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走了快半刻,这小宦官和常势之才走到文安殿的台阶下。

这短短的半刻钟路的昂首阔步是常势之用十年镇边关浴血奋战换来的。先帝对他寄予厚望,他做到了,他成了这天下十三州里第一流的名将。

他镇守与大周接壤的边关的十年里,七次大周大举进犯,他镇守燕朝不丢一寸土,而且还有主动进攻的机会。

此次西城平叛他仅仅用了八天。

仅仅八天!

一万军挫叛军八万,名动天下!

他一边想一边走上台阶,片刻就到了殿门外。

常势之抬头望殿内列戟森森,约莫有三十名甲士,群臣分列两侧站好,都用余光看着平叛回来的车骑将军,有人高兴,有人愁。

愁的自然是除去鄢西世家一派的丞相一党,常势之得胜归朝,平叛加上从龙之功,非封侯不能赏。

这封了侯军职自然不能低,定要官拜大将军,如今除去原叛军八万人,就是常势之麾下那两万大燕轻骑,这燕都的御林军也不过八千,再加上燕都守备军也不过两万五千人。

自古边军多骁勇,这常势之麾下大燕骁骑更是当今天下最骁勇的军队之一。

御林军虽说是武艺突出的将士组成,可这边骑十年未卸甲,再加上刚刚平叛回来,不说这战力差距,这军伍之人的杀气就落了下风。

况且此次平叛有功,从龙之功。这位将军的麾下部将自然少不了封赏,到时候一两个提到御林军中,其余的全部封赏到重建的燕军里,这燕军自然要掌在这位在殿外未来的将军手里。

他又是先帝最倚重的将军,当今天子就是被托孤给他和站在文官之首的老丞相。

老丞相又只是文官,一手掌军权的常势之若要染指朝廷理政,谁又能拦得住。

而高兴的自然也就是被丞相一党压制的以刑部尚书为首的鄢西世家,鄢西世家一直是大燕的世家望族,自当今圣上被立为太子之后,这丞相一党自然对支持六皇子的鄢西世家疯狂打压,如今有个能替他们打压丞相一派的外部势力出现,自然幸灾乐祸。

而这甲士自然是丞相一党安排的,意在伏杀得胜回来的常势之。

常势之扫一眼各怀鬼胎的百官冷笑一声,他也感觉得出来这文安殿里低气压。

随着甲胄响动的声音,常势之还是单膝下跪双手行礼,然后另一条腿也跪下来,双手作掌贴在殿外地面的石砖上。

常势之头磕在两掌中间,断喝一声:“臣!常势之!奉命平叛!得胜回朝!此次西城一战,斩首叛军共两万,降卒四万六千余人。”

说罢,从腰间拿出写好的奏折。

“臣的折子,请天家御览!”常势之双手把折子捧起来,举过了头顶。

皇帝身边的小宦官快步穿过群臣,穿过列戟的甲士。也不知道是因为冷还是因为甲士的戟尖寒光吓的,这小宦官明显的颤抖让气氛更加紧张。

小宦官快走到常势之的面前的时候竟然滑到了,头上那司礼掌事的冠摔下来。他抬头看向还在高举着奏折的常势之,冷眼看着他。

他慌忙的爬起来,一手抓起头冠,一时间戴不上让他不敢看着正盯着他的常势之。

好在他总归是爬起来了,双手接过常势之手中的奏折。双手捧着奏折与头同高,弯着腰快步走上天家的坐的高台上。双手递上奏折后侧身弯腰站在天家身边。

皇位上的小皇帝有些局部,看了一眼丞相。丞相闭眼点了点头。

“常爱卿,上殿吧。”

常势之起身,手握腰间的佩剑。穿过列戟甲士的时候单指抵住剑护腕,推出剑露出一点剑身。

“铮”的一声剑鸣很小,但很清脆。

两侧的甲士握紧手中大戟,他们要面对的是大燕乃至天下的名将。从小生在燕国自然听说过常势之,这常将军剑修五境,已经是天下少有了,不说以一敌万,百名甲士自然是不放在他的眼里的。

文安殿内站着百名朝臣,整个大殿里却寂静无声,落针可闻。常势之迈开,身上的甲胄随着步伐响动。群臣低着头,抱着手中的笏板。

常势之昂首走过甲士,走过群臣。丞相一派却没有下令诛杀。

为首的老丞相现在才正眼打量这进殿的将军,根本没把握一下诛杀这有名的将军,说不好会换来血溅整个文安殿,若杀不死,换来一个清君侧的名号,大燕可要改姓常了。

正在两派眼神针锋相对的时候,这常势之已经走到大殿正中央。单膝跪下:“臣!常势之奉命讨伐叛军,叛军已被清剿。”

小皇帝坐在高位,收拾一下披在龙椅上的龙袍做正经。抬抬手,示意低着头的常势之起身。

“常爱卿讨叛军劳苦功高,快快起身。”

小皇帝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一时间空气间有些尴尬。

刑部尚书陈秋良拿着笏板迈出群臣之列,走到中间。

“圣上,臣陈秋良有本启奏。”

小皇帝目光越过常势之看见陈秋良。

有些稚嫩的声音带着有些感激替他化解尴尬的刑部尚书。思虑了一下,想想上朝前丞相教他的话术,片刻开口回复:“陈爱卿有本奏?准奏。”

陈秋良年逾五十,略显苍老的声音带着浓厚的鼻音。配上这一身绣着山川飞禽的淡蓝色官服,显得一副忠诚模样。

“此次车骑将军常势之平叛有功,稳定社稷。当朝有功高居首者唯车骑将军常势之也。”

陈秋良顿了一下,略微思量继续说着:“高祖帝遗训,有功于社稷者。当封侯。”

陈秋良随即双膝跪下,手拿笏板俯地。

“臣请奏封车骑将军为侯,提领我大燕朝的兵马。”

这举荐之功当然不能让别人抢了去,当然主要想在此为未来燕朝军队的一把手说说话,对常势之释放出友好信号。

若能与常势之达成政治联盟自然是最好。

老丞相身后的御史大夫杨甘侧身站出来。鄢西一派人和丞相一派的人都疑惑此时这御史大夫站出来,莫非也要为常势之请功?

一身深红官服的杨甘双手用拇指夹住笏板上前微微弯腰。

“臣,杨甘有本启奏。”

小皇帝本就是太子,自然知道这杨甘是支持他的这一派,有些疑惑的看着他。

还是开口说:“准奏。”

“臣杨甘,参刑部尚书陈秋良扭曲高祖遗训,诋毁朝中重臣。”

此言一出,众人愕然。这白胡子的老丞相也眯了眼,显然这话并不是他指示的。

连皇位上的小皇帝也有些疑问,这杨甘上来就给陈秋良扣这么大帽子?

“杨甘!别血口喷人。这罪按在你头上才合适!”陈秋良厉声呵道。

而被骂血口喷人的杨甘则不在意陈秋良的呵骂。

杨甘用余光看着侧后方的陈秋良,出声询问:“敢问陈尚书,先祖有诏有功于社稷者可封侯也。此话是陈尚书所言?”

低着头的常势之显然也没想到目前这朝廷的变故。

“是!是我陈秋良说的!圣上明鉴,此高祖遗训世人皆知。

臣绝无污蔑重臣之意,更无扭曲高祖遗训之心!”陈秋良刻意带着有些被冤枉的委屈声向小皇帝求圣上明鉴。

坐在高位的小皇帝显然不太明白这个参陈秋良的理由合理之所在。于是出口训斥:“杨爱卿身为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之责。重担在肩,可不要以权谋私。”

说白了就是这话你圆不上可是要被反扣一个以权谋私的帽子,到时候你被百官弹劾我可保不了你。

杨甘却信心满满的说:“臣敢参自然理正名正。”

“这按陈尚书所言,高祖遗训有功于社稷者,可封侯也。

可这当今就是丞相是无功之人,臣下这御史大夫,包括这六部百官,就是尸位素餐之人?”

“这不是诋毁朝中重臣是什么,往小了说这百官是尸位素餐之人,往大了说,这天下戍边将士,为这朝廷交粮纳税的万民皆是碌碌无为之人?”杨甘带着义愤填膺,带着一心为朝廷的气势指出陈秋良的罪行。

陈秋良愣了神,没想到这杨甘跟他玩文字游戏。

回了神才往地上磕头大声为自己辩解:“臣绝无此意!杨甘血口喷人,圣上明鉴!”

杨甘却扫过一眼百官,带着胜利者的姿态又出声喝问:“按陈尚书所言,这不给有功之人封侯的圣上岂不是无识人之明的无道昏君?”

常势之有些惊叹于杨甘的诡辩能力,这文官互相撕咬起来相互扣大帽子的本事可真当不小。

而跪在地上的陈秋良则是额头贴在地上,高呼冤枉,高呼明鉴。

一时间这陈尚书便声泪俱下,百官之间窃窃私语。

鄢西一派的另一个官员刑部侍郎陈知过站出来替陈秋良说话。

陈知过长得清秀,眼神却透露出刚毅。是前年的状元,也是陈秋良的侄子。

“臣有话讲,请圣上恩准。”

高位上的小皇帝带着看戏的心思饶有兴致的看着眼下丞相一派的和鄢西世家一派的吵起来。点点头示意陈知过可以说话。

“杨大夫,陈尚书不过一字之差,你就如此借机打压,如此恶毒的心思,实在令人发指。

高祖遗训道,有大功于社稷者,可封侯。如今这常将军平叛乱,再加上镇守边关十年,此等功劳自然是大过这百官群臣。”

“再有一言。”他拱手握住笏板对着天家行礼。

“这圣上若无识人之明,这常势之将军自然也没有立此大功的机会。

圣上若无识人之明,杨大夫如何做到了御史大夫的位置?莫不成杨大夫可是外忠内奸?”

常势之都有些惊愕,一下子就把这杨大夫说成了奸臣,外强中干的无能之人。

“圣上、陈知过侍郎污蔑臣下!”

三言两语就把这杨甘说的俯地求圣上明鉴,这陈知过不愧为状元。

小皇帝看着高台下的跪着的杨甘和陈秋良,站着的陈知过和这常势之,一时间也没个判断。

“咳、咳!”正当此时,一声苍老带着病的声音穿出。白胡子紫衣的老丞相站了出来。

“圣上,老臣有话说。”

小皇帝站起身虚势示意老丞相继续说。

“丞相请讲。”

“臣以为,陈尚书无过,这杨大夫、陈侍郎也没错。

陈尚书举荐常将军,为燕朝选贤才,此心无过。杨大夫所言也是为圣上说话,自然无过。

陈侍郎是陈尚书的侄子,为陈尚书说话,孝心令人感动。

都是燕朝的忠臣,没有奸臣。可这贤不贤是后世所评,是天下百姓、是圣上所评。唯当朝百官不能评。

陈尚书、陈侍郎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做的也没有错。”

正当所有人以为这老丞相出来和稀泥的,下一句却吓了陈尚书和陈侍郎。

“只是二人忘了君子不党的教训罢了。”

一句轻飘飘的君子不党,毫无情感像是随意说出来的一样。

君子不党不就是在暗示鄢西世家结朋党。

“丞相所言!大谬!圣上明鉴!此言之恶毒古今难有!”陈尚书吓得脸都白了,率先出声为自己辩解。

在大燕朝,这不结党营私是高祖和历代皇帝所定下来的规矩,如此谤言,自然把陈尚书吓得脸变色。

这小皇帝也愣了,这事情怎么越发严重起来了。

常势之向高台上的皇帝行礼。

“臣以为,既然君子不党,这陈尚书与陈侍郎自然不是朋党,因为二人皆是君子。当然这百官也都是君子。所以自然不党。”

这话给陈尚书与陈侍郎解了围,让鄢西世家一派对这即将新晋的红人有感激之意,看来这常势之要倒到鄢西一派了。

小皇帝看了一眼老丞相,老丞相闭目养神。

于是出声说:“老丞相说得对,都是忠臣,都是忠臣。此事就此为止。”

小皇帝结束了闹剧。

“朕自然知道,常将军大功于社稷,所以朕早早的就为常将军准备好了封赏。”小皇帝挥挥手示意旁边的小宦官宣读对常势之的封赏。

小宦官摊开早就准备好的圣旨。

“大燕帝诏,曰,车骑将军常势之,平叛西城,扶正剿乱,镇守边关,有功朝廷,有利社稷。

特封车骑将军常势之南关侯,邑六千户。拜车骑将军常势之为大将军,提领天下兵马。”

小宦官收起圣旨,走下台阶。

“臣,常势之!叩谢天恩!”

常势之跪下行了大礼,双手恭恭敬敬接过了圣旨。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