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盟会上,孟初阳戏精上身,一番故弄玄虚后,已将他计谋高深的谋士形象成功树立。
但他也明白适可而止,此时若再摆谱,反而就该招人恨了。于是便不再矜持,扬声说道:
“诸君既相请,吾自当知无不言。敢问蒙二哥和罗少堡主,二位可知,欲成大事者,须具备哪些先决条件?”
蒙有信正犹豫间,罗以升抢先作答道:
“先生所指,可是天时地利人和?”
孟初阳笑着说道:
“呵呵,正如少堡主所言,乃天时地利人和也。如今大殷海晏河清,国泰民安,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我九盟此时与之为敌,主动挑起战事,难道不是自取灭亡之道么?”
事实胜于雄辩,孟初阳这番话显然无可辩驳。
“……敢问诸君,除了我九盟外,大殷境内可还有其他视大殷王廷为敌者?可还有其他与大殷对立者?这说明什么?说明大殷王廷是人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孟初阳目光犀利,言辞凿凿:
“且不说两军对垒,我九盟军是否堪与大殷军一敌,单就人心向背,六百万九盟军民,将受到六万万大殷百姓的唾弃,仅此一点,就足以让我九盟军寸步难行!”
“更遑论战事一起,生灵涂炭,山河破碎。如今天下太平,乃百姓口中颂扬之盛世,而这场战事的始作俑者,必将被天下人口诛笔伐,从此被钉上千夫所指的耻辱柱!”
“如此全面处于绝对劣势且毫无胜算可能的态势之下,诸位居然还敢妄想通过举事推翻大殷王廷?是可敬可畏,亦或是可笑可叹?”
“若仅为一己之私,便将六百万九盟军民拖入灭顶深渊,便将无辜百姓当做战争陪葬,则其罪当诛也!纵然下了九泉,也必将遭受尔等列祖列宗的唾弃!”
孟初阳毫不留情,言辞如刀。蒙有信几个主战派,脸色顿时一阵白一阵青,很是难看。
也确如孟初阳所言,他们主战的目的不纯,一方面存在侥幸心理,有如输红了眼的赌徒,总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幻想着一旦举事后,没准就真的能把大殷搞垮,到时候就可以予取予求了!
另一方面则是意在浑水摸鱼,借机转移治下民众对于困顿生活的不满情绪,以及日益加深的军民矛盾。而所谓的军民矛盾,实则便是内亲与外族之间,因利益分配不公所导致。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太穷了。
孟初阳接着又问道:
“敢问诸君,当年元亮诸公可有留下遗训,让我九盟的后世子孙,推翻大殷而另立新朝?”
众人皆默然。当然是没有的,先祖们结为同盟,其初衷只是为了自保,仅此而已。
“……何以到了今时今日,九地依然存在,并未葬于大殷王廷之手,而同盟的主旨却变成了反殷?!”
众人被孟初阳这一问,顿时有所醒悟,好像的确是走偏了?至少先祖们当初所担心的情况并未发生,九地非但未被取缔,族人更未被屠杀,而九地却依然完好无损。
“……并非我为大殷王廷开脱,但是事实就是事实。至于九地中除我庆安一家外,其余八地皆穷困,难道全是大殷王廷的责任?难道就没有自身的原因么?”
八地代表顿时被问得脸红耳赤。地方都已经归你了,可作为执政者,历经三千多年仍然无法摆脱穷困,这不是无能又是什么?能不觉得羞愧吗?
“故而,吾之上策,便是抛弃成见审时度势,与大殷王廷解除对立关系,并且如诸君的先祖一般,效忠于大殷王廷!”
“九地本为大殷国土,九族先祖本为大殷臣子,如今尔等九地后人,却身陷于逆反边缘,莫非真想效法大殷太祖推翻前朝再造乾坤?”
“奉劝诸君,醒醒吧!大殷之所以能成功,那是建立在云图王朝已经腐朽不堪,已经天怒人怨人心尽丧的基础上,更是适逢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大争之世啊!而如今天下太平,根本就不具备造反的条件啊!”
“识时务者为俊杰!既然事不可为,还不悬崖勒马更待何时?吾劝诸君,回归先祖荣光,为大殷国的繁荣昌盛,为九地民众的幸福福祉,更为九族的子子孙孙,尽一份心力吧!”
铺垫了那么多,孟初阳终于抛出了他的归殷之策!
仿佛是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这帮九地同盟后人的脑门上,登时让这些满脑子都是争斗,与天斗与地斗与大殷王廷斗,这些世世代代争斗不休的斗士们眼冒金星!
和解?!怎么可能?绝无可能!这是秦望岳们的第一反应。
继而,逐渐冒出来的想法却是:我九盟与大殷真有不死不休的世仇吗?可自先祖以下,也没有九地族人被大殷王廷所杀呀,何来仇?
再继而想想:咦,好像和大殷王廷从一开始就对立,但双方却从未开战;与大殷王廷似乎势不两立,但九盟却从未要求过脱离大殷,何来怨?
越是深究,他们越是糊涂,怎么竟会是如此一笔糊涂账呢?不应该是仇恨满满罄竹难书吗?怎么遍查历史,却只是看到了双方相敬如宾各自安好呢?
明明一代又一代,从祖辈传到父辈,又从父辈传到子辈,再从子辈传到孙辈,传递的可全都是咬牙切齿的恨啊!可此恨究竟从何而来?
这中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是从哪里开始出现了偏差?难道,仅仅只是因为岁月久长,才会从当初的毫厘之差,逐渐变成了如今的巨大鸿沟?
众人陷入了混乱的沉思,仿佛魔怔了一般,一个个精神恍惚,表情复杂,举止古怪。
孟初阳无法代入其中,自然难以理解他们的纠结,更弄不懂他们此刻的混乱和恍惚。
该说的都已说完,剩余的便是他们自己的事了。能接受固然好,不采纳也无所谓,他反正没任何损失。
当然,就算是秦望岳也想不到,孟初阳之所以有今日的献策之举,却是真的如流风岛万老三所臆断的那样,他是在为大殷王廷充当说客!
也正是因为有大殷王廷密使的鼓动,才促成了孟初阳的这次“背叛”。但是这也和他不希望看到大殷国发生内战的意愿相符,所以才一拍即合,同意为大殷王廷效一次力。
大殷国,这个已被他认定为新家园的美好国度,不应该被战争所破坏,太平祥和的日子,也不应该就此被终结,而他这个天外来客,更希望能有个宜居之所,可以安度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