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讲解完毕后我想,关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这般的说法,只是在理论上对我们所认知的这个物质世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解释,其具体的特征,却在“双缝干涉试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验证,如果再次深入的分析“星体的双缝干涉”,还会获是“未来影响现在”的定论,那么人类就要陷入深不可测的泥潭无法自拔了,因为这已涉及到意识领域的范畴,即意识之有意识的防范,会让“思维”步入困境,无法迈出更高或更远的步伐。那些因此导致精神分裂或失常者,就是意识之有意识的抵制而形成;其类人存在的作用,就是时刻提醒着三维的人们,万不可固执的深究而迷失了自我,造成不知“我为何物、世界为何况”的状态;于是,“聪明”的人类吸取教训,便也成了固步自封的践行者。

这便是我不再深入讲解的原因。

针对黄冈古,他能够跳出局限提前的分析或思考这些深奥的现象,我想,他若不是亲眼所见,单凭一个三维的普通少年,如何也是想象不出或理解不到。穿越后人类外形会发生变异?到目前为止,所有提及时空穿越的文章与影视作品,生命体的外貌与形体都没有发生变化;若变成他形,也是不易辨别可否进行了穿越。可他说形体已经改变?就需要我深思了。

我继续说:“早在1905年的春天,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文章,重要内容涉及的就是关于四维时空的理论,为此还引发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此文章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对光学现象的影响,即速度与运动的关系,这是当时经典物理学面对的一大难题,因为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根本不能去指导光学的现象,即参照系的不同,其规律性也不相同;那么,爱因斯坦又是如何提出了四维理论,并进行研究的呢?主要是,当时地球上已接受到了四维发射的巨大波能,即光学的变化与物体运动规律之间关系的波。

有些‘物质’在超度光速运动时,其发射的波,早已到达了遥远的区域或空间,且可以‘联接’其他物质的波,形成‘像’或‘念’在‘大脑’里显示;所以,爱因斯坦大脑内的部分‘意识’与此‘联接’,便取得了相应的‘概念’,才诞生了四维相关的说法;这也归属于量子的纠缠或高维度的指引;但穿越四维决不会造成物质体的形体变化,这仍然可以理解为‘意识在有意识的防范’着;后来,爱因斯坦又发现,当某一‘点’的时间停止时,才能对这一点的能量量值进行研究与剖析,于是时间为零便成为研究‘波’的基础与论据,否则任何的量值都不能描述。

而恰恰在四维里,时间是静止的,其另一种解释,则是毫无时间之说;但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中,爱因斯坦却不想又发现了进入四维的路径。”

我接着说:“其实,在当时的条件下,爱因斯坦已经寻得证据证明四维的存在,并进入了四维之中,因这一实践违反了人类的一贯思维与认知,会让真实的世界与生命变得虚妄与荒诞,所以他深思许久后才把证据全部消毁,只在某书叶的空白处写下一句话:一切都是安排好的;随后是一连串的公式。目前的解释,这串公式就能计算出通往四维空间能量的‘量值’;当然,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他老人家临终前的一种调侃与幽默,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其实是无法进行深入的探讨。

另外,爱因斯坦在对时间的定义中,也隐喻着极其重要的内容;他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对时间是这样定义的:运动参照系内的钟,依赖光,通过真空传递到观测系的示数,代表运动系的时间;让我们展开思维想象一下,光速是爱因斯坦提及的极限速度,那么,当运动的物质以光速前行时,那么与他依赖的光,是同一个速度;在真空中,两个以相同速度前行的‘体’,彼此观测系内的示数肯定为零,即时间是零;换句话说,时间是停止或是静态,也可以说不存在;在普通的思维里,三维不会有时间的停止,所以常态下存在的空间便是四维了;爱因斯坦还提及,宇宙间的星体大都以超度光速而运动,那么它与观测系内的示数比较,则是‘负数’了。”

我继续说:“我们不防再次展开一下幻想,便也清楚,此解释仍隐喻着告知人类,时光是可以‘倒流’的,是可以返回到‘过去’;只是在一百年前的爱因斯坦,还没有如此大的胆识与魄力,说出宇宙的存在常态,则是时光完全的能够倒流,即隐喻的说明了‘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同一个时间;爱因斯坦为了证实这一理论,才在表述上说成了时间静止,并故意表达出,各参照物的时间,在不同的观测者看来,结果却是不同;同时,也阐述了各参照系内的钟、光与运动,通过真空传递后彼此间的示数越大,熵值差异也越大,则能量的差异也越大,返回过去或走向未来就越遥远;反之亦然。

时间是一种熵,是一种特殊的熵;所谓时间的差异,就是熵值的差异;且在不同的空间内,或增或减,差异巨大;在某一个时空内的速度,本是很正常的量,在另一个时空则是异常大的能,异常到已经变化为包含着巨大威力的能;恰似地球计量单位与宇宙计量单位的巨大差异一样,目前的我们还无法知晓或控制这种异常的能量,当人类的智慧达到一定维度时,才可以把这种异常的能,改变成为本时空利用的正常量,为本时空造福;到那时,人们可以自由的在空中飞翔,山峰可以脱离地面而随意移动,物质或依附波速进行传递,意识与物质可以在同一种瞬间互相交换;那么,幻想着瞬时达到某个风景地的旅游也易如反掌;这一切都不再是幻想,而是实事。”

我讲过后,稍停了片刻。我看到同学们都似在敬仰一位德高望众的老教授一般的望着我呢,这让我甚感欣慰。

我接着说:“这种异常的包念着巨大潜能的量无处不在,当能量超过一定的度量时会爆炸,爆炸是能量的另一种最直观的表现方式,也是现实中我们最易理解的一种方式;所以,当物体的运动速度比音速快时,则在空中易产生‘音爆’;比光速快时,则产生‘光爆’。‘音爆’现象我们早已知晓,也时常发生,说明运动速度与音速相比,还是易于达到;目前因没有物体的运动比光速快,所以我们不易发现‘光爆’现象,而科学家能通过一些仪器完全可以控制‘光爆’的产生;那些在核反应堆中发出的蓝辉光,就是原子核超光速运动时发生的‘光爆’显影。

还有,光在水中仅以倍的光速传播,在核反应堆里被制造的电子在水中会超越此速度而运动,此时,就会产生冲击波,这些冲击波就会发出蓝辉光,有时也发出紫外光,这就是‘光爆’现象,因为这种光波中含有蓝辉色或紫色光的粒子,也称为粒体;但在自然界中极其罕见,比如极光,便是超光速的离子流或光子流在南极飘落时留下的实证,也是超度光速的粒子在空中飘散时的显影。”

我继续说:“这种发蓝辉色或紫色光的粒子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形态,即粒体;与夸克粒子无关,因为并未有中子与质子的高速撞击,并形成夸克粒子;至于夸克粒子由两种更小的粒子组成,即‘未来’与‘末日’,只是此时的人类智慧还没有发现这种两种粒子,仅是命名并不能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关于爱因斯坦证实并进入了四维,并非我杜撰,稍有记忆的人们便会想到,2000年元月1日,千禧年开始的第一天,爱因斯坦出现在家乡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中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上,坐在一众人群中轻松的喝着咖啡,被游人发现并拍了照,约一分钟又莫名消失,此事在当地引起轰动,全球各大媒体均有报道,只是人们都当成了笑谈,成为千年之际调侃的佐料;这是爱因斯坦自1955年4月离开三维后第一次再出现;如果有人联想此事,倒也成为证实四维存在的依据。

所以,类似极光现象一样,即使发生了,由于当初人类的认知较为浅薄,又没有违背常理的事件发生,大家便也随意命名,或是‘极光’或是调侃之事件,而未深究其根本的原因;如若有了涉及或违背伦理的事件发生,又不能再次证实,则认为有悖了科学,便成为连理论都算不上的虚幻,纳入了不解之谜的行列;也许是担心引起世人的恐惧与惊慌,违背正常的认知与规律,才密而不谈束之高阁。

其实也是,没有具备客观公认的必然条件,也就达不到人类普遍认知的某种结果,被当成虚幻而有意的‘忘却’也合乎常理;就如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之说,待几十年后人们研究发明了原子弹或激光,具备了相应的认知条件,又有了验证其准确的证据,才懂得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自此之后科学家才慢慢沿着爱因斯坦的理论方向前行,又过百年才证实了‘引力波’的存在,现在科学家又开始研究‘四维空间’及‘同频波’,爱因斯坦出入四维之事才重新提起;或许再过百年或更长时日,待寻得时间停止的空间,也就证实四维时空的存在了。”

我还没有说完。黄冈古直接问:“老师所说的时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能量差异,或爆炸现象,1908年7月初发生的‘通古斯大爆炸’可否是证据之一?”

我楞住了,眼睛盯着他看。我所说的正是通古斯大爆炸,当然还有恭王府大爆炸,只是后者影响力较小而已。我脑子急速的转动。

我淡淡的说:“可以这么认为,当然还有恭王府大爆炸。”

这时的黄冈古又楞住了,两只眼睛看着我,有种惊魂未定之状态,也有种极度惊讶之症状,似乎我又一眼看穿了他的思维。

黄冈古弱弱的问:“这、两种爆炸有关联?地球上早已布满了四维巨大能量的波,即光的变化与能量运动的波,爱因斯坦早在1905年就察觉了这种波能,便是此爆炸的前奏?”

他的提问让我心中颤抖,因为一语中地;其实,我确实就是这种意思。我表情平静,面带微笑快速思考。三维的思维不会这么快把两者联系到一起,除非之前有过思索并产生了困惑。那么,无故思索这类问题的目的是什么?他还能读懂我的思维?一时之间我并没有回答。

黄冈古又问:“那么,之后在1910年8月通古斯又发生一次大爆炸做何解释?时空能量的外泄有阶段性?还是第二次的能量外泄?那么,为何频繁发生在同一地点?引发外泄的条件是什么?有资料证明,第二次是巨大的雪球爆炸,才造成通古斯地域的盛夏时节,地表温度高达零上30余度时,地表之下是负273.1°,这可是太空的温度;据说此区域的地下是空的,呈灰蓝色的‘天空’之状;这也是熵变的原因?就算第二次爆炸与雪球凝聚的冰冷能量有关;那么,雪球寒冰是种什么能量?来自哪里?放眼可见的太空之中怎能存在这种能量?若是外太空雪能进入地球,在大气层中仅摩擦也会融化消失;那么,雪能是以一种‘波’的方式进入了?如若不是,更好的解释是什么?”

黄冈古一口气说罢,面无表情的看着我。他的急迫与焦虑,证实了我的想法,他一定知道了我的某些秘密或底细,所以提问才直指要害一针见血,我想这小子即使与黑暗魔鬼无关,也是我的克星。这是我的第一反映。这反映让我得打起十足的劲头,慎重对待这个看似乳臭未干实则老奸巨猾的学生了。

我有些底气不足,但神情淡定。

我若有所思的说:“黄同学所说极是,已有证据表明,1908年7月1日的通古斯大爆炸就是时空能量的外泄,即四维能量说;能量之波会在之前或后的许多年都充盈在临近时空,才让爱因斯坦获得新的灵感,发表了四维时空理论;关于两年后的又一次大爆炸,仍是存在的余波之能;大家别忘记了,‘寒冷’也是一种能量,并非只有‘热能’才是能量;根据震荡特征,当‘热能’超越临界的程度后,反弹便是‘冰能’产生的时期;有多少超强的‘热能’存在,便有多少超强的‘冰能’诞生,而最终的熵变为零。

所以第一次爆炸之后,这里便是开始聚集‘寒能’的时期了;因是寒能,空气中的水分凝结成冰;于两年后聚积到一定的量,若聚合速度超过光速,会迅速形成‘雪球’,自然会引起‘光爆’现象,才发生了第二次大爆炸;所以,‘冰能’未必来自太空,而是异常环境的一种自然状态;因‘光爆’不易产生,所以至今也没有寻得爆炸的根源。

再具体点的解释是,自1908年7月初,四维的某些能量在三维里具备了爆炸的条件,异常的波能最终在通古斯附近的河套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火球大爆炸,此时是以‘热能’的方式显现,并烧毁了数以万计的树木;至此以后,此区域的能量平衡被打破,一种新的能量‘秩序’已诞生,并沿着波能的震荡向‘寒冷’的方向发展,冰能随之聚集,于两年后达到极限,便以‘冰球’的方式爆发了;‘火球’或‘冰球’只是依据三维显现的特征来表述,其均为波能显现的一种状态,表示着能量外泄的一种方式,并非是‘火’或‘冰’而已,仅以‘火’或‘冰’的状态呈现出来。

可以说,现在仍有一种新的波能在凝聚,并沿多个方向延伸、变幻,直到通古斯区域的能量秩序恢复平衡,即不再发生熵变为止,否则仍会有逐步减弱的爆炸;至于这种波能如何导致了地下呈灰蓝色的‘天空’之状?或者在不久的将来,通古斯又会发生怎么的大爆炸?这就需要大家努力学习,体察细微,认真捕捉并分析所有导致熵变的异常症状,早日察觉并得出解决的办法呢。”

我本能的隐瞒了此地下呈现的“空无”之状,是物质均为粒体的状态存在,并非没有物质。说完之后,我用挑衅的目光望着黄冈古,看他还有何种征兆显现出来。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