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大人的盛名已传遍日月所照之地、山河所润之区,人们谈及便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唯恐落下点滴之美好。此时,我游走在汴京街巷,所到之处皆能听到对大人的赞美之词,提及大人的遗闻轶事;比如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届知天命之年的大人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大人在批阅试卷时,看到一份中意的答卷,句词语言流畅,解析有依有据,说理清晰透彻。大人估计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此文风虽然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判取第一,就把此卷定成第二。谁知试卷拆封后,才发现作答者是苏轼。此事一度传为美谈。同届与苏轼被大人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一大批如曾巩之重要人物。
而那些写“太学体”且自高自大的考生,发现自己居然没被取中,以刘几为代表的人物纷纷闹事,扬言要到街上截住大人痛打解恨。大人光明磊落,天地可鉴,加之皇帝充分相信大人的高尚品质及明断力,给予极大的支持,所以大人岂被此言困扰。之后“太学体”的领袖刘几,改过自新,更名刘辉,重新参加考试,后被欧阳大人看重并高举推荐获取功名。
不仅如此,欧阳大人还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极尽赞美,竭力推荐,使得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献才献智,并名垂后世,不单包括苏轼、苏辙、曾巩等文坛巨匠,还有张载、程颢、吕大钧等旷世大儒,他们取得的成就也与大人的学识、眼光和胸怀密不可分。自此才有了北宋文词振聋发聩、声响环宇的力度,才有了道倡世间德行天下、一派大博大爱的气象,文采与道德均成为一个时代的灿烂标志,并矗立成汉人文化最为辉煌的象征与标尺。欧阳大人堪称千古伯乐。
稍提一下苏轼与大人的交往吧,虽是坊间传闻,却可明证大人的高风亮节。苏轼考中进士后,给大人写了一封感谢信。大人回信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着他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极力鼓励,而苏轼也没有辜负大人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坛巨匠。大人一生桃李满天下,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赞扬与推荐。“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选中、提携后功成名就,此是欧阳大人崇高品格的另一表现。
大人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朴素的踏实风格,对北宋文风的转变与制度的改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北宋及人类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一切全因他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忠心,以及为苍生为道德的善心。
后人曾总结大人的功德,说大人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以德为本,以道为宗,倡导先驱文明,提高大众品格;并且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就是为着维护时局的稳定与繁荣;大人对当时僵化的风气和陈旧的价值观进行彻底的抵制和反拨,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完全的抑制和纠正,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这在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更加彰显了高尚的风格;大人身居要位坚守大节,不居功自傲,保持了人格尊严,体现了人性价值,对时代责任自觉担当,因此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一生,也成就了一个辉煌的北宋。这是人们对大人的评述。
而此时大人虽然安度晚年,在家休养,仍经常修改曾经写过的文章。夫人心疼地规劝:“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大人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就是这种精准意识与认真态度,才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的大师风采,成为了一个时代挺立的骨气,更是成为了一种求真精神与精益求精的典范。
这便是盛极一世的宋朝简况,汴京只是其中的缩影,是我对昌盛初步的认知。我走入其中,都能感知到人们生活的喜气洋洋及温馨的幸福气氛,甚至每条街巷都洋溢着的盛世大典的风貌。白天,各路英豪你放唱罢我出场热闹非凡,人声沸扬盛况空前;夜晚,群英荟萃华灯高照人烟香炉共蒸腾,楼宇璀璨气贯长天。八百小巷纤陌交织,千余路径纵横交错。十里长河,雕梁画栋,灯红帘碧,络绎不绝,圣贤庸才共繁花。处处彰显着和平宽容之风气,使得这片曾经的平原村落,经过风雨轮回之后,幻化出晶亮似夜明珠宝的辉煌色彩,散发着璀璨如五彩缤纷的盛世光芒,大华汉人的名声响彻了半壁天宇。城里城外、梵音桑烟、碧瓦朱墙,与日月共辉,与天地共长。三步一酒楼,五步一商铺,十步一瓦肆,不论你走进僻静小巷,还是纵横捭阖,总有一处地方,悬灯在高挂,温水暖热茶,鲜花呈门景,笑容迎新客,等候你的到来。
熙宁五年的六月三日,即1072年8月2日,我到达了京城。先在一家“龙凤呈祥”的客店住下。把大人之前赠予的一幅书稿送到当铺,店主一眼就看出是欧阳大人的真迹,便以高价收购,所以我算是寻得了在此生活的费用。然后,我围绕着整个若大的京城,里里外外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的游走了数十日,什么曹家从食、史家瓠羹店、万家馒头店、丁家素茶坊等,我换着地方吃了一遍。然后,又站在新城墙、里城墙上仰天长望,看遥远的星空与浩瀚的天宇,思尘世的温馨与美好的景致。我还走遍了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上所有的桥,尽情欣赏这世间独有的古朴与大雅。我又到酒楼、饮食店、茶肆坊等地去欣赏各种风格的演唱与说书。我还为自己置扮了不同样式的衣服,我想如果要到欧阳大人的府上,不能再似从前那样露有寒碜之印象呢。
当年七月十四日(1072年9月10日)的上午,我轻轻敲响了欧阳大人的府门,仍旧是家眷问过后返回报信。之后,我才跟随着进院。说带我先到堂屋见过夫人。进入堂屋看到,八仙桌的旁边坐着一位老年妇女。
此人一头浓密的黑发,高高的盘成一个龙鬏儿,上面插着一枚翠绿的簪子。两鬓处配有珠宝玉饰,也是翠绿色泽,很是搭配;耳坠是八宝金环,闪动着金光;精致的脸容上,一双盈盈秀目,包含温暧;两道高高的蛾眉,平缓的纤纤着舒展在额头下。上衣是浅绿的短袖对襟衫,下着一条淡紫的花边长裙,色调配搭很是和协。长裙下面露出一对三寸金莲,着一双紫罗兰色丝绸绣鞋,似一件精雕细刻的艺术品,尖尖巧巧,恰好三寸,甚是精致;一双玉手盘在胸前,手指纤纤细细,按蹑着一支绣花扇,绣面上有一朵洁白的莲花。
此便是寻常人家的妇女装饰,与乡间堂客的主人基本相同,低调、素雅,奢华又大方,没有特别显眼之处,只是这花扇之上的莲花让我多看了几眼。
我没有担心,如同进入寻常人家一样。
这时,老夫人轻声询问我说:“你是何人?有何事由?”
我拜过夫人,答道:“我家祖辈年少时期曾与大人一同生长在城南乡,这次有意派小人前来拜防,冒昧打扰还望凉解。”
妇人认真的看过我,没有察觉有何不妥,便也轻声叮嘱说:“老爷有病在身,怕是黑衣人擅自闯入,所以须得慎重对待。”我微微一笑表现理解。在妇人的安排下,我被家眷引导着走入另一间房屋。
家眷低声对我说:“夫人与大人感情甚好,一生相伴相随,曾经的黑衣人事件让大人心力交瘁,如今大人又体衰病重,更不易见客,所以须经得夫人同意才行;夫人有话,时间不益过长,防止引起大人悲伤。”我点头允诺。
我们轻轻推门进去,内有两位家眷候在床前。灰暗的灯光下,我看到一位老态龙钟的男人躺在床榻上;满额皱纹密布,眼神混沌暗花,眼角已悄然垂下。
家眷走到床边,轻轻说道:“老爷,您少年玩伴的后辈前来看望,我已引来。”大人努力的睁大眼睛四处寻视。
我则上前一步,跪拜在地,也是低声道:“小生默然是默日之孙,前来拜见大人。”
大人由家眷搀扶着努力起身,并定神观看,后微微皱着眉头,低喘着气息说:“你,抬、起头来。”我便慢慢抬头。
大人说:“你、靠前些。”我又向前跪行几步。
大人上下端详仔细查看,待清楚后便是一惊,轻声问道:“你、是?是、默然?不,你是、默日,我记得、不会忘记。”然后,他仿佛来了力气,努力的坐直身子,示意伺候的家眷全部退下。家眷退出。
大人才喘息些粗气问道:“说吧,你、到底、是何人?如若、是默日、后辈,怎会如此一样,没有、丝毫差别。”
大人稍停息一会儿,又说:“前些年、你曾来过,走后、我便想呢,若是常人,怎会截取阳光?还有,曾有、黑衣人沿街查寻,家眷说、是在查你,拿着你的画像呢,让我担忧了很久,不久就听到城南乡出事,我还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你了;还有‘鼎洞’、事由;说罢,我已老亦,已、频临寿限,你就、如实相告吧,你这般、不变,却是、何种道理?”
我低声说:“大人有所不知,我只是默日之孙,默子后嗣;祖父早知你已返京,曾为大华族人的生存与繁荣,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近日听得大人体身欠恙,让我务必见过,好生说明,大人已为自己曾经的誓言费尽了心血、用尽了心思,并完成了‘鼎洞之约’呢。”
欧阳大人叹息了一会儿,说:“哎,曾经的、一句诺言,让我终生、为之努力;我已用尽、毕生心血,不知、可否达到了‘鼎洞’、之誓言的要求呢?我是尽力、让、世间、繁荣了;唉,我已、用尽全力,用文化、倡导道德,用律法、抵制霸权,来提高、人世间、百姓的素养;不知、你、可曾满意?”
我仍跪拜,低头诉说:“大人有所不知,你所倡导的精神及推行的变法,都是一心为公,并把大众的思维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把百姓的地位提升到见所未见的高度;大人不畏强权为民改革、制定律法,以示公平公正;用朴实文采匡正民风与民气,还不拘一格选人才,并对毫无背景的白丁俗客大力提携与扶持;正因有了大人的呕心沥血,才有了大宋繁荣富强的国度;大人为大华的千秋,树起了至高之标示;为人类的文明,立起了典范之榜样;大人也将成为大华民族最优秀的代表,其高尚情操定会永远的留在这片土地上,并永世传承、永远辉煌;大人的一生也是大华最灿烂、最光明的一生;大人的丰功伟绩,必将载入人类文明的史册,成为人类文明的榜样;这是家祖让我一定要转达给大人的话语。”
大人微微一笑,轻轻摇头,无力的摆了一下手,说道:“唉,哪有、这般宏伟?是你家、祖父喜欢于我,才这般、添加光环;我虽然、励精图治,却仍有、悔恨之事;想着当初,如果、不是这样,而是、那样,也许多次的、局势改革、早已成功;那么,今天、定会是、另一番样子呢;好在、大宋的时代,由于大家的同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后人、定会更加努力,定会让我们、的大华民族、更加荣耀、更加强盛呢;我之所为,仅是基础,发扬光大、还须后人。”大人说过便又轻轻的喘息。我点头称是。
大人疑惑的问道:“说吧,你不是、默日的后代,我这会儿、心智已醒,你就是默日,当年、你以默子的、身份来时,我只是、有过猜测,世上、哪有这般、一样之人,即是后代、也不会如此;还有、你独特的签名方式,便知、你异于常人了。”
大人看着我说:“默日兄,我只是不知,你为何、五十余年了、容貌一呈不变呢?可我已老矣,已是老朽了。”我沉默不语,有些心酸与唏嘘,为三维生命的时日不多,感到无奈又悲哀。
大人有了些力气,对我说:“我近日心神衰弱,思绪混乱,你暂切住下,日后细说详情、也不迟呢。”我点头答应。看着大人有气无力的样子,我更为生命最后的光景是这般衰弱而伤心悲苦。
大人稍提高了声音喊道:“来人呢,来人。”门外的家眷缓步移入床前。
大人说:“先安置、默日兄住下,去、去吧。”家眷轻扶大人躺下。
此后,我谢过大人,便心情沉重的随家眷走出。
我暂切住了下来,住在大人房屋旁边的一侧独立小院内。小院的西侧有一个花坛,开满了淡淡的菊花,甚是雅致。独门独院倒也干净清爽。
第二天上午,我在院中散步,听得大人的屋内传来阵阵的歌声,是一首哀怨秋愁的《骊歌清越》,声音浅缓凄楚,有些许悲凉之意,仿佛为时光不再、岁月亦尽而伤怀。我收拾停当,刚想前去探视,便见大人由家眷推着进了小院。此时,大人的精神赏可,比之昨天面色也红润了许多。我忙上前给大人跪拜。
大人轻喘着气息说:“默日兄无须多理,起来吧;来,还烦请为兄推我到旁边的花坛间。”我上前推着大人。
大人对家眷说:“下去吧。”家眷退下,并带上小院的大门。
此片花坛,仅是由石块砌成,除了傲然的菊花屹立之外,并无其它花卉开放。这是初冬季节,外面已有些寒冷,大人穿了件厚衣物。
他用疑惑的目光看我,低声问道:“说吧,我知你、异于常人,肯定与‘鼎洞’内石壁上的老翁有关,现在没有人了,我细听着呢。”
我站在大人的一侧,微弯着腰说:“大人,您安心养着身子,待时机成熟,我的一切自会告之予您,否则会影响大人的康复呢。”
大人说:“那好,你何时、离开汴京?”
我说:“待大人精神好转,我就离开,我还要返回家乡的‘鼎洞’去,告之壁画上的老翁,他的一番心血已成为现实,也好让老翁放心。”我知道城南乡不存在了,但‘鼎洞’仍在。此时,那曲《骊歌清越》时断时续的传来。
大人没有回答,安然的点点头,后又喘着粗气,停了好一会儿才说:“唉,一生,真是快啊;我的生命期限、转眼就到了,‘鼎洞之约’、似乎就在昨天呢,谁知、已过去了整整一生;唉,我的归期也到了;归期?归期!归期总是要来的;生命啊,总是要离别这个世界的,只要是为着众生努力了,这一生啊,也就无憾了;只是,人生啊,聚聚散散、总是分离,成成败败、在所难免,各种缘由、其中况味,如今、才醒悟透彻,只有把心血、献给了民族,把一生、献给苍生,才是值得、记念的一生,才是不虚、此行的一生,才是彼感、慰藉的一生呢;唉,也是啊,只要分离便是愁肠百结,远不如相见时那般的温暖心田。”
大人看过我又说:“按理,我对分离该是清楚、透彻些,总归分离的次数多了,该看淡了,可是不行呢,提及分离,仍是悲苦不过,不能自持。”大人说过后不再言语,我们一同看向朝阳,一时间在静静的享受着初冬的时光。
大人表情肃穆,眼含泪花,听着那首淡淡的清越小调,轻声附和、断断续续的说道:“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说罢后,大人仍是不停的喘息,面带微笑,却是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