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明霞大三了,学校的专业课学分已经修完了,按惯例应该出去实习两个学期(其实就是变相的放假,不过也是算学分的,就是说这两个学期天天在家好吃懒做直接记零学分不授予毕业证书,必须出门去打打工或者去考察)。明霞的同学们一听去实习都像有人从椅子下面刺了一针一样,蹦得老高了。

明霞不想去找工作挣点钱吗?她虽然说从小没怎么因为钱多钱少和父母闹过架,但是看着父亲每晚下班回来以后疲惫的样子,她觉得她有那个责任去帮爸爸分担一些什么。人到了一定年龄会产生一些想法,比如“对自己家人负责”,比如“挣钱”,这是一种顺其自然不足为奇的想法。

而明霞也不例外。她的想法,没错,就是出去旅行。两个学期够她去好多风景区了,当然她有这个想法很大程度是缘于小时候云中带她出去的经历。云中听说了她的这个安排之后,资助了她一笔经费。

她和几个同学结伴去了深圳。可是她并不像她那两个同学一样,去感受那些先进的城市风貌,因为她认为那些都是浮云。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因为一场世纪灾难沉入海底。几个世纪以后,有一批开拓者来到了这里(此时海水早已褪去,此地早已是一马平川),在这里盖屋修田,自耕自种,养家糊口。经过他们的苦心经营,这片土地逐渐肥沃起来,有了更多的资本去盖房和拼事业,几千年以后演变为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

上面说的只是一个想象的历史画面,而明霞希望去了解的也正是深圳的历史,不是现在那些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因为这样现代化的大城市,她在北京看得够多了。

她想去探索、想去感受的,是那几千年前就沉入水下的秘密,换句话说,她想去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而不是当今的现实。而要是了解历史的话,有一个地方无论去哪个有模有样的城市它都会帮我们办到这点——博物馆。

博物馆是什么地方啊?里面陈列的既然是文物,那不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解说吗?所以明霞她们到深圳顺利入住酒店的当晚,明霞就马不停蹄地查好了深圳博物馆的路线。(下文主要从明霞的角度去讲,因为她的同学对此并没有多大兴趣)

深圳博物馆,嗯,不大,非但不大,可以说非常小。但是明霞很开心,因为里面有一个展馆专门讲深圳文化渊源。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可能是深圳新区,那里才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也是它一直被明霞误解的原因。

但是明霞参观之后大吃一惊,原来这片土地(既包括新区,也包括古时候深圳的地盘)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这就不难理解为何玻璃柜里会有那么多陶罐和土罐。从小到大参观了无数博物馆,馆里陈列的陶罐、土坯和碎砖都是能反映城市发展历程的铁证。所以明霞看到这些非常兴奋。

不仅这座城市的历史比想象得要古老很多,就连深圳这个名字的由来都很“土”。据传是由于它地处广东一个渔村,当地客家人为主要居住群体,在客家话里管田间的水沟叫“圳”,又因为这个村子旁边有一条深水沟,才得名曰“深圳”。

中国历史长河中有那么多朝代,深圳也随着朝代的更迭而书写着自己的历史篇章。明霞清楚地记得历史课上老师讲过秦朝,讲过郡县制,但是她没想到深圳竟然也曾经是隶属于秦朝的一个郡,叫南海郡。虽然从小渔村发家,但是发展到宋朝它已经是全国重要的海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并且它的第一次“独立”竟然和一系列列强侵华战争有关,清政府通过签署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将一部分土地租借给了英国,自此它才与香港脱离,才成为了一块独立的土地。

明霞看着这些介绍,内心此起彼伏。现在她身所在的这座城市,也曾经在历史的大风大浪中挣扎过。别看眼前的景象一片繁荣,车水马龙,高楼四起,不也是从破落的小渔村发起来的吗?那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奋斗的结果啊!所以从博物馆出来以后,她就一直在告诉自己:做人不能忘本。其实这也是从小到大云中一直在教她的道理,但是她到今天才明白。

通过这次参观,明霞看到了深圳大城市的另一面,更了解到了它鲜为人知的过去。这是个大城市,这也是一个小渔村。

说实话,开始得知深圳起始于渔村的时候,明霞心里也别扭过。这么现代化的城市,开始居然这么破落?但是随着她在馆里一个个展览地看过去,就逐渐想明白了这个事实。

哪个城市不是用一块块碎砖搭起来的,不是做过原始水罐的?很多城市的发展,都是从小地方、不知名的地方起家的。能有这种落差,只能说明:城市的发展虽然曲折无数,但是很成功。

同样能肯定的是:历史不容假设,因为我们没办法去解答“如果深圳不是从小渔村起家的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留下来的物件去了解已有历史。这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所以通过这次参观明霞至少知道了深圳能有今天,是从小地方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对于她而言,这也是一个课堂之外的最生动的道理,所以这一趟博物馆之旅,让明霞晚上梦里的笑声也很甜。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