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得到杜勋的回报,下令向内城发起总攻,刘宗敏带着义军,由工兵们架起长梯分别攻打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守卫皇城的京师三大营与义军展开最后一战,锦衣卫,部分太监,一些大臣和在京官员及家丁都上了城,但这些人与从战场上冲杀出来的农民军相比,毫无战斗力,不堪一击。不到一天,第二天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命打开正阳门,向刘宗敏投降。
坐在乾清宫的崇祯三次传召,不见一个臣工上朝,到了下午,正在焦急之际,一群小太监跑来报告,“皇上,贼兵打进内城了!”崇祯跳起来,他知道大势已去,拎着宝剑立逼周皇后和袁妃投缳自尽,又挥剑砍倒长平公主,昭仁公主想跑,他追上去将她一剑刺死。然后招来三个皇子,太子朱慈烺,永王朱慈照、定王朱慈炯,哭着叮嘱他们,大明二百七十六年来从未有的巨变降临头顶了,赶紧换装出宫外逃,先躲到外祖父周奎或田弘遇家里,然后去南京。这时一群乱喊乱叫的宫女们跑来报告,“皇后和娘娘升天了!”崇祯急去坤宁宫查看,周皇后已吊在梁上,绝气身亡,袁妃的白绫坠断了,躺在地上不住地呻吟,崇祯照她头上一顿乱砍,见她没有反应,转身去了御书房,提笔写下简短的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他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又在龙袍下襟写下同样的遗诏,摘下皇冠放在龙书案上,披散着头发,带着王承恩向煤山走。这时候已是深夜,外面的风很猛,皇城内寂寥无声,好像一座死城,崇祯跌跌撞撞,沿着这条他曾十分熟悉的路,也是多次登山去看落日的地方,去往他最后的归宿之地。他在黑暗中边走边不停地抱怨,“朕不是末代君王,臣皆亡国之臣。”跟在他身后的王承恩蹒跚着脚步,哭哭啼啼,与他一唱一和,“苍天哪,哪朝哪代有这样勤勉的皇上,废寝忘食,宵旰忧劳,三十几岁头发全白啦。苍天,苍天,你为什么不睁开眼睛救救我皇上,救救大明啊。”
这天夜里凌晨时分,崇祯在寿皇亭一侧的一棵老槐树上,带着无限的哀伤和遗憾离开了尘世和他的子民。冥冥中他好像看到了双手掐在腰间的高祖朱元璋,正以赞许的目光望着他,像在说,像我朱家的子孙。他也看到了皇祖万历,父亲朱常洛,哥哥朱由校,他们皆以衣袖掩面,背着脸不瞧他,随后他看到了生母刘氏,他像个小孩子似的跪在母后面前,向她哭诉不幸。刘氏一面安慰他,一面掩起袖子不让他看见四外难以计数的饿殍,“苦命的儿,五岁离母的儿,你尽力了,性格跟为母一模一样。”刘氏性格刚烈,自尊心极强,崇祯五岁时,她因一点小错被光宗朱常洛斥责,愤而自尽。
京城陷落,吴三桂的军队刚刚走到滦州,得到消息,立刻令全军掉头回山海关。
天亮了,紫禁城在阳光下恢复了本来的颜色,就像它以往的任何一天一样,宫殿建筑依然那样雄伟壮丽,气势恢宏。从这一日起,它将迎来它的新主人,宫内的御膳和乐队也会很快恢复起来。中午,太监总管王德化率了三百内监从城北的德盛门迎接大顺帝李自成及谋士牛金星、宋献策、李岩一行,他们的身后左右是黄幄和威武的护卫仪仗。一行人绕经承天门步入内殿,李自成被导引着坐到了皇级殿的龙椅上。
大顺皇帝下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大索帝后、皇子,期百官三日内朝见。又根据李岩的建议,重申了军纪。他在龙椅上坐了一会,很有兴趣地在皇宫内游走,前后左右瞧看。他看到了崇祯的遗诏,也看到了被崇祯砍掉一只胳膊的长平公主,皱起了眉头,说“皇上太残忍了,十几岁的娃啊。”在后宫,他看到了吊在梁上一动不动的周皇后,为她满头的白发而惊愕--他知道她只有三十几岁。他也看到了躺在血泊中没死的袁妃,传太医为她和长平公主治疗。
宫中又热闹起来,还是那些臣子,魏藻德、陈演、李建泰、方岳贡、李遇知等等,他们来上朝了。一群太监齐跪到地上,向大顺帝自报,“司礼太监杜国彬”、“内官太监高之洪”、“御用太监牛如惠”、“司设太监王庆恩”、“御马太监张世蔚”、“神宫太监白质纯”、“尚宝太监吴守箴”、“印绶太监赵必昌”、“尚膳太监孙杰”、“值殿太监郭忠”、“尚衣太监刘輔”、“都知太监程祥”,他们都抢着来伺候新主子,为他沐浴更衣,张罗着为他制龙袍,戴皇冠,就像从前侍奉崇祯一样,看上去,除去皇上换了新面孔,其他什么都没改变。只是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敢跟李自成的眼神对视,不敢瞧这位皇上那双有如鹰一样犀利的眼睛。
大臣们还是从前的大臣,首辅魏藻德显得年轻了许多,他跪在李自成脚下,颤颤微微献上颂词,“一夫授首,四海归心。吾皇比尧舜而多武功,迈汤武而无惭德。”这话说得太过分,也太虚假,以至李自成和众多义军将领听着都不自在,自成打断他,“崇祯是个好皇帝,命苦而已,罪不至死。”魏藻德臊得满脸通红,再不敢说什么,但其他几位大学士仍坚持魏藻德的说词,他们显然要比李自成更了解崇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