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距离上次去大连又过了两个学期的光景,明霞已经是12岁的大姑娘了。又是暑假时节,这次云中带她去的是绍兴。

绍兴?嗯,周树人的故乡。明霞小时候在家里偷偷翻过表哥的课本,知道了鲁迅先生以及他儿时上学的“三味书屋”,还有鲁镇人时常光顾的“咸亨酒店”。这次终于亲临此地,她内心怎么能不激动呢?

虽然夏天来这里非常热,但是这个城市有河流,而有水的城市就凭空多了几分灵气,也能有意无意间带给人们一丝清凉的感觉。这里的房屋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黑瓦白墙。黑瓦的颜色总会让人想起“坚毅”这个词,配上白色的墙(纯洁),拼凑而成的是无数人向往的两种完美无瑕的品格。那黑瓦里,应该融入了秋瑾这样的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吧?那白墙中,也许融合了鲁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吧?平静而寻常。明霞问云中:“爸爸,是不是有一个女英雄在这儿革命来着?”“秋瑾。”“对.....对!是叫秋瑾,她好像和另外一个叔叔一起革命的对吧?”(前面几章说过,明霞小时候把家里的历史书全翻遍了,所以她能说出这些一点儿都不奇怪。妈妈虽然老打她,但是好歹还放手让她去翻一翻自己喜欢的书。家里其他人也从不干预她看书,这也许是明霞能在这种家庭氛围中忍受并生活下去的原因之一)“徐锡麟。”“唉,只可惜他们都没能保住自己的生命......”云中觉得现在对一个才12岁的小姑娘大谈革命太高远太空旷了,于是不动声色地回答她说:“对呀,他们的革命只是草草准备了一下就付诸行动了。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蓝图,蓝图用俗话说就是计划书,和你平时做的那种计划表差不多。他们的计划概括一下就是‘反对清政府,为汉人复仇。’但是要是想革命成功或者做成其他任何一件大事,都不能只有简单几个字。你想,如果你想把天顶住,用一根柱子你能撑得住吗?必须有足够强大的外力支撑和内心信仰的支撑才办得到。生活里做事也是一样的......”

明霞有点儿惊讶,不光惊讶于父亲的学识丰富,还有那平日在家说话非常少、最近几年出来旅行忽然说话像倒豆子一样的生活习惯。她感到旅行正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两人发生改变。

听着父亲的讲解,明霞顿时感觉面前这堵白墙似乎更加厚重了,黑瓦也似乎更加坚硬了。这实在不是什么可以吟诗赋文的题材,但是它的内涵,是诗远不能及的。

经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时候,明霞有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她依稀记得表哥的课本上画着迅哥和其他小伙伴在百草园里嬉戏玩耍(捕鸟、摘野果、爬墙);看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先生儿时课桌上刻的那个“早”后,明霞才对这位文人的行事之风起了敬畏之心。

从三味书屋参观完出来以后,云中说:“今天我们去消遣一下。”他不给女儿讲道理的时候,说的话永远都是这么简短。而明霞也习惯了唯命是从,不多问。他们来到河边,云中上前同一位船工师傅攀谈,明霞听见了几句模糊的话“这个价行吗?”“再低点儿吧师傅,我们的经费真的不多。”“就这个价,坐就坐不坐就另请人吧。”她看见云中在犹豫,刚想上前劝父亲去和别的师傅谈一谈,放眼望去撑船师傅不少,又不差他这一个。谁知云中想了一会儿后说:“那行,就这个价,但是您得带我们多划一会儿。”“好嘞!”师傅一边爽快地答应着,一边伸手把明霞扶到船舱里,明霞感到师傅的手上有茧子。然后把云中也扶上了船。上了船明霞才发现,船舱不过是一个呈拱形的小窝,由一个像凉席一样的东西罩着。坐在船上云中才告诉她这叫乌篷船,来绍兴不坐一次的话就很可惜了。这下可把明霞高兴坏了,她一激动倒把云中给吓一跳,云中还以为她会嫌这种船破不待见,现在看到女儿丝毫没有嫌弃的架子,他感到万分欣慰。

他们走的这条水路是绍兴城郊的一条著名河道,路两旁都是人家。白墙黑瓦,给建筑本身平添了几分古典气息。看着这景,她想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元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尽管没有枯藤也没有古道,但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是可以真切感受到的。不过在这个地方与其自行作诗背诗,还不如好好去品味此地自带的诗意。一路上,明霞看见了好几十户人家,房屋就修在河边,房前有一条小路,人们可以由这条小路走到河边取水、捣衣。比起陶渊明先生构建的“世外桃源”怎么样?在明霞看来,这种生活就是最理想的了,因为没有快节奏带给人的压迫感,也没有噪声带给人的烦躁。相比世外桃源那种过于理想化的乌托邦,还是眼前这样的慢生活更加现实。看着眼前的景色慢悠悠地飘过,听着船头船尾两位师傅划桨的划水声和掌舵的吆喝声,大概真的因为在城里上学听城里的声音听得太久了,明霞觉得无比的享受。她一边听着水声,一边钻出船舱,看到又一座石拱桥离他们渐行渐远,桥洞和水中倒影融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忽然一片树叶落到了水面,原本平静的河面瞬间泛起了涟漪,那圆的下半边也轻微颤动了一下,几秒种后一切就又恢复了原先的平静。

明霞醉了,云中也醉了。这景色,在城里到哪里去寻找?

有人会说那城里也有船啊有湖啊,城里的船明霞也不是没坐过,可是为什么没有任何感觉呢?因为城里的船行驶在人工湖上是做样子给人看的,一艘豪华的龙舟承载了好几十号人,在湖上慢腾腾地游一圈(甚至半圈),争取把景色优美的地方都走到。可是绝大多数人都被挤在中间,即使真的有美景,也被人流所淹没。但是如今在这里,处处都是景,无需四处绕圈子。而且两旁的人家夹着中间一条河道,什么也不需要添加都已经让人感觉神清气爽了。更何况再添点儿自然因素呢?

正因如此,她喜欢这里,喜欢这个即使不写诗,也能感受到诗意的地方。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