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章开始,我开始写一写明霞的朋友(不只是同学关系的那种)。
张文比明霞大一岁,和明霞是在小时候的教师聚会上认识的。嗯?这是什么奇妙的缘分?原来张文的妈妈和明霞的妈妈是同事,后来明霞上了中学以后成为了明霞的历史老师,变成了明霞口中经常提到的“段老师”。
而张文因为这次聚会认识了明霞,从此结下了谁也断不了的感情链。自从两家有了交情,段老师经常会找一些好玩的地方,并尽量考虑两家人各自的空闲时间。每次两家约好出远门,明霞一定会紧紧黏着张文,张文去哪儿她就去哪儿,张文干什么她就跟着学。两家第一次出游就是自驾游去野三坡,景区内有一条很长的木栈道,不是平行于地面而是直线向上延伸的。云中带明霞出去了这么多次,明霞最喜欢去的地方从来不是打卡圣地,甚至常规路线她都不感兴趣。但凡路边有一个大坑或者一座无人不收费的假山,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跳进去或者摆足了架势,然后手脚并用爬上去才算过瘾。
所以这次她完全没有退缩的意思(之所以提到退缩,是因为确实很陡、台阶级数确实很多),连片刻犹豫也没有。她走了很长一段路以后,才听到后面张文和锦娘在喊“你慢点儿!”
相比之下,段老师显得沉稳得多。也许和她教的学科有关。历史自身就带有“沉”和“稳”的特质,你想啊,备课的内容全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求助其他教授,描述和解读的语气再激昂,内容始终是过去时,这种氛围是任何激动的语气都左右不了的。这门课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横纵看到从远古时期到如今的事件,包括发生背景、事件主角和配角、结局、影响甚至当时人们及现代人们对此的看法。不断的探究过程也是静心的过程。
教学研究如此,生活中亦然。段老师走路很稳重,不像女儿和老公一样走得飞快,当然更不像明霞和云中一样“不修边幅”。对老师自己而言,这是一种涵养;而“撒丫子”则是另一种程度的涵养。
除了走栈道,明霞、张文两家还去过农家院。农家院是明霞小时候云中经常带她去的地方,但是第一次去的时候明霞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去住别人家的院子。那次去的是怀柔的一个景区,计划是玩三天,云中提前定了一个农家院,但是那会儿6岁的明霞并不明白,还反问云中为什么不能第二天再来。如今每次云中跟她提起这件事时,明霞基本都会躲到角落或者捂住自己的脸。但是身为当事人的时候,明霞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问的这个问题有多傻。
那次云中各种解释不成最后还差点儿跟明霞动手,是被锦娘拦住的。最后实在没办法了,他只好耐住性子跟明霞说和住宾馆的感觉是一样的,她才勉为其难地接受这个说法。为了和平相处,锦娘露出了少有的一面,她意识到如果再和明霞唱反调(此时云中已经气得说不出话,思绪也非常混乱),后面还会有无数场大战。这次锦娘找了张文的妈妈,商量让明霞和张文在一个屋住,这样能得到些许的安宁。
明霞对农家院的记忆,只有石磨。
他们住的每一户,都带了一个后院,每个后院都装了一座石磨,明霞小时候管它叫石台子,可是从来没见过有人推过。有一次在郊区住,明霞和张文正在房间里看电视,忽然听到院子里一片嘈杂,不久云中就兴冲冲推门进来:“闺女,这家的房主正准备磨玉米粒,我刚才跟她商量了一下她说可以让你试试呢!快快快!”云中说这事的时候,《新白娘子传奇》正放到白娘子被关进雷峰塔(其实长大以后再看,明霞也明白了是女主角自己进去的,不是和记载或传说一样是被囚禁)这段全剧的高潮之一,毫无防备被叫出门心里自然不爽,于是她没忍住冲云中吼了一句:“今天在外面走一天了我很累,你干嘛?!”最尴尬的是,吼的时候她忘了张文在屋里。云中在门口愣了一会儿,扶着门轻声回了一句:“磨玉米你难得体验一次,这不是......刚好有个机会吗......就想让你去感受一下。”
听到这句话,刚才还满肚子气没地方撒的明霞,此时竟然气不起来了。张文也轻轻握住了她的手:“你爸爸也是为你好,要不我陪你去看看?正好我也看一看石磨怎么用。”他们来到院子里时,正赶上女主人搬出一大筐干玉米放到石磨边上。看到有客人来,女主人掸了掸围裙的灰,热情地冲云中打招呼:“哎您来了,还带着(看了一眼云中身边的两个女孩),这是您的闺女和同学吗?刚才还在和您商量让孩子来体验一下推磨呢,我这正在准备,您就来了!”然后女主人把玉米粒撒在台子上,就让明霞上前推。明霞兴冲冲上前就推。
纹丝不动。明霞能感受到张文和云中在背后笑,虽然她没有回头,但是明显能感觉到气氛发生了变化。
女主人在旁边也笑得合不拢嘴,看到明霞一时半会儿有些下不来台,就快速上来给她做了示范,告诉她怎么用力能磨得更碎。对连基本的农具都没见过的明霞来说,水井、磨台都是新鲜事物,更别提具体操作了。对她来说,能推动就算万事大吉,至于能不能磨碎、能磨多碎,对明霞来说就好比乘坐飞船探索天鹅座。她按照房东姐姐说的用力,好容易让这个石墩子动了一点儿。看着她累的气喘吁吁,云中抓紧时机对明霞“灌输”了劳动人民的不易,以至于那天明霞拉着张文推了将近半小时才收手。
除了推磨,她们还一起拓过年画。那次她们由工作室的老师带着,仔细完成的每一步。因为每一幅作品的草稿都是鸿篇巨制,老师只会让体验者做其中一部分,如果有一个细节没做好都可能让原作品的细节黯然失色。每一步都有专人一对一带着做,这一点就让张文和明霞很新鲜,也很激动。当在老师带领下复制出了每一座房子的线条、每一个人物的衣服褶皱、每一条小河的水纹时,那种自豪只有自己能感受的到。
这些只是她们友情的一小部分,从相识到现如今,虽然相约越来越少,但是那份情,真的一点不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