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我仍然在讲课。

我说:“在当时的物理条件下,爱因斯坦再聪明也没有找到光介质,因此他不会利用波学原理解决光的问题,而是拿粒子与光的不同来总结光的规律(参见《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空气、水、玻璃、油、波,这些都是光介质,介质决定光速,与光的运动无关,这才是波特性;当年爱因斯坦遇到的问题,如今我们用声波基本都可以实现,也由此来解释钟慢原因、尺缩现象、同频性、相对性及波速恒定性;另外,爱因斯坦还不知道真空有相对性,不知道太空不是纯粹的真空,若假定太空中含有稀薄的气体,那么这就是光介质,就会进行某种波的融合、封闭与传播。

光是种普通的波,没有任何特殊性,只是真空中不能传播而已;即使如此,爱因斯坦的智慧仍然是超人类的,他的巨大贡献就在于他提出维度的概念,并建立了四维的理论体系;虽然引起轰动,但也招来反对之声;类同于当初提出质量与能量之巨大关联时,许多的反对一样,直到近代才证明了其存在的正确性;只是之前没有证据,而后有了证据而已。

关于四维内物质、意识与能量的‘互换’也是如此,这种神秘的‘互换’现在一样没有证据,或许不久便会证实了其存在的正确;所以,所谓的伟大也只是当人类证实了,其预言是真实存在时才称其为伟大;对于爱因斯坦而言,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三维的思维能得出四维之超前的理论,并预测‘层次生命’存在的空间,本身就奠定了他的伟大。

任何一个时代,对于一个超现实理论的诞生,凡聪明者往往会持不赞同、也不反对的态度;因此,在没有得到证实之前,没有一家组织机构可以认定其正确性,也就是其存在性;但也没有一家组织机构证明其不正确性,即非存在性;就目前的情况判定,那些反对的机构没有直接做出讨伐之举是多少的明智,因为科学已陆续证明了其正确性;若反对了,便是自暴其弱点的事件了。”

这时,卿丘晨高高的举起手来。

我微笑着点头说:“请讲。”

她说道:“老师,既然没有得到证实,就说明存在着正反两方面的回答,那么,好在许多人没有反对,但是,不反对也不支持,这才是对科学应有的慎重态度,而你却说在四维空间里,物质、意识与能量的‘互换’也是如此,这表明了其正确性;那么,四维空间在哪里?连四维空间都没有证实,又如何确定其中存在着这种关联或说这种关联是正确的呢?你已经盖棺定论了,这是否是科学的态度?”

说完之后,卿丘晨微笑着等待我的回答。可以说她的问题也很尖锐,抓住了我在语言或措词上的漏洞,我的论述确实存在着破绽。

此时,全班哑雀无声,若大的教室内只可听到此起彼伏的呼吸声,同学们都把目光集中在我的身上,等候我的回答。黄冈古更是直盯盯的看着我,两眼发光暗自窃喜,仿佛来了劲头可以证实我就是四维空间的生命。

是啊,我本没有想到,在目前的情况下,也只有我清楚四维是存在的,而面前全是三维的人类。但我稍定片刻,镇静自若。我想,针对一个善于思考、且思路一直跟随老师课题而行的同学,我虽不能以身验证,也不能敷衍塞责;如若简单作答,便有草率之嫌疑;若明确身份,肯定造成的动荡。我想,我用四维最低级别的思维,在简明扼要中,针对三维高级别的意识,总有办法把具体的想法全部表达的清楚。这点能耐我还是有的。特别是还有一位时刻窥视我隐私的家伙,我万不可再次露出丝毫的破绽呢。

所以,我理顺了一下思路,淡定自落的说:“证明四维的存在,离不开时空扭曲及在地球上显现的某些特征;爱因斯坦利用数学,指出高速运动的物体使其周围的空间弯曲,但是,当物体具有很大相对的质量时,如一颗恒星对其行星的相对质量中,这种弯曲可使从它旁边经过的任何其它事物,即使是光与波,也会依扭曲的空间改变原来的路径及轨迹,进行反射或折射;若光与波返回到地球,我们便看到了宇宙间千奇百怪的画面或光怪陆离的影像。

此影像有时通过太空传递在自然界呈现,便形成海市蜃楼;有时此光与波通过仪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由显示器捕抓,便呈现出百年或千年之前的像;有时通过意识形态出现在我们的印象里,便成了千奇百怪的梦境;三者异曲同工,却全是真实的存在。只是没有人与四维的空间联系在一起。

这三者只是返回到‘陆路’的表象,再细致的解释便是: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物质,是通过对光的反射来显示其真正的存在,反射的‘像’通过大气层一直传播到外太空的深处;当遇到时空的扭曲,而此‘像’又恰巧反射到地球上,我们便‘看’到了多年之前的光影或画面,所以就有了百年或更长时间之影像的海市蜃楼,这是最直观、最明显的时空扭曲特征;当然,还有宇宙间诸多的光影与像,也可能出现在仪器或梦境里;这个可返回的‘路径’,便是四维时空。”

此时,我飘了黄冈古一眼,就看到他的眼神中有惊讶的神态,紧皱着眉,微张着口,仿佛在惊讶,也似乎他正在想着海市蜃楼与仪器或梦境成像的情况,又被我一语中地的说穿了。

我接着又说:“广义相对论指出,时空曲率将产生‘引力’,爱因斯坦所说的‘引力’并不是一种重力或作用力,而是一种属性,表示弯曲的程度,数学定义为曲率;是宇宙中的一种几何特性,以波的形式存在,也称‘引力波’;当人类的‘影像’进入引力波形成的弯曲空间又返回地球时,而人类最普通且最常态的精密仪器——大脑,便可接收到了这种影与像;因为波的特性,使得具有‘共性’的两种波极易相融或相交;当无‘观察’或无‘检测’的状态下,便在人类的睡眠中以‘梦境’呈现出来,‘梦境’便是四维另一种最直观的存在;所以,海市蜃楼、仪器显像与梦境光影,是‘光与波’经过以超度光速运动或旋转的天体时,证明时空已经发生了弯曲;这个弯曲的空间便是四维。”

我说:“另外,黑洞星系是证实时空扭曲的另一证据;对于黑洞的存在,官方的解释是极大质量的浓缩,大到可使其周围的时空发生异常的弯曲,即使是光也无法逃逸,这也侧面的证实了四维空间的存在。”

此时有学生低声耳语了一句:“还有另一种解释呢。”

我知道他们是在说及我提出的观点——“空无理论”。

我继续说道:“当然,黑洞的成因还有另一种解释:重物质在高速运动时,使路径的空间形成了极大的弯曲,所以,黑洞是重物质的运动轨迹形成的一种空洞,并非有重物质的存在,而这个没有任何物质体的时空,却是一个巨大能量存在的区域,由于温度环境,内部所有‘物质’均以波体与粒体的形态存在;‘黑’是因为周围闪耀着光芒;但是,这两种解释都会形成同一种效果,即时空扭曲,这便是形成四维空间的条件,但并非一定就形成了四维时空。

同时,在爱因斯坦《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所涉及的系列定论中,都是从简单、明了的细微力量推论而来,并一步步走到四维;此系列的定论自发表之日,人类沿着推论的过程,都在一个个的得到证实,而下一个需要证实的便是四维。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8月美国、大华科学家在探寻宇宙无边界膨胀的动力来源时,偶然发现在30光年处有一片巨大的空间,并无丝毫的物质、能量及波,包括被命名的‘暗物质’,但仍然向外膨胀着,此空间被命名为‘冷斑’;这个‘冷斑’具有四维的一切特征,即物质、意识与能量在互相转换,且不易测定成叠加或纠缠状态,即只可预测其可能的特性而非确定的特性;后推测三者并非独立而是统一,并依了‘环境’或‘条件’的需要呈现不同的特性,这才造成了该区域无休止的膨胀。

‘冷斑’呈半球状结构,类似于两个球的边缘重叠,科学界称为‘微波背景辐射痕迹’,而巴楞士则称为‘空中微波带’;只有两平行宇宙交集时,才会在空中留有半球形的‘微波背景辐射’痕迹,所以‘冷斑’便是四维空间,也是平行宇宙相交的有力证明,即所有的一切均已‘波体’与‘粒体’的叠加态存在着。”

我微笑着说:“我之所以提及黑洞与冷斑,是说明时空的扭曲在宇宙中是一种常态,当两个扭曲的空间在同一个界面融合时,四维空间便产生了;并且在四维里,我们无法用三维的思维去分辨,看似虚无飘渺的幻觉,却是真实存在的场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物质、意识与能量的互换,这在三维里仍只是想象。

其实,每一个星体的运行规律及表现形式,都与这个星体在宇宙间所处的位置有关,因为参照系的不同,其规律与形式也是不同;恰似同为细胞而在人体中的作用并不相同是一个道理,所以大家必须用拓展或前卫的视角,去思维或理解宇宙间的万象,不得只局限在三维里去固化、去凝结,一定要打破‘意识之有意识的防范’。

而对于四维,目前遗憾的是仍没有证实的办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便会证实,就似当今的科技已完全证实了之前不能证实的引力波一样;自1905年爱因斯坦发现引力波的特征,到2005年被现代科学证实,整整用了100年的时间;而‘冷斑’的发现,也仅是四维存在的初证;但其表现的状态,已为当今的科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四维的真实存在。”

我停了一会儿又说:“引力波发生在宇宙大爆炸时代,大爆炸已发生了137亿年,此波至今仍振荡在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感觉不到而已,即在引力波的动荡中,我们也是看不出自己或周围有任何的变化,因为周围的一切与我们一样都在动荡着,而这、从另一侧面一样证明了三维的极度渺小。所以我才说,四维不但存在着,而且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当人类真正的穿越到过去或未来,便是被证实的时刻了。”

讲完后我想,他们应该能懂得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毕竟纯理论的东西,在低维度内是不易理解也不甚透彻,虽有资料说明,人类的“梦境”便是“波”在不被“观察”情况下的真实世界,是进入四维留下的印记,也仅是说辞方面的妄判而已,还不能做为凭证来证实是真实的境况。所以,我知道此时同学们最想清楚的是,如何验证或进入四维。

于是我又说:“可以肯定,当‘自然条件’或‘人为条件’一目了然之后,人类就会随意的进出四维、穿越时空,这一切会在不远的将来得以实现,并一定能够实现。”

我激情澎湃的讲完之后,立即听到了同学们一阵响亮的掌声。

提到进入四维,同学们便闪烁着期盼的光,兴味盎然又窃窃私语。

有学生低声说道:“如若进入可是幸运之事,却也违背世俗常规,现实所有的思维将被全部打破。”

也有人悄悄说起:“梦境或梦见的现象,还真与某些现实的事件极其相似呢。”

我又说:“大家想过没有,你们为什么坐在这里,认真的听我讲述眼下根本不可能证实、可以说是虚幻或虚妄的描述么?”

同学们面面相觑,停止了窃窃私语,有的还轻轻摇头,都在静听我的回答。

我笑着说:“就是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外天空的领域里,站在前辈创造的平台上,沿着先驱研究的方向,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平台再攀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然后去发现或创造可以随意出入四维的条件,去实现或观赏看似虚幻或虚妄的时空理论,却是如此的精彩又这般的真实;到哪时,我们将是第一批自由进出四维的人,是第一代人;是我们让人类的智能与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并实现质的飞跃;实事就在眼前,只有锲而不舍才能尽早破解,这仍然需要大家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此时,我又听到一阵热烈的掌声。待掌声停息后,又是一种异常的宁静。我知道同学们意犹未尽,仍想听得更加精彩的说词。

所以我说:“在三维科学系统的论断中,只有两种最终的答案,是与否,没有第三种结果;但是,在寻得这两种答案之间,存在着千万的说词,这千万的说词都不能简单的以‘是’或‘否’来定论;大家可能关注到了,在相对论里,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之一——引力波,被发现之后,联合国才把2005年确定为‘国际物理年’,这是联合国首次为一个学科确定的全球性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也是人类对四维探索表明的一种肯定态度;与对或错无关,与是或否无关,与曲或直无关,是人类对‘虚幻’与‘真实’的一种态度,就是这种态度,让人类走过了整整100年的时间,100年在人类500万年的历史行迹中,说瞬间是瞬间,说漫长也很漫长,因为100年整整是一代人的尘世之旅。”

卿同学又问:“那么,如果进入四维,我们还有多少条件需要破解?或者说在哪些方面做足准备?”

我说:“速度是首要条件,也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条件,必须达到光速,目前地球范畴内的三维生命似乎不可能完成;另一条件,实现‘波载体’,这可以以运动中的尺子为例说明;条件三,可以被四维生命带入其中。

相对论的分析对象,是超越人类日常经验的高速运动与广阔无垠的浩瀚宇宙,是针对高维的时空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的解释,所以光速本就是常态之状。

在三维空间,物质运动的速度不会达到光速,所以这是一个制约的条件,达到光速便可进入四维。

而针对于运动中的物质,我们的认知其体积或长度不会变化,即维度特征不变,这容易理解,状态就在眼前。但爱因斯坦预测,当运动中的尺子以每秒30万公里的光速运动,一米的会缩成半米;再以超度光速运动,只变成2厘米或1毫米,甚至更短;随着速度的增加,一米长的尺子,最终会变成‘点’。那么,此种预测向人们展示着什么?那便是,物质可以‘转化’成‘点’以波的形式来传递、来运动,这便是‘波载体’现象。

而另一最直接条件是,由四维的生命体带领我们进入,这是最简单、最轻松,也最安全的方法,完全不需要达到‘光速’或‘波载体’就可以实现。”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