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赣州之所以称之为江西,并不是因为赣州在某条大河大江以西,而是因为赣州在整个江南地区的最西边,所以平时都被称为江西赣州。

江西区位优越,土地辽阔,多是河流,四通八达,自古就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说法。先帝曾赞言,此地乃“形胜之区”,更是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美称。

同时赣州城外多是丘陵地带,少有高山。但赣州境内的确还有一座天下闻名的山头。

龙虎山。

而龙虎山之所以叫做龙虎山,一是因为它是象山山脉的一支,历台山西行数十里,折而南,分两支,环抱状若龙盘虎踞。

二则是因为当年祖师爷张天师在此结茅修道,炼成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因此得名。

同时,龙虎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其品阶甚至在福地之中足以排到前三之位。

而且龙虎山也是如今公认的道教祖庭,张天师于龙虎山修道炼丹大成后,从一千多年前第四代天师开始,历代天师华居此地,守龙虎山寻仙觅术,坐上清宫演教布化,居天师府修身养性。

世袭道统六十三代,奕世沿守一千八百余年,他们均得到历代王朝的崇奉和册封,官至一品,位极人臣,所以才形成如今道家龙虎独大的场面。

除去这些外来因素,龙虎山本身也极为争气,在过去的一千八百余年里,每隔一百年就有一位大真人白日飞升,破开天外天,成为仙人。

所以龙虎山的祖师堂里,足足供奉了一百八十三位飞升的真神仙,这才是龙虎山能够成为道教祖庭的重中之重。

而北边的武当山,就逊色了很多。论根基资历,武当山丝毫不逊色于龙虎山,也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

可这两千年间,武当山记载在册,飞升的真人才不过半百之数,与龙虎山相比,属实是差了太多。

不过对于李希传来说,他并不大喜欢龙虎山。虽说当年他与龙虎山打的交道最多,但他怎么也喜欢不上那些总往俗世里扎的牛鼻子。

常言道,世人羡长生,道人修清净。

道人本该修的就是一个清静无为,顺其自然,不染俗世尘埃。可龙虎山的道士却一个个挤破脑袋似得往山下俗世红尘里走,连大天师都是官至一品的羽衣相卿。

这份道人不该有的功利心,李希传属实不敢苟同。

更何况,当年围剿夫子的时候,龙虎山也出了一份力,好像是个叫张云城的家伙。

对于此人,李希传丝毫没有印象,想来在当年应该也是个不显山露水的道士吧。

不过既然他参与了当年的事情,李希传就必须跟他讲讲道理。

此时,两辆马车临近赣州城,赣州城门高大巍峨,整个城头都是由青石板混着糯米浆糊磊砌而成,巨大的朱红色城门处,有两队士兵相对而立,身披铠甲手持长矛,目不斜视,面色威严。

赣州城门前,有一块下马碑,是大蜀开国皇帝亲手而立。无论任何人到城门见此碑必须下马,哪怕是当今皇帝也不能例外。

几人下了马车,小姑娘拉着李希传叽叽喳喳,说自己好歹也算是本地人,非要带着李希传去尝尝本地小吃。

到了赣州,离龙虎山就不远了,只要出了赣州城,穿过南城门,再走三十里路就能到,所以李希传也不着急把小姑娘送走,任由她拽着自己前行。

进了城内,张宁宁领着李希传到一个小摊坐下,兴奋的对老板喊道:“老板,来四份三杯鸡。”

等四份三杯鸡上桌,色香味俱全,李希传会心一笑,伸手唤来摊主,要了一壶酒,就着三杯鸡慢慢品着。

酒是米酒,寡淡如水,但好歹也算是聊胜于无,而三杯鸡则是赣州地方传统名菜。

因烹制时不放汤水,仅用米酒一杯、猪油一杯、酱油一杯,所以得名三杯鸡。这道菜通常选用三黄鸡作为食材制作,成菜后,肉香味浓,甜中带咸,咸中带鲜,口感柔韧,咀嚼感强。

按理说这等好吃的东西,就该配上烈酒才对,一口烈酒一口鸡肉,那才是男人该有的浪漫。

奈何赣州这地界儿就是喜欢清淡软糯的米酒,李希传喝了几口就不再喝了,没个啥意思。

李希传放下筷子,装作若无其事问道:“对了,张宁宁,你认识一个叫张云城的吗?好像也是你们山上的人。”

张宁宁正往嘴里塞着一个鸡腿,把嘴里塞的满满当当,含糊不清道:“你说大师伯啊,他如今跟着我爷爷在闭关,也闭关三五年不出来了。”

李希传笑道:“我记得你爷爷三十年前就是二品巅峰吧,如今天地又没有灵气,他就算再闭关,还能进了一品?”

小姑娘这时候嘴里的东西刚吃完,毫不忌讳的拿袖口擦了擦油亮油亮的小嘴,撇嘴道:“我咋个知道,反正我爷爷闭关了十几年了,大师伯也闭关了三五年,至于能闭出个啥,我也不清楚。”

王秋实和王玄览两人低头吃饭,安安静静,没有言语。

或者是说,在李希传说话的时候,两人根本做不到像张宁宁那般随意自然。

尤其是看在王玄览这位名义上的徒弟眼里,更是怒火中烧,按理说像这种师徒情深的情景,本该是发生在他这个徒弟身上才对。

可说句实话,王玄览对于李希传是又敬又怕,尤其是在看过他那位“师兄”樊篱高的下场之后,惧意就更是远远超过敬意了。

所以这段时日,他一直都是谨小慎微,每说一句话每走一步,都要在心中思忖片刻,生怕有逾越之举,被李希传一剑割掉了头颅。

等这顿饭吃完,李希传对几人道:“秋实,我记得附近有家客栈,好像是同福客栈,你带着宁宁去那里住下。”

然后他起身对王玄览道:“玄览,你跟我出去一趟,我带你去见一位朋友。”

王玄览应了声是,便跟李希传走了出去。

两人走出小摊,穿过集市,两旁各种摊位,所卖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只不过李希传和王玄览两人都是目不斜视,像是各有心事。

等走出集市,穿过无数民房,李希传停住脚步,“王玄览。”

王玄览立马停下,低声道:“在。”

李希传道:“前几日,我与张宁宁做了个约定。约好三年之后,让你与她打一场。我会尽量压住你的境界,让你停留在三品,你可有怨言。”

王玄览毫不迟疑道:“没有,届时徒儿一定会全力以赴,不会让师父失望。”

李希传点点头,继续前行,出了城门,坐上马车,又行了几十里路。

然后两人上了山,于半山腰处,王玄览看到了一家书院。

红瓦白墙,绿意盎然,风格古朴,清澈的小溪缓缓绕着白墙而过,各种鸟儿叽叽喳喳,小桥流水,意境悠然。

从外边看,与其说这里是书院,更不如说是普通的江南式园林。

书院的大门,不在正中,而在左面,原本朱红色的大门看来是年久失修,锈迹斑斑,门上有一牌匾,四个鎏金大字,笔迹苍劲,入木三分。

山湖书院。

奇怪的是,明明此时刚过正午,书院大门却是紧闭,四周也安静异常,并无朗朗读书声。

奇了怪哉,书院没人读书?

这间书院仿佛已经死了,毫无生气。

李希传皱着眉头,心里有些不好的预感。

江西书院众多,乃是整个大蜀书院最多的地方,为大蜀培育出无数的能任贤才。

其中山湖书院最为出名,曾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之地,更是在麓山书院出现之前的四大书院之首。

只是麓山书院出现后,属实是夫子太过耀眼,山湖书院这才逊色一筹,不过并不是就此落没,它依旧是除却麓山书院之外,最好的书院了。

可如今的景象,哪有四大书院之首的样子?

再者说,昔日的四大书院之首,怎么会沦落到如此地步?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