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天顺十年,距离朱钲登基已经是十年整,这十年来大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是科技的革新。

天顺元年五月开始,北方完成改制的府县便开始组织修建铁路,这并非劳民伤财而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南方抄家获得的3000万两银子将全部用在此次的修建铁路上,也为此,大明帝国瞬间增加了上百个大大小小的钢厂。

铁矿不够?直接从系统里购买,1两银子一吨纯度极高的铁矿可比直接采矿要廉价的多,此之外就是大量的牲畜。尤其是耕牛,在使用牛车拉矿石的同时,也把这些耕牛送往了大明各地,用于开垦新田地、建设皇庄。

铁路的修建还在完成全国改制的前面,真正全国改制完成已经到了天顺二年的夏至,没办法,一个是距离太远,另外一个就是藏区、苗区等土司的问题,对此朱钲没有什么客气的,镇压为主、招抚为辅。

先是一车车的粮食拉过去,找来土司询问是否愿意入城居住,如果愿意,那么粮食你带走,尽快的组织人入城。

如果不愿意……

肯定不会伤害到普通的百姓,但是那些土司和助纣为虐的叛逆下场可不是太好。死的便死了,活得那铁路可是还需要不少的劳力。

此劳力可非彼劳力,虽然也让吃饱饭,但是却没有钱拿!

不仅仅是这些叛逆,各地的牢房几乎都空了,全部被驱赶去修了铁路,太仆寺在各地都成立了铁路指挥使司衙门,由铁路指挥使负责一切钱粮供应、物资调配。

这也是太仆寺最风光的时候,哪怕是那些知府、知县都要恭恭敬敬的捧着、敬着。

也是从铁路开始,整个大明开始进入到工业化时期,因为几乎全部的劳动力全部转化成为了工人,除去皇庄之外,再没有人种田。

没办法,当农夫辛辛苦苦一年才能赚多少银子?可是修铁路、进工厂、修驰道就不同了。

驰道就是国道,连接全部的府县。

驰道全部用沥青修成,这些沥青均为系统产出,查抄了盐商、查抄了海上,加上朱钲手中的6000万两银子、之前囤积的3000万两小银元宝,天顺元年时朱钲手中的现银就已经高达1亿七千余万两。

这么多钱,如果不花那不是浪费?因此大明帝国才开始了疯狂大建设。

此时全国皇庄共计300,也就是说耕地仅有3000万亩,一年的产出不过1.2亿石,哪怕牲畜行业兴起,也不过仅能够养活三千万人口。

朱钲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每年都会买出足够三年吃的粮食,这样一来,哪怕系统突然失效,短时间内也不用担心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此外,还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远洋水师,三个编队,而这三个编队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从南洋地区购粮。

那里的粮食都是一年两熟、一年三熟,天朝的大船一来,基本上不用引发战争,就能够顺利的买到廉价的粮食。

不过很明显,那里迟早会被大明帝国吞并,现在不动手只是因为朱钲还没有把大明完全的消耗干净。

每年高达三千万两白银的投资,换来的是天顺五年,一条铁路连接大明全部的府县,包括最远的甘区哈密、藏区巴勒提、东北地区的奴儿干。

天顺十年,大明的火车也已经是第五代,几乎达到了蒸汽机的巅峰,最高时速100公里、可承载200吨货物或者1000名乘客。

这样的速度从甘区哈密到东北地区的奴儿干也不过才50个小时左右,整两天两夜而已。

有了这样速度的火车,朱钲才敢保证现在是真正掌控住了大明。

同时修路的五年,也让百姓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府邸的变化,一年至少50两银子的收入,加上粮价掉落到一两2石让百姓们在满足吃饱的同时,也能够有闲暇的钱财购买一些喜欢的小东西,就是煤油灯,也在天顺三年的时间普及到了各个家庭当中。

不过天顺六年,大明帝国皇家科学院成功制作了第一台发电机,煤油灯因此变成了贫困家庭才会使用的东西,因为这个时候城里的富绅已经开始使用电灯,电灯是在第一台发电机面世的第二年诞生的。

铁路、电灯之外,还有电报,不过现在电报暂时只是用于军用,大喇叭同样如此,这也算是低配版的广播,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

因为朱钲的出现,因为他的各种奇思妙想,大明不可避免的被西化,如果不是朱钲出生在那个汉服复兴的时期,也许服装也会有很大的变动。

不过朱钲并没有罢黜儒家,反而更为重用,毕竟这是皇帝掌控一个帝国的好工具。

经过这十年的时间,官学已经步入正轨,旁听生制度已经在天顺五年的时候就已经撤销,现在科内都是适龄的孩童。

因为人口的增多,此时县级人口已经改为了30万,府50万,都100万,京城人口……整整150万。

人口增多,再设置县学、府学已经不再合适,因此朱钲直接改为初级学堂、中级学堂、高级学堂、书院、国子监五个等级。

初级学堂毕业获得童生身份,中级学堂毕业获得秀才身份、高级学堂毕业获得举人身份、书院毕业获得进士身份,而国子监身为大明帝国的最高学府,一年只招收100人,而这一百人毕业之后享受的待遇自然也绝非普通书院能比。

再说学制,初级学堂学制为五年,不过如果你觉得自己足够的优秀,也可以提前申请毕业考核,考核通过自然能够与同届升至中级学堂。

而中级学堂以上均为学制三年,不过国子监并非书院的晋级,而是同级,均是由高级学堂的毕业生中挑选。

简单来说,那就是书院只是普通大学,而国子监则是211、985等重点。

因为古代孩童成熟的较早,也因此他们的上学时间不变,依然是5岁,不过同比较21世纪的学业,大明要轻松的多。

一天三个时辰,学科只是简单的识字、算术和历史、地理、强身健体,而到了中级学堂便进行了整合和升级,同时也出现了偏重,主要是三门学科,国学、格物、武!

武不仅仅只是习武,还有针灸、按摩、制药等,毕竟医武不分家,所以也划分到其中。

高级学堂再进行细划分,如武科,这时候你可以选择从医还是从武,格物也出现了细分,比如物理方面还是化学方面,国学则是管理还是书画琴棋等。

再往上的书院,那学习的东西更是单一,如武科已经可以决定你的未来,你可以前往大明皇家军事学院或者大明警备学院、大明国术馆等。

第一个不用多说,通过毕业考核,那自然就是军中的武官,这也是最难的,而第二个则是前往各地的兵马司任职如果成绩较好,直接被刑部衙门留下也有可能,至于大明国术馆……这个是门槛最低的,不过相应的成就也最低,通过毕业考核之后也只能从事护镖、护院等工作。

虽然赚的钱不少,但是社会地位着实不高。

天顺十年了,很多东西都改变了,可唯独很多的称谓没有改变,可能这也是朱钲保留传统文化的底线吧!

天顺八年,因为各地府县的人口都已经达标,朱钲干脆撤掉了九品十八级,改为了大学士级、学士级、尚书级、侍郎级、府级、副府级、县级、府县级、坊级、副坊级、吏十一级。

当然,也因此,之前的从二品衙门,现在全部变成了尚书级衙门。

不过重要衙门的尚书全部高配学士级,如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工部尚书、鸿胪寺寺卿……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