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盛一伙始终以怀疑的目光盯着他们,并抓住这件事,狠狠参了刘兴治一本,意欲把兵权夺回来。
从后金兵破关,刘兴治五兄弟无时无刻不惦记着兴柞和兴贤的安危,听说兴祚战死了,他们还不愿相信,因为没有朝廷下发的敕书证明,也没有来自皇上的恩恤。这时候的兄弟几个真是焦急万分,度日如年。到了四月,兴治突然收到一份刘兴贤的来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他激动不已。虽然他知道兴贤不像兴柞那样勤奋好学,几乎是个文盲,这不可能是他的亲笔信,还是迫不及待地拆开来--他一眼看到了兴柞战死,兴贤被俘的醒目字迹,禁不住泪如雨下,几乎要崩溃了,顿足捶胸,失声痛哭。随信附来的还有皇太极的劝降忠告,这位后金汗给东江的每一位将领都写了同样的的招降忠告。刘兴治忙召集众兄弟前来商议,兄弟几个既悲痛又感到委屈,此前陈继盛等人一直在诅咒刘兴祚,臆猜他投了后金,又说他们兄弟几个同样对明朝怀有二心,连同纠集起来的八百名后金降兵,怎么看都可疑,哥几个不得不忍气吞声。接着刘氏兄弟又听到一个更为可怕的谣传:朝廷欲借调动岛兵之名诱杀兴治,而此时朝廷的恩恤仍没下来。自身安全受到的威胁,更加重了他们的担忧。
刘兴治寝食不安,夜里睡不着,一个人在岛上徘徊,望着头顶的明月和海水中的月影,一方面痛恨陈继盛那伙人,一方面报怨朝廷不近人情,对朝廷充满了失望。兄弟七个到达东江一年多的时间,他们觉得大明朝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个明朝,赏罚极其混乱,人际关系之复杂,到处是机关、陷阱,腐败的气味已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对后金兵又是如此的软弱无能,只可惜了他们兄弟几个的一片忠心;为了投明,哥七个抛下八旬高龄的老母和妻子儿女共几十口人,被扣押在沈阳,这一切难道朝廷看不到吗,诱杀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呢?
经过一夜的商量,刘氏兄弟决定,大张旗鼓地为刘兴祚治丧,借祭奠兴柞之际杀死陈继盛一伙坏蛋,以此向朝廷示威:刘氏兄弟不是想用就用、不用就随意丢弃的傻瓜,逼急了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这时候,朝廷的调令已传到皮岛,兵部尚书梁廷栋命陈继盛和新任副将周文郁带兵移防旅顺口,游击孔有德和耿仲明带一部分部队撤至登莱。刘兴治更加相信了先前要诱杀自己的谣传和为之做出的应急判断,决意发动兵变。
岛上的士兵在听到调令之前,就已人心慌慌,他们过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多数人不愿走,副总兵茅元仪以停发兵饷相威胁,引发了士兵的哗变。上千名岛兵开始闹事,他们捆绑起茅元仪,差点把他杀了,幸亏周文郁和参将刘应龙好言相劝,发放了饷银,又请示朝廷将茅元仪撤职问责,激愤的士兵才被稍稍安稳住。但听说他们的家属要留居岛中,一部分士兵又到衙署哭闹,局势再次处于失控状态。刘兴治正是利用了士兵们的这种情绪,准备动手。
四月十二日,刘兴治与刘兴基诸兄弟为刘兴祚设了灵堂,令八百名女真降卒埋伏在四周,穿上孝服开始嚎哭。充满杀机的气氛下,东江诸将按礼节纷纷前来吊唁,陈继盛,钦差通判刘应鹤等官员也来了。他们一进灵堂,刘兴梁就带着卫兵冲进来,刘兴治一把揪住陈继盛,厉声质问,“为何向朝廷诬告刘兴祚诈死,你等身在皮岛,怎么知道的比京官还清楚?”陈继盛慌忙解释,“卑职是误听了传言。”刘兴治都要气疯了,命卫兵剁了他,一边大叫,“向皇上奏报就是凭传言,刘氏哥几个何时有过反叛之心!”砍倒了陈继盛,他又令手下把刘应鹤等官员一一杀死,唯一放走了参将沈世魁,沈世魁的女儿嫁给了刘兴治,兴治不忍心,因此幸免于难。随后刘氏兄弟率卫队去捉拿诸将官的家眷,有一百多人横尸血泊中。
凭着凶悍的八百名降卒卫队和全体岛兵的不满情绪,刘兴治兄弟控制住了皮岛,计一万余名东江兵,大部分的战船和商舶,随后他们就害怕了,不知朝廷会不会派水师来讨伐。兴治一面加紧与皇太极联络,一面继续派兵攻打其他岛屿,又向明廷写请罪疏,陈诉委屈。后金降卒海战是外行,进攻诸岛屡被击退,刘兴治又绕过这些岛屿向西招降,损失了一百多人后,勇气与锐气渐渐消磨,恢复了理智。
不算大的小平岛,刘兴治站在礁石小路上,听着海浪的拍击声,感到了孤独,从各岛的抵抗他知道,自己控制的最大岛屿皮岛,将士们虽然还听他的,仅仅是因朝廷扣发兵饷才跟着他闹事,兵饷发下来了,事态很快就会出现变化,士兵们多是跟着银子走而不是跟他走,最终结局究竟怎样还不好预测,现在唯一对他有利的就是大多数人的激愤一时还没平息,趁这机会他加紧与后金和明廷谈判,有一方接受他,他还可以生存下去,双方都不理睬他的话,那只有死路一条。
皇太极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这里面带着亲情,他的老母和家小还在沈阳。与此同时,明廷也同样向他伸出了手,是皇恩和正统,当刘兴治发现自己成了双方争夺的对象,有种做了宠物般的激动,他放下心来,开始挑挑拣拣了。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极为简单优厚:哥五个只要有一个来沈阳与金廷盟誓归顺,俱有封赏,属下岛兵可上岸居住也可在原岛驻守,悉听尊便,同时特别提醒他,他们的母亲和家小想念他们。明朝先是在觉华岛和登莱加强戒备,随后派周文郁,刘应龙前往安抚。周文郁不敢贸然进岛,派守备姚得卿,刘尔正手持朝廷颁发的“刘兴祚同志烈士诏书”作为见面礼,以此做一番试探。刘兴治在广鹿岛接见了姚得卿、刘尔正,他哆哆嗦嗦地收下了烈士证书后,表现得很真挚,也很诚恳,甚至流下了眼泪,周文郁,刘应龙才放心地与刘兴治正式见面。双方在小平岛会晤,又一同去旅顺口,气氛上很融洽,刘兴治满腹委屈地陈述了兵变的原由及心中的不平,得到了谅解并致歉意,周文郁代表大学士孙承宗传达了朝廷正式任命刘兴治接替兄刘兴祚为东江副将,实际上就是岛帅的决定,还带来了五万两饷银,刘兴治指天发誓,今后竭尽忠心报效朝廷,周文郁一行于次日离开旅顺口。
此时的刘兴治,回想着事件前后的每一个细节,不由得咧嘴笑开了,没受到处罚反而意外地获得了提升,不能不说是一件高兴的事。但他也没有那样过于喜悦,他很理智,生出了一份担忧:朝廷是不是想暂时稳住他,有机会再跟他算这笔账?他很空虚,因此时刻怀着戒备。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皇太极的纠缠,这位汗太热心了,不停地给他写信,就像双方都谈妥了似的。他不敢得罪皇太极,皇太极手上有他的众多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