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生活的时期是宋代,我走向的这条路是通往东京方向的大道。我要到欧阳大人的住处去生存一些时日。我是在熙宁五年六月初三到达的东京,那时还叫汴京。之前我曾在空中飞跃时,因时间仓促草草略过,只看过了大概的轮廓,而此时的汴京已今非西比,成为了繁华与灿烂的象征,经过近十余年的新建、重建与扩建,汴京又气派、威严、雄壮了许多;大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勤劳的汗水,全部化成了累累的果实,璀璨的闪现在这片土地之上。

大宋江山经欧阳大人等一代精英们不懈之变法、之革新、之开拓、之奋进,朝野上下均昂首挺胸的驶向了人类文明的鼎盛时代,汴京已成为当代汉人最为繁荣昌盛的富庶之地,成为大华民族最为顶级强盛的象征之所,也成为人类最伟大、最灿烂的真实写照。所以,我定要细细观看,印记在心,如若再次遇到上苍文明,便也有了可以述说之内容,或表彰欧阳大人之实证了。

东京原称汴京。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时,定都开封,改名东京;后历经百年之修缮,文明辉煌达到鼎盛时期;此时的东京已是城外之城,楼外之楼。内城(又称阙城)始建于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又称里城、皇城、旧城,城墙周长10115米,高5丈,宽6丈5尺,共有10个城门,2个水门;略呈正方形。而之内的皇宫,又称宫城、大内和禁中,是皇帝的议事殿阁和寝宫所在地;是东京军事防御的第后一道屏障;呈东西略窄、南北稍宽的长方形,四墙总长2500米;共辟有六道大门,其中宣德门是正门,雄壮巍峨威严壮丽,因是高大门楼,亦称为宣德楼。

这座宏伟的皇家宫苑内,分布着众多不同组合的宫殿建筑体,各宫殿与跨城间筑有“飞阁”辇道,檐壁玲珑姿态万千,恰似人间天堂。在傲然矗立的宫殿周围,有幽美的宫廷园林黄瓦盖顶斗拱交错,有潺潺的绿水荡漾蜿蜒流淌碧波环绕,更有纯正的民俗之风著称于世。后宋太祖对开封皇宫又进行重建,先后建大庆、文德、紫宸、垂拱四大殿,及崇文院(明堂)、六阁、景福和国史院与都堂等建筑。

外城,始建于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城墙周长50里,高4丈,宽5丈9尺,有12个城门。此时,因外患频发,异族力量觊觎大华这片宽阔而又富裕的土地,频繁制造事端进行挑衅;文明的大华人那会与野蛮荒淫同流合污,唯有大力强化自己的实力与本领,方保日月的安康;于是,筑建厚重高墙,加固城墙根基,便有了“其高际天,坚壮雄伟”的外城之墙;其目的是:加强防护之工事,以保百姓之平安。

外城为南北稍长、东西略短,也呈长方之形,四墙全长29120米,共有城门14座、水门7座,有南薰门、南郑门、万胜门等10余座,多为两重直门或屈曲的瓮城门;尤其是西墙上的正门——新郑门,门楼面积广阔,宽达两万平方米,规模之大及坚固雄厚,在大华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属于首例,在人类文明进展史上也极为罕见,恢宏之势雄霸千秋,至今仍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壮举。如此宫殿,彰显了国威雄厚、百姓富足及博大思维,更是成为人类文明最为灿烂与辉煌的代表与象征,成为人类文明与智慧达到巅峰与仰止之榜样,也是大宋智慧精锐、自强自立及生生不息的恒久例证。

另外,为发展睦邻友帮减少干扰,彰显宽容之胸怀,大宋还派遣显臣官史与周围各国交流,商计和平相处之策略,达到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求同存异之局面。

此时,京畿一带已是水网纵横,舟楫云集,运输极度繁盛,故河流枢纽成为汴京交通的另一大特色,河道与大路一样四通八达、畅顺便捷,成为大华繁盛的另一实证。穿越东京城的河流有蔡河、汴河、五丈河、金水河4条河道,架在这些河道上的桥梁或“飞阁”共有32座,或桥与阁浑然一体构造严谨、或分别成型前呼后应,均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彰显光彩与华贵。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桥与路光芒异彩熠熠生辉。致使整个东京城内的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夜如白昼,万人空巷络绎不绝,空前景致彰显了京城之华耀苍天、丽灿大地之昌盛。

最著名的是汴河,与黄河相通,气势雄伟;车水马龙满目烟岚,霓虹闪耀川流不息,它“岁漕江、淮、湖、浙米数百万(石),及至东南之产,百物众宝,不可胜计;又载山西之薪炭,以输京师之粟,以振河北之争,内外仰给”,供给百姓之安泰。在四条河流中,最为著名的也是汴河,它横贯东西,“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故于诸水,莫此为重”,成为东京最重要的交通要道之首;汴河底距地表12~14米,河床宽20余米,长2000米;河上有东水门、西水门、西角子门和古州桥等主桥;立桥而望,河水波光粼粼,木楼炫丽旖旎,行人悠然自得,其风土人情尽显如画秀美。

其次是蔡河,并横贯整个京城的南部,河底深约11.5米,河床宽近20米,长度约800米,是仅次于汴河的第二大河流,为京城的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河上有著名的龙津桥,桥梁弯躬木桪连接,其建筑结构属旷世之作,至今无桥可越。

金水河则是北宋中末时期流经东京城西北部的另一条河流,由于宋仁宗下令保护,其水质纯净而甘甜,清澈而晶莹,成为东京城内人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而五丈河呢,是京城北部方位的一条主要河流,它“自新曹门北入京”,“岁漕百余万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东京城的物资供应,为都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如若将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比喻为东京城内四条翠色玉带的话,那么,横跨于四河之上的32座桥梁或飞阁,恰似镶嵌在玉带之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且星罗棋布傲然苍穹,雕梁画栋灵动虚幻,更给京城平添了精湛的点缀,使得这座都城在宏伟、庄重、典雅与雄浑之中,尽展飘逸、灵秀与纤细,并成为繁荣昌盛的另一标志。

汴河之上有虹桥、相国寺桥、州桥等14座桥梁;蔡河之上有龙津桥、新桥等13座桥梁;金水河之上有白虎桥、横桥等3座桥梁;五丈河之上有小横桥、广备桥等5座桥梁。桥梁东西可以贯通,南北可以直达,彼此互相辉映;待月满西楼之时,次第灯炫之刻,各桥梁霓红闪烁万紫千红,炫目异彩相得益彰,尤如一颗颗耀眼的宝石熠熠发光,辉映着整个东京光芒四射滨纷多彩。且许多桥梁的位置,均处于京城的交通要道上,于是光影彤彤人声鼎沸,自然成为繁华的中心地带。

从宫城南侧的宣德门再向南,经里城朱雀门,可直达外城南薰门的“御街”,是当时全城布局的中轴线,而“御街”与汴河相交的州桥一带,是全城的正中心区域,更是夜如白昼昌盛繁华的场所;其他如:广备桥位于通往重要驿站“陈桥驿”的要道之上,蔡市桥位于通往重镇封丘的主道之上;而汴河东水门外的虹桥一带,堪称东京城的东大门户;大相国寺前的相国寺桥处,已是深入城区的汴河港口,更是一处大型的货物中转站;这便造就了汴京贯通四面、直达八方的格局,为各方百姓的生活提供了捷近便利。城区之内许多桥梁附近都建有闹市区或商业区,各区各域均可成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再比如从州桥向南到朱雀门外的龙津桥一带,是全城最著名的商业区,白日里熙熙攘攘鼎沸盈天,朗月下灯火通明繁花似锦,闻名遐迩的“州桥夜市”说得就是此处。

大宋时代可谓文修武偃物阜民安,车马阗塞通晓不绝,是大华史上最具盛名的太平盛世;其原因是宋仁宗后期,大宋新政广开思路重用贤能,又有德才兼备如欧阳大人一众之辅助,国朝上下圣贤倍出,加之仁宗帝以苍生为重,以百姓为要,本人又不事奢华、性情宽厚,且约束自己德厚天下,诸多精英也是励精图治雄才大略,使得大宋社稷精神矍铄风采昂扬、国泰民安物丰人华、风情朴实民俗纯正,百姓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汴京之城貌也是日新月异:重扩边城,修缮新居,拓展路宽,筑桥理岸,顺沟排流,使得东京城内的道路笔直平坦四通八达,而水道也是纵横交错通顺流畅;街道昼夜明亮人声鼎沸,河岸清雅秀丽美如画卷;琼楼玉宇鳞次栉比,繁华市井商铺林立,喧嚣红尘华灯闪烁,琳琅满目大放异彩,京城景致五光十色,民情纯朴显赫人间;国富则民强,百姓生活也是象箸玉杯钟鸣鼎食,肥马轻裘金玉满堂。楼群高矗挺拔昂扬,宫殿巍峨雄壮气派,在伟岸的宫殿之间,穿城而过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交流贯通,使都城的水利交通空前绝后。

而条条大道呢,笔直整齐一马平川,四通八达枕席还师,再辅以纵横交错、屈曲环绕的河流,使得这座风流无尽的一代都城,颇具江南水乡之柔美,又具北方巍峨之雄浑,成为人类最佳的居住之地,人人期盼的向往之所。所以,东京已是大华地界极具繁荣富裕的根据之一,也是人类最具昌盛充盈的鼎华之首。这全因了宋仁宗接纳欧阳大人的倡导,以“仁”治国、以“仁”理邦,选德才贤臣治国,择良政宽策安民,才造就了此时的东京,成为大华集政治、经济和文化于一起的重要地位,使宋朝成为大华文明与智慧的盛世时代。

宋代之前的唐朝是佛教盛传之世,玄奘东渡西域使佛陀精神在大华的土地上遍地开花。佛祖的修持告诫人们,今生要善待其它,要珍惜生命中相遇的每一份情及每一种缘;要感悟生命的无奈与无常,感触岁月的灿烂与暗淡;要懂得任何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有灵性的,都是大同尘世的组成部分;万物皆有灵,而唯我独尊及霸权则与佛教宗旨背道而驰。

到了宋朝,佛陀普渡精神更胜一筹,佛祖慈悲为怀更是成为感化许多迷失在红尘烟火中不能自拨之人的依靠,佛祖倡导人们早日放下嗔痴欲,达到光明的彼岸,要懂得,行善是为下一世的轮转祈福,施德是为后世后代的康健祝寿。时值北宋最高统治者仁宗帝有缘于佛教的悟化,并大力提倡佛教以善为是、为本的宗旨,致使北宋中末期“士大夫多修佛学”、“崇道教,兴佛法”、“营佛事,创梵宫”,且成为时代风尚。

这一切也正符合大宋宣传的宗旨与道义,也与欧阳大人倡导的德行天下、道化苍生相一致,且具有异曲同工之意。所以,两者相映,在大宋的京城一带兴建了众多的佛教寺院,以相国寺、开宝寺、天清寺、太平兴国寺最为著名,堪称为东京四大寺院。加上人繁物丰乘坚策肥,于是在大华的土地上,不论都城乡野,还是荒原山峻,以红墙绿瓦为基调的寺院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许多寺院的奢华程度,远非一般的官府可比,实乃大宋朝野除皇宫之外最为华美的建筑群体,在建筑史上也开创了人类的先河。

大相国寺便是集智慧、智能与技艺为一体的标志性精美建筑,成为大华古代著名的寺院之首;烟火终日缭绕,香客昼夜不绝,在北宋中末期达到鼎盛。后人对大相国寺的评述为,这座罕见的古代建筑汇聚了汉人的艺术精华,使手工技艺达到至瑧至美的顶峰水准,是佛教灿烂辉煌的典范,堪称人类之宝库,有着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这一切,均与大宋时代的人文升华与仁宗盛治有着密切的关系。时至今日,作为七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开封至今仍保存着大相国寺,同时还保存有开宝寺中的铁塔、天清寺中的繁塔等著名佛教建筑。

提及铁塔,便又有了可以彰显的实例。汴京铁塔,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名为“铁塔”,却是用褐色琉璃砖砌筑而成。远远看去象铁石铸就,百姓便称之为铁塔;其精华彰显之处在于:设计精巧,灵动别致,砖与砖之间有榫有槽,垒砌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具备极强的抗外力侵袭之能。铁塔外壁镶嵌的花纹状佛像,雕刻精致、栩栩如生又琳琅满目,形态多达50余种且极具特色:有坐佛,有立僧,有群乐佛组,神态温和慈悲;在五佛一组的伎乐群雕中,有的神采飞扬,有的冷俊内敛,有的气宇轩昂,有的淡然自若;佛态神韵活灵活现跃跃欲飞,成为佛陀化身的经典著作。铁塔外部砌用的花纹砖也是北宋雕刻和塑造艺术的珍品,精雕细刻体现了劳动者的最高智慧,成为大华雕刻史上必不可缺少的实证,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另外,还有一尊繁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即公元974年,构造复杂且独特,是大华佛塔的结构从传统的四角向复杂的八角过度的典型代表,而布局更加巧妙合理;到了1056年嘉佑元年又对繁塔进行重新雕塑,即全身内外镶嵌了佛像砖;每砖一佛,每瓦一像,有菩萨、罗汉、乐伎等,共108种7000余尊,尊尊形态逼真出神入化。

这些文明的象征、灿烂的智慧,全由普通百姓一石一砖雕刻而成,而雕刻最为简单实用的工具仅是錾子与刻刀;錾子与刻刀便成为大宋文明与灿烂之诞生的基础,而雕刻的工匠们则是伟大与辉煌的创造者。众多的工匠錾石刻瓦,细巧精心,静寂默言,一动不动,座下一錾就是半天或一天;身上全是粉石或碎屑,甚至眉毛都染成了白色或他色的未子。工匠们紧握錾子、锤子或刻刀,一下一下地錾着、刻着,一件一件的艺术精品由此诞生。一事苟皆事事苟,便是刻匠之写照了。一幅描绘刻匠的书画上有这样一幅对联:桃栗三年柿八年,达摩九年我一生。桃、栗须三年才能开花,而柿树待八年方可结果,达摩以长达九年的时间来面壁成就,相对于这些,我錾子刻匠为着一壁石雕或一砖一瓦之尊像,则穷尽了一生;是啊,即使劳尽了一世,也要将雕刻的信仰与虔诚的挚心传承下去。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