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八爷说的话,千真万确,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李子魁铁了心,想告倒一字并肩王朱襄。他拿了潘举人代写的诉状,李子魁自己打点了一下行装,投奔高平县城,下决心控告恶惯满盈的“一字并肩王”,
李子魁到了县城,在衙门递了状子,熊县令认为此事非小事,现在只是没有人赃具获,无法立案。
但是,如果李子魁所告的都是事实,哪是不得了,此案对熊大宝十分的震惊,熊县令立即带着衙役,仵作一干人马去了朱家楼,抓凶犯。
从淄川往北,三十里,就是周村,过永济桥,就是长山镇的南门。
长山镇的东门外,是去新城的大路。北门外是东岳庙,北极庙,龙王庙。长山镇的西边是丁公墓,雍齿墓。西南面就是礼参乡。
说起丁公,雍齿这两个人,许多人不知道他们。
丁公阜在长山城北约十里路,雍齿庄在长山城西北三里路远,靠近孝妇河北岸。
丁公和雍齿,都是楚汉争雄时的风云人物。丁公是大将季布的弟弟,性格仁厚,不善于喝酒,打仗却十分骁勇。
故事发生在鸿门宴上,刘邦利用自己去厕所的时间,成功逃跑,丁公奉项王之命去追杀他,其他人都喝酒了,喝酒不骑马,骑马不喝酒,这是项王自己定的规矩。
于是没有喝酒的丁公去了,一直追到彭城西,终于他追上了刘邦,
此时刘邦,萧何,一行只有十几骑,人困马乏,只能拼死作困兽之斗了。
此时此地,刘邦有点类似华容道上的曹操,当然,此时还没有曹操。
刘邦急迫之中,灵机一动,探身长揖对丁公说:“丁将军啊!你和我都是贤能仁厚之士,怎么能自相残杀呢?”
丁公说:“项王有令,让你们都跟老子回去。”
刘邦说:“你个老六,我回去是不可能的,你还是不要难为我们了,山不转水转,说不定哪天,你就后悔了。”
丁公说:“那是以后的事,今天下午先说今天下午的事。”
听丁公说了此话,刘邦感觉自己今天要完蛋了,遇到一个不讲理的人,怎么办?
天不灭刘,刘邦突然想起来,丁公比较爱财,对黄金,玉器,古玩,字画,比较有研究,急忙从肚兜里摸出一个金元宝,在丁公眼前一亮,说:“老丁啊,你看看我手里有啥?”
丁公说:“啥?啥玩意儿?”
刘邦说:“金灿灿,银晃晃。”
丁公说:“你个老六,当我不认识啊咋滴啦,元宝啊?谁稀罕啊?”
刘邦一看,对方不上当,就又摸出来了一个。说:“你再看看。”
刘邦本来打算在喝酒的时候,送给项王的礼物。结果,他发现来不及送了,项王的部下要杀他,就揣着金元宝跑路了。
丁公被刘邦的金元宝吸引了,都是因为家里穷,才跟着项王闹暴动,谁还不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丁公说:“你个老六,咋不早点拿出来给我,既然你们都这么实在,那好吧,我们就成全你们一回。”
于是,刘邦把金元宝给了丁公,丁公回去对项王说,刘邦属兔子的,跑的贼快了,没撵上他。
项王想,没抓到就算了,反正我也不是特别想杀他,是我那个老军师要杀他的。
垓下大捷后,刘邦在长安称帝。项王虞姬都自杀了,树倒猢狲散,丁公也失业了,他考虑到与刘邦是旧交,在彭城那边还放过刘邦一次,他刘邦不会不记得我吧?不能忘恩负义吧?于是,丁公就去投靠刘邦。
刘邦却下令将丁公当场斩杀,这种结局是谁也想不到的。
萧何说:“老大,人家丁公曾经放过你一次,你是不是忘记了?”
刘邦说:“啥时候?”
萧何说:“就是鸿门宴那次。你好好想想吧!”
刘邦说:“你个老六,你不说我还忘了。”
萧何说:“那你还杀人家老丁?”
刘邦说:“你啊,多用脑子想想吧,丁公身为楚将,两军对垒中听信一句好话就放走敌人,是对楚王的不忠。而使项王失去天下的,就是丁公这样的人!今后,你们谁要是像丁公一样对我不忠,就和丁公一样的下场!”
刘邦的确有点另类,跟曹操都不一样,水平高于曹操。关羽放了曹操一马,曹操一直感激不尽。而刘邦,却把救命的人杀了。
雍齿墓在另外一个村里,他是最早追随刘邦参加沛县起义的人之一,当时刘邦的队只有两三千人,仅占据两三座城邑,刘邦率兵去攻薛地。就让雍齿守卫他的家乡沛县,可见刘邦对他非常信任,位置当在萧何、曹参之上。
想不到,雍齿被一个叫周市的人,软硬兼施劝降了,献出了沛县投降魏国。
刘邦听说后,气得咬牙切齿,向项梁借兵五万回去了,
雍齿不知道悔改,坚决不投降,又和他对战,没有打过刘邦,就跑路了。
好景不长,五年之后,雍齿又随魏王,周市一起归顺了刘邦,刘邦看在过去的情分上,接纳了犯错误的雍齿,他又追随刘邦与项羽作战,立下很多战功。
雍齿这个人,一根筋,喜欢坚持己见,固执,油盐不进,时常和刘邦发生争执,让刘邦下不了台,刘邦心中忌恨,生了杀掉雍齿的念头。
刘邦平定天下,大封功臣。他先封了张良、萧何等二十多位大功臣,其余的那些将领还没有得到分封,每日争功,吵吵呐嚷。
刘邦在宫中远远看见,那些将领每天坐在沙堆上议论纷纷,就问张良:“那些人在嚷嚷什么?”
张良说:“陛下,这些人在谋划造反呢!”
刘邦说:“你个老六,不可能吧!天下刚刚安定,他们怎么又要遗反?”
张良说:“陛下,您以普通百姓起兵,夺取了天下。现在封的都是萧何、曹参这班老朋友,把你平生的仇家怨家都杀了头。现在这些将领算计了一下,天下土地是有限的,很难一个个都得到你的封赏,怕您想起他们的过失而掉了自己的脑袋,所以聚在一起,想谋反了。”
刘邦听了愁上心头:“那咋办呢?”
张良说:“您平生所憎根的人,大家又都知道你不喜欢这个人,是谁呢?”
刘邦说:“雍齿!”
刘邦不加思索地回答。“他好几次当众羞辱我,我想杀他,因为他功劳多,又不忍心。”张良说:“那就立即封雍齿,这些大将们见雍齿受封、就打消造反的念头了。”
刘邦转忧为喜、传旨大摆酒席,群臣共宴,当场封雍齿为长山侯。
如此一来,众将都转怨为喜,他们说:雍齿都封了侯爵,我们还担心什么?于是朝廷中很快安定下来。
后来,雍齿去世了,埋在了封地里。
朱家楼在长山县城的南门里,朱砂大门未开,衙役上去一通砸门,出来开门的是炮手王胖子,
县令说:“你家主人是谁?”
王胖子说:“主人是九千岁朱襄,昨天跟李大胡子去河南了。没在家里。”
衙役说:“你是他什么人呢?”
王胖子说:“我就一个炮手。”
熊县令不管三七二十一,当时就锁了王胖子带进淄川县衙,
一面派人悄悄走访旗杆胡同里的四邻,了解情形。一面审问朱家的炮手王胖子,王胖子嘴巴厉害,直说啥也不知道,大呼冤枉。
一连过了数堂,严刑拷打,王胖子皮开肉绽,体无完肤,几次昏死过去,却始终不承认自己跟朱襄去旗杆胡同抢过女人。
案子一拖就是三个多月了,仍然没有进展。这时候,长山县城的乡绅联名上书,为王胖子辩解,保释。
王胖子是一个护院的炮手,可以肯定他不是主谋。衙役们暗访得知,那天,有邻居听到蔺束媛呼救,数人听到过,可是没人敢去,谁敢惹朱襄,人家是九千岁,一字并肩王,都怕沾上干系,惹出麻烦。
熊县令见王胖子不肯说,觉得真凶是朱襄没有错,就借着崖头下驴,让乡绅们写了保状,放王胖子出狱养病,
九千岁朱襄跟李大胡子去河南,始终也没有回家,究竟那里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李大胡子的一个把兄弟,叫杨山老九柴云龙,是河南栾川县人,哥两个关系最好,李大胡子远在山东,柴老九在河南,还有其他七个兄弟,反抗地方政府,占了地势险峻的大杨山,打家劫舍,劫富济贫,
其中,排行老六的王天从,武艺超群,人称中原大侠。也是河南淅川县人,王大侠遇到事情容易激动,办事效率高,但是不过脑子。
李大胡子的老家,过去属于南阳管辖,南阳总兵谢宝庆非常跋扈,谢宝庆手下还有一个能人,叫刘镇华,二人最近几年一直跟杨山兄弟过不去,经常带兵去嵩县围剿杨山土匪,因为不熟悉地形,难免吃了几次亏,谢宝庆外号谢老道,曾经做过道士,他有一定的文化,太平天国怎么失败的?就是内部矛盾,于是,谢老道就想了一个计策,内部挖墙角,让杨山人互相之间开始内讧不断。
刘镇华在嵩县,到处散布说杨山的柴老九,一直看不上中原大侠王老六的为人处世,他说的有鼻子有眼,这话是柴老九的卫兵张怀亲口说的,“只要九叔一句话,我张怀,谁都敢杀,就是杀王老六,也没有问题。”
老六王天从一听,这还了得,他果然中计,在柴老九母亲大人生日那天,带了老七张树林下山,把柴老九杀死在家里了。
远在山东的李大胡子知道九弟死了,就赶紧回去奔丧,朱襄是一个惹事精,知道旗杆胡同李子魁想办他,不敢自己一个人在家,就跟着李大胡子一起去了河南。
话说,李大胡子与朱襄二人到了嵩县,约了自己的哥哥老五谭抚松,朱襄,三个人兴师问罪,一起去找王老六讨说法,谭老五是本地德亭乡人。
老六王天从大大咧咧的说:“老八,你刚刚回来,不知道情况,不要瞎掺和。”
老五谭抚松不满意的说:“你个老六,他老八刚刚回来,我就在这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呢?你干嘛感情用事?”
老六说:“你个老五,你想知道为什么?你应该去问柴老九去。”
李大胡子说:“可是柴老九死了啊?人死不能活,你们就不能留他个活口?”
老五说:“大胡子说的对!你们不能说办谁就办谁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王天从说:“家规,家规,我看是家鬼,你们像是一伙守规矩的人吗?”
王老六被李大胡子问的无语了,就说让老七张树林跟你们解释吧!随后,王天从对老七说,这两个人如果识时务者为俊杰,就留着,如果他们还是一意孤行,那就不要客气啦!言外之意,就是杀。
老七张树林对六哥言听计从,因为他叔张黑子,当年也是被谢宝庆打死的,张树林流落街头,无依无靠,是六哥王天从收留了他。张树林伶牙俐齿,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李大胡子,谭抚松。并且告诉他们,下个月,有一个大买卖,人少了不好做,需要团结很多人,希望李大胡子,谭抚松能够不计较那么多,放弃前嫌,闷声先发财。
李大胡子,谭抚松是什么人啊?都是些无利不起早的人,能发财谁不想啊?做梦都梦到自己一夜暴富,况且,六哥王天从并没有把我们当外人,还是一如既往的重用我们。李大胡子当时就欣然接受,柴老九被杀的事,就先搁置起来了。
张树林说的大买卖,来自山东周村。杨山好汉打听清楚了,一共是白银五万两左右,大概有两吨,是大胜镖局的四霸天押运,走水路运往洛阳的分号。必经之路就是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