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太清玄元接着说:老子在《道德经》“德”章的开篇里讲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老子在这里把“德”分为两种,上德和下德。那么,什么样的“德”才是上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是有“德”之人的一种内涵,“德”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不会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再说古代的大智慧者都喜欢包装自己,有钱人不露财,有“德”人也不外漏有“德”。不宣扬自己有“德”人,才是真正有“德”的人。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意思。

有“德”的人本身就是有“德”,完全没有必要在外在的形式上着力表现出自己是有“德”之人,也没有必要宣扬自己是有“德”之人。有“德”之人只要努力遵循“天道规律”就可以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是下“德”之人?老子说:“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一个有“德”的人,是自带光芒的,绝对不是装出来的。老子的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下“德”之人尽力的表现出了自己是有“德”之人,但是,下“德”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是不符合大“道”标准的,就是偏离了大“道”的规律,这样的人就是一个无“德”的人。

老子说“上德无为而无以不为。”也就是说上“德”之人始终表现出的都是无为,但是,说到底还是无所不为。因为,上“德”的人做任何事情能够顺应“天道自然”。顺“道”而为,顺势而为,是“道法自然”的一个具体体现,顺其自然是最大的“德”行,这就是上“德”。

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上“德”的人他没有功利思想,心中没有贪欲,没有妄念,没有私心杂念,也就是说无心作为,他才能成就大的作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理。

下“德”之人也许能够顺其自然,但是他有心作为,甚至胡作非为,逆道而为,妄念丛生,这样的人,就是一个下“德”之人。也就是说,下“德”之人,有所作为,到头来却是一事无成。结果还是无所作为。

其实,老子说的上“德”和下“德”的意思很简单,也很明白,就是说,符合“道”的标准的“德”,就是上“德”。不符合“道”的标准的“德”,那就是下“德”。

“道”和“德”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紧紧相随的,“道”离不开“德”,“德”也离不开“道”。“道”离开了“德”,“道”的规律就无法显现出来。“德”离开了“道”,“德”就会无所作为,一事无成。

老子所说的“道”,就是天理大“道”,也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德”就是符合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行为。人类所有的成功都是“德”符合“道”的规律的;所有的失败都是“德”不符合“道”的规律而造成的。这就是上“德”和下“德”的不同的作用。

我们说个最为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吃饭被撑死了,就是“德”不符合“道”的规律的结果。一个人每天吃的饭都能荤素搭配,吃的身体十分健康,精神饱满,这就是“德”符合“道”的行为。被撑死的自然是下“德”,身体健康的自然是上“德”。

宇宙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人也是“道”生化而成的。“道”在生成人类的时候,生成人类所需的元素都是十分健康的,也是十分符合人类生活的。人类只要按照“道”的规律生活,就不会有许多的痛苦,人生出现了那么多的痛苦,都是因为没有按照“道”的规律生活而造成的,比如说人的生病。

“道”生成的人,不但有一个十分健康的身体,还有十分强大的修复能力,当一个人的身体出现了问题,都是可以自我修复的,比如说人的伤口的愈合能力就十分的明显。所以说一个人只要遵守“天道规律”,人的一生一定会是无病无灾,喜气洋洋。

有人说,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过程。其实,这种说法应该说没有什么大错。在这个成长到衰老的过程中,有的人会是生病,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提前死亡,就是因为生活不符合“道”的规律所造成的。

人的衣食住行和人的心态对于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人不能很好的调整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和掌握好自己的情绪,就会生病,也有可能因病而早一些死亡。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不能生活的幸福,能不能活得健康长寿,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按照“道”的规律而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能不能健康的活着,关键是能够健康的生活,如果能健康的生活,就是有一点小病小灾,都能自我消灾,逢凶化吉。

人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是十分强大的。比如说吃了不好的东西就会呕吐,不小心皮肤划烂了很快就会自愈,这都是“道”赋予人类的自我保护和自我修复的能力。

人类一定要顺“道”而行,只要是遵守“道”的规律,在吃饭上荤素搭配,营养平衡,夏凉冬暖,心平气和、心静如水、保持快乐,善行善为,知足常乐,一切随心,一切随性,一切随缘,这是做人的一个最好的生存方式,这样人就会健康长寿。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各自奔忙。有的人是为了求富有,有的人为了求显贵,有的人是为了求生活,有的人为了求活命,有的人为了求养家糊口。人不论求什么,都要“尊道贵德”,本本分分的走好人生路,天之正“道”。

老子告诉人类,“上德无为而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其实,老子在这里所说的上“德”之人,他是有一定的针对性的,指的是有大智慧的人,说的是悟大“道”者和修大“道”者。

上“德”之人是自带光芒的有“德”之人,他们对“道”的规律都是有一定的探究了解的,他们是按照“道”的规律在作为。为人类,为宇宙万物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人类至圣。

在老子看来,这大千世界中的一切生命都要遵从“大道”规律,宇宙万物的一切生命都是“天道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在大自然中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生命都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过客,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所以人们都在感叹,生命短暂。每个人在大自然中都显得是那么的渺小。人虽然渺小,但是,老子又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就是说人和道、天、地一样,都是伟大的。

人为什么会是域中四大之一,是因为人有思想,有智慧,用人的思想和智慧,探索“道”的规律,寻找“道”的秘密,就会使这个大千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人类用自己聪明智慧创造出了人类的辉煌,创造出了大地的辉煌,创造出了宇宙的辉煌,那他就会和天地一样长长久久的存在。人类让飞机飞上了蓝天,人类把卫星送上了太空,人类让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这都是大智慧者的大圣人所为,这些大智慧者,永远受人敬仰,因为他们的伟大,永远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在。

四大里面的道、天、地,都是永存的,是长长久久的,而人的生命却是短暂的。这怎么能说“道”对天、地、人都是公平的?

其实人也是长长久久的,生生不息的。这种生生不息表现在循环往复上。天、地、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周而复始的运行着,是不会停息的。人的生命来自于“道”,随着“道”的运行人的生命会在“道”的运行中消失,又随着“道”的周而复始的运行和“道”的具体作为,人又重新生成人,这就是人的生生不息,也就是人的长长久久。

人们常说的尘归尘,土归土,回归于大自然当中,又从大自然中创造出人类。人的躯体死亡之后,人的思想,也就是人的灵魂会离开人的躯体回归于一种虚无的载体,各归天命。

“天道”就是要人剔除心中的杂念,要有一颗平常心,这颗平常心其实就是“道”。如果人们在修“道”的过程中,不断的剔除杂念,最后达到“无为”的境界,“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也就是说不胡作非为,不妄为就是合乎了“天道法则”。

“无为”的思想贯穿于老子《道德经》的始终,他是老子提出的极具有大智慧的命题。老子提出的“无为”,从表面上看,是消极的东西,但从本质上来说,“无为”是在事物发展变化中,避开矛盾的对立面,是事物发展变化更加畅通。“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实现大有作为。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