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逊国,朱棣上台。
朱棣的潜牙伏爪,孜孜耕耘,终于的等来了一份巨大的收获。
从建文到永乐,是朱允炆四年的削藩失败壮志未酬;是朱棣四十年的从望梅止渴到隐忍成长、厉兵秣马直至天降大任,取而代之。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有人黯然下课,有人欢乐上台。随着永乐大帝的闪亮登场,历史掀开了更为崭新的一页。
如果说将侄子赶下台,自己登上九五至尊宝座的朱棣把他的儿子们都称之为“吉祥”的话,那么,他拥有的三个儿子,就可以称之为“吉祥三宝”了。
大宝就是已经开了花,将来很大可能会修成正果的“痴虎”朱高炽同志。
二宝就是开了花,长着尖刺,将来要挑战大宝修成正果的“兕虎”朱高煦先生。
三宝就是还是花骨朵小蓓蕾,也长着尖刺,现在陪二宝一起挑战大宝修成正果,将来妄图将大宝二宝一网打尽的“乳虎”朱高燧阁下。
“阿哥!你在太子位上坐的累吗?能否下来让我坐上去啦?我怕你在上面累啦,谁让我们都是快乐的一家。”
朱高炽:“阿弟!你在异想天开做白日梦吗?我要下去你能放过我吗?不要再在背后说我坏话,谁让我们都是快乐的一家。”
朱高燧:“哥哥!你们两个都是我的哥啊!我也想当你们俩的老大!你们两个可以退位让贤了吗?谁让我们都是快乐的一家。”
朱棣:“孩子!你们三个不要胡乱说话!你们老爸我还没有走呢!长幼尊卑全部给我记下,谁让我们都是快乐的一家。”
坐镇京师的朱高炽,是除朱棣之外的天字第二号人物。而有高阳郡王荣升汉王的朱高煦,则在窥探太子党一举一动的同时,暗中磨着他的利爪尖牙,蠢蠢欲动,蓄势待发。朱高燧呢?在两个哥哥排在身前,他的顺位是第三。他表面上站队二哥朱高煦,事实上也在培养自己的势力,积蓄力量,不肯居于人下。
这就是朱棣和徐皇后育有的三子。长子朱高炽,憨厚肥胖,乍一看有些傻傻的呆萌呆萌的,人送绰号“痴虎。”其实此人大智若愚,有一定的谋略。
二子朱高煦,狡黠奸诈,孔武有力,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风。人送绰号“兕虎”。他无赖至极,恃宠而骄,垂涎太子之位已久。为了达到扳倒朱高炽的目的,经常在朱棣面前诋毁大哥。
三子朱高燧,性格类似于二哥朱高煦,也是纨绔子弟,怙恶不悛之徒。他貌似唯朱高煦马首是瞻,其实,虚与委蛇,阳奉阴违,暗地里也在盯着太子之位。
有一段时间,朱棣萌生了想更换太子的想法。他的意思是想废掉大胖儿子朱高炽,改立二子朱高煦为太子。
他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道:“世子仁孝,天下归心!”这句立场鲜明的话显然不足以打动朱棣,他更倾向于立各方面都很像自己的朱高煦为太子。而改变朱棣心理天平的,是解缙的一句:“好圣孙。”(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朱棣平素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伶俐的孙子,这短短三个字正是增添在朱高炽太子之位上的重要砝码。
一日,朱棣命人拿来一幅画,名曰《虎彪图》上面有一大三小四只老虎,大老虎正在看着三只小老虎,让大家以此画为题,做诗助兴。此际正值朱棣思想波动的关键时刻,支持朱高炽的翰林学士解缙借题发挥,引用汪广洋的诗道:“虎为百兽尊,罔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听了,感触良多,他叹了一口气,放弃了更换太子的念头。舔犊之情,油然而生。
朱高煦:“哥哥,唉,太阳出来了你起床了吗?。朱高炽:弟弟,我的位置你就别想了呀。”“爸爸,唉,你的皇位传我还是传他?朱棣:有什么区别呢?当然有了。传谁还不是在咱朱家!那不一样啊?哥哥弟弟咱是快乐的一家。”
朱高炽异常肥胖,甚至连走路都需要别人搀扶。一年,朱元璋忌日,朱高炽走在前面,不小心跌倒。后面的朱高煦抚掌大笑,一语双关的说:“前人把滑,后人知警。”朱高炽尴尬不堪,他的儿子朱瞻基说:“更有后人知警。”朱高煦大惊,从此对这个聪慧过人的侄子有了新的看法。
其实,朱高煦就默默的等待他的大哥犯错。
——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哪怕是一点小小的破绽,就能也就要置大哥于死地的机会。
而朱高炽则处处仁慈,处处谦让,以德报怨,用自己的宽厚大度和休休有容妄图感化亲弟弟。
朱高炽:“阿爸,我是太子你就放心了吧?弟弟们不要再牵挂!东宫大院仅此一家,两个弟弟赶紧洗洗睡吧。”
朱高煦“阿爸,哥哥说的这叫啥话?鹿死谁手那还不一定啦!只要我能找到一个办法,太子之位那就是我啦!”
吉祥三宝之大宝,东宫太子、大明帝国储君、朱高炽。老实厚道,仁慈宽爱,却也胸有城府,高深莫测。胖大的身躯三百多斤,走路都需要人来搀扶的朱大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德报怨,格局超大。在面对二弟的数次人身攻击之下,仍不愠不怒,还总在父亲那里为他开脱。老二非但不感激,反而变倍加利,为扳倒大哥自己上位,包藏祸心,采用各种卑鄙无耻手段诋毁迫害中伤大哥,无所不用其极。朱大胖的死党们看不下去,多次提议要他不能有妇人之仁,先下手为强,除掉老二。高炽依然故我,不为所动。
吉祥三宝之二宝,大明汉王殿下,天策卫首领朱高煦。此人乃靖难大功臣,孔武有力,狡黠狠愎,言行轻佻,恃宠而骄。垂涎太子之位已久,不愿居于人下之辈。徐辉祖曾点评他说“不仅会背叛皇帝(建文),以后还会背叛他自己的父亲”。前半句已经应验,后半句以后会慢慢应验。他是朱棣的宝儿,性情和作战能力与朱棣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朱棣开始一直在废立太子之事上摇摆不定,其中一句“勉之,世子多疾!”令二宝朱高煦如同打了鸡血一般疯狂冲杀,可以说燕军饮马长江攻下帝都,朱高煦能记下一半的功劳。后来在解缙,金忠,黄淮等人“自古长幼尊卑不能废,废则大乱”观念的力挺之下,尤其是解缙最重要的那一句“好圣孙”将朱高炽的储君之位一锤定音。朱高炽太子之位才算稳固。朱高煦却怀恨在心,发誓与解黄二人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他申请天策卫,常自比为天策上将李世民,夺嫡之心昭然若揭。
吉祥三宝之三宝,大明赵王,朱棣老疙瘩儿子朱高燧。此人纨绔子弟,也妄想能反客为主,在大哥二哥的鹬蚌相争中得一份渔翁之利。他联手汉王朱高煦,二人合力对付太子高炽。
他们在延续着一个永远无法改变的命题,就是“最是无情帝王家。”在巨大的权力欲望面前,任何亲情友情爱情都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如此不堪一击。只要能够得到,又何必拘泥于用何种手段?至少朱高煦先生,完美的诠释了无毒不丈夫,无狠不兄弟这一含义。可这里的兄弟,却是真真实实的亲手足之情,在他眼里,却如此的微不足道。为了到达那个无限风光的顶峰,他管不了这么许多了。
所有的一切所作所为,无一不是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而铺垫,最后的结局谁都无法预知,只有殊死斗争,才能射得神鹿。朱高炽在积极的表明态度,就是决不能让父亲看到他有哪怕一点兄弟相残的行动,甚至想法。而朱高炽的高明,恰恰就高明在这里。反观朱高煦,他的城府与大哥相比,就差了不止一条街的距离。他把事情做得太直白,太决绝,总在高调的对自己的貌似憨厚实则睿智无比的胖哥哥进行无休止的人身攻击,唯恐天下不知道他朱高煦的目的何在。他的指向性如此明确,以至于让朱棣开始慢慢觉得这个儿子属实做的有点过了。反之又对朱高炽的以德报怨表示欣慰,这就直接导致了朱高煦妄想得到太子位置的难度越来越大。而难度越大,朱高煦跳出来主动出击的次数就越多,朱高炽表面依旧不为所动,依旧为自己的糊涂蛋弟弟开脱。使得朱高煦陷入了一个圈套,一个自己把自己给绕进去的愈陷愈深愈深愈陷的恶性循环的圈套!
主要是他自己的智商不给力,再加上自己麾下的谋士太拉胯了。除了那个张信,实在没有什么能够拿的出手的智囊团,以至于让自己在奔往权力顶峰的方向上越走越远。张信提出来的策略是对的,只是遇到了太子党那些硬骨头,让他们看似完美的计划一直搁浅。所以,识人用人也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让属下能抛头颅洒热血的甘心为自己卖命,说这个领导没有人格魅力换作谁都不会相信。而这种人格魅力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就像有的人到达某个地方,没说几句话就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感觉特别的轻松惬意。他的骨子里就有一种气质,一种令大家看到他就喜欢他的强大气场,他不需要玩弄权谋手段,不需要施以小恩小惠,只需要拿出真心,用平等的对待,谦卑的尊重,人性化的理解,因材适用,知人善任,人尽其能,就足矣了。而朱高煦,恰恰不具备这种魅力。这就是他最终会完败的致命之处。
那个赵王朱高燧,除了野心不比朱高煦小之外,其他的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朱高煦如果勉强算一条蟒蛇的话,而他充其量不过是一条翻不起什么风浪的泥鳅而已。最后,都打破不了败给朱高炽这条肥胖真龙的宿命。
朱允炆的所有附着在大明版图上的烙印被剥离开来,他远离了政治和权力中心,如今朱棣在苦苦寻找他,只是没办法找到。平心而论,他的能力也不算孱弱,只是很可惜遇上了他这个胆大心细、能力超群、手段狠辣的四叔而已。如果当初真的削藩成功,不那么急于求成的话,面对自己皇爷爷朱元璋留给他的如此大的产业,做一个守成之君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至少在个人认为,他的能力应该是超过他的堂弟朱高炽的。
朱高炽的帝国储君之位在两个弟弟的眈眈虎视下,也在经历着风雨飘摇。朱高煦渴望有一天父皇可以践诺,亲手把他扶上宝座。可中规中矩的哥哥,尤其是最重要的皇长子的出身,让朱高煦注定要竹篮打水,一场空。朱棣也找不到合适理由来更换太子,尽管他打心眼里都不喜欢这个胖大的长子。尽管他打心眼里喜欢那个各方面都很像他的二子汉王朱高煦。如果废掉他,那样将会经历来自于朝堂之上群臣巨大的舆论压力,陷入巨大的口水漩涡,引来朝臣的口诛笔伐,将自己推向唇枪舌剑、焦头烂额的风口浪尖!他不是没有这个魄力,他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他是怕自己承受不了最后的压力!来自于各方面的纲常伦理的压力!与个人好恶相比,他更需要的是这个帝国的稳定传承!更何况,胖儿子后面还有一个他引以为傲,视若掌上明珠的“好圣孙”朱瞻基!而最小的二子朱高燧,朱棣压根就没想过关于他的换位。他是最小的,也是他和徐皇后平时最为疼爱宠溺的,他最多可以给予他要的锦衣玉食,绫罗绸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土地、财富!而权力,赵王这样的亲王差不多就可以封顶了。若想要再进一步,那是天方夜谭了。
就是所谓的大明永乐帝的儿子们,这就是所谓的他们哥仨,吉祥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