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转身刚要离开。大哥止住哭声,尽量平静的对我说:“这位小弟,劳累多日,进屋用些吃食吧,发生此事,有所慢待,还请谅解。”我点头表示无防。
此时,我想着看看悲伤是种怎样的情怀,也正好寻问一番通古斯的消息,便跟着大哥走了进去,这才得以认真的环视家院。
低矮的柴门,挡不住简陋的屋舍。柴门也是在几根木棍的上面,用麻皮胡乱的捆绑些枝条,这样一封,加上半人高的院墙,便也围成了一个小院。待关上柴门,便是关闭了与尘世空界的交隔。柴门的前面有三间破旧的芦苇草房,并有干枯的芦苇随风吹下,这便是堂屋了。院内还有间西房,房顶也用芦苇铺盖,但明显的矮窄了许多。院子东边的空地上堆放着柴禾与木柴,乱糟糟的,前面还爬着只瘦弱的小狗,但没有叫,只是抬头看了看,很警惕的样子,看是大哥带人进来,便用爪子挠挠耳朵,后又安然的趴下,但眼睛一直绕着我转动。在堂屋与西房的空间地带,放置些农用的家伙什,铁锨、锄头、扫帚、耙子及一辆架子车;全是些春耕秋收的农具。
其实,走进城南村时,我便有过观察,这一带村民的住所,家家户户甚是简陋。所有的屋门均面朝南方,一堵围墙半人高矮,便形成了一家小院。无数四四方方的小院,组成了一条条的街道。有的小院内生长着几颗树,有枣树、槐树及榆树,两树之间挂着粗糙的麻绳亮晒着破旧的被褥。也有的小院内仅是空荡荡的堆着秋耕后的柴禾,柴禾上晒着单薄的衣物。而李步大叔家里,便有两颗直立的槐树,甚是挺拔。我跟随大哥进了堂屋,看到两位老人还在哭泣,几位村民在安慰。我站在一旁守着。
我思想着悲伤这种东西,是我感知的心中刺痛么?还是另种异样的知觉?我完全不懂。此时我没有心痛的感觉,但哭泣之悲情却似王士莲花与我离别时的状况。李步大叔只是听得了消息才痛哭悲伤的?噢,原来生命的别离与死亡一样,在三维里都是让人悲伤的事情,所以才有泪水流出。我不悲伤当然也就没有泪水了。
我静静的站在旁边,冷眼旁观中也在细心体味其情绪的变化所代表的意思,还有许多邻居安慰的言谈与举止。言谈与举止我记录在心,可真情与苦痛我却无法适从,事不关已,表情冷淡倒也正常。只是不知众人如何看待我的冷若冰霜。
有邻居劝慰李步大叔说:“也别着伤心了,人都是要死的,总归死得其所,为百姓争战流血而逝,也没枉活一世呢,清明是咱大伙儿值得念想的好后生。”
有人也随和着说:“总归是为着百姓争得幸福的日月而逝,该是安慰了。”
稍后两位老人也慢慢的停止了哭泣,李步大叔叹着气说:“唉,看书信的时日是1004年5月前写的,今儿是1012年4月,唉,明儿走了有八个年头了;唉,总归是知道消息了,知道是为着咱老百姓而死,也是欣慰了。”
李步大叔又叹气说道:“唉,这不么,前街白城石的姐姐,男人还在绵州任军事推官呢,也是病逝了,两月前走的,姐姐的日子不好混,没办法投靠白城石来了,还带个五岁的儿子,想想也是苦啊;唉,咱儿清明为起义战斗,也算是对得起良心、对得住咱们了,想想是宽慰的,不该伤痛了,不伤痛了。”然后又问我:“这位后生,你是见到过俺家清明么?”
我一直站在门口观看发生的事情。我摇摇头,淡淡的说:“受主帅王小波之子王土所托,来送家书的,我没有见过。”
老人问:“王主帅他们可安好?”我轻声回答:“王主帅亦在早年战死,而王土也在我离开的当天被他人所杀。”我说着这些与我毫不相干的事情,只是说着实事,没有一丝的悲痛与哀愁呢。
两位老人家听后,又是哭泣了一阵子,泪水不停的流下来。
邻居们又纷纷劝慰:“王主帅也是为着百姓过上好日月而战死的,他们都是咱们心中的英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总得要死的,只要是为着百姓谋幸福的,都是英雄呢,都是大英雄,老百姓是不会忘记的,永远不会忘记的。”
他人听着也是濒濒点头称:“是呢,是呢。”我也懂得了何为大英雄了。
这时,屋子里站满了人。我还细心观察人们的面部表情,并一一记下。而后又看过堂屋的布局,屋子分里外两间,外间的西墙上有窗口,窗口下有地铺,地铺的北边有两口大缸放些过冬的食物,有小麦高梁黄豆之类,还有玉米等农作物堆挂着。南墙的窗下有一座锅台,旁边还有个大的水缸。定是做饭使用。我只是随意的看着。
屋子里人多,有些拥挤,嘈杂混乱,氛围凝重,彼为压抑,不一会儿我就感到有些呼吸不畅,我还是第一次有胸闷的感觉。我想这是因为伤心的情绪么?他人的伤心还会通过空气传递悲痛么?伤心也是种波的传递与交织呢,肯定会有融合或抵触,所以我便感知压抑是种怎样的沉闷了。那么,我为何没有泪水流出呢?我一样也是正常的人类啊。深思也不得其解,疑惑也只得日后慢慢品味。
乡民们陆续的离开。
老人送走了邻居安静下来,停息了一会儿后问我说:“后生,你家住哪里?”
我说:“我家在通古斯,已走失许久,如今我连家乡在哪里都寻不得了,当下也无处可去。”此时我才感到心中宽松了些。
李步老人便对大哥说:“寒露啊,那就让后生先住下吧,没了家园也怪可怜;待慢慢寻呗,寻着了再返回家乡也是可以。”又对我说:“这会儿也正好帮助下你大哥;后生叫什么名字?”
我双手鞠躬,低头说:“我叫默日。”
李步老人点点头:“嗯,从没听说过通古斯呢,定是遥远的地方。”又对大哥说:“去吧,领着默日到西屋看看,赶着收拾一下,好让默日住下歇息歇息,都劳累这么久了。”
其实,我没有打算住下,当然也没有想过送达书信之后去往哪里。完成心愿,了却一桩心事总感到心中彼是轻松。这是种愉快的体会,去往哪里倒不再重要。所以,是我该离开的时间了。对于人世间的生死离别,我也是无能为力,身临其境也体会不出是何种感受,如若表情木然,便显不尽人情。
我客气的说过:“还是离开吧,若长久打扰也心感不安。”
大哥送我到达柴门,还拿着让我在路上吃的年糕。大哥劝说道:“这一带从未听说过通古斯,你这样漫无边际的寻也不是法子,倒不如听了家父的话,先住下,待后慢慢的寻呗;我正好也缺人手。”
走出柴门,才感觉内心空荡荡的,我便思量着,先住下该是不错的办法,否则又得日夜漂泊。
大哥又说:“看你灰头土脸的,已好久没得歇息调理了吧?衣衫也破了,需要换下来清洗呢;我有洗过的,你正好可换上,休整几日再走吧。”又说:“看样子你已行走了许多时日,肯定疲倦困乏,不如待问清了家乡的方位再离开呢。”
我微笑说:“萍水相逢怕是太过打扰,慢慢寻总会寻得到的。”
大哥说:“这一带方圆几十里我都有去过,真没有叫通古斯的地方,后生是不是弄错了名字?”
我没有回答,心想我不会听错,因关系着人类的生存,我听得可是真切,不会有错。肯定不是这一带而已。师尊也说是个遥远的地方呢。
大哥说:“我是清明的哥哥寒露,在家乡开了间小型书屋,要下地劳作,还要印刷书物,需人手帮助,要不然后生就留下先住些日子,待体力恢复后,也打听得具体的方位了,再去寻找吧。”我又想了想大哥说得也对,这样没头没脑的乱走一气,没个目标与方向也是不行。便客气的答应下来:“那么,好吧。”又双手一揖:“谢谢寒露哥哥的收留。”
大哥的名字叫李寒露,我记得呢。我也知乡下的风俗礼节,均不会直呼长兄名讳,显得不甚礼貌,所以我一直叫做大哥。我被大哥领着走入西屋。西屋是间低矮的土坯房,门口写着两个黑色的大字“思官”,我想便是这间屋子的名字了。
推门进去,里面的四面墙壁上全是用木架档板支持起的简陋隔段,每个隔段内全部充满了竹简书籍,这让我目光闪烁眼前一亮。
我知道书籍内写满了字,内容均是说明些事理或介绍些事件,可是我了解三维风俗人情的入口呢。我在四维时,最常做的事件便是看一卷卷的刻有密密麻麻字迹的竹简,细细读来,若有不懂也是细心听过三维人们的发音与表达的意思。所以,我懂得书卷的意义与作用。只是头次真实接触,兴奋之情难以抑制。看着这般许多的书卷,我感到心中似一阵清风吹得爽朗清透呢。这便是种心情舒畅之感了?是的,我甚感安慰。看来留下是正确的选择。
我非常高兴,面带微笑的看着整屋书籍,上前一步,取下一卷,展开便是读阅。
大哥惊喜的看着我说:“你懂得识字呢?”我点点头。
但我没有明说,我不单懂得识象形的字,还懂得用符号组织而成的字。后来也明白了,所谓的识文解字,便是人们所说的能读书、有学问及懂思考的具体表现呢。
屋子的一侧有一张平整的木桌,上面放置着一台印刷的器物,是活子印刷的机子。当时活子印刷的技艺刚刚流行开来,可是把人们从繁琐刻记的手艺中解脱出来。
寒露大哥介绍说:“我平日下地干活,赋闲在家时,便是雕刻印刷些书籍,后钉成册子售出,以补贴家用。”我点点头听着。
在靠南墙边的窗口下面,有张土坑,坑上有草芥铺着,上面有用芦苇编制的席子,还放着褥子。
大哥指着土坑说:“以后你就睡在这里,被褥还有,这时节用不着,用时再给你拿来。”我一样点点头。
在土坑的一头,有几个整整齐齐的箱子,堆放在一起,只是箱体有些粗陋。
大哥指着箱子说:“这里面也是书籍,用丝巾写成,不易在外面存放,防潮。”我点头应喏着。便想在此居住,真是良好的机缘巧合呢。
我还想到关于拯救尘世苍生之事,这是平安时期,没有任何末日的信息,该是好的消息了。那么我之后的日子,就先住下,好生的阅读一番书籍,也提高一下自己识文解字的能力。至于通古斯,或者莲花,或者末日,兴许会在这许多的书籍里发觉机缘,待有过消息再去寻找也不迟疑。
我想,有书相伴我很高兴,有书可读,我自当学会许多解决事件的方法,或懂得世间为人处事的道理呢。如此这样,应是我在人世间较为快乐的时光吧。至于这段时光是多久,我也不知道,就先依着师尊所说,一切随了机缘就好。有个可以避风遮雨的地方,总比终日在荒山野地过着风声鹤唳的日子强的多。所以,我还是有些慰藉的住了下来。但我清楚的知道,决不可让他人知道我的身世,否则引起骚动不说,极有可能会造成大的事件,若群起而攻之,或送至官府我便是自寻死路了,更无法完成我来尘世的任务呢。
之后算是安顿下来。未来的日子便与书为伴。
屋子里全是前秦后汉的书籍。我知之甚少,但其中的字迹我看过便懂,包括一些太古及上古的字体,读过便也分辨的清楚。
闲来无事,我就认真的读书。
有《易象》,古代卜卦之书;《春秋》,记述鲁国之事的书;应该说下《诗经》呢,这是大华民族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共计305篇,记录着汉人的文明及文化的进程;其中的《清庙》篇祭文王,《思文》祭后稷,《丰年》《良耜》祭农神庆丰收;而《君子于役》、《何草横》、《硕鼠》及《伐檀》,表达了对长期的兵役、摇役的怨恨,及对残酷剥削者的愤怒与控诉,还有对贪官的疑问及质疑;这部具有现实主义的诗经三百篇,是反映周朝初期到春秋中叶之五百年间群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古代文化的典范与先驱,是文明起源的宝中之宝。
还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新型著作,均意义非凡,其书写形式与格调,也有种让人从古奥棘涩、佶屈聱牙的《尚书》“诰”“命”中解放出来的清爽之气,并自成一体,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阅读风格,读之也省些时日。
还有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书,最突出的是《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篇篇文章都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先河;一一读之,便感心中充满动力与能量。那么,知识也是种动力与能量了?
更有《吕氏春秋》,吕不韦门客著作的汇集,记载了整个吕氏一生的编年史。
还有商汉魏唐之书箱,记忆最深的当如段成式创作的《酉阳杂俎》,记录了仙、妖、人、梦、预言、凶兆、异体、超自然及天文地理之万象,内容别具一格,看似荒诞不经,却是苍宇之实,不知灵感来自哪里?一说是创作的小说,一说是真实的经历;为此,我还仔细的看过段成式的画像,记忆深刻。
另外,读《楚辞》知屈原,此人是秦楚争霸时被卷入斗争漩涡的中心人物,生活悲苦仍心系百姓,向屈老夫子学习为社稷着想让我心中彼是安慰,便想若是拯救这类生命,于我也是劳苦功高利在千秋之事。但此书的格调:悲愤沉痛,缠绵悱恻,情感浓厚又有种浪漫主义色彩,及具独特的风格,读时我便细细体味所述之情绪,这对我的情感认知有着很大的帮助。自然爱不释手,便也安然的读阅数遍。
之后便想,它是自《诗经》之后又一次的诗体大解放,闪烁着民间百姓的文彩与智慧,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自成一派,使文明又达到一新的高度。
另外,还有老聃的《道德经》,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为《道德经》;这是部倡导人类大同,同享“道与德”之行的书籍,读之甚是喜悦;之后又在木箱内看到一套帛书的《道德经》,则《德》经为上篇,《道》经为下篇,其内容基本相似;因没有年代的记刻,便也不知哪为先哪为后了,其中流传下来的则是大哥后来印刷的以《道》为上篇的集子,因为大哥印刷时,我正读《德》呢,所以便记住了此事。
总之,有书的日子过得极其充实也彼有意义呢。
这段时间,我常常帮着大哥下地干些农活,开春锄地、翻土,夏天除草、间苗,秋季收获、拉运等等,我是大哥的好帮手。回到家中,稍落休息便是读书为乐。挑灯夜读让我感到知识确实是另一种能量的添加,让我懂得了许多只知其表而不知其质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