勇。”

但是,两个团首长平时确实是把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挂在嘴边的。想到这里,就把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说了。

这个男人显得很直率,说:“如果是这样,你可以试一试写一篇稿子寄给我;不过,我可不敢保证能采用啊!稿子终审权不在我这里。我只能推荐。”

火车到了小溪站,王文华要下车,就请他们去部队做客。两个人自然推辞了。王文华回到部队,把这件事向于干事汇报了。于干事就向团政委汇报。

团政委听了,觉得英雄主义教育可以解决目前部队在工作中出现的华而不实、浮夸风等问题,与团长打了招呼,决定召开团党委会议,在部队开展一次英雄主义教育活动。

这一次团党委会议,于干事和王文华都列席参加了。在团党委会议上,政委和团长两个人就带头讲了战争年代干部如何带头冲锋陷阵、扛炸药包冲向敌人阵地的事情。

随后,他与于干事两个人来到先进典型连队,也是王文华所在的八连。当时,连队还在执行种水稻的任务,正值秋收季节,英雄主义教育让夸夸其谈的人没有了市场,实干家有了用武之地。

各连队通过英雄主义教育,水稻收割进度明显加快。连一向瞧不起政治工作的陈副团长都说:“这一次英雄主义教育,算是抓到点子上了。”

既然真刀实枪地开展了英雄主义教育,不写新闻稿报道一下就太对不起团首长的良苦用心了。因为这一次稿件被采用的可能性很大,于干事让王文华动笔写。

王文华一想,虽然现在没有稿费,但是,报道组也是以上稿量论英雄的地方,这样的机会,自己应该让给于干事才是。就谦让给予干事写。

于干事果然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两千多字。写完了,就交给王文华说:“我写完了,你给修改一下。”

王文华一想,于干事出于信任让自己修改,自己就当仁不让了。他按照《大学语文》修辞造句的要求,一字一句进行了推敲,一直干到了半夜还不觉得。

这时候,就听到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原来是政委看文件走的晚了。他推开政治处的门,看到王文华还没有休息,就说:“你是不是在修改于干事的稿子?”

王文华马上说道:“于干事是大笔杆子,他的稿子我哪里敢修改?我只是学习学习。”政委听了他的话,也不客气,马上走过来。

看了看那个被王文华勾勾抹抹修改的稿子,说道:“文章就是相互修改才能提高嘛!这与尊重领导不矛盾。”

于干事两千多字的稿子,被王文华修改的只剩下了八百字,但是,显得更简练了。第二天,团长让管理股派车把稿子送到沈阳新华分社。

晚上,就接到了新华分社电话,说是稿子已经过了二审,明天三审就会有结果。王文华一听,觉得新华社不愧是大社。办事效率高,而且还有信誉。

一个星期之后,稿子被新华社采用了。在寄来的《新华社通讯》上,因为内容太多,王文华寻找了半天,才找到了那一篇稿子。

最让人兴奋的是,这一篇稿子不仅仅刊登在《新华社通讯》上,几天之后,还被军区《前进报》采用了,刊登在第一版,因为当天有中央领导活动的电稿,没有发表在头条。

看到这一篇稿子,小溪县报道组的柳絮组长拿起电话对于干事说道:“老于,王文华已经达到独立采访写作的水平了。他的培训可以结束了。

“我吃了他买的水果,就不管你要培训费了。可是,你欠我一条烟!”

于干事听了,笑了笑说道:“一条烟算什么,我让文华买。”

柳絮又说:“就要你花钱买。你别熊王文华啊!”接着就问:“老朋友,我想问个闲事,王文华这么优秀,你们部队为什么不把他送到大学里深造一下呢?”

于干事一听,无可奈何地说道:“柳絮你有所不知,我们榴炮团,有三个北京的高干子弟等着推荐上大学的机会呢。这种事,能轮到王文华吗?”

哦,柳絮一听,叹息了一声,把电话撂了。王文华回到部队,听到一个大好消息:于干事被提拔为宣传股长了,行政正营级。

几个没有被提拔的干事就要求于干事请客。当时人们都是低工资,于干事没有请客吃饭的实力,只好拿出五元钱,让炊事班的人炒了几个菜,又从军人服务社拎了一瓶白酒。

钱不多,却炒了八个菜。当时物价太便宜,社会风气也讲究勤俭。所以,五元钱意思意思,这个人情就算是答对过去了。

酒喝多了,说话就随意。其他几个干事知道,于干事被提拔,与他和王文华的稿子上了《新华社通讯》有关,于是,有人就醉醺醺地说道:

“于股长,你因为这一篇稿子被提拔了。咱们的文华,什么时候也‘咔嚓’一下子呢!”“咔嚓”一下子是部队流行的俚语,意思是“咔嚓”一下,就被下达提拔命令了。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