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卿丘晨听后点点头,接着又问:“进入四维时间便是静止的?”

我说:“对;狭义相对论还表明,高速旅行会使时间变慢;假定我们制造出一艘接近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向遥远的星系,按飞船上的时间计算,来回的旅程仅仅数小时或一天,但在地球上,时光已悄然过去了几十甚至百年;为什么会这样?撇开运动参照系内的钟与依赖的光不说,另一个隐蔽的暗示就是,在外天空或在四维时空里,时间为静止或根本就没有时间,只是空间的迁移显现的状态让三维认为有了时间的变化,或空间能量的差异让我们虚幻了‘熵变’的发生;所以,外太空的现象异彩纷呈无所不能,而三维的地球则完全沿着所谓的时间长轴而缓慢的向前推进,这也是空间差异呈现的一种自然状态。”

我继续说:“关于地球与太空的时间差,是已经证实的一种自然现象;目前GPS卫星定位系统显示,卫星的时间运行速度每天比地球快约38微秒,所以地面的时间运行速度慢于卫星轨道上的时间速度,这一事实非常重要;它无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不同‘空间处’的时间截然不同,也反向证明了宇宙并不存在时间的实事;所以说,我们所经历的‘时间’取决于我们在宇宙的什么地方。

宇宙中有着无数个时间静止的空间,而人类只是生活在三维层次、被时间固化的地球上而已;就因被时间固化,才可以推论,地球生存在异常偏僻且又窄小的区域;不能自由的进出四维,只得依靠时空的扭曲,来完成‘穿越’的巨大工程;所以,出入四维的另一个条件,我们必须明白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其实,就算人类到达另一个遥远的时空,我们进行的也并非是时间的穿梭,而是空间的位移;无从感知,还是因为层次窄小的局限;大约一百年前,科学家始终相信时间与空间是完全分开的,直到爱因斯坦推翻了这个概念,并提出了一个伟大的见解:时、空是相互关联的,时间与空间是可以互变、可以移动、可以纠缠、可以弯曲,才终结了时、空分离说,使得人类有了四维的意识;文明的步伐才向前迈进了一步。

另外,针对时间的流动或静止,我们还有一个概念:虫洞;虫洞是完成时、空纠缠与弯曲,进行星际旅行的捷径,是四维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当两空间聚集的‘量’沉积着向对方塌陷时,就形成了一个贯通的漏斗,两个漏斗连接处便是虫洞,类似于子吾寺山的形状。

现代科技已经证实,虫洞是真实的,是弯曲时、空可以互通的特殊途径、及空间穿越的时间隧道,是巨大能量的所在;所以,发现虫洞也是我们进入四维的路径之一;但依靠爱因斯坦的方程计算,如果虫洞在地球周围形成,只可能像亚原子那么大,且在几分之一秒内封闭,因为地球及周围的能量非常贫乏,根本支承不起虫洞的显现或延续。”

我准备趁机延伸一下所谓“存在”的意义,以拓展学生们的思维。

我说:“时间是三维人类以自身为参照,来感知同一系统内其他物体变化的一种‘度’;这种感知即无法度量又不能描述,只有视角的差异;依目前的智能,凡无法度量且不能描述的事件,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时间并不存在;钟表的度量只是‘人为’的反映了‘它们本身运动的规律’,并非是时间;定位系统也已证实,时间的量也非‘均衡分布’或‘均值消失’;但其‘长与短’可以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即‘长生不老’与‘稍纵即逝’;重点是‘长生不老’,简单的说,是生命体更加久远的感知世界的长度与宽度;这种感知便是‘存在’;人类是依靠‘意识’用‘夸克’粒子来感知世界或个体的存在,所以,只要把‘意识’中‘夸克’粒子导入其他也可以接受此‘夸克’存在的物质体内,‘感知’就一样存在。

再形象一点呢,比如把个体的‘意识’永久的储存起来,导入极为先进的‘计算机’中,这样个体就可以依靠载有有‘意识’的‘计算机’,来永久的‘感知’着这个姹紫嫣红的世界,并永久的与这个世界进行着交流与沟通;唯一不同的是,感知体由‘个体’换成了其他物质——‘计算机’,只是感知的实体发生了变化,但都能产生相应的思维,并懂得适应这个崭新的世界。

于是,被赋予了‘意识’的物质‘计算机’,便成了永恒的载体;只要把夸克粒子融合交叉到可以接受的‘物质’体内,这‘物质’就会有了生命的内涵与意义,也会有着传承与繁衍的‘意识’;当然‘计算机’只是其中之一,也可是以是不同的‘人类’,或自然延续的另一个‘生命’,这便是轮回之说的描述;但是,不管怎样都会引起另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回答的问题:宇宙为何诞生了人类?

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考虑,三维的‘人类’也许就是宇宙储存自己‘意识’的载体物质,并‘借用DNA的链接方式把物质与意识组成为人体的形态’,从而感知并维护着宇宙浩瀚的苍茫;当‘人类’不能感知宇宙时,宇宙就真得不‘存在’了;因此引导出另一个实事则是,人类只是宇宙感知‘存在’的高级载体,具有‘夸克’粒子的作用,被赋予在地球这台‘计算机’内;人类也只是适应地球这台‘计算机’而已;若生存的条件放眼于宇宙而言,人类如果离开大气、温度、阳光及屏蔽辐射的环境,在外太空一分钟也不能生存;离开了地球这台‘计算机’,也就不能再感知这个苍茫的世界了;所以说,人类也许是宇宙的‘夸克’粒子,连一台‘计算机’都算不上,因为并不能承载起相应的作用;其存在的目的也仅是‘宇宙为了感知自己生存的调节器’,这才是三维‘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是人类永不可能自由远离地球的原因。”

我继续说道:“所以,我们有理由判定‘地球就是宇宙为人类及其他生物专门制造的试验区’,或验证是否被‘观察’之不同而精心策划的条件;爱因斯坦曾感叹道:月球啊,是不是我看你的时候你才存在?其含义深刻的诠释了,我不‘看’你的时候,你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这更加深刻的诠释了‘双缝干涉’的结果;针对观察者而言,对于月球或星体,兴许观不观察就真得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所以,任何物质都是当‘我’感知到‘你’的时候才存在,当‘意识’永远的感知着,即使依附的‘载体’换成‘计算机’,那么‘你’也就永远存在着,‘我’也一样存在着;如果有一天,当‘我’不再感知了,我所爱的人与物、所想的情与景、所懂的事与理,才有可能不再存在;若果真如此,‘我’也不要悲哀,因为‘我’已转换成其他的‘载体’,在努力的适应新环境,还无法兼顾原有的‘感知’。

所以,所谓的‘人类’,也仅是此‘生’的“意识”被宇宙赋予在‘我’这个物质体内,而‘后’又被赋予在其他的‘载体’之中,即‘舍此蕴已复趣他蕴’,进入六道轮回之中,并用另一种‘体验’去感知‘新载体’的存在法则;有多少个‘新载体’,便有多少个存在的‘空间’,便有了多少个‘宇宙’之说。”

我说:“懂得了这些,也就懂得了生命存在的内涵与意义;也就从侧面证实了四维的另一种状态,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感知着同时存在的不同‘载体’,并且有‘几多’的不同,便有‘几多’的宇宙;三维仅是‘几多’中的之一,只能感知着自己而已。

而所谓的另一个悖论:一个人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不小心杀死了自己,那么,他又如何自未来返回呢?这问题在同一宇宙本不成立,若添加了‘载体’与‘感知’的概念,便迎刃而解了;所以,有几多的‘载体’便也一样就有几多的‘宇宙’;那么,我返回后杀死的也只是与‘我’有着同一感知的‘载体’而已;一切都与本宇宙无关,也丝毫产生不了影响;所以,我完全可以有几多次的返回到过去‘杀死’自己。

其根本点在于,人类都是依了时间作为一个轴向返回过去或走向未来,其问题的困惑不在于怎样‘返回’或如何‘走向’,而是‘现在、过去与未来’三者从未分离,本是存在的统一体;所谓‘返回’也仅是针对不同‘意识’或‘感知’的自己而已;分离,仍是‘感知’的错位;因为对于人类而言,时间的存在都是未知的因素,又如何根据时间来完成返回之行为呢?所以,人类如果不跃出三维的层次,打破意识之有意识的防范,时空旅行仍只是幻想。

这也是制约人类进入四维的另一重要条件。”

我说道:“既然如此,不防再次延伸一下人类的意义——人生的意义,这个课题有点大,却是生命拓展的方向;是三维一直在争论的命题;我个人的观点是,针对于不同的生命物种,因‘意识’的不同,被赋予的‘意义’也不相同,但意识存在的‘高明’之处,便是让自己存在于这许多的‘不同’之中,永不消失轮回再现;这也是牛顿一直探索的终极定理。

牛顿所有的科学理论,均在26岁之前完成,之后越研究越迷茫;于是26岁时转去研究深奥的哲学,即‘人’从何而来?又走向何处?即人生的意义了;之后全力一赴穷其一生终究无解甚是困惑;因为牛顿一样没有打破‘意识之有意识的防范’,并未破解‘生命’的本质仅是空间的转移,而非永久的消失,即‘意识’是在永不停息的‘轮回’之中。

这一样是相对于三维而无解的困惑,当人类智慧对于某些现象百思不解之时,会把困惑归属于‘神’的指引来解读、来定性;‘神’是三维对宇宙不解之万象的一种统称,或是一种寄托;且不同的‘意识’对‘神’的称谓也不相同;基督教称为‘上帝’,按照自己的相貌生人;大华古代称之‘女娲’,用泥土造人;佛教则称‘初禅’,由渡劫化人;均在回答着‘人’的来源,并暗示‘神’把‘意识’赋予到尘世之‘物质体’内,从而使‘物质体’具有了‘生命’的特征与品质,并被赋予了‘人性’,然后行走在天地之间,并彼此相伴走过完美的一生。”

我说:“那么,另一个深奥的命题是,当承载了‘意识’的‘人’这种载体消失之后,‘意识’去向了哪里?有猜测说去向了‘意识场’,并为人类的延续提供着帮助,但没有说明如何‘去’又如何‘帮’;其实,‘意识’并没有消失,而是由另一‘物种’进行了承载,即由另一种‘生命’依附本质的特征体现或感知着另一种世界;而进入‘意识场’的意识,只是促进种族进化的其中之一,与物种是否消失毫无关联;所以,在人类遥远的‘背后’存在着诸多的奥秘,储存并聚敛着所谓消失的‘意识’之类等等诸多的神秘;而相对于三维,这仍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三维不知道还有诸多的不知道,这也是现实。”

我说过之后停顿片刻,以确定同学们的思维是否跟得上我的解释。而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着,神采奕奕、兴趣盎然的期盼我继续讲解下去。

于是我说:“关于‘人’消失之后,‘意识’被另一‘物种’承载之说,大华哲者庄子进行过浅显又准确的阐述,即他的‘梦蝶’,就高度概括了‘意识’经储存与聚敛之后的‘去向’,简述了散去的‘意识’已依附于中意的他‘物种’或‘载体’之中,且沿用相应的本质感知并美化着同一个世界。

庄周,大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用浪漫的想象和美妙的文笔,对梦中化蝶与醒后恢复的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与深刻的反思,透彻的诠释了‘生命体’不可能确切的区分出真实与虚幻,以及生死之物化的观点,阐述了‘意识’的去向与依存的关系;由于庄周所处时代的局限,他不可能知道,生命的转化是因了空间的移动,而非平空的消失,但他能把所谓的‘生与死’纳入到轮回之中,并细说详情,这就证明了他的伟大。

《庄子•齐物论》记载:‘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他用轻灵飘渺的文笔,道破了‘宇宙间’一个彼深奥的哲学命题,‘生命’在庄周与蝴蝶之间轮回,即‘意识’存在于‘物物’之间的交融与互换之中,与西曲耐人发觉的‘意识场’同为天理,都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把‘生命’的存在归属于‘六道轮回’之列,即人是其中一道,蝴蝶也是;至于其他,庄周并没有记载或没有似蝴蝶一般的书写实情,但这并不影响他境界的高远及对人类的贡献;就因他阐述了‘意识’不论寄身于何种‘载体’,都是‘生命’的延续与对尘世的感知,并尽其所能的让世界因之而美丽,才让人类永远的记住了‘他’。

这便是三维依然持续的根本,也是意识因此高明的原因。”

我说:“其实,在当今的科学层面上,证实四维存在的实例还有许多,只是我们并未与之联系起来;我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一种物质,却有着特殊的结构框架,更有着特殊的功能——思维;所以说,大脑是一种具有意识的物质,意识是物质在不同的运动方式下表现出的存在状态;那么,意识为何依附在人类大脑这类‘物质’之上呢?又是种怎样的存在呢?

经过我们的不懈研究,已有证据证实,人类的意识是依附的特殊物质结构内发射一种电磁波,由夸克粒子组成,具有波粒二象性;是夸克粒子存在于特殊的物质‘结构’框架——‘大脑’上;由此推断,意识可以存在于任何适应的类似的特殊物质的‘结构’框架上,它不是由特殊‘结构’框架的物质自然产生,而是一种具有‘意识’特征的夸克粒子的附加;此特殊‘结构’框架的物质,诞生在宇宙的大爆炸时代,即137亿光年前,并随了大爆炸而存在于宇宙的任何角落,可随时接纳适应的夸克粒子,发射电磁波,产生意识。”

  1. 上一章
  2. 目录
  3.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