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东京城内人口稠密,居民超过百万,是汉人数量最多、其他民族人数较少的城市,各族百姓和平相处互爱互助融为一体。在居住方面,不同种族的人们随缘而居,似买卖之所和居住之地不再分离一样,各民族居住不再分区域或空间,此成为团结的一大象征。
在生活方面,当时的百姓可随处开设商店,商贩们也不限在特定的区域之内活动,可以城乡内外沿街叫卖,用劳动所得来改善生活的质量。而经营方面,为适应各种商业体系的建成与扩大,供求一条街也应运而生,群体发展已成规模;有饮食街、衣料铺街、药铺街、乐器街、铁器街及马行街等,所有这一切在以前的朝代是不允许有的;所以商品可以在白天或晚上交易;三鼓以后还有夜市,通晓不绝,仕女公子常常穿行在夜间游玩并吃茶。
当时已流行了通用的纸币——交子,也出现了大型的娱乐场地——瓦子,有最大的国际性港口——泉州刺桐港;当然还有比比皆是的名酒楼、驿舍店、茶肆坊,及近百家风味小吃、夜店门市等也是遍布全城。这一切均显示着大宋具备有开拓精神、革新意识,并开创了尘世的辉煌与文明。
提及开拓,还需说明一下汴绣及木版年画。
汴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大华名绣之一。太祖时期皇宫内便设有文绣院,绣工巧手数百人,专营绣艺之职;而开拓创新则自仁宗帝开始,绣匠们采用大胆的手法探索改良,使汴绣的策略形体又创新为好几种方法;席蓖绣,绣描似水纹纹络的滚针绣法,绣物大气雅观;而悠针绣呢,主绣动物象驴、马,形象逼真,表现出更加生动神似的效果。由于汴绣工艺精湛绣物精美,深得百姓喜受,在民间传播之后,迅速发展起来,各种绣工巧匠遍布井市,成就了人类绣描史上最为鼎盛的时代。
至于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则是手工制作的另一杰出代表,它起源于唐朝,昌盛于宋代,是大华最早的木版年画之一,一样在仁宗时期达到顶峰;其神像夸张,线条粗旷,再配以鲜艳的色彩,使人物媚态如生、眉目传情,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与骄傲;此年画多为神像居多,染料用中药材配成,色泽艳亮长年不衰;又因乡土气息浓厚,民间情趣强烈,散发着浓郁的地方色彩与淳朴的民族格调,也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其技艺与功巧,具有划时代里程碑的伟大作用。
宋代的汴京,其商业模式已高度发达,当今生活的很多细节都能在宋代找到源头或雏形,如商业一条街、连锁店、24小时营业厅等等,在宋代已畅顺流行。如潘楼南街(专门贩卖稀有宠物如鹰鹘等飞禽走兽)、茶汤巷(茶坊)、马行北街(医药)、乐器房街(吹拉弹唱鼓等器具专售)和乐楼(马市)等一条街;潘楼东市,属服装一条街,24小时开张,当时称之为“鬼市子”;还有京城著名的小吃街,有曹家从食、史家瓠羹店、高家馒头房、柳家素茶店、李四家北食店、金家南食店、郑家油饼店、张家胡辣汤、马铛家羹店等等,各类小吃统一规划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且开有连锁经营店,方便客人就近选用。
另外,在菜系方面,开封作为豫菜的代表地,许多名菜佳肴、风味饮食均被发扬光大并流传至今;食客络绎不绝,场面热闹非凡,其鼎盛的繁华景象在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详细记载,并对菜系也有特别介绍,说豫菜具有“用料广泛,讲究刀功,五味调和,口感适中”的特点,成为一个地方的著名标记;与一些老字号的饭庄,如又一新、马豫兴、中兴楼、稻香居一样,因有着自己的传统手艺与特色保留至今。
而其它吃食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特点:第一楼的灌汤小笼包子,就起源于北宋百姓的智慧,皮薄馅满、灌汤流油,当人们食用时,夹起象灯笼,汤汁却轻晃,颤动微荡象一朵风中摇曳的菊花;先尝汤的鲜味,把汤汁慢慢吸出,后再细细品味,此吃法寓意“先开窗,后吸汤,满嘴香”,并成为经典流传至今;诸如马豫兴的桶子鸡、稻香居的锅贴及各类风味小吃,已高达200余种,说明此时开封的饮食业已十分繁盛,达到如日中天的境界。
虽然黄河之水曾掩埋过开封几条干道,但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却毫无变样的保留下来。时至今日,宋时豫菜的代表鲤鱼焙面,其鲤鱼就作为大华民族“大吉大利”和“年年有余”的符号流传至今;而汴都拉面,它拉出来的面细如发丝,若用现代的测器细量,仅为几丝,一公斤面可以拉几千公里的长度,它表示了绵延流长的喻意。所有这一切,均传承至今千年末变。
此时的开封城内约有300余家商业行,虽行业众多,但分工细致,前后工序衔接准确,又恰到好处;看似一些不起眼的小买卖,譬如剥莲子(锤石莲),即把剥好的莲子卖给水果行和药铺,其供应恰巧满足一天的用量,且稍稍有余;这么个小小的营生,也能成为一种行业与连锁,并养活了一群业内人士自给自足、自食其力。百姓安居乐业,人人以劳为美,个个以勤为荣,财富均以劳动所得,得之不易将心比心,故真挚坦诚一言九鼎,全无欺诈与骗局之说,使得当时的小商业税首次超过了农业税,并成为促进时代前进的动力;百姓丰衣足食富甲一方,使得大宋物产丰华、民风诚挚,则成就了宋朝的盛世光辉与繁荣昌盛。
而在误乐方面呢,箫、琵琶、京胡、古筝及三弦等,精致乐器也在民间普及流行,但在一些重大庆典仪式之时,已盛行了汴京盘鼓。盘鼓是当时整个黄河流域坊间流行的一种大型鼓乐,她擅长用大鼓声来传达奋进与高亢,用狂舞蹈来表达力度与坚韧;用在庆典、祭祀的礼节上,则表达了人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汴京盘鼓,以大跨步、大提手、大甩身之大动作,与鼓声的大轰鸣、大震动、大场面、大气势相匹配,把鼓舞的意义极为完美的表达出来;并形成一种威猛、浑厚、昂扬及奔放的雄壮,与击如雷、滚如浪、跃似虎的翻腾气派相辅相成,体现了中原地域黄河儿女的淳朴与执着、刚烈与雄威,且在服装、道具及色调上,统一了格式、装配及步骤,并成为一个民族的特征而流传至今。
关于宋朝的服饰也有其独到的特征,男女样式自成一派各有风格。
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普通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内有利动作;但色泽单一,多为黑白两种,且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阶级地位,如我之一般人士,只能穿些单调的衣物;而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裰”的对襟长衫,天鹅绒或丝绸质地,袖子宽大,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或选用蓝色或淡灰色作为边口,整体视角仍是单一色泽;若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叫做“东坡巾”的帽子,便是标准的男士装饰了。
女装则普遍为窄袖短上衣,配着长裙,有时上衣外面再套一件对襟的长衫,也是天鹅绒或丝绸质地,彼显清雅与秀丽;一般都是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布色纯正单一,少有繁花颜色,只有褙子的领口和前襟,绣有淡雅的漂亮花边,美丽而不张扬,尽展且又内敛,体现了一种热爱又不炫耀的处世状态。
所有这些,均是受到“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及对外政策的雅致内敛之影响,表现在服饰文化上就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落落大方;呈现一种拘谨、保守,淡雅、恬静,干练、大方,如水墨画面的意境一般,即增添了“遮掩”的主题功效,又展现了“静谧”的收敛特性,是一个民族风格的最佳体现。所以,不论是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平常百姓,都爱穿着这种直领、对襟的褙子,即舒适得体,又典雅清秀,象极了菊花美而不俗的品质,亦成为一个时代必不缺少的写照。
提及了菊花,也是值得称赞一番呢。此时因培养的技术高超,菊花已盛极一时;家家户户以菊开为荣,红尘烟火以菊满为耀;而菊花经过花工巧匠的年年栽培,品种近千余,所以汴京更具菊雅之美,素有“菊城”之誉。
宋代的服装,其颜色、款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风尚更加融合,与百姓的精神状态、内敛个性与素雅品格配合的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则是恢复了中原百姓朴实无华、平和亲近的中庸品格;人们的穿戴华而不贵,庸而不俗,这是外籍商人最简单的评述。
当时一位来自欧洲的商人回国后记载:大华的境内,国泰民安,邦兴风正,民风淳厚,盛况空前,百姓亲如一家,互帮互助亲爱,诚信美满幸福,彰显了民族的大度量、大气节与大作派。外籍商人还描述道:大汉华人普遍穿着丝绸服装,“天鹅绒、丝绸和布匹价格如此之低,让人膛目结舌,更让那些熟知西班牙和意大利纺织品价格的人士大吃一惊。”“这一切全因大华人们的勤劳所得,”“农耕田间井然有序,致富意识神采奕奕,繁荣田间没有一块荒弃的土地;”“一块块耕田错落有致,是田地又如花园;”“这是世界上最富饶、而物价又十分低廉的国家。”所有这些,均是百姓的劳动创造,也是百姓生活的一个缩影。
而在文化素养方面,更表现出了神采飞扬欣欣向荣的气质:“理学、文学和艺术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近十余年,北宋教育以提高普通民众的品质为主,潜心研习欧阳修倡导的德之精神,大力推崇道与德在民间的普及与稳固”。“在兴办教学方面,朝廷筹办官学,地方兴建学校,致使城乡村落,书院林立遍地开花,均以教育为宗而非敛财为旨。”当时,最著名的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与应天府书院。
书院的繁荣是一个时代文明的象征与智慧的标志;其状态正如王振复教授在《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所描述的那样,“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由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敬仰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其风格的转变,也似感悟了滚滚之洪流,转而欣赏寂寂之清风一般,成为人们由处心积虑到随遇而安的过度,所以,也成就了宋代民俗的大鼎大盛之风气与大致大雅之派别。正是这种儒雅内敛的风格,深深的烙印在大华文明的旗帜之上,并使宋代文明攀登上人类文明的制高点。
国泰民安,国盛民荣,国富民强,所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清闲舒适,也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东京梦华录》还记载:每年农历十月,“诸店皆卖新酒……醉仙锦,市人争饮。”便开始了“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新谷下来要酿醪酒喜庆丰收,此谓之“新酒”。
而在闲暇时间,人们也是欢聚一堂,三五一组,七八成群,或诗歌赋词尽情娱乐,或载歌载舞欢庆丰年。每有歌舞,必击乐鼓相伴,此源于欧阳大人在滁州与民同乐之风气,且娱乐时的唱词和曲均以欧阳大人的诗词为最多,因其朗朗上口,立足正气,喜闻乐见彼适应黎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极具人们的推崇与喜爱,使得百姓从华美空荡的艳词丽曲中脱离出来,也成为一种精神昂扬的真实写照。此文化不仅影响着大宋的民风,还深深的烙印在边塞少数民族的心中。
据《东京梦华录》记述,大宋官员出使辽国时,接待者请来当地一位歌伎助兴,嘱咐她要好好款待各位大人。歌伎只是答应,并未多言,大家皆以为她毕竟生活在边陲塞地,仅会吟唱些辽国的小词短曲,对遥远的大宋帝国也许什么都不懂得;谁知席间一开口,唱的全是欧阳大人的词,颂的全是宋朝流行的曲,让诸位官员甚为惊喜,也彼感自豪。此举为着两国的友好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传至汴京也成为轰动一时的美誉。
由此可见欧阳修大人的词在当时影响很大,并成为众生欣欣向荣的精神支承。所以,大宋的文明与先进的理念,不单影响并提高着汉人的水准与素养,也影响并提高了偏远少数民族的追求与理念。
总之,北宋时期的商业、手工业、作坊与文化格调,已相当繁华与昌盛,均打破了原有的窄小格局,打破了区域限制与传统禁锢,成为大华各族百姓心中的理想之地,也成为周边各国不同民族与区域的向往处所,并因诚信至上、共繁共荣的意识,与各友好邻帮和平往来十分频繁,开创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关于财富的流通物证“交子”,也是大华中原发明且是世界上最早流行的纸币,比之金币携带更加方便,这一发明亦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另一先河;而“瓦肆”的兴盛与繁荣,也极大的普及了百姓的娱乐活动,使得市民的生活丰富多彩豁达开明。
市井平和睿智,国稳民泰心安,宋代已成为大华土地上,甚至是人类文明的历史中,最为光彩夺目的时期;如此的繁茂盛世,全靠时值民心的稳定、经济的高涨、百姓的进取及人心的同向,诚实诚信、上下同效、政令畅通,从而开创了人类存在的鼎盛时代——“仁宗盛世”,而欧阳大人等一群精英们的作用也功不可没,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此时,大人已退隐休养,不问朝事。可人们对他的功绩仍是盛加赞颂,并津津乐道的颂扬大人的丰功伟绩。
总之,欧阳修大人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榜与一种精神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