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然而能安排这一切的,当然是这里的庙祝,如果单看他的行事作风的话,你一定感觉她是一个肥头大耳,或者尖酸刻薄的人。

但是,事实上这里的庙祝是一个,略微清瘦的老人,他穿着一身朴素的而又普通的,神职人员专用套装。

如果提前知道这位老人的身份,任谁都,肯定以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年老神职人员而已,而不是一座庙的管理者。

因为这与某些人想象中的差距有点大。

而且,如果稍微懂一点,东方帝国,神职人员公职表的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

为什么这么大的庙,真正的管理者,只是一个庙祝的称呼,这明显是官职小,实权大的。

如果让一个,比较讨厌神学的人看到,这百天娘娘没有今天的作派,肯定又是嘲讽说。

“堂堂百天娘娘庙的庙祝,为了几两铜臭,竟然这样殷勤,这样做会不会失身份,丢了白天娘娘的面子吗?”

如果有人敢当面这样问他,老庙祝他也只会礼貌的笑了笑,因为跟这些人讲理是讲不明白的,但是他心里肯定会有些不屑的说:

“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至于说身份?

身份算个什么东西?

面子能当饭吃吗?

他这庙里,大大小小,十几口子人等着吃饭。”

再说了现在不是以前了,这东方帝国各大寺院寺庙,神殿,道观,哪一个不内卷了?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的人都提倡科学,说他们这一行是封建的迷信。

这一顶大帽子下来,能够活下来的再说其他的。

最重要的是如果放到几百年前,就凭他现在的庙院的规格,最低官方认定,怎么着也是一个神殿的殿主,

可是现在呢?

他在官方的备注里面,也只是个最低庙祝而已,在册的员工,只有五名老员工,能每个月拿些镇上派发的补助,

可是他的庙里这么多人,要整么办呢?到最后还不都是自己想办法了。

在外部环境不理想,内部情况十几张嘴,等着吃饭。这好不容易遇见一个大东家,你说他怎能不勤快?

要知道,这单生意如果顺利完成的话,全庙最起码这半年的生活费有着落了,至于为什么他们敢肯定。这是个大客户。

这不废话吗?不是大客户,现在的人谁敢张口就来,神殿标准套餐呢。

所以,这百日娘娘庙的所有人,对此都很重视,因为这单生意做好,他们可以轻松很多。

所以,庙祝他不仅早早的把大门打开,等后金总的到来。他自己更是娘娘庙大殿,坐在这等着,你表示对这次客户的重视。

当然,他此时内心的认识里,他这是凭本事赚钱,并不觉得丢人。

而且,在他的安排下,不可能错过,这个炒作的机会。即可以把半年的饭钱给赚了,又可以给自家的庙,刷一波免费广告,可谓是一举两得呀!

相信接肯定又有一波香客上门,这一次又要有多少香火钱呢?

看到这里,如果有人说果然啊!这庙祝只为了钱,他会立马反驳道。

他可不是想钱这么简单,他这是为了娘娘庙的发展,对,就是这样,为了娘娘庙的发展。

废话少说,我们看明天大殿上的庙祝。

他又一次抬起了头,看着眼前的沙漏,轻轻旋转一下,又一个露沙轮回开始了。

他从蒲团上站了起来,整了整自己的衣服。

因为算一算时间,他等的人差不多要到了。

毕竟,现在的人都只看表面,想聊点内心他们也没时间,听你瞎扯,他们大部分人看表现。

因为现在的人都很忙,有几个人能静得下来?

所以,说庙祝是一个明白人,想赚钱就不端着架子什么?

不是了,不想,而是不敢,因为他们不是这里的唯一,现在的神庙也内卷的厉害啊。

比如他的左边,向南走半里左右,有一个闻奶奶庙,但是,它庙里供的神也有类似的职责。

现在这年轻人的表现,庙祝如果敢端架子,百分之八十,客户就离他而去,

因为我只是来这里求个心安,却还要被你吊着。没意思,走了。

现在这一代年轻人,选择的是简单能用就行至于来搞什么神秘?年轻人大多都会,对你说一句。

“对不起,我没那个时间。”

至于说为什么?这个庙发展年轻的客户。或者说为什么不发展一些有钱的客户。

原因也很简单,他这个庙,没有什么神迹发生,又不是什么百年历史的大庙,所以,没有什么?拿出手的背景,他这个庙祝该怎么办呢?

那就轮扁乱造喽,注意了,重点在这个造字上,不是撒谎,只是借鉴而已,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蹭流量,再加上自己的东西。

现在他这个庙,之所以还有人记得,而且越做越好,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他会经营。

当然了现在庙宇都差不多,这是现在的大环境所致,非一般人所能改变。

至于说是什么大环境?简单的来说吧!

现在科技盛行,年轻人张口,科学闭口科学,传说百年前的一次,科学大辨让很多滥竽充数的寺庙道观,被碾的渣都不剩了。

而且科学讲究的是规律,它讲没万事万物皆有自身规律,并且能被人们发现利用,科学的本质唯物主义。

而神学将就精神,想象力思维,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科学创造出来的东西,绝大部分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神学创造出来的东西,只是一些传说或者文字,更多是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来的东西。

而现在的人们更愿相信自己,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能够有标本或影像记录下来的东西,那就更好了。

甚至有些人对于科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更甚者到了迷信的程度,但科学是什么呢?有多少人说清楚?

恐怕大多数人都是人云亦云,最多知其然,不知为其然。

庙祝他现在已经60岁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想,现在的年轻人到底怎么了?

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自己这明明是庙,他们非要说声是殿,而且还很高兴样子,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将自己的神庙给降格了。

一开始他还有心思纠正,让庙里的人给这些年轻人普及常用的知识。

因为东方帝国,对于神庙也有要求,一庙里不管大小,要有三坐殿才成为一座庙,所以,将庙称为殿是不妥的行为。

但是,年轻人总是一脸不在乎的说:

“我感觉神殿比神庙要酷的多呀。”

“”或者直接说,外国人都叫神殿。”

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你这观念不行啊,太守旧了。”

“或者又说,只要酷就行。”

“不管它叫什么店?或者什么庙重要?“

碰了无数次壁以后,依旧如此,庙祝也就随他们去了,后来他就想了想。

“真是现在的年轻人不爱自己的文化吗?”

要知道百年前,那场文化战争,可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取得胜利,让他们这一代人,碾压了所谓的西方文学。

但如果现在看来,是他们彻底失败了,想想那时候的人,再看看现在的人,她也搞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失败的。

他也只能长长的叹息一声。

“后人无能愧对祖先呐!”

然后,就抬头看看自己这一摊事儿,再次围着庙里,十几多口子人的生计,默默的计算着。

他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庙祝而已,只要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谁也要求不了他这么多?不是吗?

话说庙主所等的人高柳柳,已经到了百天娘娘门外,抱着孩子缓缓下了牛车,看着面前长长的楼梯,默默的等了一会儿。

一行开始爬楼梯,不久之后。

一行人刚到门外,就看到百天娘娘庙的人,在那里迎接她们,而且还有两台摄像机正在,工作人员的操作下运转。

高柳柳停顿了一下,她在等自己的姐妹团过来,这也是展现她们,学习成果的时候了。

过了一会儿,高柳柳回头看了一下,这才抬脚进入了神殿。

她后面跟着张飞飞几人,然后才是李三言,与高柳柳相近的几家的男人,在后面就是看热闹的人。

如果按照规矩,这些看热闹的人是不能进,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样的,规矩也慢慢的变了,就再也没有人当回事了。

她走进大殿之前,稍稍停顿一下,将自己孩子给了庙里的专业人员,让她抱着走进了大殿,然后,她才进了百天娘娘庙的大殿。

她行了,简单的拜神礼,然后有庙祝,亲自为高柳柳的孩子,开始念诵经文。

这一段原本是没有的,只是庙祝托人和高柳柳家商量,才有了这个环节,按照规矩,应该是简单的参拜之后,就进入专用的祭祀大殿。

只不过庙祝为了多剪几个镜头,这才有了这一段。

半个小时之后。

由庙祝亲自带领下,来到了百天娘娘祭祀大殿,与此同时,李三言母亲一行人,也到达了高柳柳家,是她的亲家高曲,带着几个人笑呵呵的将她们迎了进去。

有其他人主动接下她们带来的东西,在两个亲家闲聊的时候。

张飞飞一行人,来到了百天娘娘祭祀殿外,他们打量着这个地方,比门口的大殿要小了许多。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心理问题。

总比的这个地方比大殿要庄严许多,不管外面的装饰还是里面的摆设,都比外边的大殿多了一缕时间的沧桑感,特别是里面那一尊:百天娘娘。

它一眼看上去就有些年头了,来到这里,如果不知道这座庙的底细,会忍不住感慨,这座庙真有底蕴,其实呢,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这座庙没多少年。

高柳柳在这门口前停住了,一是因为她要收拾一下心情,第二是为了她身后几人。

她身旁的主持,微微一顿,然后,与庙里的神职人员一起先进去。

大概一分钟之后,就听里面响起百天娘娘的专有经文,《安幼经》。

高柳柳一行这才进了门,这里面的空间,比看起来大多了。

高柳柳一行人,按着这几天学的神殿礼仪,叩拜以后,说出了此行祭拜的希望,或者是愿景。

这个高柳柳已经背了好几天了,非常娴熟完美的完成。然后,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就是为期三天的祈祷。

这一般流程完全结束,大概一个小时吧,所以那些看热闹的早已经离开了,当然,也包括了一开始看到的那几台录像机,

当然,等到仪式快结束的时候,这会有录像机过来补几个镜头。

只剩下这一行人的家属,当然,他们也不能呆太久,因为他们要在寿宴开始之前,这些男人还要去祝寿。

如果再次有人回来,估计要等到傍晚,寿宴结束以后才能回来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老人寿宴是要参加的,就算是高柳柳的父亲也要,在寿宴上露个面才行,这也是规矩之一。

当然此时,这位老寿星的二儿子,高才,已经在高柳柳家了,他是为了祝贺,新生儿百天之喜。

高才50多岁,黑瘦,一米六一的小老头。

接待他的当然是,留守在家的高曲,二人一番互相恭贺,又闲聊了一会儿,然后,就各忙各的去。

虽然看上去这毫无作用,但是,这就是镇子上留传下来的规矩。

只要在家,不管谁家有事都要去那里露上一面,问上一句,有什么能帮忙?

这也是千百年来传下来的习惯与规矩,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这是千百年来,人类生存下来的秘诀之一吧。

只不过东方帝国这七八十年来,进入了大搞建设的时期,修了许多条公路,超长的火车轨道,大型的水坝和水立项,可以说这些年来,东方帝国是遇山开路,逢水架桥。

这些都将庞大的东方帝国彻底打通,更加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随之而来的是这50年来,慢慢的进入了高速发展的融合期。

有想法的,大多人呢?进入大城市生活。

这所谓的千百年来传下来的习惯与规矩,随之改变,人们变得好像没有那么有乡味儿。

毕竟,在大城市的人们,即使在一起工作了几年,有可能因为一个更好的就业机会随之离开。所以大城市的人们更加的,体现了东方帝国一句俗语,人走茶凉。

毕竟不管什么原因,一般现在大城市的人不在一个城市的话,都很少再见面,这也导致了现在的人,大多信奉的是,只要维持住表面关系都好了呀。

毕竟现在的人,不会像以前一样,在一个地方生活一辈子,若是我在这里呆的不高兴。我可以立马离开,重新选择其他工作,

我一样可以过得轻松自在,这也导致了,一部分人遇见困难就退缩的毛病,因为我们有很多选择,所以,难一点的可以放弃。

这是一条简单而明确的思路,但仔细想一想,又觉得有些怪异,具体是哪里怪了?我说不上来,毕竟大家现在都这样做的。

而且不知道为什么?

这样的事情在越大的城市越是明显,只不过这些离高天镇好像太遥远,起码这里还保持着,所谓的浓厚的乡土气息。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