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皇太极突然崩逝,清宁宫一片骚乱,贝勒群臣接踵而至,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大贝勒代善,宫中后妃,无不放声大哭,他们赶紧命工匠打造棺椁,将皇太极入殓。按满人风俗,尸体最后要进行火化,但现在还必须照汉人的仪式停放在涂漆的大木柜子里,不然就不像一个死去的皇帝了。这一切忙活完,他们把皇太极的灵柩抬到崇政殿,这是他生前议政的地方。这时候,众贝勒才在哭嚎声中清醒过来,皇太极猝死,没有立太子!这给其中的几个人脑中留下了活动的空间,他们开始登场表演,如同竞选演说。肃亲王豪格最为踊跃,他跪在梓棺前一边哭一边大喊,“父皇,你如何忍心就这样走了,撇下儿臣可如何是好!”他竭力强调自己是皇长子,给其他贝勒大臣一个暗示,他继承皇位最合适。在他身后,有两黄旗一班贵胄,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他们都支持他,两黄旗在诸八旗中也享有特殊地位。豪格还让属下何洛会、扬善告知郑亲王济尔哈朗,两黄旗拥立豪格为君,已定下来了,济尔哈朗当即表示附议。跪在豪格身边的多尔衮也在哭,他一句话也不说,只是流泪,与豪格的夸张做作比起来,他显得更自然一些。别人都以为他在为皇太极哀痛不已的时候,其实他是想起了生母阿巴亥,他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每到阿巴亥祭日就会痛哭一场,而多尔衮从来就没哭过,他总是劝慰兄弟俩,这是命运,无可抗拒。因而博得了皇太极的好感,对他十分器重,并借他来排挤代善父子,直至他的地位超过了他们。现在,皇太极死了,他的眼前清晰地浮现出当年阿巴亥从殉的悲惨画面,眼泪如泉涌般滚滚而下。他看到美丽的阿巴亥端坐在炕上,穿着礼服,浓妆艳抹,缀满珠宝,甜美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强忍住泪向诸王贝勒表白,“奴自十二岁侍奉罕王,丰衣美食二十六年,已心满意足。今罕王故去,奴于心不忍,愿追随于地下。”最后她哀告诸王贝勒,“多尔衮、多铎尚在年幼,拜托各位叔伯兄弟多加照顾。”两只夺命的弓弦扣到她的脖颈上,十二岁的多铎大哭大闹,阿巴亥已经什么都听不见了。从此多尔衮忍辱负重、装疯卖傻十七年,他如何不悲痛,如何不恨,积聚多年的眼泪一下子迸溅出来,给人的印象反而是,他对皇太极感情至深,甚至超过了肃亲王豪格,这将使他在对皇位的觊觎上处于有利的位置。他的兄弟阿济格、多铎干嚎了几声就不哭了,他俩最关心的是谁来继承皇位,当晚回到府里,哥俩就去找多尔衮,向他说,“两白旗皆拥立睿王继位,当初父汗就曾立你为太子,要不是被皇太极篡夺了……”多尔衮不动声色,训斥他俩说,“再这样说,我只有一死了之。”阿济格、多铎跪到多尔衮脚下,声称若不答应就不起来。多尔衮拉起兄弟俩,”让我好好想想。”

两黄旗和两白旗各自拥戴自己的旗主继位,互不相让,皇太极崩逝已经五天,议定嗣君的王大臣会议迟迟不能召开。多尔衮决定去三官庙会见两黄旗大臣代表索尼,索尼直言,“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中的一个,兄终弟及,我从没听说过。”多尔衮向索尼表白,“我从没有过继位的打算,不要听信讹传。但是有一点,皇子并不是豪格一个人,非让虎口王继位,两白旗绝不答应。”索尼的口气松缓下来,“那是,那是,睿亲王,这个可以商量。”多尔衮从索尼的口气中至少获得一个信息,两黄旗拥立豪格并非一成不变,已经发生动摇。他又去找礼亲王代善,探探他的口风。当年代善曾在皇太极逼宫一事上表现怯懦,屈从了皇太极,直接造成了阿巴亥的从殉,多尔衮不知他对这件事有没有过忏悔,以后他的地位超过了岳托,代善是否恨他,这都是他想知道的。此时代善已是花甲之年,对世间的事物早已看透,没有了任何私心和偏见,他明确表示,“从前的事都是过眼烟云,二哥支持先帝之子继承大统。十四弟,二哥老了,也是诸王贝勒年龄最大的一个,对阻止爱新觉罗氏家族出现分裂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不想看到骨肉相残的悲剧在宫中上演。”

多尔衮灰心丧气,恨恨地离开礼亲王府,骂了一句,“这个老滑头。”但他没想到,庄妃布木布泰遣人急召他进宫。庄妃得知豪格、多尔衮为皇位争得不可开交,趁势出手,派人去跟豪格联系,告知他,如他继位受阻,按子以母贵,福临的地位最高,可退而拥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以此阻止多尔衮图谋皇位。豪格本就恨透了多尔衮,立刻痛快地应允了。庄妃以两黄旗为后盾,开始对多尔衮施压,如多尔衮能做出让步,她就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因此她以多尔衮妃子的亲姐姐名义,也就是大姨子的名义邀他进宫,逼迫他表态,或者如野史上说的,以姿色诱惑他。多尔衮彻底清醒了,两黄旗,济尔哈朗、代善以及后宫都不站在他一边,他掂量着自己的实力,只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宁可推举六岁的福临为太子,也不让豪格继承皇位。这样,他和豪格互掐,双方都未能如愿,庄妃成了大赢家,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女人具有怎样非凡的非常人可比的心智。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