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其实这样的错觉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受它影响而控制自己言行举止的现象也大量存在。受它影响对其他人的言行举止产生的形象补全也是这样。.....所有的错觉,幻觉,都是一样的原理。另外,其实根本就没有错,或者说没有幻。每个人为了适应这个社会,为了融入人群,多多少少当然会有这样的判断习惯,它就是个性,文化,风格。对其他人举止的总结形成的思想,多多少少会因为接触得太早而导致不透彻,或者偏颇。

现在与小高一同坐在桌边,我还是找回了原本和他聊天时的自我感觉。

“历史?没有学这个。”

他摇了摇头。.....那也不错。我就从零开始传授给他吧。从哪里说起呢......我把书本放在桌子中间。这张作为我书桌的桌子在这种时候就被我移动到房间中间,我们围坐起来谈话。不过其实,这个季节的话在外面也可以.........

要不要在外面说呢。.....算了。主题没那么轻松愉快。很严肃。

“最初,这片大陆上居住的人们,他们之间有一个信仰的东西,神树教。”

“?”

“神奇的神,树木的树。这样的一个教会。”

“哦。”

“不过据考古人们生活方式是集团性分布生活的。这个......”

这一点无关紧要。不过集团性分居的人们会信仰同一个东西也比较难以想象。到底是先分居的还是先信仰的呢。还是说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这种东西什么都不知道也就没法分析。历史有时候会出乎意料。阅历以外的东西,最好不要多推测,世界观都完全不一样。

“你知道,人会比较喜欢轻松的生活方式吧。”

“恩。”

“不断寻找更轻松的生活方式是很有魅力的事情。不过问题是,在这个事情上开始执着起来就会出问题.....”

我看着他的表情,确认了他不明白什么问题。

“你知道堕落吧?”

“知道,就是掉下去。”

“精神堕落?”

“?”

“就是思想变得衰败,不求上进,.......所以在这时候出现了一批人,研究着岩石能量。”

他集中精力听着。

“岩能,光热岩,你都知道吧。”

如我所料,他点了头。毕竟这个不可能还没教过。

“他们研究了这些东西以后,力量变得很强大。所以就打算征服其他人,统治这片大陆.....”

“!”

他听到这里高兴了起来。我顺着他的情绪继续讲着。

“他们要创造新的信仰去代替神树教,但是毕竟和平的手段是困难的.....”

“打仗了?!”

“惨烈的屠杀。”

“!~”

“神树教的教徒根本无力抵抗,他们恐惧着,迷茫着......”

“然后呢?”

“一部分教徒被抓进监狱,他们屠杀之后打算烧毁神树,彻底摧毁神树教。”

“然后呢?”

“在这期间,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定是他们有了喘息的机会。教主回想起了他们的教义,......也就是教会的约束内容。”

“是什么?”

我伸出手掌,表示不知道。

“然后教主决定与神树共存亡,进入了火焰自焚了。”

“!”

“监狱里的教徒得知了以后,决定陪同教主,他们绝食到死了。”

“!!”

“其他的信徒更是主动走上了断头台,沉默着接受刑罚,”

“!!!”

......这里我稍微加了一些虚构。不知道历史到底是什么样的。

“那个场面,震撼到连砍头的人也手软了。杀光了他们以后,岩石派的人......”

“岩石派的人?”

“那些制造屠杀的人,尤其是首领,虽然赢了,但是内心始终平静不下来......”

他期待着听我继续说下去。但是快说完了。

“他们赢了,但是却很空虚,甚至没有赢了的实感。........最后,那些没有牵扯进去的人纪念这件事,赞扬了神树教的信徒,同时也开始发展岩石的能量。”

“,,,,”

“他们说那些信徒都上了天堂,而凶手都下了地狱。”

“..........”

“......以上内容,都出自一部史诗。”

我轻轻拍了拍桌上的书本。

“然后,接下来我告诉你一些神话传说........”

这么说着,我翻开书本。.....神话传说内容复杂,我记不全。

因为这个神话里面记载了各种各样人物的名字,然后还有一些事迹。没有提到史诗描绘的事件,也没有详细记载圣石,给人感觉是从起源一直到史诗描述的事件为止的内容。具体,神话传说一直记载到圣石的建造,传说是当时的人们根据神谕建造的圣石,然后被要求在上面刻下这幅画。说了那是人类的全部,然后后面的东西非常简单,几乎没有内容了。

紧接着就是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了,也就是现在的历史课上会教的东西。至于考古发现,我不知道该说是可信还是多余。

....想不提这些。对于人上天堂还是地狱这件事,我基于教授讲述的东西,再结合这篇史诗进行分析的话,又有了新的想法。

去那里那天.......

我记得我很严肃。那个地方本来就是严肃的地方。

...........

...............

“吴教授,您的客人。”

“哦,好。”

帮我开门的一个助手等我进去以后,就离开了房间,关上了门。正前方就是一张桌子,这桌子后面的墙是一堵书架墙,上面摆满了各种书....并不满,有一些空的。而他本人,就坐在这个书墙前。他中断了写字的姿势,把老花镜放下来看了我一眼,然后就继续埋头写。.....我往前走去,一边拿出手表来。到他桌前,我把表递到他眼前。

“教授,记得这个吗?”

他抬头看了一下,然后放下笔,把表拿过去仔细看了看。然后不多久,他就又看向了我。

“你是.....?”

“我是林的孙子。”

他皱起眉头看向窗外,然后回过头来把表还给了我,把老花镜摘了下来,放在打开的本子上,站了起来。

“鸫啊?”

我点了点头。他又看向了窗外,然后再回过头来,打量了一下我。

“这么大了.....这么久过去了啊......你现在多大了啊?”

“快要十九了。”

他点了点头又打量了我一遍。

“你知道你爷爷的研究?”

“啊.....一点点。”

“来,说说看呢。”

他一边这么说着一边走了出来。

“他研究的圣石.....那副壁画,我认为是表明时间顺序。”

“恩.....别的呢?”

“别的都是我自己平时的研究了.....”

“你也有研究啊?说说看呢。”

“......也就是人的本能这些.....”

“什么本能?”

我深呼吸了一下,组织语言。

“人会在精神层面进行自我保护,还有感染其他人。”

“哦......”

他低下头思考了一段时间。然后抬起头来指了指我。

“差了一点,鸫。”

“......是吗。”

他说完就转身沿着书架墙找着书,然后一边找一边开始讲东西。

“上个世纪莱雅归纳了物理学两大分类,这是旧时代物理学的顶峰了。在那之后又过了几百年,克莱尔提出了物质灵能概念,之后就发展出了新物理学.......”

他终于找到了一本书,然后把它抽了出来,转身交给了我。

“劳斯在这本书上总结了新时代物理学的分类法,你看目录。”

我翻了开来。.....很厚重的书,而且纸页还很薄。目录上面的正文的第一部分,分了三板块,分别是“动态物体”,“静态物体”,“物质”,还有“灵能”。

“.....我们学校没教过。”

“这是....现在是专业知识,不是所有人都要学的。”

“......那这四个都是什么?”

“这个静态物体,就是你像桌子,椅子,水,这样的自己不会运动的东西。那动态物体呢,就是指的光啊,电啊,磁啊,这些从产生开始就在运动的东西。”

“物质呢?”

“物质就是你想,桌子从微粒级别,散架了。那些微粒,就是这个物质。”

“也就是说没有力的微粒?”

他点了点头。然后他又转身去找书了,这次往边上走了很多步。

“还有灵能呢,你可能不理解。这是一种万物之间进行联系沟通的渠道......哎,这本。”

我走了过去,他又抽出来一本书递给我。这本书叫《神学概论》,没那么厚。

“神学就是灵能的说法普及之后,产生的学科。奥古斯把灵能和其他存在分为暗面,和表面。他认为一切都相辅相成,表面不同所以暗面不同,表面相通所以暗面相通。同时,万物通过灵能以公平的方式来区分高低贵贱.......”

.....我懒得翻了。既然他讲了,那就没必要翻了吧。

“那么你所说的呢,其实来源是物体的稳定趋势,还有物体存在的扩散趋势。还有,你漏了一个内容。”

他指了指我,这么说着。总之我洗耳恭听。

“物体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依附性。”

“.......”

“理论上来说,是弱力依附强力,但是你也可以看成它们互相依附。在灵能里面呢,它如果以一种复杂的形式体现,......”

他比划着说到这里,就转身又找起了书。很快找到了。然后他又过来递给我。

“俾斯是生物学家,专攻神经学。他在他的著作里面发表了一个理论,神经本身是一种静态物体,但是它却能够控制动态物体。他认为,神经通过控制动态物体来顺带控制灵能。在神学概论里面,奥古斯认为暗面和表面物质的强度,是共同变化的。”

.......有一点晕。我挠了挠头。不过他看了看我,又继续说了下去。

“俾斯还认为,神经运动还会带起电磁的运动惯性,这些惯性让灵能变成了所谓的灵魂。”

“.......会那样吗?难道不是一直跟随着神经的吗?”

“想得太单纯了。你身上可不止有神经而已。”

“........”

“那么以复杂形式体现的这个.......”

他回想着什么。

“这个灵能的集团,也就是灵魂,它就用着复杂的方式来体现依附性。一般越是相似越是容易依附,强度差距越大越容易依附。这个过程中双方都会获得同样的畅快感。”

畅快感.......难道是类似解脱感的东西吗。

“但是,”

他伸出手表示强调。

“肯定是弱的一方更受影响。......那么最基本的有一种感染,那是性状同化。纯粹的情绪感染,就是属于这个,单纯的灵能性状被同化。你看大家都笑的时候,你也会笑。那么大家都看一个点的时候,你也看那个位置,就是注意力的位置受到依附。”

灵能性状?这个词吸引了我的注意。

“你说到的主动感染别人,属于这个扩散性,你可以理解为是找存在感的行为。扩散是本能,但是人把扩散作为手段,想要得到自我认同,那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自己越是强大,那当然越是想要扩散。这两个特性一直是互相支撑,互相驱使的。至于这保护性.....”

他又开始找书,不过这次没打算继续找,只看了两眼。

“以前流传的一些巫术,比如说封印对方行动,封印对方的口齿,其实就是利用依附性,然后被施法者要为了自我保护而接受封印。如果放弃保护呢,灵魂就被破坏了。”

“.....有听说。”

“......这些特性,灵魂里面有简单的部分,有复杂的部分,所以有时候有简单的表现,有时候就是复杂的表现。”

......复杂包含简单。啊,趁现在赶紧问刚才那个.....

“什么叫灵能性状?”

“很好理解,依附光波的灵能根据不同颜色不一样,依附声波的也是这样。人感知到的也是动态物体的灵能了,所以也有这样的区别。”

意思是不同的情绪下因为脑电波性状不同而灵能也不同吗。那么空气中........磁场里......?啊,人的存在本身就在向外扩张存在感啊。

“那么接下来就是最近脑科学家团队的理论。他们发表了论文,认为大脑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建立神经间的联系,对神经运动进行控制。水平的提升主要是能够满足更多的要求,你可以想成就是更复杂。”

“.....脑力?”

他点点头。然后突然伸出手又开口。

“还有神经力量,神经集中起来聚集更强的动态物体,就是集中力。因为调动神经它像一个做功的运动了,所以又有人叫它功力。要注意,这个跟承受能力不一样。但是能反映承受能力。他们认为这两种能力都是动脑筋所不可或缺的。”

.......我想到了人们对大脑的解释,什么想象力记忆力洞察力反应力......现在看来,感觉很空洞。

“他们没有出版书籍,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那几篇论文.......”

他这么说着,逐步走到座位边。不过他又停下了脚步。

“但是其实呢......自我保护是灵魂和肉体共同作用的,本身是来自肉体的本能。”

“?”

“唉。......”

他叹了口气,然后又转回身来。

“本来自然界中所有东西都是表面和暗面紧紧贴合的,尤其是静态物体。这是对稳定性的趋向。但是动物的话因为是静态物体和动态物体的组合,所以能够进入灵魂的一部分和肉体不贴合的状态.......”

“脱离肉体?”

他摇了摇头。

“不是这么简单。注意力的强度上限跟随磁场里最强的部分。这样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神经达不到那个注意力强度需求。.....这样会让动物,尤其是人,进入总是需要刺激才能调动全部注意力的情况。这个注意力,就是指主动维持的灵能了。不放松它不能轻易减少。”

“刺激?.......”

“恩。就是能量刺激。这个刺激没有被驾驭,就不属于灵魂,也就不贴合,本质上是神经能力与磁场的一部分不贴合。但是贴合时人才会有满足感,可见肉体本来就追求稳定性。如果不贴合,人的灵魂就不会认可那具肉体,光光一段磁场是没有自我保护本能的。如果人存在这种情况,那就会为了贴合的那一部分而变得急功近利,做事还容易走火入魔......”

......我低下头去。......贴合时才会有满足感?.....我能想象出区别吗?

“不贴合部分会轻易被破坏,不光灵魂被破坏,如果是主动破坏,大脑本身也可能会被破坏。它控制灵能的能力会出现问题。因为大脑里有其他地方没有的,神经间建立联系的方式。”

.....会出现真实伤害吗?不过这个贴合感觉用驾驭来代替更好......

........教授稍微停下来思索了一会。我趁着现在赶紧回忆了一遍刚才的内容。最容易想起来的是最开始的物理学定义的内容。

“.....你看看现在的学术界,什么人都能当教授了。随便凑出来几篇论文,看运气,能当上就当上,当不上我继续凑论文。.....人太容易出名了,而且太想出名了。根本不需要脚踏实地,不需要生活。而且还持续了有两三代人。”

.......所谓的急功近利吗。......我回想起了这两三代之前的人........

“你说它是病吗?”

他“哎”的一声,手掌拍手背,让我抬起了头来,中断了思索。

“一个集团里面大家都这样,那就不是病。”

......意识本身没有肉体,也就是说依附,扩散,这两个本能似乎高于稳定趋向。那么人为了前者的本能,而自我破坏.........

如果说某件事情让人不断自我破坏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毁灭趋势?是令人自我破坏的运行状态。

“......教授,”

“恩?”

他似乎看到我在想事情,就转了个身,现在又被我叫住。

“....很残酷。”

残酷到我希望今天什么都没有听到。我走到他的桌子边,把书都放上去。他看着我的动作。

“唉。我也不希望这么残酷。但是大自然的面子,一定要给啊。他们的研究可能有错,可能有缺。但是我感觉,八九不离十。”

“.....话说,你真的是民族学教授吗......”

“专攻民族学。这个是兴趣。”

“.......下次再见吧。”

“恩。下次来,我们可以坐下来喝杯茶。”

“.........”

说实话,有点不太想来了。我走出去以后,把门随手关上。关门的声音不响也不轻。

.......内心有一种对他说的那些东西的抗拒感。想要回到原本的生活.......今天来这里原本情绪就不高涨,......还听到一大堆这么残酷的内容。

如果我的内心再弱一些,我就会逃避这些东西,然后骂这些科学家都是胡说八道的吧。.....但是转念一想,这属于保护错了内容。

先记在笔记本上。

..........

..................

笔记本我现在又是随身携带,就连带着小高出来吃午饭的时候也是。那本书我已经借给他了。以他现在的脑力要全看完有点困难。

我竟然误判了一件事,对本能少判断了一个.....幸好之前的想法没有说出口告诉真。

......我们住所那附近的食物多半不适合在休假日一起吃。上不了台面的感觉吧。所以我现在带他来到光明区里的街道,随便挑。

不过话说回来,他很少来到这种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地方,所以有点把我当成盾牌的意思。.......如果一直有什么东西保护他的话............

这样的生活方式习惯了的话,长大了可能会很难应付困难。到那时候,比如说接受难以接受的思想,就可能会承受不了。

......我相信从教授那里听来的,加上我思考的东西都是真理。但是他的思想是真理的话,就高枕无忧了吗?

.....不对。思想不代表思考方式。如果说一直没有承受过打击的人,会有一个缺陷——对自己的灵魂很自满。以后遇到必须承受的打击会选择逃避。但是不是所有打击都可以逃避的,遇到无法逃避的打击就会出事。

这种自满,我想是出于灵魂。没有遇到过需要改变的情况,它当然就维持现状,而且会越来越自信。另外生活轻松,科技发达,又很容易逃避,不会遇到大的打击。

这样想想,我当然希望他能够成为谦逊的人。总是看到他人的长处,自己的短处。

......当然,保持谦逊是会有难度,但是我不能理解那些不自满就难受的人。对于社会上提倡人一定要自信的说法,可以理解。因为自信等于感觉自己很强大,会很舒服吧。但是,有些人脑子里一个人如果表现得谦逊那就是自卑,然后自卑等于痛苦,痛苦就约等于不行,这个人要自杀,这个人精神会崩溃。这是对他人的想法的无视准确性的判断,三个字概括是“想当然”。但是因为这些思考非常容易,人人都能看懂,也就容易推广,所以就在幼稚的人中间流行了起来。

——夸张化理解。水平不够的话,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同时进行的小思考比较少,这样就会出现不现实的极端化思维。比如说看到一个人展现出来一个两个自卑的言行举止,就觉得他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很自卑。或者看到自信时人很舒服,就觉得自信等于开心,等于幸福,然后就觉得必须方方面面都自信。

——如果一个人非常确信他很自卑,那他是自信还是自卑?自信心并不是好像储存在人体内的什么物质一样可以调节多少的东西,也不是一种能力,这样的理解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比喻,把自信心比喻成其他东西。其实自信自卑只是提高或者降低自己的姿态,和对自己判断的确信度而已,是根据具体情况自己选择的。不过其实有些人不是不选择,而是动不了脑了——扭转不了习惯了。姿态放得高还是低跟人的能力水平是没关系的,能力很弱的人也可以提高姿态。而即使犯了错的人,也确实可以很自信地自我洗脑“我是对的”,“没关系的”,犯了错这个事实先不提,这种行为很容易成为习惯。不过难道他们的生活真的就缺这点自信心吗?真的如他们所说的自信的人更有魅力吗?他们是被强制这样思考罢了。当今世上人们普遍是姿态放得比较虚高,这是受到唆使的。

事实上,如果人们辱骂某个人自卑,他便可能会为了自尊而展现出自信来给别人看了。辱骂一个人内向,他也许会为了自尊而展现出他的外向。而辱骂的人也可以因为感觉到自己看破了别人的缺点而变得自以为是。其实这就是这种思想影响甚至抹杀个性的手段。人们的思维能力单纯到令我惊讶,竟然看不出这一点来。

思考的单纯在所有方面都会体现出来。比如说人打拳,操控力弱的话能看出他只控制出拳的手,全身其他部位都乱了。但是操控能力强的人能同时控制全身其他部位的动作。而习惯有时候能成为熟练度,有时候却是妨碍。

分析别人的想法也是一样。理解别人的想法也许有靠经验感觉的,但是要再现现实中人的思考过程,需要有上了某一个台阶水平的脑力。因为需要对他人未制约的思维进行理解并制约,脑力越高,对他人想法的再现就越精准。我认为,用脑不进行制约,脑力不会提升,只是不断加强原本的思维习惯而已。通常,这个制约条件是“符合现实”,或者“好”,而不管什么条件最终都是符合灵魂需求。故而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塑造的灵魂,其实它反过来就是制约思考的要求。

对人大脑的研究,我的心路历程是首先达到了看破最细小的思维的水平。然后我不断地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去研究所有人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就变得熟练起来。然后我又到达了一个新的水平,用某一种概括方式概括了此前研究的所有思维过程。此后继续用这种方式研究别人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修正这个概括方式,最终修正到了和自然界的其他东西相融合的程度。我将之称为至高的智慧。

但是当今社会毕竟急功近利,人们不管思考什么东西,都会为了达到某个思维目标而进行夸张化思考。其实这就是那个目标吸引了太多注意力了,太想达到那个目标了。只要冷静下来就行了。不过话说回来,思考怎么能是不冷静的呢。

思维,意识,精神,这些东西根本不是无法理解的存在,不过为了便于理解,人们就普遍认为它们是无法理解的。其实我并不打算理解它们,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意间逐渐想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可以说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思考其实非常好理解,只是人们一直把它复杂化了——

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一个“印象”施加制约和分析,维持一个印象的同时用大脑其他部分对这个印象进行制约,分析。制约是依照需要施加约束,而分析是联系起其他印象。而作为一种必然的巧合,人动脑时的印象绝大部分都是视觉性的。同样必然的巧合是生物进化时越来越注重视觉性。约束往往是指这个印象的形状,强度,大小,位置,密度以及它们的变化等等。

另外,人动脑的过程是和回忆一样,改变脑内的容器形状来吸引灵魂中最深刻的一个内容。脑力提升以后这个过程的精准性和效率都会提升。而同样道理,在人体外面的灵能也能被这样控制,这都是利用了依附性的原理。........而前面的“姿态”就是指在脑中分析自己和其他人的印象的差别。万物的存在都可以被人脑翻译成印象,这便是科学。

人在经历生活的过程中每次思考一个独立的东西,开辟了一段磁场。在这之后就需要这样一个工作——把所有磁场联系起来。某一个联系方式可以联系起全部阅历,当人产生了这样的联系方式之后每次思考东西就会用上这个思考方式习惯。这样一来人的思考量就会增加了。这并不意味着脑力增强或者减弱,只是单纯的思考量增加而已。而且正常人每个人都会有的。这思考方式就是塑造出来的灵魂了。而对思考进行制约的灵魂的要求,其实就是指这个。它有低级的也有高级的,有弱的也有强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而动脑形成了印象以后去想其他东西时,那个印象绝不会立刻消失。其实所有动脑形成印象的过程,从没有到形成是一个过程,从消失到完全没有也是一个过程。而正在消失的那部分印象它其实能继续运行,是产生氛围和感觉的主要原因。比如说阅读一部小说之后会产生对故事中世界观的感受。音乐中也有运用到它的渲染能力的地方。利用这点,眼球看到的单一印象组合可以分析成立体结构组合的认知,这就是最接近灵能存在形式的认知了。——生物竟然在进化的过程中自觉选择了追求真理?另外我认为对时间的感受也是来源于这里。现在我过去一天感觉像过去了很久。

而进行长时间的困难的思考时,由于需要更高强度的神经力量来维持那样的用脑,所以这样人的大脑内的集中力,功力会增强。人的脑力增长,如果速度要快于普通人,那就是说要进行大量的这样困难的思考。那他的神经强度一定也会很高。

以上是“动脑筋”的理解与解释。其实现在人们真正最尊敬的东西是科学,甚至超过了大自然,这来源于人们对视觉的理解。视觉感受到的东西和脑中的印象的互相翻译是最为直接的。然后人们出于对思考要求的降低以及新科技的发明,开始认为眼睛看到的就是而且才是真理,这种想法与理性思维相伴而生,结果理性与感性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人的所有思维中总是有一部分很清楚,还有一部分任凭经验和习惯。所谓理性大体来说就是有一个想要看清楚所有思维的追求。

所以说其实人的思维总是包含了理性和感性的部分,但是理性的话有个思维目标。有目标意味着进步,但也意味着容易走火入魔。将它们区分开来是比较粗暴的做法,因为区分了人就会出现选择阵营的情况,会无形地限制人的思维和个性的塑造。不过限制还算好的,更坏的结果是让人们产生出了一种陋习,就是把幼稚,做事不动脑筋,当成是“感性”而认可,把做事冷静,三思而后行,意志坚定的人说成“太过理性”而进行排斥。不管是哪一种人,都有幼稚的,也都有不幼稚的人。

另外,科学能够研究出来的知识确实正确,但是作用不大。不过既然人们喜欢科学,那接下来我就试着利用科学的方式来解释动脑。不过不管是怎样的描述方式,普通人都没有必要记住。因为不能自己推导“动脑筋”这个物理运动模型的人,会误解,扭曲。所以普通人一定要以自己推导动脑筋的过程为主。这些知识,不是用来记住的。

人用维持注意力的方式来维持灵魂的一部分是意识。那么剩下来没有被维持的部分,不会消失,能以磁场的方式存在。不动脑的时候,人的灵能随着它运行。但是如果要动脑,那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根据总结,所有的动脑都是一种按照要求改变“容器”的过程。那么花样繁多的用脑动作,首先根据注意力多少来分类——有多少部分被主动调动起来,也就是说有多少部分不是按照惯性运行。其次,有多少部分是用来限制,多少部分用来改变。这两部分都处在变化之中,一部分强制停止变化,另一部分不断改变形状吸引不同的磁场形状直到吸引到需要的那个形状。这种说法情况下,“容器”是个笼统的形容。——用一样的磁场来吸引磁场,这样说是有点违和的。应该是用电来吸引磁场吧,利用灵能的依附性,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所以容器是电,装的水是磁场,而做这件事的是灵能吧。

之后,当改变了磁场到一个状态符合条件——也就是思维达到目标,那就停下来了。但是如上所述到完全消失需要一段时间。另外长时间做一个用脑动作也会留下惯性,这是意识在大脑内以同一个形状和方式进行长时间维持以后产生的惯性。静坐久了会不想做别的事,但是刚开始静坐却不一定,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惯性,同时也是意识运行的目标。

依照上述过程人塑造灵魂,或者说塑造磁场的方式是开辟新磁场和加强原本的磁场不断同时进行。可以这样说,只有动了脑筋才会开辟新磁场。那么印象弱的记忆是什么情况?利用依附性无法将其唤出,但是经过提醒便能想起来。我想,是某一些联系太弱了。回忆是一段复杂的内容,其中缺少一些联系就一定想不起来。所以表面上,应该是有一些磁场强度太弱或者是没有。这些弱的或者消失了的联系被重新连起,新诞生的那段运行符合记忆中伴随的感觉,就会豁然开朗——这就是豁然开朗,“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幽默,恍然大悟,都是同样原理的东西。

而强度很高的联系便是习惯性思维的来源了。这就是说遇到一个磁场形状会立刻联系起另一个形状,习惯性动作和经验,二者一样,是无意间建立起的联系。而还有一种有意识地建立起的联系,那就是思想或者思维方式,这是一种总结。具体,习惯的本质就是维持意识的磁场形状,通过强烈的联系,联系出了一个相关的磁场运行形状,然后意识也改变成新形状的样子,促使神经活动。

形成习惯的方式就是用维持的注意力比较少的地方去接受习惯性联系。这是我总结之后的分析,因为维持的意识较多部分以内无法习惯化,次数增加会导致审美疲劳,所以会成为习惯性联系的只有排除在意识较少的部分之内,在那部分进行不断强化,最终形成习惯性联系。

——我对人想法的探索是抛开习惯思维的。最恰当的说法就是,我把每个人都当成独立的一具物理运动模型。我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比较高的脑力,我也从来没有为了融入别人,融入社会而产生对他人言行举止的经验或者习惯性的感觉,我不急着和别人相处,而是一直在试图绝对地看破别人。这样比较困难,每一次分析别人都是做一道全新的题目。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经验,不会成为禁锢我思维的东西。

抵抗力也就发生在维持的注意力以内。维持一定注意力的情况下,整个身体一定要进行满足这个注意力程度的运动。这也就是审美疲劳的来源。同时,其实这也是肉体和灵魂不贴合的原因,神经维持的“电生磁”能量达不到当前意识的要求,需要其他地方的能量刺激。

总的来说抵抗力和习惯性其实都和惯性有些关系。后者好理解,而前者,其实是灵能的复杂性运动惯性,因为我发现这个现象与脑力高低和神经强弱都没有关系。

而脑力弱的人也能进行思考,但是他们的思考制约会很少。那就是夸张化思维的来源。比如说——

“逻辑”,就是对各种各样的印象抛弃制约进行公式化分析。也就是不现实。然后要求不现实的东西符合现实,就出现了悖论的说法。随便举个例子,说谎者悖论。说谎和说真话是相对的行为,但是人类不会被这样区分成两类。这样的区分就是让脑中的“人”的印象,舍弃一些条件制约,进行夸张化处理。是指鹿为马。某种程度上来说和自信自卑的说法是一样的。

但是如果一定要这样对人规定,那他们开口前会要求自己,每句话都要说真话,或者每句话都说假话。也就不会说出这句话来了。说话时脑中的制约思考有主次先后。其实一切都是脑中的印象附加一些制约,这些东西随意组合互相联系,想让它们矛盾当然就随便怎么矛盾。这也是一种想当然。另外,被规定的人说话时有习惯性制约要说谎或者不能说谎,但是对我们研究人来说这是主动增加的思考,放在他们身上时其实就是“潜意识”。所谓潜意识这个说法是很迷幻的,其实它就是指“没有注意到的习惯性用脑动作”。

想当然和胡思乱想这样没有制约的思考,正因为没有制约所以才让人觉得自己“发现了新大陆”,变得自满起来。再来一个很离谱的胡思乱想,“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河流这个名词的含义是什么?他在思考时脑中的印象不是“河流”,是被偷梁换柱成了一个没有被命名的东西——某条河流的某一个瞬间,然后在总结时又变回到这个词的本意了,在他脑海里这个名词同时代表着这两种东西。......莫用语言约束大自然,而应该反过来根据自然现象组织语言。在这一点可以看出,现代人学习语言的方式不妥当。太粗暴了。

.......一个自满的人,.....他很容易放弃成长。很容易逃避。他既难以成长,又容易崩溃。年纪越大越自信。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难以接受的东西,但是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可以接受的。一旦出于那空虚的自信而开始拒绝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那就麻烦了。......人的意识只要还在肉体上,就一定会继续不断接受各种信息,哪有可能一帆风顺毫无打击?直面打击可能会困难,但绝不是不可能。直面的时候人会情绪低落,但低落绝不是崩溃。根据前面的理论,直面某个打击是终究会进入审美疲劳的,但是不面对的话它永远痛苦,还会成为习惯性联系,会变得敏感。总是想一件事,只要不是灵能太多而走火入魔,普通的走火入魔都是能由于抵抗力而平息的,一直去想它,对身体是没有伤害的。承受不住的情况另说。

我可以这么总结,承受肉体痛苦是对肉体的锻炼,让灵魂变强。而自我反省则是对灵魂的修炼,让灵魂变完美。但是多少人的肉体能无限成长下去呢?每个人的肉体又能有多大的差距?谁都不知道自己将来会遇到什么样的打击与挫折,谁都要为此做好准备。弱者有给弱者准备的挫折,强者有为强者准备的打击。要知道,每个人最强大的地方往往可能是最弱小的地方——手指练得很灵活,对此十分得意的人,如果手断了呢?每个人最好记住自己的所有地方都不够好,来提防遇到弱点。

锻炼肌肉时人们知道默默承受痛苦,这就是降低姿态。其实没有一个词语能够彻底形容它,我只能说是和“承受”是近义词,是比“谦逊”的含义更宽泛的。

出于毁灭趋势的理论,我认为使人进入自满状态的东西便是弱点了。不过这里的自满只是一种形容,严格来说是不愿意修正灵魂某个形状的状态,也就是目标。而所有人灵魂中都存在这样的目标部分。一旦进入这样的状态,任何必须接受而又必须修正灵魂形状的东西都会导致其开始进入毁灭趋势。甚至就算放着不管,逐渐地灵魂的其他部分会参与到其中,会单一起来,这就是堕落。这种堕落纯粹是灵魂上的,很难伤害到肉体,所以我又给它一个称呼,堕落趋势。比如说出名,或者得到财富,都是这样的弱点。还有追求目标时人进入的走火入魔状态,也是一样。走火入魔状态下,人可能会伤害肉体。堕落是个贬义词,但是其实在实际运用中是不分褒贬的。可以看见很多人到了堕落趋势以后逐渐忘记了自己的本性,自己的过去。这在我看来是一种抹杀。

其实这个社会的急功近利造成了每个人从小要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人做这种事情的时候往往不是逃避,就是想办法转移注意力。这样人当然成长不了。意志力先不管,当今社会的人,在我观察看来,存在感高的人的思维往往全是夸张化以及习惯性,我感觉他们平时似乎没有平静下来过。其实灵魂塑造歪了,他就觉得平静不下来是正常的,没经历过打击是应该的,夸张化思维和习惯性思维是好的。

痛苦一般是锻炼,但是逃避痛苦的时候,人的灵魂没有经受过它,这个痛苦就等于没有经历过,这样不会得到增强,因为肉体认为不需要增强。而日常生活中人会遇到纯粹是灵魂上的痛苦,和肉体没关。但它也是同样原理,一样的运行动作让人痛苦,如果逃避开来就等于没有经历这一次痛苦了,不会产生抵抗性。下一次再遇到类似的,还是一样痛苦。现在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承受痛苦,被鼓励了逃避。

在想要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时,不管是超出脑力还是超出意志力,人往往会用让自己变虚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虚张声势,走火入魔,心虚,根据程度和方式不同用来描述的词语也不同。而最为广泛又被人当成是好事的就是鼓励刺激情绪了。长期以来这个社会中的人都是鼓励刺激情绪来达到目的的,这样一来就促进了人们灵魂与肉体不贴合的现象。其实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以灵魂为代价,为了力量而与恶魔签订契约。年纪小的比较少,但是成年人是非常多的,他们在成年以后就开始用各种东西刺激情绪,有了孩子以后,他们的孩子也成了刺激情绪的工具。对自己不会教育的人也是做不到教育别人的。前言能力弱的人做着管理者的位置,就是这样。能力弱的人姿态应该放得低,但是因为自己是管理者,所以就一定要觉得自己高于别人,这样就产生了像当面撒谎一样的心虚了。这个社会上多得很,这些人会显得很“小聪明”。说到底,他们就是因为急功近利才得到了那些权利。

再说另一个方面,各种欲望,色欲,食欲,购买欲,中毒,快乐,其实走火入魔也是这样。它们全都是让人进入“满足不了,但是还需要满足”的状态,这属于一种堕落趋势。如果没有了需求的东西,就会开始自我毁灭了。当然,这是大多数人都知道要提防的,它是属于被恶魔诱惑,而使人进入灵魂肉体不贴合状态。

还有一种自毁便是直接破坏大脑,这是通过强制逃避无法逃避的东西来做到的。这三种自毁方式都是为了轻松而进行刺激。我们社会是急功近利的,它要求人们抛弃灵魂,通过这样进行刺激的方式,要人们进行物质生产,为的都是其实人们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找各种理由告诉人们这是为了幸福。但是滑稽的是,在事后人们明明非常清醒地能意识到物质换不来幸福,人们明明又明白灵魂很重要,明明知道思考很重要,明明知道人是应该平静的,却还是要继续鼓励这些刺激。我总觉得,他们像是一群小孩子在玩游戏一样。安静了,要继续吵,吵累了,又要安静下来。难道有什么区别吗。

然后人们发现为什么人变脆弱了?为什么人变“笨”了?越是这样越是鼓励逃避与刺激情绪,对于解释现状的问题,选择了宣传错误的知识来蒙混,这下里里外外方方面面都是“虚”的。这样一来秩序不可能顺,但是为了让它变顺人们更进一步加强对人思想的控制,这样一来各方面持主导地位的人们也开始虚化。虚化,正是灵魂肉体不贴合现象的开端。轻度的虚化可以纠正回去,但是一旦上升到灵魂不贴合的层面,就基本上回不了头了。

——为此他们一定要给所有人施加全方面的严格的约束,越来越强烈。.....会怎么样呢?我只是笑着。

我不想让小高变成这样。至于这个社会的其他人,........随便他们。

“小高,”

“?”

他在我旁边抬起头来看我。

“你去那边帮我买点点心。”

“什么点心?”

“交给你判断了。买完以后随便你做什么,过十分钟我们在这里汇合。”

“........”

我这么说完,就撇下他离开了。

..........

..................

这条河流沿着街道绵延,由于处在市井,没什么河流该有的风景。只是节奏性地种着树。.....我个人认为,就像音乐一样,如果每两棵树相距非常远,那么节奏不那么严谨也无所谓。看不出来。

甚至还可以刻意增大较大的树两旁的空地距离,较小的树相距近一些。和音乐不同,看树时能同时看见几棵树。

相关生物学著作中有人提出,蟑螂这种昆虫应该是通过触角,不断探索一个环境内上下左右四面八方的障碍物,然后描绘出这个环境大致样子,形成一系列印象。

对于思维极其简单的蟑螂,我试过在它身边发出响声振动,一下,它受惊,再一下,就不那么惊讶了,然后不断发出来,它就完全不管了。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这个动静在它的神经运动中判断成要避开的东西,然后逐渐变成了只是属于环境中的一部分的东西,不需要避开。

这是极其单纯的趋向与避讳。一般避讳是比趋向高一个级别,就像修正习惯比习惯高一个级别。人脑内的运动当然有更复杂的趋向与避讳,它们与依附性,扩散性,和稳定趋势一起组合出了人的各种情感和欲求。对它们的感受全是灵能导致,没有好坏优劣,一律平等。意识是灵能,所以灵能的需求高于肉体。植物人没有任何情感和欲求,可以证明甚至人体的本能需求也是由于灵魂。.........做不到无欲无求,想要无欲无求这一点本身也是欲求。

.....而且追求无欲无求容易钻牛角尖。灵魂总是会运行到目标状态之后迫使大脑停止改变持续一段时间,或者永久。其中一种形容这种状态的词语就是自信。所谓目标状态,理想,欲求,言行举止的形象要求,每一次的思维目标......全都是塑造出来的。这运行目标,拖得越久,达成时占据灵魂就越强烈。而达成时没有受到影响时间越长,占据灵魂越强烈,会进入堕落趋势。灵魂定型,此后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这种状态下死去就被人称为解脱。不过以我这个说法,所有解脱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我个人并不喜欢这样。我平日的欢喜都足够了,不需要这样的满足感,也并不渴望得到解脱。我更喜欢平静时的幸福感,而喜怒哀乐我都当成调味剂。

总结一下,人的灵魂经历各种事情时进行修正,而能让其进入不想修正的状态的东西就是弱点。进入符合不想修正的形状的状态会开始堕落趋势。而这种情况下强迫修正的状态是毁灭趋势。当然也有跳过堕落趋势直接进入毁灭趋势的情况,那种弱点往往就是灵魂中不想修正的某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以上所有词语都是中性词。

而其实“生命”,意味着能够修正灵魂,意味着能够成长,这就是和其他东西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同时,生命也是会逃避的,也是能够拒绝成长的。这修正与逃避从简单到复杂,成长也是从简单到复杂——锻炼肉体时首先是灵能增强,其次锻炼脑力之后控制能力增强,之后便是思维方式的修正了——不断地寻找自己想要的灵魂运行方式,这就是人最终极的成长了,是灵魂最复杂的修正过程。

对了,灵能还有一个最妙的地方。通过寻找“补足点”可以让其他东西上的灵能归属进自己的控制范围内。这个补足点的作用类似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让其他东西上的灵能“豁然开朗”地依附过来。改变的性质根据灵能依附的物体不同,可能有密度,频率,强度,位置,形状,节奏等等。音乐就是利用这一点吸引注意力。人与人交流的时候也有寻找补足点的地方,这是某种“需要”的补足,比如说要让场面严肃起来,或者要搞笑。有些人碰到严肃的氛围会想要开玩笑,别人讲道理他想要唱反调,就是如此。那么对人来说最关键的一个补足点,灵魂的补足点,就是上述的“弱点”了。

同样根据动态物体的依附性,依照一个人的思考方式,生活中遇到的符合他灵魂的运行方式的东西会吸引他注意力。这就是人类弱小的地方了——人类会被灵能弱于自己的东西吸引注意力。但是这又是强大的地方,因为人类不会轻易被灵能强于自己的东西吸引注意力。想到这里,我便更觉得,力量强大,脑力高都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不要遇到弱点。

当然,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纯粹是灵能相对自己太过强大的动态物体,又并不能依附,这种情况一定会逃避,因为自我保护。静态物体倒是不会有这种情况。因为它单纯,它是人觉得可以控制,可以掌握的。

在与人交流与音乐中的最高级别的审美疲劳是持续维持一个氛围,最低的是重复一个调子,行为。在此之上人类还有更高级别的审美疲劳,那就是人的个性,风格。但所有东西开始进入审美疲劳状态都是因为使人进入了对其非常客观的分析,人想要改变它,是为了维持自己的注意力,也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吸引注意力却不想做,而反过来想做却不吸引注意力就是习惯了——持续听到某一个声音,时间长了变成氛围,自己也融入其中。等它停止了才会察觉到变故。用这种联系,我将它们很好地关联起来了。

有时候人们将一个人对他自己言行举止的制约能力当作是成熟与否的标志,这个其实就是脑力与意志力。但是还有时候,比如一群人用上强烈的情绪刺激在宣扬什么东西,然后突然发现很多人维持着平常心在平静地生活,也会显得这群人幼稚。这其实也是感受到了意志力与阅历的差异。阅历基本上就相当于对人心的了解程度,平时生活中人一定会有记住甚至思考自己的各种感受的情况,还会推己及人,这阅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思维习惯。所以正常来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程度的阅历,正比于思考能力。但是问题是,人可以很年幼就能驾驭灵能,也有很年长却还驾驭不住的人,也能有很年长却没什么阅历的人。

幼稚成熟是人发明的词语,其本质是人对个人形象的印象的强弱判断。这也就是万物用灵能来比较地位的表现了。说实话,一个社会不应该存在驾驭不住自己灵能的人,才是正常的。

.......我根据教授的言论,对史诗进行判断以后,新增加的一个理解就是——灵魂与肉体贴合的人能升入天堂,不贴合的人都下地狱。

那么我就把邪恶认做是“让人灵魂与肉体不贴合”的势力,把善良认做是阻止它的势力。而人们常常判断的善良与邪恶,只不过是表面现象的总结而已。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