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传道有显隐二法,大抵唐朝之前,师父传授徒弟武功绝学多以显法,亲身教授,悉心指导,口传身授,无不到位。

自大唐军神李卫公李靖与侯君集传道故事之后,师父传徒弟就开始了留一手。后来道家诸多法门更演变为心悟,悟到了就是自己的本领,悟不到师父也不多说。

所以练功是否有悟性,在这个时代尤为重要!

密室内黑乎乎,只有师父牌位前两根蜡烛发着微光,赵超然与董信两人相对而立。

“你且看好!”

赵超然持棍前伸,胳膊稳稳定住,随后身体向前,手中短棍狠狠撞在董信身上,常人受此一撞,怕是要歇上半天。

不过似赵超然董信等人,功夫已经开始涉及搬运气血,却是无甚大碍。这一撞只是为了让董信明白劲力来源。

董信不闪不避,脑海中仔细回想师兄刚才动作,一遍遍回放。

“手臂前伸,踏步,挺身,撞!这是全身之力!”

他猛然抬起头来。

“器者生锋锐之气,有坚硬强行,故而用之可撞。若为人者,先天肌肤柔弱,何以得持?”赵超然反问董信。

“师兄这是临兵斗战法?”

董信心中暗想,却没有说出来,他有些疑问,这个兵器练法他之前曾经有接触过,师父也曾经传给他,怎么师兄又重新传授。

董信心中刚闪过这个念头,赵超然已经掌心抵住棍端,五指把住棍周,用力一转,那棍端绞着董信的皮肉火辣辣的疼痛。

随后赵超然五指一松,挺腕、抖掌,掌心猛然一送,又是一股震劲传来。

“指松则腕紧,指紧则腕松,腕劲在震抖,指法在抓拧。”

董信来不及细想,赵超然掌心顶住棍端,周身放松,只维持架势,微微挺胸,那棍上带着大力便汹涌而来。

这力量刚过,赵超然两臂夹肋,小腹猛然一抖,又是一股力量传来。董信险些架势不稳,勉强定住身体。就见赵超然迈步前行,手掌顶住棍端,另一头抵住董信。

这时候董信就再也挡不住了,他才后退一步,赵超然双手已经从双手夹肋变为侧身移臂,传来的力量忽大忽小,董信的架子就此散掉。

“你看,就这一招一式,就有这么多变化!外用则可伤人,内练便可强身,由四肢百骸入五脏六腑,活泼周身上下。”

迈步走开,他该做的已经做到了,剩下应该是董信自己领悟的时间,说的太多反而会影响董信自己的路子,董信能悟出的道理,才是自己的功夫。

向内的变化是什么?从人体壮衰(力量、平衡等外在方面)、皮肤、肌肉、经络、气血流注、脏腑、魂魄(精神)。

是了,人身虚弱则生病痛,壮也有区别。那么在壮这个阶段如何锻炼?

董信想到了五形宗的基本功夫,俯推击空作虎式,锦鲤潜跃识龙门。金鸡白鹤一支立,从来百炼见英雄。

一百个击掌俯卧撑(练手)、两腿各一百单腿蹲起(练腿)、一百个鲤鱼打挺(练腰)、董信自己所创的陆行术(练身)、还有鹤拳中定臂控腿的练法,使手脚轻灵。

突然的他又想到了五形宗的至高拳法,龙拳。龙拳是综合了这五种基本功夫,只有这些都达标之后,龙拳的技艺才算入门。

那这五种功夫随便堆砌就可以是龙拳吗?身为五形宗门派绝学,恐怕没有这么简单吧!

不管是鲤鱼还是蟒蛇,成龙之前都要经过化形这个阶段。那该怎么化形呢?

武林中判别拳法的根本是招式吗?非也,而是看这套拳法的发力,练的是什么劲道。招式可以模仿,但是劲力不是多年苦功,任何人模仿不来。

所以这个化形其实就是换劲!董信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换劲首先应该保证什么?

保证这些劲力不是无根之草,不是无源之水。所以要先扎根,这是武学中桩功和马步的重要性。

《拳论》讲:立发于足,主宰于腰,通于脊背,达于臂手。

脚能站稳,打人才有劲。换句话,你要用力推一个小车时,脚底下滑了,那你一身劲用不上一点,人就要栽倒在地,而车子却不会往前走。脚底下站稳了,你的发力才能顺畅。

换劲的第一步是先站稳脚跟,董信对于上古武者的佩服越来越深,他们以天地万物为师,果然最根本的东西中包含的道理最为深刻,一个小小的马步便是如此,更何况其他呢?

格斗的本意是什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所以能站稳之后,下一步就是怎么保存自己,针对于切磋战斗来讲,保存自己就在于灵活躲闪。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静阳动,马步以静为主,躲闪以动为主。一个初学者能够完全躲过别人的攻击吗?很难!

抗击打,要学武,先挨打。蟒蛇和鲤鱼化形之前都要经历雷劫,挺过了就能化形成龙,过不去一身道行灰飞烟灭,你比别人能抗,你胜利的机会就比别人大。

雷劫是单纯的抗吗?董信看过不少神仙志怪小说,那些蟒蛇鲤鱼自然不是单纯的抗雷劫,它们要在雷劫中运用自身之前所学的本领,与天地气感交相印证,然后在雷劫的帮助下让他们的本领神通结成龙珠,从此龙珠就是他们的核心。

武者的本领自然是自身所学的拳法,可能是厚积薄发,董信从小翻阅皇家各类武学,也可能是悟性超群,他一番误打误撞之下,竟然完全明白了五形宗龙拳的真谛。

所以这个时候是练拳对吗?怎么练,在雷劫中翻来覆去的练,从一招一式完整演练到收势,再到换手反练,如原来左脚开步,右手提起的起始动作,变为右脚开步,左手提起的起始动作,并以此向下递进,练习到收势。整个过程之中,动作和正练完全相反,假如正练在过程之中有左弓步右臂冲拳,则反练为右弓步左臂冲拳。通过左右互练,让身手协调一致。进一步熟悉拳架,帮助发力通畅。

双拳难敌四手,更何况在武林搏杀中,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右手打拳,左手就不打拳了!明明有着双拳只练单手就搞笑了!

正反练是搏杀功夫吗?显然不是,这是师父教徒弟的东西。练习这些动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方便弟子明白拳术发力。应用中频繁的转换步伐则会降低动作效率,夸张的动作幅度会减慢动作速度并更容易让对手察觉攻击意图,直接冲拳出手和连接才更快。

要想拳练好必把圈练小。这个圈不单是从手上讲,而是从整体来说。蹲练,低架和高架的区别在于,低架出功夫快,高架上手捋打法快。蹲练起打,这才是打法的道理。

打法则需要将拳术侧身,改为身体正面迎敌,身体直立而起,不再低蹲,整套拳法动作以站立行走的姿势击打出来,有助于速度的提升,对于实战应敌有极大的好处。打法可以速成,但是功夫不能速成。功夫不等同于打法。

龙珠是龙的核心,那我这套拳的核心在哪里?

董信陷入深思之后,雷劫让散乱的神通法术收缩凝结,形成龙珠。挨打的时候人在搏击格斗中也会本能的收缩自身的招式,这是散手,凌乱不成系统。

对,我这一攻一防中间没有连接!董信反应过来。拳术中要有一个核心架子。核心架是什么呢?通常来讲,招式在变化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承接,没有承接变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破绽,可能遇到攻击来不及回防,也可能在防御对手进攻的时因为拳架收的太紧。错失自己的进攻机会。

核心架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你所习练的传统拳术的一切攻击和防御动作都立足于此。

形意拳的每一个动作打出来之后都要回复三体式,而不是打完之后立刻进入下一个攻击动作或者防御动作。三体式能保证自己时刻处于可攻可守的状态。所以老前辈们书上写万法源于三体式。三体式就是形意的核心架。

八卦掌的护身架,有的地方叫转掌。几乎每个动作之后都会很快回到转掌上。转掌就是八卦掌的核心架。

现代拳击,散打他们的攻击和防御理念都立足与格斗式基础,没有格斗式他们的招法动作就会出现很大纰漏。

有了核心架,拳术中其他的动作自然能够接应上。

有此核心,能定能动,能终能始。拳法中对应的练法动作化打法之后能自然承接上。

这就是武学核心架和儒家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相通的道理。

当然,与此相对,不论文武,整个体系的核心一旦被损坏,也就意味着全盘散架。所以在政治体系中一定要保障思想理念的核心地位,时刻注意和加强此类教化。

在传统武学的练习中,大多数核心架子的力量测试可以按照平板支撑的动作来,在平板支撑的过程中,尽量贴近核心架的实战打法模型,平板支撑的时间就是核心架的稳定程度,代表核心力量的强弱。

所以最开始追求外壮,外壮分为两步功夫:炼体和换劲。

炼体有五个阶段,不分先后。击掌俯卧撑一百,鲤鱼打挺一百,单腿蹲起各一百,定臂控腿各一刻钟,陆行术流畅无碍。

换劲有五个阶段,依次成型:扎根桩功马步(两刻),灵活躲闪之间(练步,所学拳术的步法达到自如转换,能够合理规避大多数外来拳脚或者其他武器的攻击),横练以抗击打(主要针对于大多数没法躲避,或者自身躲避不利的部位进行抗击打练习,补足短板),练打以成拳(熟练掌握拳术正练反练正打反打四块内容),立核心而定协调(找出拳术中适合自己的核心架势,并将其补充到打法中,使自身攻防转换顺畅无碍)。

而在这两步之中,一招一式发力的七种变化又不可忽略。

炼体的功夫董信早就超过了这个要求,而换劲这些阶段中,核心架他之前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在师兄隐居之地,正是重修之时,强化自身劲力,外练诸般应用。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