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此中缘由,你日后自会明白。”

少年心中虽然有万般不舍,但师傅这样做就一定有师傅的道理,再说,自己心中已熟读这本《道德经》,有没有这本书都已经不重要了。

“今天开始,你要不断的默诵和领悟经书的文句,不得懈怠。”道士语重心长的看着谷天说道。

“是,弟子一定用心琢磨。”少年在不识字听书的时候,只要听到孔夫子的一言一行后,就已经习惯自己去思考和琢磨了,这可是他的喜好。

日子在继续,少年除了负责师徒两人的一日三餐,和下午的牛群里多了一条青牛外,生活一如往日的平淡。只是不再去听书了,只要一有空闲时间,他就在心里默诵和意会经书。

放牛的时候也还经常碰见二狗,二狗也不识字,谷天还尝试教他几句经文,但二狗不喜欢读书认字,他更喜欢上树掏鸟窝和下河摸鱼。

少年也就放弃了教他的想法。

日头来了又去,月儿缺了又圆,一个多月过去了,在这一个多月里,少年除了发现师傅偶尔会消失几天外,他还感觉自己好像有点不一样了,二狗也说感觉不一样了,但哪里不一样,两人都说不出来。

今天放牛回来后,少年煎了一条昨天在河里抓到的大鱼,再加一碗祠堂背后菜园里的小白菜,两个菜就算师徒两人晚上的下饭菜了。

“谷天,你认为天下万物有没有自己的道?”在少年快要吃完的时候,道士问。

“弟子认为有,天有天道,地有地之道,万物各行其道,我叫它们为众生道。”谷天放下碗后,坐直身姿回答道。

“那你认为这鱼的道是什么?”师傅指着眼前的鱼骨架。

“弟子还没有仔细琢磨过,但弟子认为,鱼之道是目光短浅,自缚手脚。就拿弟子的竹笼能抓到鱼来说,在人的眼中,竹笼才不足2尺,但在鱼的世界里,却宛如天地,乐在其中。它明明有海阔任鱼跃的能力,却看不清眼前的环境,从而被人做了鱼肉之食。”

“好,对与不对,你以后可多行感悟。物有所悟为知,悟无所悟时方为得道。”

“是,弟子记住了。”

“关守大人,何不进来一叙?”突然道士朗口望着门外说道。

少年一惊,还没等他反应,祠堂外传来一阵脚步声,随后听见一声音说道:“尹喜月下打搅道圣授徒,还望道圣见谅。哈哈……”

只见门外三个身影一闪而入,一前两后,主次分明。走在前面的是一个身高五尺有余的高大男子,身上自带着一种杀伐果断的气势。

少年一见这几个人和听到师傅口中的“关守大人”,知道来人是关守和他的随从,连忙站起身来让出凳子,收走桌上的餐具并打扫干净站在师傅后面。

“关守大人请坐。”道士一指石墩凳子对来人说道。

“如果在下没有看错的话,这一套石桌应该是南边寒铁山的峭石,此山石坚硬如铁,道圣能切其如朽木,佩服佩服。”关守落座后说道。

“道圣二字不敢当,人人称老道为老子,关守大人谬赞了。”

道士对面的关守没有什么表情,可背后的少年睁大眼睛愣住了:老子?不就是说书先生口中比孔夫子还神秘的圣贤吗?天呐,自己的师傅竟然是老子,是那个世人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老子。

少年的心里又惊又喜,喜的是师傅太厉害,惊的是关守和师傅有点不像朋友见面,“民不与官斗”,少年心里有点慌乱。

“道圣不必自谦,修仙之人皆知道圣手上有一本自编的《道德经》,亦是道圣成仙的感悟,在下今夜冒昧拜访,是想问问道圣是否答应我上次开出的条件?”

“谷天,《道德经》何在?”老子没有回答,反而头也不回的问起身后的少年。

“师傅,你已经把它烧了。”

“大人,你可听见,经书已经化为灰烬了。”

“道圣,我知道你这次入我函谷关是要出长城守护登仙路,可你也知道,九剑合一才能有斩天断道威慑力。没有经书来换的话,关守府的这一把中剑,道圣唯有用谷家镇全镇的性命来换了。”

“此话怎讲?”

“在下知道我等兵家的人被你们道家儒家不齿,所以早在多年之前已将此剑埋在函谷关的山根之中,为了它的安全,我在它周围摆下我兵家的血盟阵,此阵与它连脉共生,生死共命,如非我亲自解约被人强取的话,函谷关以及谷家镇的几万生灵,都将因山根断裂而葬身沉没黄河之中。”

这个关守视生灵为草芥,视百姓为蝼蚁。少年的心在往下沉。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