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关子仪等一干人马回到京城,皆被玄烨按功封赏。时蓝理因作战勇猛,被封为浙江督军,陆路提督,其弟蓝瑶被封为福建总兵,三弟蓝珠被封为参将。
由于之前噶尔丹突然作乱,没能来得及交代关沧海婚后之事,便在上章叙述关家后续之事,因此本章按下不表,单说蓝氏三兄弟上任期间之后的事。
蓝理上任后,很想为百姓做点事,可是银库里的银子不允许他这么做,为此头疼不已。
都督府。
府内没有别人,只有蓝氏三兄弟。
此刻蓝理坐在椅子上,翻阅账本,喟然长叹。
“大哥,”蓝瑶上前一步,说道,“对于这件事儿,小弟倒是有个提议。”
“说。”蓝理头也不抬的说道。
蓝瑶微微一笑,说道:“近来小弟听说,有些人专门发些不义之财,不如……”顿住话头,看向蓝理。
蓝理抬起头,看向蓝瑶,追问他:“你的意思是?”
“他们的不义之财是源于老百姓,”蓝瑶分析道,“既然源于老百姓,倒不如还于老百姓。”
听到此处,蓝理恍然大悟,猛地拍下大腿,笑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大哥,”蓝珠一脸茫然地看向蓝理,问道,“什么意思啊?小弟还没明白呢。”
“你呀!”蓝理手指蓝珠,笑道,“你二哥的意思是将这些人的钱搜刮了,直接为福建做点贡献,这样也算间接性地还给百姓了。”
蓝珠挠挠头,憨憨一笑:“原来如此。”
兄弟三人计议如此,说干就干。但是有些人就指着不义之财活着呢,蓝理这么做,无异于是将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
很快,就有人为这些豪强出头了。此人姓高名志字华之,是一位秀才,奈何屡试不第,此后决定放弃功名,开始经商。此人应该不适合考取功名,而就适合经商,不久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巨栗。由于高志的渠道、货源,就是这些当地豪强,蓝理这么做,严重的影响了他的生意,所以他才为这些豪强出头的。
高志来到都督府,未及通报,直接闯入,一脚踹开府门,面见蓝理,问道:“蓝都督,您不觉得有些事儿,不是您能管的吗?”
蓝理知道他说的打压豪强一事,但此刻还是明知故问,笑道:“阁下所言,本督不知。”
“哼!”高志从鼻孔哼出一声,哂笑道,“蓝都督,狗这个物种,他是不拿耗子的!”
“你懂个屁!”蓝理知他在骂自己,突然变过脸色,吼道,“本督食朝廷之俸禄,自是要为朝廷办事,今日之事,不是你能左右的!”
“你!”高志手指蓝理,气结。
蓝理把脸一虎,吼道:“还不快滚!”
高志被蓝理这么一喊,吓得抱头鼠窜,直接跑出院子。
老百姓起初害怕豪强势大,谁也不敢举报,但是听说高志被蓝理赶出府门,他们胆子大了不少,敢勇于举报了。
但是这其中也有不少诬告。各位看官老爷可能会问:‘这豪强仗势欺人,所得之财皆是民脂民膏,怎么可能会有含冤受屈的呢?’别急,请听笔者娓娓道来。
咱们打个比方,好比张三和李四是邻居,张三家很有钱,而李四家却很穷,李四便举报张三,说他的钱都是不义之财。如此一说,蓝理岂能知晓?
此刻蓝理正在府内,坐在椅子上,看过一封又一封的告状,便吩咐衙门差役四处抓人。
俗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蓝理任职于此,所安排的下属大多都是自己的亲近之人。
其中就不乏有几个差役,他们得知谁家富裕,便用蓝理的威名恐吓他们,所得钱财也不上交,只是他们几个分而留之。对此,蓝理概不知情。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人尽皆知,只瞒蓝理一人不知。
很快,当地百姓便把老虎比作蓝理,别说有些家底的人家,就是穷的要死的,整日也都提心吊胆。
蓝理的名声愈来愈坏,不久便传到了京城,很多人提议将蓝理绳之以法,但是玄烨不急,他派胤禛前去审查此案,一来是看看蓝理是否真的如此,二来是锻炼一下胤禛。
胤禛连夜赶路,刚一赶到福建,方欲出轿,但见蓝理跪在地上,好像恭候他多时了。
胤禛从轿子里走出,走向蓝理,便走边说:“蓝理,你可知罪?”
“臣蓝理,”蓝理跪地叩首,“知罪。”
蓝理为人坦荡,知道是自己管教不严造成的后果,也不申辩,而是直接认罪。
“那好。”胤禛咳嗽一声,“笔墨伺候!”
两名侍卫走出,一名侍卫手捧纸张,一名侍卫拿着笔,候在一旁。
“就写,”胤禛仔细思索一番,说道,“蓝理贪污王法,判以死刑,没收赃款八万两白银,尽皆充公。蓝瑶、蓝珠身为从犯,判以无期。”
胤禛说完,侍卫也已写毕。选一人将文书送回京城,交给玄烨。
玄烨得知此事,念及蓝理过去之功,免除死罪,将他发放到边界服罪。
后康熙五十九年,玄烨准蓝理回京,于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二岁。蓝珠、蓝瑶亦于此年病逝。
却说胤禛因成功处理此事,名声大噪,原先很多觉得他母亲卑微,不看好他的人,对此也改变了态度。
胤禛六岁那年,入尚书房学习,并拜张佳为师,学习兵法战阵。同时与他学习的也有顾青凝的侄子,顾八代。
送走蓝理之后,胤禛微服出行,前往江南游玩。这一天,他来到了杭州西湖,见此处风景宜人,打算租一叶扁舟,乘舟而行。
想到此处,胤禛走向船夫,正走见,被一旁的书生所吸引。
要说是寻常书生,也就算了,赶巧的是此人极其像关子仪。胤禛好奇,打算看个究竟,走向前去,定睛一看,只见此人英俊潇洒,气宇轩昂,与年轻时的关子仪二样不差。
书生见胤禛在看自己,以为是看上他写的字了,便将字画举起,递向胤禛:“先生,买字吗?”
胤禛一愣,见书生如此,又看向他面前的摊位,知他是卖字的,便笑道:“足下字写的不错,不知还会写什么?”
书生微微一笑,摇头晃脑地说道:“阁下能言之字,小生尽皆能写!”
胤禛见他言语托大,以为他口出狂言,不屑地说道:“如今正值深秋,秋字能写否?”
“阁下瞧好了!”书生将手向桌面一拍,笔架上的笔被震了出来,急忙伸手接住,另一只手一抖,纸张展开,铺在桌面上,当下运笔如飞,但是不知为何,他却将秋字的火写在了左面,这明显写反了嘛。
胤禛见状,笑道:“足下卖弄的不错,就是这字写错了!”
书生白他一眼,不以为然地说道:“在下的字错与不错,阁下这就瞧好吧。”说着,便拿出一本名帖来,那上面的秋正是反过来的。
胤禛大惊,指向名帖,问道:“足下如此博学多识,为何不去考取功名呢?”
“唉。”书生摇摇头,一扫方才的傲气,“在下家中贫瘠,上有老母需要孝养,哪里有钱去考什么功名呢?”
听闻此话,胤禛二话不说,当即解下腰带旁的包裹,扔在了书生的桌上:“大丈夫,生居于天地间,应当建功立业,有所成就,岂能于此处卖弄玄虚?”
书生一脸茫然的看向胤禛,又看向包裹,愣在那里。
“里面有点银子,是在下的盘缠,你留着用吧。”胤禛指下包裹,说道,“只是有一点,你若飞黄腾达了,可别忘了在下。”
书生伸出颤抖的手,拿起包裹,正欲拜谢,只这一抬头,胤禛早已不见。
正是:书生神似文宣王,胤禛解囊来相助。
未知此人能否考取功名,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