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句俗语,叫做抱子不抱孙,大致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所谓的隔代亲。
而有关于这一点,在老赵家,展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
太子爷赵瑞就曾自嘲道,老爷子一天之内,对自家大孙子露出的笑脸,比在他这一年都多。
怎么说呢,这句话还真没有夸张..................
由于幼年时的经历,以及大半辈子的戎马生涯,没太多文化的老燕王,在自己几个儿子的教育方面可以说是因循守旧,相比于语言上的说教,他更倾向于使用棍棒来加强儿子们的痛感,始终坚定不移地秉承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用物理的方式实现灵魂的升华。
再加上脾气暴躁,故而打骂非常频繁,常年都很难有个好脸色,以至于几个儿子哪怕也都人过中年了,到现在见了他还像老鼠见了猫似的。
可是,到了下一代,那老爷子的态度就要温和多了,尤其是在赵晏自己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这可能跟少年是嫡长孙,又算是他亲自看顾长大的有关。
赵晏一直觉得,在老头子那种人身上,几乎很难能找到温柔这个词,如果真要说有的话,最多也就两份,自己还占了其中一份。
其实,对于自己的嫡长孙,老燕王赵忠,是真的很疼爱,并且给予了很高的期待。
因为他对那几个儿子,是一个比一个不满意,怎么看怎么不满意,赵晏甚至觉得,老爷子只怕是在有了孙子以后,大有一种打算重新练号的想法。
为此,不仅常将赵晏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而且还下旨,不允许赵晏在肄业大考前随意出宫,防的就是都城中的一群权贵子弟、纨绔纵跨,在尚且年幼、心性未定之时带坏了自家宝贝大孙子。
那帮人,成日里飞鹰走狗、花天酒地、不学无术,能有几个好人?
这一点,有着相关人生经历的老燕王,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虽然也未必一定会被带偏,但在战场的堵了一辈子的老人,却不愿意在这件事情上冒风险。
回归正题,燕国的政治其实很有意思。
立储君正国本这件事,燕国这一朝做的很早,老燕王虽然在位几十载,但从很久之前开始,朝廷日常的事务,很多就都是交由太子来处理。
直到后来,慢慢上了岁数的老燕王,更是干脆赋予了太子监国的权力,自个则当起了甩手掌柜,很是放心地躲到后宫享清福去了。
而太子呢,则负责代替他召开大小朝会,在文华殿和文渊阁,会同内阁阁臣一块处理政务,整日里忙得不可开交。老燕王大多数情况下也不过问,更不会插手,只是偶尔隔很长一段时间,才会让人把太子在文华殿批阅的奏折送过去,翻看一番了事。
当然,一些做不了主的大事,比如说这次忻州卫人造反的事情,监了国的太子爷每次必自觉得去后宫请老燕王的旨意,由老燕王来定夺。
只不过,带去的若是好事自不用说,一人独自过去,父子君臣二人单独奏对倒也没什么。可若带去请旨意的是坏事,那可就遭了。
虽然是一国太子,但赵瑞心里清楚,自个在自己亲爹跟前,尤其是私下里,几乎就没有体面这种东西。有很多次,老燕王在得知事情以后火冒三丈,盛怒之下,都是连带着呆在跟前大儿子一块迁怒了。
为此,赵瑞当真是头疼不已,不过到后来,倒是让他想到了一个好主意——自己虽然在老爷子面前没什么体面,但自个儿子有啊!
故而,自打赵晏到了年纪入上书房读书以后,赵瑞每次碰到需要去给自己老爹“送温暖”,或者需要据理力争的情况,就必会拉着自己儿子一块去。正所谓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您那宝贝大孙子就在旁边站着呢,您再怎么样,也得压制一下自己的情绪不是?
如此一来,就好说话很多了。
再有一点就是,赵晏在一旁,还能帮着说两句好话,敲敲边鼓。
事实证明,这一招的效果好得出奇,老燕王还真吃这一套。
对于帮自家便宜老爹的忙,赵晏肯定是乐意的,哪怕后来他的心思早就不在宫里了,俩人这么多年配合的也算是颇为默契。
只不过,这几年,需要自己帮忙的情况越来越多,赵晏有些不厌其烦而已。至于说,在赵晏更小的时候,赵瑞这位燕国太子爷为什么不用这个方法,并不是当时没想出这个主意,主要是当时赵晏不住东宫,他捞不着机会.....
内廷,也就是所谓的后宫,是供君王和后妃居住、游玩之所,占了王宫一半左右的面积,与外朝是完全隔开的,基本上整个王宫北部是后宫,南部是外朝。
后宫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三宫正对着外朝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六座宫殿全部分布在王宫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再往北还有一座御花园,以及后宫的北门神武门。
其中,乾清宫本该是君王的寝宫,坤宁宫则是王后的寝宫,但燕王后早已去世多年,故而坤宁宫也已闲置多年,而老燕王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也不住在乾清宫,而是搬到了后宫南门——聚宝门西边的养心殿居住,与太后所在慈宁宫比邻而居。
故而,赵晏说是进后宫,但其实并未走聚宝门,而是过了聚宝门继续向西,到了养心殿前。为了出入方便,养心殿这边特地开了三道小门,分别是对着外朝这边的养心门,以及后边通往西六宫的如意门和吉祥门。
仪仗队伍大摇大摆地走到养心门前,却并未就此停下,而是直接抬进了宫苑内。值房的大小太监对此不合规矩的举动则视而不见,并且都很识趣地没有往跟前凑,能在燕王身边伺候的,基本都是宫里的老人了,很多事情都门清。
就这般一路来到了养心殿的正殿前,队伍才算是停下,一个头戴冠乌纱描金曲脚帽,身穿背花盘领窄袖衫,手拿拂尘的老太监已经先一步等候在了殿前的台阶下,很显然是有人提前报了信,这才赶紧出来迎接。
见赵晏走下了歩撵,老太监立刻满脸笑容的迎了上去,先是跪在地上行了个大礼,嘴里紧跟着说道:“老奴恭迎殿下!”
“不必如此,吴总管快请起!”
老太监姓吴,是老燕王身边的副总管,跟在身边伺候了二十多年,在这养心殿的奴才中,资历算是能排在前几的了。要知道,在宫里,上万人的太监中,能穿上他这身衣服的,可不多。绝大多数的太监,只能穿杂色圆领袍,头戴四带巾,也就是小德子这种。
“嘿嘿,老奴一听殿下来了,就赶紧跑过来迎接。殿下,您可是有些日子没来养心殿了,陛下为此都唠叨好几次了。”
自打入上书房读书以后,时间紧迫,还要修炼,故而养心殿这边赵晏来的次数就少了一些,尤其是最近。
不过,赵晏却并未接话,而是问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二叔今天来了吗?”
“殿下您是说镇国公?这倒没有,镇国公今日未曾来过。”
“哦~”
“殿下是来见陛下的吧?殿下来的还真巧了,陛下刚刚调养结束,正在后殿歇息着呢,老奴我这就领您过去?”
“这个时间,爷爷今日调养结束的挺早啊?不过正好,咱们现在就过去吧。”
“殿下这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