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太清玄元接着讲道:《道德经》第十三章里面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为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说的是“宠辱若惊”;另一个问题说的是,“贵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老子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就是“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从字面上解释,受宠的人,就是下人,这里说的的“宠辱若惊”,就是说得宠也好、失宠也好,都会使人心惊胆颤,都会使人不得安心。受宠、受辱都会使人心惊。一个“惊”字,深刻的说出了人类社会的底层老百姓的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心酸。

一个人得宠,自然会有惊喜,一个人失宠以后就会受到惊吓,不论是得宠,还是失宠,都离不开一个“惊”字,都会惊恐万分,这就是社会底层的人的社会众生生态像。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宠辱若惊”的基本意思。

能受到宠爱或者受到侮辱的人一定是社会地位底层的人,一个社会地位底层的人,受到了社会地位高层的人的宠爱,他一定会是受宠若惊,这是一个人的自然反应。

一个能受到别人侮辱的人,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弱小的人,侮辱人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强大势力的人。当一个弱小的人受到了强大势力的人侮辱的时候,自然会受到惊吓,也会感到屈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受辱若惊。

所以说,一个能受宠若惊,一个能受辱若惊的人,都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弱势群体,弱势群体受宠若惊,受辱若惊都是一个自然现象,也是一个自然反应,受宠惊,受辱惊都不足为奇。

宠辱若惊的反面就是宠辱不惊,宠辱不惊就是说人要有一颗平常心,这个平常心就是心静若水,得之不惊,失之不惊。宠辱不惊,顺应“天道自然”。

但是让我们平心而论,让一个社会地位卑下的人,得之不惊,失之也不惊,好像不太现实。地位卑下,就是没有得失的事情,每一天都生活在惊恐之中,心总是惴惴不安,何况有了得失的大事情,怎么也不会心静如水,更不会得之坦然,失之坦然。

人海茫茫,芸芸众生,谁又不是在为功名利禄而奔忙;名利场上,谁又不是在为荣华富贵在奔命;大千世界,谁又能摆脱得了荣辱对人生的点缀,更何况社会的底层那一个人不是为了生计而拼命。

社会的底层面对宠和辱,人们总是有说不完的酸甜苦辣,唱不完的喜怒哀乐。功名场上人们患得患失是人的一大特点,对于“宠和辱”都会表现出不寻常的反应。因而人无论是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请。

老子为什么要说宠辱若惊这个再也普通不过的问题?其实,老子是想通过得宠和失宠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揭露世道社会的弊端,反映出了等级社会的不公平,也深层次的反映出了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

老子明确的告诉人们,由于世道的不公,受宠和失宠没有多大的区别。他就是想告诉人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得宠也好,失宠也好,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向自己的主子邀宠。自己是一个社会的下层,社会地位的卑下,不论是得宠也好,失宠也好,都改变不了自己是主子的奴仆这个命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老子想通过宠辱若惊对等级社会的不公平进行的一次批判。

一个卑微的人受宠,是他的主子对他的恩宠,主子的目的是为了用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受宠的下人就一定会感恩戴德,就一定会死心塌地的效命于主子。为了保住自己受宠的地位,就会拼命的讨好主子,就会更加的谨小慎微,更加的提心吊胆。为了讨好主子,不惜失去人的尊严。这种受宠,其实就是一种心灵上的熬煎。

在老子看来,宠辱若惊,这是一个不公平的社会是常态,也是人生基本态度。但是老子不赞成宠辱若惊。他认为荣辱和得失都是一时的虚名,时过境迁之后都成了过眼烟云,人虽然不能远离宠辱,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宠辱看得太重。

其实,人类世界就应该看淡荣辱,超然自守,这就是人生的大度,也是人生应该有的一种基本态度。人生有了一个好的心态,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成为自己的主人。笑看人生,得之坦然,失之坦然,才是精彩人生。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穷也好,富也好,得也好,失也好,都看谈一些,只有看谈了世俗的人生世界,才能顺其自然,顺“道”而为。这样普通人的人生就会过的舒心一些,顺其自然,符合“天道自然”。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还讲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那就是“贵大患若身”。

老子说“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贵大患若身”,很多的人都认为老子在这里所说的“身”,就是指身体的意思,其实这里所说的“身”,不是指的身体。如果指的只是身体,就显得老子这个人太小家子气了,也不符合老子对待人生的态度。

“贵大患若身”,这里的身指的是身家性命。就是说这个人最为担心的就是身家性命,当一个人担心身家性命的时候,这个人就一定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也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更是一个有担当的人。

如果把“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联系起来去理解,老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人活在世上,不但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更为重要还是要有忧患意识,为了保护身家性命,就不得不患得患失,要把保护身家性命看做是头等的大事,也是自己人生应尽的义务。

身家性命,就包括了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好自己的妻子,教养好自己的儿女,这是人生的首要义务。别人没有孝敬你父母的义务,只有自己才有孝敬自己父母的义务。当你的妻子已经被别人保护起来的时候,他一定不是你的妻子,你的子女被别人教养的时候,那一定不是你的子女。

一个人活在人世上,要有一个自我保护的意识,这个世界上,自己的父母只有自己孝敬,自己的妻子只有自己爱护,自己的子女只有自己教养。因为这是“天理大道”。也就是说,这是天定的责任,为了安身立命,忧患身家性命也是“天道自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孝敬不了自己的父母,保护不了自己的妻子,教养不了自己的子女,还有比这更失败的事情吗?所以说保护好身家性命,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

明朝有一个叫作方孝孺的大文豪,在朱元璋驾崩以后,由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继位。这时候朱元璋的老四儿子,也就是朱允炆的亲四叔父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燕王进京以后,大部分的官员都投靠了燕王。燕王命令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并且大骂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告诉方孝孺,“靖难之役”是我们老朱家的事情,和你方孝孺没有任何关系。燕王朱棣苦口婆心的劝方孝孺,方孝孺就是不领情,一直都是破口大骂。

气急败坏的燕王朱棣说道:“你再不听劝,我灭你九族。”

方孝孺大义凛然说道:“你灭我十族也不怕。”

燕王朱棣把方孝孺杀死在南京聚宝门外。人类历史上被诛十族的也只有方孝孺一个。除了有血亲关系被全部诛杀以外,还有他的朋友、学生、门客,只要和他有关系的人都被诛杀。总共受刑的有八百七十三人,连续行刑八天时间,被砍掉的头颅和尸体堆积如山。

其实,历史上的永乐皇帝朱棣也是一个千古明君,在人类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皇帝。没有朱棣的“靖难之役”,就不会有历史上的“永乐盛世”。朱棣对内发展经济,兴修水利,减轻税负,明朝永乐年间是老百姓生活的最幸福的时期。对外宣扬国威,派郑和下西洋,开拓海外市场,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局面。

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是“永乐”,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永乐盛世”,甚至被后人称赞这一时期“远迈汉唐”。明成祖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和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洪武之治合称洪永盛世,为中国历史上五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朱棣命人编撰的《永乐大典》,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括了先秦以来所有的经典书籍,是很多的书籍不至于失传。朱棣还完善了科举制度。

应该说,朱棣是老子所看重的那种大智慧的圣人治理天下。“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朱棣就是心系天下,完全可以托付天下的人。朱棣的大智慧,不是我们一般的老百姓能看得明白的。我们老百姓能做到“贵大患若身”就完全可以了。

老子提倡要有人生的定位,在老子看来,功名利禄并不重要,宠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的定位。大智慧的圣人因为有大能量,也有大担当,有他们治理天下,就会天下太平。

普通人要做的事情就是“宠辱不惊”,不受宠辱的困扰;再就是“贵大患若身”。能做到这两点就完全可以了。普通人要不断地增长自己的生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做到自己的父母自己孝敬、自己的妻子自己爱护、自己的儿女自己养育,这也是“天道自然”。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安身立命,保护好自己的身家性命,这也完全可以算作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