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官员体系由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组成,最上面是皇帝。
都说皇帝一言九鼎,一言而决,其实那是不可能的。
皇帝想让下边办事,首先中书舍人拟诏,要拟很多稿,然后给中书省的中书令或者侍郎,他从中选一个成为正是诏书。
递给皇帝后,皇帝认为满意就在上面写个“敕”,然后交给门下省的侍中或者侍郎复核一下,有问题就加备注封驳,没问题门下使用副署权,这时候圣旨就开始生效了。
当然,这个流程还没走完,前面是这样的。
李旦这个皇位本来就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送的,现在李旦担心二人争斗殃及池鱼,索性把皇位禅让给李隆基自己不干了,没有了中间缓冲地带,最终演变成李隆基和太平国公主面对面的争斗。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台上斗争,底下两人都需要有摇旗呐喊的,很明显这方面李隆基是弱势的一方。
朝中七个宰相五个是太平公主的人,还有一个中立,真正明确靠向李隆基的只有郭元振一人。
被赶出朝堂的宋璟等人鞭长莫及,李隆基有什么事情他们帮不上忙。
在这种局面之下李隆基如果直接下旨收拢逃民,罢黜斜封官和官营作坊店铺,旨意估计连门下省的大门都出不来就被封驳了。
既然走正常流程不行,那就走偏门。
李隆基走偏门也只是想着探测一下众人的态度和想法,没想到一试还试出了意外之喜。
本以为太平公主提拔的五位宰相会抱团反对,没成想耿直的陆象先非但不抱团,还认同开源和节流要同时进行,这就大大提高了旨意得以通过的可能性。
虽说提高了旨意得以在门下审核通过的可能性,但实际能否通过,太平公主的态度很重要。
太平公主知道李隆基和几位丞相召开的御前集议内容吗?
不夸张地说,李隆基刚结束会议,就有人通过机关把消息透露给了太平公主。
更别说每天散衙都要主动到太平公主府报道的窦怀贞,不知道才奇怪呢。
实际上窦怀贞在李隆基宣布散会之后第一时间就到太平公主府报道了。
太平公主闻听李隆基要罢黜斜封官和官营作坊店铺,人立刻就怒了。
太平公主这几天就身体不舒服,内心烦躁,因为这事儿又被李隆基加了把火。
陆象先、萧至忠、岑羲、崔湜被叫到太平公主府上。
当得知今天谈的是罢黜斜封官和官营作坊店铺时,陆象先道:“公主,这又何必再讨论呢?诸位在圣人那儿讲的很清楚了!”
太平公主最气不过的就是陆象先,道:“你就不要讲话了。“
陆象先道:“难道公主要密谋,不允许我这个中书侍郎知道吗?“
太平公主道:“没有什么,就是看你不喜。“
陆象先也是耿直的很,闻听立刻拂袖而去。
太平公主气的扬言要杀陆象先全家,崔湜笑着说道:“公主,何必跟他一般见识呢,他就是这样秉性的人。“
太平公主道:“当年你出卖桓彦范,依附武三思,后又依附上官婉儿;贿赂,卖官鬻爵,真是坏事做绝,为什么你偏偏推荐陆象先做宰相呢?真是搞不懂你?“
崔湜道:“太宗讲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举荐陆象先这样的人正是基于这个道理,有他在,有时候反对一下我们,在大事决断上不至于让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
如果我们想要富贵得保,就需要一个陆象先。“
窦怀贞道:“好了,不说他了,说说圣人旨意得事情吧。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们该怎么办?
你们还没到之前,我和公主深入探讨了一下,考虑到诸位,就是罢黜斜封官和官营作坊店铺也没什么,主要考虑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属一大群,这些人依附我们过活;而这些人都要养家,都要张嘴吃饭,要撤也不是可以一下子都撤的。
朝廷收支失衡需要解决,正如陆象先所讲,解决它并没有限制在某个时期内完成,所以我和公主讲,可以徐徐图之,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这样做的好处是就是失败了也不会伤及根本。
如果就从某个日子截至,这些做官的去哪儿,这些依附朝廷过活的人干什么去?不能说因为逃户多了,税收少了,就割这边的肉补税赋不足的窟窿,剜肉补疮的典故大家都是知道的。“
岑羲道:“刚才从一说剜肉补疮,我认为概况总结的非常好,如果徐徐图之,那就可以设定一个周期,规定每年淘汰多少,以此类推。”
萧至忠道:“若圣人逼的太紧,可以让这些斜封官上书,实际讲讲自己的困难,劝说朝廷不要一下子全部废黜。
同样,官营作坊店铺也可以上书,若他们担心投入将来还没有收回本金就罢黜,可以让他们现在把价格提高一下,先把本金赚回来,到时候就是不让他们做了,也不至于没有饭吃。”
太平公主道:“这件事就是要慢慢来,急不得,不管是开源还是节流,突然之间我无法解决那么多人吃饭。
就这么办吧?旨意就这样起草,门下审核的时候如果皇帝不认同,就封驳回去。“
众人叉手施礼道:“喏!“
李隆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太平公主府的。
从礼节上讲,李隆基是君应该坐在主位,太平公主是臣应该坐下位。
今天二人的位置摆放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李隆基坐北朝南,太平公主坐南朝北,俨然一副谈判的样子。
李隆基道:“姑姑,您也知道了朝廷现在收支出现了失衡,开源无力只能从节流上着手,怎么节流?魏知古说的是废黜斜封官,陆象先说的是开源节流并举,并请停官营作坊店铺,他们说的都很好,而且都是切实可行的。
内廷之事太上皇交给您来管理,今日前来想听听姑姑是怎么个考虑?“
太平公主道:“三郎,太上皇禅位这才几个月,朝政这么快就上手了,实在没有想到。
斜封官从中宗时就开始了,太上皇又几经开停,为什么来回折腾,就是因为牵连人太多,一下子废黜了这些人,这些人吃什么喝什么?这不是又造成隐患了吗?
况且,你还想罢黜官营作坊店铺,这些虽说是内廷的事情,关系不到外人,怎么也要裁撤,几万人集聚在长安,依附内廷,如果一下子全部剥离,这些人又吃什么喝什么?
店铺作坊几万人,斜封官也有几万人,这么一大股力量,如果有人故意煽动,冲击皇宫,你当如何?
我管着内廷,这些人到时候找我要饭吃,我又当如何?
三郎,你是皇帝,这些你考虑过没有?“
李隆基道:“自嗣圣以来,二十多年朝廷动荡不安,政令不通、土地兼并严重、逃户日多、税收不断减少,府兵征调难以为继,对内,朝廷无法维持,对外,军心不稳。
姑姑,我们都是太祖血亲,朝廷危如累卵,此时再不变革,宗庙恐不能得以保存,到时候我们如何再见列祖列宗呢?”
太平公主道:“三郎所言极是,的确需要变革,我并不反对,我讲的是不能按照你们说的那样改,过程太过猛烈,仓促之间会造成更多的人无田可耕,没有生计,而且这些人聚集在长安,人要是没饭吃,结果会怎样你明白的。
变革要慢慢来,比如你搞得清查逃户和查验土地就很好,同样,这些斜封官和官营作坊店铺也分行业分步骤的逐步剔除,这样有一个稳定的过渡,还不伤害国本。
到时逃户回归本业,斜封官逐步清除,官营作坊替换完毕,一正一副,既做到了开源又做好了节流,何乐而不为?
你仔细想想,到底是用姑姑的办法会让宗庙难存还是你这样大刀阔斧的变革能保宗庙不失?“
李隆基摇摇头,说道:“姑姑的办法自然是稳妥的,但我们没办法用这样稳妥的办法维持下去了。
姑姑可以找魏知古查看一下户部的具体收支,明白说吧,就是今年把秋赋收上来,也无法维持到明年的夏收,到时候官员的俸禄怎么办,十六卫和边军的怎么办,发生了灾害怎么办?上天允许我们徐徐图之吗?”
太平公主道:“你讲的过于夸大,这么大的事情我不能听你的,等我见了太上皇再定吧。”
李隆基道:“冯斯年?”
李隆基话音落下,冯斯年从外面进到殿内。
李隆基道:“来之前我先去太上皇那边请的旨意,冯斯年,你来向姑姑传旨吧。”
冯斯年施礼道:“喏!“
太平公主没办法,只好起身来到冯斯年跟前装样下跪,冯斯年连忙搀起太平公主,说道:“公主,太上皇嘱咐,站着听就好!“
冯斯年清了清嗓子,道:“太上皇言,太平,三郎也不容易,不好处处和三郎对着干。“
太平公主闻停抬头惊问道:“什么,这是太上皇我兄长讲的?“
冯斯年一听慌了起来,说道:“哎呦,公主,你就是给奴婢八百个胆子,奴婢也不敢矫诏乱命阿!“
太平公主道:“我不信,我并非和三郎作对,而是三郎的安排过于猛烈,一旦变革引起这些人的反弹,到时候覆水难收,再想后悔就来不及了!“
太平公主一脚踢翻书案,气冲冲地走到门外廊檐下沉默不语。
李隆基用下巴示意了一下冯斯年,冯斯年微微点头出门来到太平公主面前。
冯斯年道:“公主,太上皇平日常说,这天下迟早是圣人的,随他折腾吧;他折腾败了到时候列祖列宗会找他,他折腾好了,列祖列宗也会找他。
奴婢想,太上皇心中可能对圣人还是认可的,好几次都说把全部权力移交给圣人,什么都不管,彻底做个太上皇逍遥自在地过完这一生。
公主也是看着圣人长大的,为他操劳,害怕他走弯路,这是长辈正常的心理。
原来您呵护的三郎现在已经是大唐的皇帝了,也需要有自己的主意和主见了,同样也该让他自己挑选臣子来辅佐他了。
公主,奴婢虽然恭添内侍省监正,但内廷还是您在管着,退一步讲,奴婢也是公主的奴婢,刚才说的对不对的,还请公主不要介怀。“
不知为什么,冯斯年说完这几句话太平公主不但没有平息怒气,反而更盛了。
太平公主起身怒气冲冲的回到殿内,对李隆基说道:“检田括口的事情我不管,罢黜斜封官和官营作坊店铺必须慢慢来,就这样!“
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