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四年四月,襄州突然传出余顺天暴毙于寝宫之闻,新城大luan,各地残余势力皆蠢蠢欲dong起来。

皇后苏氏忙召尉迟庭、沐南等人入宫商议,翌日,宫中发丧,太子余璋匆忙登基,尊苏氏为太后。

谁料顺王余万应早觊觎皇位已久,认为少主年幼无法指挥战事,欲取而代之。在余顺天尸骨未寒之际,派遣侍卫包围寝宫,劝其交出玉玺,禅让皇位。

太后苏氏只得密召祁州虎贲将军陈辉典前来护驾,谁料想原本对余顺天忠贞不二的陈辉典竟与余万应为一丘之貉,二人合计策划兵变,余万应答应陈辉典若是登大宝必与其共治天下。

苏氏与余璋自是不从,余万应想起远在征西的冯广、元遇殊二位,自是不敢dong二母子,留作威胁之物。于是二人挟持幼帝余璋号令余顺天旧部、想命尉迟庭起草诏书。

尉迟庭不从,大骂其为反贼逆贼,余万应将其投入诏狱。其余旧部多有不从者,被余万应大肆捕杀、囚禁、发配充军。

消息传至远在豫州讨伐温子尧的征西之军中,群起愤怒。冯广、元遇殊闻之更是悲痛不已,大声斥责余万应、陈辉典为luan臣贼子。余姝更是哀痛至晕厥。

当即紧要时刻,冯广、元遇殊只得商议,征西讨伐温子尧有三十万大军,冯广为帅,元遇殊为副将。非常之时,冯广分一半兵力由元遇殊独掌帅印。

元遇殊立即带领十五万军分陆路、水路两走。因陆路过于遥远,抵达之时要数月、而水路近则几天。元遇殊只得先携五千精兵渡江抵达襄州武陵河之内。

另一边沧州刘武争闻此噩耗更是心神俱痛,全军强忍悲意思死命守着沧州。但效果甚微,只得请命支援。

余万应为树立军中威望,命陈辉典留守在襄州看住苏氏母子,自己则清点出八万兵马赶往沧州。但余万应徒有野心却并无智慧,赶往沧州后怕刘武争不为其所用,到时候反对其登基。

为扫除障碍,便是伪造圣诏罢免刘武争统帅之职。扶持自己的亲信郑涛。此举激怒了各个城的沧州将士,沧州将士本是刘武争亲自栽培起来,忠于朝廷忠于将军。见自家将军被罢免,便纷纷抵制余万应。余万应不敢惹众怒,只得遣返刘武争回襄。

刘武争深知此时苏氏母子还在陈辉典的手中,只得隐忍不发,劝众将士暂时听命于余万应,守住沧州要紧。

六月,温、燕二军再次发起猛攻,大举进犯。余万应与郑涛不敌其攻势,竟不顾百姓直接弃城而逃。

六月中,沧州即要失守之际,元遇殊已携兵抵达襄州。各地守将尚未来得及换防,见是元遇殊,便大开城门迎接。一路行至新城之右的至城。

陈辉典大惊,襄州只留有三万叛军兵力,便忙威胁太后苏氏与幼帝余璋交出另一半能调dong金吾军的虎符。

苏氏不受其逼迫,服毒自尽。

余璋更是闭口不言。

元遇殊闻苏氏自尽,命人暂封锁消息,勿惊扰余万应。元遇殊在武陵河之畔立誓,誓要斩杀余万应、陈辉典等人以慰余顺天、苏氏之灵。

六月下,元遇殊大军集结,兵临城下,包围新城。于某晚以迅雷之势攻入皇城,陈辉典不敌,派人从宫中挟持幼帝余璋到城墙之上作为人质,命元遇殊退兵。

谁知城中竟杀出一支肃杀之气的军队,其行dong诡谲,招式干净迅狠,一下子便潜入城墙之上,将放哨之人抹喉,瞬间放倒大片。城墙之上顿时顾不上元遇殊,与这支队伍厮杀了起来。

趁luan,元遇殊挽弓搭箭瞄准陈辉典,一矢直中眉心。

主将一死,叛军立刻溃不成军。

不一会儿,新城便城门大开,只见坐于马上来迎接元遇殊的便是刘武争与幼帝余璋。后面跟着的便是那只纪律严明的队伍,名为金城卫。金城卫为余顺天在世之时,秘密创建的队伍,目的便是以防叛luan之际无可用之人。奈何需要虎符才能调dong,而虎符只有太后苏氏知道。

刘武争回襄之后便四处打探虎符下落,买通苏氏生前近侍后,获取其衣物,得知虎符藏于璋姝宫金匣之下,刘武争便调用金城卫与元遇殊里应外合,成功平息襄州之luan。

平息襄州之luan后,元遇殊安抚幼帝,并将身边亲信沈开安置在其身边护卫幼帝余璋,且代行丞相之权,释放诏狱被捕的旧部,整顿朝纲,将余万应、陈辉典残余反叛势力歼灭殆尽。

元遇殊、刘武争剿灭陈辉典,平息襄州之luan一事很快传至余万应耳中。

余万应怕其被清算,弃底下将士不顾,亲自携前往燕营欲寻求其庇护。

燕王顾渊早已风闻此事,并不喜此等宵小之辈,英雄都乃惺惺相惜。顾渊虽视余顺天为宿敌,却也对其敬佩有加。如今一代枭雄竟然不明不白死于亲弟弟与结交弟兄手中,便是顾渊也替其惋惜不已。认为余万应为墙头之草,人人得而诛之,当即将其一家处死。

而余万应虽降,底下一干忠于余顺天的将士却未降,仍拼命杀敌,守住沧州最后三城。

元遇殊见前线难守,要立刻出兵支援,但朝中无人能主持大局,幼帝余璋尚未学会如何处理朝政。而老丞相尉迟庭自从入诏狱受尽非难之后身子骨大不如从前,元遇殊只得让其休养,派人请出之前dongluan之际请求告老保全自己的太师沐南重新出山重掌局面。

自己则率自己整合陈辉典之受降叛军,不降者皆发配去各地劳作耕地。整合后大军有二十三万,加之襄州境内本就有五万精兵,元遇殊大胆一试,只留三万精兵镇守襄州,自己则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上与沧州四万守军汇合。

而此时扬州之内,温子尧与冯广已僵持数月,冯广之军早已人困马乏,且粮草已所剩无几。若拖的越久,于己方不利。于是飞书与元遇殊商讨。

元遇殊身边谋士白善谋心生一计,认为温符此人刚愎自负,疑心甚重,可挑拨其叔侄关系,煽dong其内部,这样一来,温符便会赶往扬州,而沧州这边就只剩燕军三十万,分散其兵力。

冯广乃用计挑拨儒派、武派,大肆造谣温子尧想取代温符,坐稳当家之位,且会打压武派。温符听闻果真起疑,当即调兵想前往扬州,却受燕王顾渊阻拦。

至此扬州内文成武将相轻,愈演愈烈。冯广趁luan派出间谍潜入扬州大肆践踏武将田地,并命稚子传谣此为温子尧秘密削弱武将势力,以至水火不容之地。

而温子尧一介儒生无法与武将讲道理,压制不住武将。起内讧之际,冯广与李敢分两路兵马攻城。

元遇殊也速派兵马与燕军大将高域交战,顺利夺取数城。

数日之后,扬州城破,温子尧身死。温符虽疑心于此,但毕竟是子侄,便怒气冲冲不顾部下劝阻执意要在此紧要关头之际与燕王分道,班师扬州。

燕王顾渊岂会放虎归山,温军途径冀州时便中燕王顾渊此前所设的埋伏,就此覆灭。

燕王顾渊收拢其散军编入燕军,至此,燕王顾渊势力空前膨胀,京州有十万兵马、各州有八万,其获温军降俘便有十三万有余。整合后便有五十多万雄军沧州、冀州一带。

常年混战,各地已是哀嚎遍野,朝廷收入已难支撑燕王庞大军队军费开支。燕王为获民心,为苍生计,让百姓休养生息,与民更始,便派遣使者前往襄州与幼帝余璋签订协议,休战二年。

史称“燕舜之盟”。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