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说到归期与离别,举怀却是哽咽难言,种种往事,此刻一并涌上心头,让人难承其中之苦。泪未流,心却陨,已是黄昏时分。都说春风秋月,最易引起人们心底久藏的情愫,但人世间自有许多的情痴或离别,并非风月而起。生命的流失,岁月的空尽,无奈的沉痛,只有独自的承担。离愁本已沉重,更哪堪再听骊歌清越?心中的哀痛已如此不堪,那还受得了别离的曲乐?只会让人更加愁肠百结;如此悲苦,倒不如暂切聚着,好生的过些时日,待到来年春光明媚,洛阳花开之时,在暖融宜人的春风里,心中溢满了温馨,离别之伤兴许会浅淡些吧;如此这般,当一个人走向了永无回还之尽头时,回守往昔,也会感知些春满的温暖,懂得些人间的温情了。

我认真的记下这动情的诗句,深深回味着三维人间的真挚情感。看着大人苍老淡白的面孔,我也深深的感知,人生太过短暂,伤悲太过沉重,心绪已承受不得,所以才道出此番语言吧。其实,针对离别,纵有大好春光,即便繁花锦簇,与岁月穷尽的哀伤相比,又如何温暖得了这份无奈呢?是啊,生命的离别伤痛,陡然充溢的满怀沉郁,恍若手中这代表着欢乐的杯中之酒,瞬时变得重若千钧,再也拿他不起。自故离别多悲秋,只是这无奈的悲痛用看似平淡的语气沉寂于纸上,却也将一份真情与哀愁,固守在时光之中,冉冉不得散去。

我看懂了欧阳大人也只是借用春日的温暖,欲意驱散离别的寒冷呢,我也读懂了大人那份泪水盈盈的强作欢颜。是啊,有这份浅淡如丝的亲情,温暖着渐渐逝去的岁月,看似浑不经意,实则忧郁无奈;使得岁月愈加苍桑,悲哀愈加漫溢,感触愈加深刻了。时至如今,光阴已穿越万千浮日,当我再次轻浅阅读《骊歌清越》之时,场景历历在现,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深郁与哀思,才下额头又上心头。

一会儿家眷来到,说:“天气冷清,别介伤着了身子,还是回屋吧。”大人点头允许。让我一路陪同。夫人也跟随而来。到了屋里,我们慢慢的扶大人半躺在床上。

大人休息了片刻,仍气喘吁吁的对家眷说:“去,去,把我月余前,身体、还康健时,整理好的字画与手稿拿来。”

家眷轻声问:“老爷有何用途?”

夫人淡淡的回答:“去拿便是,一并拿来,大人自有用意。”家眷下去。不久返回。拿来一包裹,展开让大人过目。

大人点头,有气无力的说:“去,送予、这位、年少后生。”家眷有些犹豫,没有动作,而是看着夫人。夫人点头允许。

大人半喘息着说:“这位、就是、我儿时的、玩伴,不是、等闲之人,去,交予他、保存,方可、流存下去,否则,就会消毁在、大火之中。”家眷不懂何出此言,却也不敢违背大人意愿,犹豫片刻还是把书画递给我。

我跪拜谢过大人与夫人,说:“这些书画,我定会用心保存,并使之万世流芳。”此时,大人亲近的看着我,眼睛一亮,包含了许多的安然与慰藉。

大人对家眷说:“你们、都退下去吧。”夫人与家眷退下。

大人对我说:“你若常人,又何以万世流芳?”

我回答道:“是因为大人的作品感染力强,喻意深刻,又文采斐然,才青史传名。”

大人笑答:“既然、默日兄台、不便明说,我不再、询问便是,我也懂得了事情原由;唉,老了,不行了,我自有感知,不久将要告别人世;只是?默日兄,你还、大我五岁呢;仍这般、年少气度,值得、羡慕呢。”听罢此言,我则感到有种沉重的氛围压抑着我,却不知如何安慰,只是沉默不语。

大人又说:“我自知、去日不多,那你、就先陪我、几日吧;当年、我们在、‘鼎洞’许下的诺言,如、在昨日一般,可、只是一个、转身的时间,日月、已过千重山水了。”说罢,大人的眼睛里流下了两行晶莹的水滴。我知道这行泪水,是三维的生命在无奈之时,表示悲痛或伤心之物证呢。

我在欧阳大人的府邸居住下来。我不便与客人见面,只得隐藏在家眷的身后,也算是一名新进的佣人,但我日日陪在大人左右,一步没有离开。我想,这是我在三维最荣耀的时刻,能为大人伺候数日我心甘情愿,我终是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伺候过一位光明磊落的大人物了,我也跟随着沐浴了许多的光彩呢。

之后几天的一个上午,大人的学生谢绛等一众前来看望,对大人的功绩做了充分的肯定,并称大人是史上难得的文豪。

大人也是精神饱满,还笑道:“文豪、称乎太过、强大,我得到的、成绩,除了、我对上苍的许诺外,就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成了、文章而已,并无其他。”

谢绛还笑道:“大人把平生所思、所想写成的文章,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若再加些深思与熟虑,更是了不得呢。”还与大人相视一笑。

此时大人看过我一眼,颤悠悠的说:“我、尽最大努力了,也算、对住得、当年所言了,我、力量就这么大呢。”众人同时点头。

之后我才知道,当时在场的还有被后代誉为“大华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他对大人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在大人的不畏险恶、身正影直的品性方面,自己学习到不少精髓,学生立志继承大人心愿,锐意变革,象大人一样为大华民族的昌盛倾尽最后心血。”

大人还微笑直言:“过誉,过誉了,你们肯定做得更好、更完美呢。”说过此话时,我还感觉大人的底气十足,精力旺盛,心里非常高兴。我与其它家眷一同上前,扶大人安然躺下,并送走了来看望的学生们。然后,便是守候在大人左右。只是自此之后大人再没有言语,谦谦之话语,也包括了对后辈的期许与盼望。“过誉,过誉了,你们肯定做得更好、更完美呢。”便是大人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语言。三天以后,即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我与其他家眷一样,为大人送别。也就在这几日里,我认知了他荐拔和指导过的一众散文大家: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认知了一众文坛名将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曾布、刘辉及昆仲等。这些文学才子,都曾受到过欧阳大人的提携与重用,并继承了大人的高尚情操,为北宋时代的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才成就了高度文明的大华精神与宋代天地的鼎盛时期。

我因与大人有过这段相逢的经历,在此叙述也算是对欧阳永叔的深情怀念。那么,还容我再次记录一段世人对大人的评述吧,否则总感欠缺不足,说过才觉心安。

后人评述说:欧阳修在传统落后、愚昧无知的文化时期,在生产力低效、黑白混淆、贪侈骄横的重重束缚下,尽刚直之气节,倡正始之声音,重塑人类之高尚精神,挣扎着表现出文与道与德的推陈出新,为世人所景仰;他大力倡导新文艺运动,推崇人性的道德与才华兼备,成就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与灿烂;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所有行为、倡导与革新均以维护时局稳定为目的,以苍生富裕为已任;当僵化风尚和陈旧风潮横冲直撞,并败坏着人们的善良时,他愤然而起,用廉洁奉公与正直善良的言行,唤醒民众觉悟,推进文化格局,并用实际行动进行了强有力的抵制和反拨;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他身居高位,坚守大气大节,针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强有力的抵拒。欧阳大人对时代责任的勇于担当,及打破“守常”力举“图新”的壮举,为蒸蒸日上的大宋民风奠定了厚实的基础,为北宋革新播下了光辉灿烂的种子。

时代也对大人进行了评述,如下:

欧阳修不畏强权,面对贪婪霸权针锋相对,身陷险景壮志不改;在被贬时期,精心体察民情,细查民怨所在,并以身为则与民同乐,用“知政偏者在草野”之理念,深思顺应民心所向之措施,成为民族前行的唯一动力,并以一区一域之拓展,为整个朝代的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与策略,也为大宋的律法公正与准确,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假以时日,编写律法在全国实施,用明文条款制止恶劣行径,用文明警言推行公正、公平与公开。

他屡屡受命于危机时刻,均力挽狂澜与黑暗势力开战,巩固了一个时代的稳定与和平;他百折不挠的品质,保持了人格的尊严,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也表现了人类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在他的身上,我们定要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腐败、庸俗、懦弱的抗体,为民族的繁荣励精图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大力倡导诗文革新运动,改革唐末到宋初的文风与形式,屏弃糟粕,举立新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不单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大华古代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他以一己之力,创立了一个举世瞩目的文坛盛世,创造了一个以文赋形式而确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精神高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纵观整个人类前进与发展的历史,欧阳修所做的贡献,非一朝一代之标示,是各朝各代之标志,在大汉民族的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贡献和散述文上的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韩愈,为标向所定,成标杆榜样,为苍生文明所指望;其人格与精神,已成千秋典范;欧阳修不愧为一个时代的楷模。若人人以此为举,世间将永远是一个文明与灿烂的时代,并万物繁茂、生生不息。这也是千年以来人们仍然纪念欧阳修先哲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我待大人的后事结束便离开了家院。我的心情非常沉重,仿佛胸口处挤塞着厚厚的石块,压抑沉闷得不能呼吸。我也在想,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高低,可以代表着这个时期人类思想境界的高低,用繁荣或低迷比喻也是恰如其分。我担心的是,在整个时局的高层上,从此没有了这样一位瞻前顾后、倡导道德的引渡者,那么目前所在的高度还能矗立多久?或者说,从此没有了大人的倡导与推崇,我们民族的文明程度与思想境界,将会是种怎样的走向?或微弱卑小到何种程度?或落魄低迷成何种状态?一路高歌猛进自是不必担忧,若是不然呢?

由此我想,这种朴实的人文风气、和睦相处的生存场景,如若人人背道而驰以金钱为恒定追求,事事以所得利益为衡量目标,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会这样平心静气、推心置腹么?币子确实是人们生存质量良好的一个写照,若在没有道德水准而以币子至上的国度里,为了币子而人面兽心不择手段,这样的世道将是一个怎样的局面?为了自身舒适让人欲横流,为了一时安逸且不择手段,当人们走入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与自欺欺人的恶魔怪圈时,那么,这是不是一种末日的来临?是不是一种灭绝的前兆?

这是我第一次在想,文明素养、金钱币子与人类存亡的关系。我只是突然想到,继欧阳大人之后,或再之后,人们还会永远的走在一条光明的坦途之上么?我当然不知道了。我本是一介平民,没有多少可以深思熟虑的本能,所以也仅是思考而已。于是又想,好在我就是为着阻止“末日”来临呢,所以,以后我定如欧阳大人一样,兑现自己的使命,细查末日的缘由,保证人类的生存。至于其它,自有更高本领的思维者去思想、去倡导、去推广呢。

离别时我只是与夫人告别,因为我要带走大人送予我的字画。夫人看到我后,面露困惑,有些不解的询问:“大人让我一定要谢过你,在他离世的三天之前,你能告之他你的身世,大人甚是高兴,所以大人让我与你说明,他已知晓你的来历,并为自己与你一同致力于上苍交付的使命倍感欣慰;只是,我日夜守候在左右,并未看到你们说过什么?问过家眷也并不知情呢。”夫人甚是疑惑。

我微笑低语避重就轻。我说:“能与大人相识,并伺候在左右是我的荣幸,既然大人已经知晓原由,便是安然,日后我定会以大人为榜样,全力保护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关于大人所说的身世之事,我懂得原因,但我解释说是前缘后分的轮回。

我对夫人说:“尘世的缘分均有因果,因上努力,果上求缘,一切以心安为好,对于我们这些后辈,如若有缘自会相见,至于其他也就不必深究了。”夫人点头称是。

我又用争求的口气说:“大人赠予的字画我可否带离?”

夫人点头允诺,说道:“大人在世之时,常常提及默日兄送予的《昌黎先生文集》,说在文采修养方面彼得韩愈先人的启示与教育,你祖父也是功不可没;还说若是有缘与默日兄再见时,定要赠送些文稿字画,如今也算了却心愿了,你自然可以带走。”之后,我给夫人深鞠一躬便是告别。

当我走出这座厚重、肃穆、庄严的家园时,有种心灰意冷之感,有种说不清的孤独与寂寞,还有些道不明的凄凉与哀愁,似乎瞬间失去了坚强的后盾与依靠。一个灿烂的生命在此殒落了,永叔与我的缘分到此已全部结束,之后再无相见之时了,也包括这座深深的院落。

秋风吹动着孤叶飘零,生命亦随着命际的路线走过了曾经的岁月。一个人的一生就这样过去,那么一个时代的荣耀是否也会随之而去?是啊,人类的繁盛或衰弱将会如何,未来又将是怎样的进化与演变,也只有一步步的向前发展了。我一步三回头的离开了这里。那么,自此一别我将是永远的离开了汴京。这个世间从此之后,已没有了欧阳大人,若有也只是对欧阳大人的传颂或怀念了。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