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卯时,皇宫承光殿,
刚刚早朝完毕的赵光林正在承光殿后堂暂作休息,这位赵国国主,二十四岁登基,目前已经在位15年。赵光林并不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在位天子,他已经很满足自己对祖宗社稷所作出的贡献,在其继位之初,前代赵国国主好大喜功,连年征战,北伐燕国,南征楚国,西战晋国,胜少败多,搞的国内民不聊生,百姓怨声载道,很多老牌贵族更是蠢蠢欲动。其即位后于内鼓励民生、轻徭薄赋,于外发兵灭呂国、曹国,打压大批异动贵族,安定边陲。算得上是一位有道明君了。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赵国渐渐得恢复了些许生气,激烈的社会矛盾予以缓和,至于对外征战,一统整个天下这种雄心壮志,赵光林不是没有,但是苦于没有实现的条件罢了。
“陛下,九皇子殿外请安”,赵国林贴身太监,李田说道,李田跟随赵光林已有二十余年,当初赵光林还是太子的时候,李田就已经伺候左右,如今的赵光林已经贵为赵国国主,李田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贵为皇宫内两大太监首领之一,享正三品官禄。
“哦?小九来了,我还以为他日上三竿才能起床了,我记得以前的小九最爱睡懒觉了,既然来了,赶紧宣吧”,说着,赵光林起身,同时整了整衣衫。
不到半盏茶的时间,赵成峻走了进来,今日的赵成峻才算是有了些皇子的气概,脚蹬银靴,身着青色三爪蟒袍,腰佩三尺清风剑,头顶紫色冠,虽然才12岁,但是已经1米7出头的身高,加上冷峻的面容,若是放在宫外,定能迷倒万千少女。
“儿臣成峻,参见父王”赵成峻双膝跪地行礼,
“小九啊,快快起来,你这一走三年,快让为父好好看看”,赵光林笑呵呵的说道,
赵成峻起身,身边早已有小太监搬来了矮凳。
“高了,收了,黑了,不过精神气十足,有皇子风范了”赵成林笑着说道,“在外面不比家里,吃了不少苦吧”,
“劳烦父王挂念,外面还好,虽有辛劳,但是挺锻炼人的”赵成峻说道,
“好啊,好啊,男子汉应该出去闯荡闯荡,不能偏安一隅,碌碌无为”
赵光林这话不知道是说给谁听的,
父子二人就这样闲聊了半个时辰,期间赵成峻讲了自己这几年的所见所闻,听得赵光林不时地哈哈大笑几声。
“陛下,大皇子殿外请安”李田走了进来,低声说道,
“哦,老大来了,让他进来吧”,
“父王,儿臣先告退了,我得回去补补觉”,赵成峻起身告退。
“啊,也行,你们兄弟只见,日后有的是相见的机会”,
赵成峻起身向外走去,正好与入内的大皇子赵成礼碰到,
“大哥”,赵成峻躬身行礼,
“小九啊,什么时候回来的”大皇子赵成礼面色惊诧的问道,脚步却是没有停歇,
“昨晚回的宫,小弟先行告退”,赵成峻再次躬身行礼,向外走去。
“大殿下每日都是这个时辰前来请安,有大半年的时间了,风雨无阻”送赵成峻离开的李田低声说道,同时暗暗观察着赵成峻的反应。
赵成峻淡然一笑,随后走出了承光殿。
“李公公请回”赵成峻施然行礼,随后在夏沫等人的陪同下向着自己的寝宫走去。
“殿下,跟大殿下碰到了”身边的夏沫没话找话的说道,
“嗯”赵成峻随口应了一下,
对于皇子们来说,虽然都是同一个父亲,但是自古皇家多薄情,兄弟情更是淡如水,赵成礼今年已经21岁了,早已成年,在他眼里赵成峻这个最小的弟弟也就是其小时候见过几次,算是熟悉的陌生人而已,有多少亲情真的不得而知。而对于赵成礼,赵成峻也是这样的感受。
“听承光殿外的兄弟们说,大皇子每天都来啊”金风开口说道
“毕竟是要做太子的人了,当然要多献殷勤了”赵成峻开口说道,言语间多了几分不屑。
“殿下,这是宫内”夏沫赶紧提醒道,
“就算是赵成礼在我面前我也这么说,怎么回了宫,胆子还变小了”赵成峻不满的说道,
“我的殿下啊”夏沫顿时涨红了脸,引得旁边的金风等人暗自嗤笑。
“行了,我知道了,夏沫你现在开始有老妈子的潜力了,絮絮叨叨的”,众人又是一阵欢笑。
“回去睡觉,昨天半夜才睡,回去补补觉,有啥事儿,起来再说”一行人呼啸着向着赵成峻寝宫走去。
一个时辰后,皇宫文宫殿。
文宫殿是赵光林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每日早朝后,赵光林在承光殿稍事休息,待辰时左右便移步文宫殿。
此时的文宫殿内,早已有三名臣子在批阅着奏章,这三位分别是左中书令海青,右中书令何苗,正中书令张奇,此三人乃是中书省的三位首脑,以张奇为首,何苗次之,海青居尾。中书省不在朝廷衙门序列当中,乃是国主的私人幕僚机构,虽然职权比不过朝廷的尚书,侍郎什么的,但是其地位超然,毕竟这是中书省官员,是国主的“内朝臣子”,许多关键的、需要深思的政策,国主大多都是与这几位“内朝臣子”一同商议出结论并经殿议后昭告天下的,当然涉及到一些六部及其他署衙事宜的,国主也会召集相关署衙的首脑前来决议。
至于每日的早朝,那其实是各部首脑向赵国国主以及其他部门同僚通报本部门工作情况的例行公事,真正能决定赵国国策的会议,是赵国国主设立在文宫殿内的内朝。
因为内朝地位超然,因此呈递到这里的奏章、奏折,基本上都是关乎到整个赵国社稷的大事,比如说边境被敌国侵袭了,百姓兵将死伤,边境守将想要打回去,这种会挑起两国兵祸的大事,就不是兵部这个部门能做得了主的了。那名边境守将的奏章会被提交到中书省,也就是这文宫殿,由赵国国主亲自定夺。天子说打,那就打,各部出人出力出钱出物;天子说不打,那位守将就只能忍下这口气。
至于像什么赈灾放粮这类十万火急的事是不会提交到文宫殿等待批复的,户部会自行处理这件事,户部的官员会在接到地方官的紧急公文后当即下令调集粮食赈灾,否则要是连这种事都要经过早朝或内朝,那些灾民们早饿死了,只是事后要将使事情的详细经过写成奏章予以报备。
所以说,在文宫殿内所处理的政务,基本上都是那些重要但是不紧急,但是却可关乎赵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力盛衰的大事,即国策。比如开挖河渠、建造皇陵、增减赋税,或者与他国建交、结盟之类的事。
当然,除此之外,中书省还得协助大魏天子监察六部的工作情况,将六部呈递上来的一些近期处理的事件,逐一审批。若有疏漏与不足,则遣回各部,让他们立即修改,总得来说就是有错改正、无则嘉勉。同时负责沟通协调某些直接对国主负责的部门如锦衣卫、监查院等。
别看仅仅只是一个最终审批的步骤,但事实上工作量极大,即便是有中书省的官员协助,历代赵国国主每天也是殚精竭虑,仿佛每日就是不停地看各种各样的奏章、奏折,审查各部的工作情况。
赵国所有衙门部署整工作情况,涉及整个赵国,每日几乎都要向中书省呈递上百道奏章、奏折,也难怪赵光林才四十出头就已经两鬓斑白了。
“国主到”,正在批阅奏章的张奇等人纷纷停下手里的工作,躬身行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