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太清玄元接着说道:《道德经》第三章里面是这样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所说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不推崇贤能之人,就可以使老百姓之间不互相争名夺利;如果不贵重珍奇异宝之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盗;如果不炫耀可以引起贪心的东西,老百姓不产生邪念,就不至于让老百姓心智迷乱。

因此,老子认为大智慧的统治者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净化人的心灵。让老百姓淳朴、自然、厚道,让老百姓不要有非分之想,更不能让老百姓心生邪念。要做到这一点,最为主要的就是要满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大智慧的统治者想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就要鼓励老百姓辛勤劳作,强健老百姓的体魄。老百姓身体健康,就可以劳动养家,生活就有了保障。老百姓有吃有穿,就不会有欺诈的邪念,就是那些心生邪念的人就没有了可乘之机。以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老子的这一段话,几千年以来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引起了许多人的胡乱猜想。对于老子的思想有了质疑。认为老子这样说,有愚民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推崇贤人成为一种时尚,不但孔子主张崇尚贤人,以后的孟子、荀子等人,都十分推崇尚贤,墨子那就更不用说了。

老子本人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大贤,他却反对尚贤,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特别是“常使民无知无欲”,更是很多的人难以理解,这不就是让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吗?

几千年以来,很多人对于老子的这一思想总是持一种怀疑态度,有的人干脆避而不谈。就是谈起这个问题也是浅入浅出,好像无法深谈。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的人怀疑老子的人品有问题,有些厚道之人,会以历史的局限性来回避这个问题。

其实,这肯定不是什么老子的人品问题,也不是历史的局限性,这是人们对于老子大智慧的不理解,因而产生了误解。由于人们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解,几千年以来人们都是在回避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困扰了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

老子十分明确地告诉统治者“不尚贤,使民不争”。对于“不尚贤”人们总是觉得不好理解。

要说明“尚贤”和“不尚贤”这个困扰了人们几千年的问题,我们首先就要弄个明白,什么样的人是“贤人”?简单地说,贤人应该是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有谋略的人。贤人一般来说做事情完全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客观规律。贤人所说的话能够成为天下人的准则,人们如果能够按照贤人所说的话去做事,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

当然对于贤人的标准,大家的评判都有所不同,孔子有孔子的评判标准,孟子有孟子的评判标准,墨子有墨子的评判标准,晏子有晏子的评判标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贤人就是“道行”很深的人。只有“道行”很深的人才能算做贤人,因为“道”是圣人治世的根本,“道”也是每一个修身人的修身根本。

历代圣贤都十分推崇尚贤,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孔子、孟子、墨子都十分推崇尚贤,他们认为不尚贤,天下就不能太平。

老子提出了“不尚贤”的主张,很多的人都不能理解。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尚贤”就是为了要让有本事的人治理天下,这应该是没有错的。

老子提出“不尚贤”的主要原因,老子一贯主张“天道自然”,“天道自然”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那么“尚贤”就是明显的悖逆了“天道自然”的大道精神。“道”是在周而复始,不辞辛苦的运行,生化出了宇宙天地万物,并不据为己有,这就是“天道自然”。

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就应该尊“道”而行,不“尚贤”就是最好的顺应“天道自然”。圣人以“无为”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是一个太平盛世。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的风气很浓,各国为了强国富民,都是不遗余力在招贤纳士,以表示他们尊重人才。通过尊重人才,达到扩充势力,雄霸天下。

那个时候的所谓的贤者,一个个横空出世,奇计迭出,搅得天下不得太平。只有天下不得太平,就可以彰显出“贤人”的的贤名,展现出“贤人”的才华,最终就会导致天下大乱,使得民不聊生。

在老子看来,当时的贤人也没有一个标准,社会上认为是贤人的人未必真的就是贤人,社会上认为不贤的人未必真的不是贤人。当时很多的奸佞小人充斥在贤人的群里,冒充贤人。其实,奸佞之人往往看起来是大奸若忠。

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达官贵族为了表示自己推崇贤人,就豢养大量的门客,有名的四大公子豢养的门客都不下三千。

在这种情况下,那么这些门客都能干些什么?门客的花样太多,来路也不是正道,不用说大家都会想出来的。有的装神弄鬼,有的胡说八道,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奇思妙想,有的奇谈怪论。更多的是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互相陷害。

比如说,李斯就是吕不韦豢养的门客,为了取得秦始皇嬴政的信任,不惜陷害他的主人吕不韦,逼迫吕不韦不得不自杀。李斯还不惜杀害他的同门弟兄韩非子。门客里面像李斯这样有才无德的人不在少数。其实门客里面既无才又无德的人占绝大多数。

鉴于这一种情况,老子应该是睁眼看世界的人,应该是一个大明白的人,老子提出了“不尚贤”应该是非常正确的。老子提出的“不尚贤”,最主要还是为了回归“天道自然”。

老子认为“不尚贤”就是不干预,不干预就是“天道自然”。“不尚贤”就是让天下的有才智的人,按照“天道自然”的天道法则,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安稳的做出自己的业绩。让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天性,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按照“天道自然”的规律,让社会有序的和谐的运转。

“不尚贤”就是顺应了“天道自然”,无序的“尚贤”,就是悖逆“天道自然”。无序的“尚贤”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欲望,在各种各样欲望的推动下,就会有大量的投机取巧的人投机钻营。像李斯这样的投机钻营者就会断送大秦帝国的大好前程。

其实,是贤人不需要推崇,他本身就自带光芒,像人们常说的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人,还需要推崇吗?推崇出来的贤人大部分都是像李斯、苏秦、张仪、易牙、开方、竖刁这些欺世盗名,投机钻营,胡作非为,胡言乱语的小人。

老子的“不尚贤”就是认为圣人治国理念能够和“天道自然”衔接起来,做到天人合一,实现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天下大治。这就是老子“不尚贤”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老子紧接着说:“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是民心不乱。”从字面上来看,说得好像很简单,就是在说,不贵重难得的东西,老百姓就不会沦为盗贼;不炫耀能够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民众心智就不会迷乱。

其实这里还是在说“大道”的思想,不论是贵重那些难得的货物,不论是在炫耀能够引起人们贪心的东西,都是悖逆了“大道”精神,都是不符合“天道自然”,因为“道”是没有欲望,更没有贪念。

老子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一句话是说,如果不炫耀,就不会引起使人贪欲的事物,民众心就不会被迷乱。

老子的这句话,说得好像很现实,好像更加适合物欲横流当今的人类世界。老子生活的那个年代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以炫耀,而且还足以引起人们的贪欲。

但是,今天的人类世界,确实有了足够多的东西让人可以炫耀,这些东西也足以引起人们的贪欲。比如说,高档的汽车、高档别墅、高档饭店、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美女如云、挥金如土、还有私人飞机都可以引起人们的贪欲,也完全可以使人眼花缭乱,更可以使老百姓的心智迷乱。

但是在老子看来,这些都不值得炫耀,因为每个人对于物质的享用都是有定数的,“道”在生成人类的时候已经制定“天道规律”,对于人类的吃、穿、住都有一定的限制。钱再多,一日三餐三碗饭足矣,你就算是权倾天下,也有灰飞烟灭的那一天。

在这一句话里面,老子主要是要告诉人们一个真理,那就是“天道自然”。“天道”是最讲公平的,人人都是平等的。人不应该有贵贱之分,也不应该有贫富之分。因为“天道”没有赋予任何人的特殊待遇,所以人类世界不应该有什么可炫耀的。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告诉人们:“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圣人之治,是说有“道”的、大智慧的统治者治理天下的事情。有“道”的人治理天下,就必须让老百姓“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谓的虚其心,就是让老百姓不要想得太多。比如说一个种地的农民就应该想着怎么把地种好,多产粮食,让全家人吃饱穿暖就足够了,这就是一个人的本分。如果一个种地农民不思想着怎么种好地,总想着造反当皇上,那就太不现实了,不但影响了社会的安宁,也影响了本人和全家的生活质量。

那么,怎么样才能使老百姓“虚其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实其腹”。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说的就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问题。如果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你让他不胡思乱想也是不现实的。老百姓吃饱穿暖了,有了强壮的身体,生活过得安宁、快活,自然就不会想入非非了。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里所说的无知无欲,这个“知”不是“智慧”的意思,也不是“知识”的意思,老子在这里说的“知”就是“知道”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礼仪、祭祀活动都非常的繁杂,而且各种礼仪活动都非常的多,如果老百姓参与这些活动,必然会耽误农耕生产,所以西周的时候就有农民不学礼的思想。老子自然也不愿意让老百姓学习这些繁缛复杂的礼仪,认为老百姓没有必要知道这些没有用的复杂的程序。还有那些攘灾、驱鬼、祈福等装神弄鬼老百姓也没有必要知道。

这里所说的无知无欲,就是说该让老百姓知道的就让老百姓知道,不该让来百姓知道的就不要让老百姓知道。知道没有用处的东西实在没有必要。说句实在话,天下的老百姓能够踏踏实实的生活,吃饱穿暖就就是老百姓最大的福气。

天下的老百姓保持心灵纯真、淳朴,这样就顺应了“天道规律”,也就顺应了“天道自然”。老百姓也不需要太大的欲望,安居乐业,享受太平盛世,就是老百姓的福祉。

民众只有无知无欲,就不会想入非非,更不会心生邪念,从而使天下的老百姓达到一种淳朴的自然状态。只有这样,老百姓才能衣食无忧,才能安居乐业。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天下才能太平。老子认为这就是圣人之治,这就是无为而治,这就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最好的办法,这就是最好的人类生存的最好的环境。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