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赵彦深似乎早就料到皇帝会这么说,只见他微微一笑,捏着胡须慢悠悠开口道:“微臣执政二十余年,历经东魏和大齐两国,看过很多,私下也常常想起这个问题,依微臣看来,我大齐虚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天灾地动,也不在于官员无能,而在于我大齐内部人心不和,陛下可知为何?”

高玮再次摇了摇头,问道:“请丞相教我?”

“微臣所说的人心不和,并非是指军队战斗力不行,也不是指官员能力不行,而是指帝国内部最根本的矛盾……这个矛盾从晋室衣冠南渡开始就已初步形成,在北魏时期达到顶峰,倘若这个问题无法解决,那么振兴大齐就是一句空话……”,赵彦深露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缓缓开口道。

“难道……丞相指的是,胡人和汉人的矛盾?”,高玮好奇的问道,这里的胡人主要指的还是曾经入主中原的鲜卑人,他们具有代表性。

赵彦深缓缓点头,满意的看了高玮一眼,笑道:“陛下说的没错,在微臣看来,北周,突厥犯边,天灾地动等皆不足为惧,大齐真正要面对的就是这一直隐藏在帝国内部的顽疾,它就如同跗骨之蛆一般,难以根除。”

顿了顿,似乎想到了什么,赵彦深补充道:“自北魏占据中原以来,鲜卑人和汉人同处一地,且鲜卑人和汉人风俗文化差异甚大,一旦国家有难,朝堂上汉人大臣和鲜卑人大臣定然无法统一意见,这就直接导致帝国陷入无边无际的内耗中,常言道,攘外必先安内,如若内部矛盾无法调和,那对外自然就无法施展出帝国全部的力量……”

闻言高玮陷入沉默,他很清楚赵彦深说的这些就是齐国目前最大的问题,也知道他所说的都是实话,但这个问题实在是不好解决,因为牵连甚广。如果一个处理不好,齐国可能就会重蹈北魏之覆辙,历朝历代,凡是敢于改革的,如果没有强大的能力和过人的威望,必定会被守旧势力所粉碎,秦之商鞅,汉之王莽,宋之王安石,明之张居正,哪个有好下场?

关于汉人和鲜卑人的问题还要追溯到五胡十六国时期,那个时候,中原衰弱,北方的游牧民族趁机崛起,将汉人政权赶到了江南,胡人在中原展开激战,给中原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一时间中原人死伤无数,其中胡人为了打仗方便,时常掳掠中原女子随军,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将其杀之食肉,名曰“两脚羊”。

后来鲜卑人统一北方建立北魏,由于统治者是鲜卑人,而下辖人口多为汉人,由此两个民族之间时常爆发矛盾,汉人世家自视清高,不愿意和胡人为伍,认为他们都是一群不通教化的蛮夷,而胡人嫌弃汉人孱弱,战斗力低下,只知道信口胡说,没什么真本事,总之双方互相看不顺眼。随着时间的发展,双方的矛盾愈发深重。

后来北魏孝文帝认识到,如果想要长期的统治中原,只有学习汉人的文化才行。所以他下旨从平城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字,改穿汉族衣冠,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元。力推改革,南迁的鲜卑人逐渐汉化,在北魏帝国内部,对于孝文帝改革,朝堂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支持汉化的不少,以北方的汉人世家大族为代表,可是反对的更多,很多鲜卑大臣斥责孝文帝数典忘本,甚至就连他自己的太子也不支持他的举措,气得他大病一场,无奈将太子废黜。

而在遥远的北方,北魏在这里设置了六个军镇用于防备柔然,其成员以鲜卑人为主,这些人反对汉化最厉害,孝文帝需要依靠他们守卫边疆,奈何不得他们,到最后孝文帝无奈,将这群人留在北方,拒绝为其提供补给,坐视他们自生自灭。

随着孝文帝改革的彻底,这群给北魏守卫边疆的战士彻底被北魏朝廷遗忘,他们顶风冒雪,吃尽苦头,却看到那些南迁汉化的族人整天吃香喝辣,心里的感觉自不必说,不过介于当时朝廷强势,自己也只能忍气吞声。

北魏末年,中原各地大规模起义,而镇守北方的尔朱荣趁机起兵,荼毒天下,六镇宣布反魏,大批鲜卑人如同潮水一般涌入中原,当时的高欢劝说尔朱荣收编鲜卑流民,随即尔朱荣派遣他前去完成这项工作,这无疑是给了他可趁之机,等到高欢彻底掌控了六镇兵马,他立刻宣布同尔朱荣决裂,大军开拔中原,随即找了一个北魏宗室当做傀儡,建立了东魏。

后来高欢病死,高洋接管了权力,废掉东魏的傀儡皇帝,自己称帝建立北齐,只不过此时的北齐却留下了一处隐患,那些六镇兵马认为北魏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孝文帝听信了汉人的那一套说辞,所以将自己长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转化为对中原汉人的愤怒,因此他们藐视汉人文化,再加上出身六镇的勋贵们认为自己对北齐有大功,时常劫掠汉民,甚至以此为荣,只当做这个是天经地义。

对于这些乱象,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看在眼里,但他却不以为然,高洋原本是汉人,因为其祖辈都在北方和鲜卑人杂居,因此他心里并不认为自己是汉人,反而对鲜卑人那一套很是推崇,不管在治国的时候还是在打仗的时候,心里想的都是鲜卑人那一套,对于汉人那治国安邦的那一套不置可否。

当六镇勋贵和中原士族有矛盾的时候,他采取的办法就是两不相帮,举个例子,高洋面对汉人的时候说:“鲜卑人为国打仗,是汉人的朋友,他们只不过是拿了你的一点粮食和一些布匹而已,要是没有他们,你们现在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你们为什么还要仇恨他们呢……”,随即转头又对鲜卑人说:“汉人为你们提供吃住,你们现在吃的喝的都是汉人提供给你们的,你们为什么还要去欺负人家呢……”,双标算是被他给玩明白了,可是这样做治标不治本,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并不是皇帝随便说几句话就会消散的。

高洋在位期间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迟迟无法下定决心改变,说到底就是因为他家是依靠这六镇兵马才起来的,而且高洋也没有如同李世民那样的胸怀,对胡汉一视同仁,由此导致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矛盾越来越深,北齐的国力也越来越弱。

总之,高洋对于六镇勋贵的纵容使得北齐从建立的那一刻起就埋下了这个巨大的隐患,之后在北齐统治期间,六镇勋贵依然我行我素,常常劫掠汉民,与中原汉人的奥顿日渐加深,两方人马经常因为一些小问题大做文章,互相攻伐,将国家的很多资源都浪费掉了,这才是北齐虚弱的最根本原因。

而高玮的便宜父皇高湛在接手北齐的时候更加不管不顾,使得这一现象更加剧烈。原本北齐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可是这些鲜卑人自从来到中原后,逐渐迷失在这汉人的花花世界中,战斗力大打折扣。北周和突厥的入侵在之前远远对北齐构不成威胁,真正要命的是北齐朝廷内两帮人为了自己的权力明争暗斗,长期如此,北齐渐渐再与北周的对抗中落于下风,最后在这群人的蚕食下一步步走向灭亡,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高玮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迟早要面对这个问题,当赵彦深将这个问题摆在他眼前的时候,他还是感到一阵无力,如果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那么必须要和这个国家大多数人为敌,稍不注意就会粉身碎骨。这个国家已经并入膏肓了,常言道重症需下猛药,如果将改革推行下去,势必会有很多人倒在自己的刀下,历代改革都是沾满鲜血的。

高玮这几天也想过很多,他一个后世人,不想双手沾满鲜血,可是赵彦深这一席话彻底打破了他那美好的幻想,将其拉到这残酷的现实中。

高玮艰难的扯出一抹笑容,问道:“丞相既然知道如今的大齐已经病入膏肓,不知有何良策?”

“陛下,历朝历代,凡是想要成就大业,都要拥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既然陛下决定了,那就要不计代价,想尽办法的达到目的,汉朝武帝在位期间,为了攻打匈奴,不惜十户五空,最后成就帝王伟业……”,赵彦深看向高玮,说道:“我朝神武皇帝考验诸位皇子,就曾经用到一团乱线,解开即为过关,在场皇子皆不能解,唯有文宣皇帝将其解开,陛下可知为何?”

高玮笑道:“此乃快刀斩乱麻也!”

赵彦深轻抚胡须,赞许的点了点头:“善。”

高玮这才反应过来,改革的道路势必艰难,也会有很多人丢掉性命,赵彦深说的没错,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要有一颗永不言败的心,既然自己决定要做,那不妨就大干一场,成功则登顶无上伟业,即使失败了也无怨无悔。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