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族同姓。

楚怀王时,屈原在朝担任左徒的官职。屈原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好,知道的事物很多,对于国家治乱的道理非常清楚,并且擅长辞令。他在朝中与楚王商议国家大事,发布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和各国的君王相酬酢。楚王很倚重他。

当时上官大夫和屈原爵位相同,一心想争取楚王的宠信,嫉妒屈原的才华。有一回,楚王指派屈原制订国家的法令,屈原刚刚起草,还没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便想夺取这份草稿,屈原不给他,上官大夫因此毁谤屈原说:“大王指派屈平制订法令,没有一个人不知道,每当一条法令制订完成,颁布出来,屈平就自夸其功,认为‘除了我以外,没有人能作得出来。’”楚王听了大怒,因此疏远了屈原。

屈原对于楚王被小人迷惑,耳朵不能辨别是非,眼睛不能分清黑白,以至于邪恶伤害公道,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小人所容,感到十分痛心。所以忧愁苦闷,沉郁深思,写成《离骚》。所谓“离骚”,犹言“离忧”,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因为上天创造万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生育儿女,是人类的根本。人们遇到窘困的处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当人们劳苦困顿的时候,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当人们病痛惨恻的时候,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持心端直,行为方正,竭尽他的忠心和智慧,来奉侍他的国君。而由于谗邪小人的挑拨离间,楚王因此和他疏远,屈原的处境可以说是极为艰难了。诚信谋国而被君王怀疑,忠心事主而被小人毁谤,怎能没有怨愤之气呢?屈原所以作《离骚》,原来是为发抒内心的怨愤而产生的。

《国风》中的诗虽然描写男女的恋情,却不至于荒嬉无度;《小雅》里的诗反映了百姓指责抱怨朝政的情绪,却也不至于公然叛乱;屈原的《离骚》,可以说兼有《国风》和《小雅》的优点了。

屈原在《离骚》里面,叙述远古帝喾的事迹,称扬近世齐桓的伟业,同时论及中古汤、武的事功,用来暗讽当时的政局。他阐明了道德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所以治乱的因果关系,叙述得非常详尽。他的文辞简约,托意深微;他的心志高洁,行为廉正。他所运用的词汇虽然烦琐细碎,但是旨意却极博大;他所列举的虽然都是些眼前习见的事例,但是所寄托的意义却极为深远;由于他的心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由于他的行为廉正,所以一直到死不为小人所容。他远离污浊的世界,从那浊秽的社会中自我超拔,不肯与众人同流合污。他一毫不受社会恶习的感染,虽处污泥,却如莲花一般,仍能保持自身品德的高洁。我们推断屈原的这种伟大的心志,说它可以跟日月争辉,应该也不算推崇过分。

楚怀王之死

屈原被废退以后,秦国想发兵攻打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订有合纵的盟约,秦惠王对此事感到忧虑,于是派遣张仪假意离开秦国,携带丰盛的礼物来到楚国,表示愿意委质为臣。张仪说:“秦国非常讨厌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合纵相亲,这很叫秦国为难。假使楚国能和齐国断交,秦国愿意把商、於一带的六百里地奉送给楚国。”

楚怀王素本贪心,竟相信了张仪的话。于是和齐国绝交,并派遣使者到秦国去接收土地。张仪这时狡赖说:“我和大王约定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国的使者大为生气,便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听后怒不可遏,动员军队攻打秦国。秦国也发兵迎战,在丹、淅二水附近大破楚军,杀了楚兵八万人,俘虏了楚军的将领屈匄,就这样,攻占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地方。楚怀王于是动员全国的军队,深入攻击秦国,在陕西蓝田爆发大战。魏国听到这个消息,发兵偷袭楚国,军队一直推进到邓地。楚兵恐惧,急忙从秦国撤回。这时齐国因为痛恨楚怀王的背弃盟约,不肯派军援救楚国。楚国的处境非常困窘。

第二年,秦兵表示愿意割让汉中一带地方,和楚国议和。楚王说:“不愿得汉中地,愿得到张仪方才甘心。”

张仪听说了这话,就对秦王说:“以臣一人之身,能抵充汉中一带地方,臣请求到楚国去。”张仪到了楚国,又以丰盛的礼物买通了楚国当权的佞臣靳尚,利用靳尚的关系,而在楚王宠姬郑袖面前搬弄诡巧的言辞,怀王竟然听从郑袖的话,把张仪释放了。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再居重要的职位,被派遣到齐国去。当他回来以后,就向怀王进谏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感到后悔,派人追赶张仪,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联兵攻击楚国,大破楚军,杀了楚国的大将唐昧。

那时,秦昭王和楚国结为姻亲,想要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谏阻说:“秦是一个像虎狼一般的贪暴的国家,秦王说的话不能相信,不如不去吧!”可是,怀王的幼子子兰劝怀王去,他说:“为什么要弃绝秦王的好意?”于是怀王最后还是出发了。等他一进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断绝了他的归路,把怀王扣留,胁迫他割地。怀王大怒,不肯答应,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他,又折返秦国。怀王终于死在秦国,然后归葬楚国。

第二次被放逐

怀王死后,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作令尹。由于子兰早先曾劝怀王入秦,而使怀王终于不悟,楚国人为此对子兰都很怪罪。

屈原对于子兰的贻误国事,感到痛恨。他虽然被放逐,但是对于楚国仍极为怀念,心里惦记着怀王,总是希望着能再回到朝中来,冀盼怀王能够觉悟,风俗能够改善。他那忠君爱国的热忱,希望挽救楚国的颓势,在他的作品之中再三致意。但是,这些愿望终究还是未能实现,屈原没能再回到朝中,由此可以看出,怀王最后还是没有了解屈原的忠诚。

一国之君,不论智或愚,贤或不肖,都希望能找到忠臣和贤士来辅佐自己治理国家。但是亡国破家的事例却不断发生,仁圣的人君和政治上轨道的国家,都多少世代以来不曾一见,这是因为国君所谓的忠臣其实并不忠贞,他所谓的贤士其实并不贤能。楚怀王不明了忠臣的职分,所以在朝内被郑袖所迷惑,对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以至军事挫败,领土被侵占,失去了六郡,自己也流落在外,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这是由于不能辨别忠奸所招致的祸害。

《易经》上说:“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

国君不能明辨是非,哪里配得到幸福呢!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嫉恨他,大为恼怒,终于叫上官大夫在顷襄王的面前述说屈原的短处,顷襄王十分生气,就把屈原放逐了。

怀沙而死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荒野草泽上且行且歌,脸色憔悴,容貌枯槁。

一位渔夫看见他这个样子,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此地呢?”屈原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我因此而被放逐。”

渔夫说:“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对于事物的看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能圆通地随着世俗风气转移,全世界的人都是污浊的,你为何不把水底的污泥搅动起来,使清浊不分呢?众人都昏醉了,你何妨也吃点酒糟和薄酒,使醒醉莫辨。为何要守身如玉,与世俗相忤,而自己招致被放逐的命运呢?”

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把帽子上的灰尘掸去;刚刚沐浴过的人,一定要拂去衣服上的尘土;人们怎能以清洁的身体,去接受外界污垢的事物呢?我宁愿跃入江流之中,葬身于鱼腹。又怎能让自己高洁的品格,受到世俗层层的污染呢!”

于是,屈原写下《怀沙赋》,它的全文如下:

“阳气勃郁的孟夏,草木茂盛生长。悲哀充塞胸臆,我因此来到南方。山高泽深,使人眼花,四野阒其无人,如此冷清。我的内心多么郁闷盘结,遭遇了令人悲痛的困境。我勉强压抑悲怀,深深地自我反省。

想要把方正的木头削成圆的,只是法度不能废弃啊!改易初心,背离常道,这是君子所看轻的。我从前主张的政策,像明显的绳墨痕迹,到现在仍然未变。内心敦厚,品质方正,这是君子所赞美的。巧匠不挥动斧头,曲直就没有标准。黑色的花纹,处在幽暗的地方,竟然看不见;人们说,离娄视力最强,当他眯着眼睛,竟有人以为他看不清事物,这些人简直是瞎子啊!把白的变成黑的,把在上的倒转成为在下。凤凰被关在笼子里,鸡和鸭却在那儿盘旋飞舞。玉和石糅杂不分,用同样一只斗升称量。小人结党营私,不懂我良善的苦心!

“你们所背的是那么重,所载的是那么多,所以陷滞在那里,不能前行。我怀持着美玉宝石,竟处于如此困境,不知向谁献示。城里的狗成群地盲目吠叫,以为自己看到了怪异的事物。诽谤才俊,怀疑英杰,这真是小人的丑态啊!我的外表既不耀眼,内质又木讷倔强,所以不为众人所赏识。可用的材料堆集在一旁,没有人知道我的所有。我积累仁义,把谨厚当作富足。重华现在是遇不到了,有谁了解我的所作所为合乎道义?从古以来,圣贤生不同时,谁知道其中的缘故呢?汤和禹是那么久远,遥遥地不可追攀。我压下怨恨激动的情绪,努力振作自强。遭逢忧患,却不改易初心,只希望我的志向可以供给后人效法。我想向北方进发,奈何日光黯淡就要西落;要排遣悲愁,发抒忧伤,看来只有死亡一途。

“浩浩茫茫的沅水和湘水,滚滚滔滔地分流着。漫长的道路被杂草遮蔽了,多么遥远而幽深啊!我怀着恒久的悲痛,发出长长的叹息。世人不了解我,人们的心是何等固执而不能容纳善言啊!我抱持着贞正高洁的品质,竟然是这样的孤独寂寞。伯乐已经死了,谁将能辨别千里马呢?人生遇合受着命运的安排,各有定数。放开心志吧!还有什么可畏惧的呢?我的内心积满了重重的哀痛,长长地叹着气。世间污浊龌龊,没有人了解我,人们的心是何等的固执而不能容纳善言啊!知道死是无法避免的,我又何必珍惜自己的生命。明白地告诉世间的君子,我将留给后世一个典范。”

于是屈原抱着石头,投入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去世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他们都喜好文辞而以“赋”的创作为世人所称赞。他们都效法屈原,但是都只得到屈原蕴藉委婉的一面,毕竟不敢像屈原一样的直言进谏。楚国一天比一天衰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所灭。

怀才不遇的贾生

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后一百多年,汉朝有一个姓贾的年轻人,他做长沙王的太傅时,经过湘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投入水中,祭吊屈原。

贾生名谊,是洛阳人。当他十八岁时,就能诵诗作文,因此他的名声传遍了郡中。吴廷尉做河南守的时候,听说贾生才学优秀,就找他来列置门下,非常喜欢他。孝文皇帝初即位,听说河南守吴先生政绩卓著,居全国第一位,而且又和李斯同乡,曾经拜他为老师,于是征召吴先生为廷尉。吴廷尉就向孝文皇帝推举贾生,说他年纪轻轻,对于诸子百家的书相当精通,文帝就征召贾生,立他为博士。

当时贾生只有二十几岁,在博士之中年纪最小,每逢皇上交下问题向大家咨询,那些老先生无法回答,只有贾生能全部回答,他说出了人人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因此,那些博士们都认为他很有才能,觉得自己远不如他。孝文皇帝对他很赏识,越级升擢,在一年之内,就把他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生认为汉朝从兴起到孝文皇帝时,已经有二十多年,天下太平,百姓安乐,这正是应该更改历法、变易服色、奠立制度、订定百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这时孝文皇帝刚即位,一再表示谦让,认为变法改制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后来许多律令的更改,及“诸侯全须赴任封国”等法令的订定,这都是采纳了贾生的意见。于是天子便和大臣们商议,想把贾生拔擢为公卿。这时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都嫉妒他,就毁谤贾生,说:“洛阳人年纪轻轻的,读了一点书,就想专权,在各种事情上制造纠纷。”因此,天子后来也疏远了他,不再采纳他的意见,派他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吊屈原赋》

贾生向文帝辞行后,就向长沙出发。他听说长沙是个低湿的地方,便认为久居长沙享寿不长,又因为这是贬职,内心很不愉快,因此,当他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了一篇赋来凭吊屈原,这篇赋的全文如下:

“我恭奉天子的诏命,来到长沙任职。人们说屈原是投汨罗江自杀身死的,今天我来到湘水边上,对着湘水敬吊先生。您遭遇的逆境无有穷时,因而以身相殉。唉!生在一个溷浊的时代,鸾凤潜伏隐藏,鸱枭却盘空飞翔。无才的小人获尊官显禄,拍马的臣子个个志得意满。有德的圣贤都倒了霉,方正的君子屈居下位。世人竟然认为伯夷贪婪,盗跖廉洁。又说莫邪宝剑钝缓,普通的铅刀锋利。唉!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您竟无端地碰到了这样一个是非不明的乱世。人们抛弃了周鼎,宝爱大瓠。座车驾着疲乏的牛儿和蹩脚的驴子,骐骥却垂着两耳在拉盐车。那华贵的帽子,人们拿来垫鞋。如此的上下颠倒,能维持长久吗?唉!真是苦了先生,让您遭遇这种灾祸。

“算了吧!全国之中没有人了解您,您空自满怀郁闷,有谁可以倾诉呢?凤鸟高飞远逝,本当自引而去。看那九渊中的神龙,伏藏在深水中珍惜自己。既已远离亮光而隐蛰,难道还去跟蚂蚁和蚯蚓为伍?圣人品德中最可贵的,是能够远离浊世而隐居自藏。假若骐骥可以任人摆布,那跟牛羊有何区别?在那样纷乱的时代,不知洁身引退,以致遭遇怨咎,您自己也有过错。其实可以游历九州,择君而仕,何必对故都眷恋不舍。凤凰翱翔于高空之中,必须圣主在位,它才出现;一旦看到小人的阴险征兆,就该加速鼓翼而远去。那狭隘污浊的小水沟,怎能容纳得下吞舟的大鱼呢?巨大的鳣鲟横游在浅小的江湖之中,本来就会受到蝼蚁的侵害啊!”

贾生担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有只鸮鸟飞进贾生的住处,停在座位的旁边。楚人称鸮为。贾生自从谪居长沙以后,由于长沙地形低湿,心中伤感,自觉不会长寿,就写了一篇《鸟赋》,希望藉以宽慰自己,全文如下:

“单阏岁(即汉文帝六年)四月庚子日的傍晚时分,有只鸟飞进我的往处,它停在座位的旁边,看起来是如此从容悠闲。怪鸟飞到我家,我内心暗暗感到疑惑。于是打开策数之书占卜一番,书上的策辞指出了吉凶的定数。它说野鸟飞进屋里,主人将要走了。我就请问鸟:我将到哪里去呢?如果有吉事,你就告诉我;即使有凶事,你也要把灾咎对我说明。我的年寿到底长短如何,请你告诉我期限。于是鸟叹了一口气,抬起了头张开翅膀,但是它的嘴巴不能说话,就只好以心中之事作答了。

万物变化循环,永无止息。有时运转而迁逝,有时推移而回还。形和气转化相续,有如蝉之蜕变。此中道理深远无穷,不是言语所能陈说。福因祸生,祸藏于福,忧和喜同聚于一门之中,吉和凶会在一处。吴国是那么强大,夫差却因此而失败。越国败处会稽,勾践却由此而称霸。李斯游秦、荣居相位,终于身受五刑而死。傅说是个刑徒,后来却做了武丁的相国。祸和福彼此相因,就如同绳索相纠合。天命无法道破,谁能预知它的终极呢?水激则流速,箭激则行远。万物彼此激荡,又互相影响。云由下向上升起,雨由上向下降落,天伦是那么的错杂纷乱。造化之神钧陶万物,范围广阔而没有边际。‘天’是不可思议的,‘道’也无法预先测知。人寿长短,皆由命定,谁又知道它的期限呢?

“而且天地是个冶炉,造化之神是冶工。阴阳是煤炭,万物是青铜。事物的聚散生灭,那有一定的规则!一切千变万化,从来没有尽头。偶然生而为人,何足珍贵爱惜;忽然化为异物,又何必悲哀伤痛!小智之人总是自私,看轻别人,珍惜自我。通达之人所见远大,对万物一视同仁,无所不可。贪财的人以身殉财,节烈之士以身殉名,好权势以自矜之人死于权势,一般凡民则但求生命之长存。被利所诱、为贫所迫的人,终日东奔西跑,趋利避害;圣人不为物欲所屈,万物变化虽多,却能等量齐观。一般拘谨之士为俗累所牵绊,往往如同囚徒;圣人却能遗弃外物,独与大道同在。众人大惑而不解,好恶积满胸臆;真人却淡泊无为,独与大道并存:舍弃智慧和形体,超然物外而不知有己;在那空阔而恍惚的境界里,与道共同翱翔。顺着水流前进,遇到小洲便停泊。把身体付托给命运,不把它当作己有。活着正如寄托在世间,死后就像长久地休息。内心宁静沉寂,就好比无波的深渊;随遇而安,无所拘执,就似水上一只不曾拴系的船。不因为活着而过于珍惜生命,只保养空虚之性似浮舟一般。上德之人无所牵累,知道天命而不生忧愁。死生祸福,原属小事,又何足以疑惑挂怀!”

早夭的天才

一年多以后,贾生初召回京师谒见皇上。

那时,孝文帝正在宣室受釐,接受鬼神的赐福,因为对于鬼神之事有所感触,所以就向贾生问起鬼神的本质。贾生便详论鬼神的情状,直谈到半夜,文帝甚至移动坐席,靠前来听。听完之后,文帝说:“我很久没有和贾生见面,自以为超过了贾生,看来还是不如他。”

过了不久,文帝拜贾生为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的幼子,文帝很爱他,梁怀王自己也十分喜欢读书,所以叫贾生做他的太傅教导他。

文帝再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为列侯时,贾生认为这样做将会引起国家的祸患,加以谏阻。后来,贾生又屡次上疏,说诸侯的封地有的广连数郡,与古制不合,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但是文帝都没能采纳。

几年以后,梁怀王骑马不慎,堕马而死,没有留下后代。贾生为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最大的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随之也去世了。贾谊卒年三十三岁。

后来,孝文皇帝崩殂,孝武皇帝即位,提拔贾生的两个孙子为郡守,其中贾嘉最好学,能继承贾谊的家业,和我有过书信往还,到孝昭皇帝时,贾嘉官至九卿。

太史公评说

我读了《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文,体会到屈原的心志与内心,感到无比悲痛。当我到长沙时,特地去看了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不禁流下眼泪,更加思念他的为人。直到我读了贾生吊屈原的赋,又怪屈原以他那样的才能,如果能够游事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他呢?而竟然自己放逐沉堕,造成这样的结果。当我读过《鸟赋》,文中将生与死等量齐观,将在朝与归野看得很淡,不禁心中爽然,烦恼尽失了。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