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继续说:“这种特殊的‘结构’,针对于宇宙则称为‘奇点’;所以,人类‘大脑’这种具有意识的物质,是宇宙本身的某种复制或截取,并通过具体的方式使‘物质’与‘意识’之间彼此影响、互相感知、储存能量、扩展延续,且具有思维的功能;可以说,在广阔的宇宙间,任何一种符合这种结构与机理的‘物质’都可以获得同样的功能,即吸存、接纳具有‘意识’功能的夸克粒子,然后产生并传递出电磁波,使毫无生命的物质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及世界的存在。
也可以说,发射电磁波的物质也具有了夸克粒子的功能;而夸克粒子又由‘末日’与‘未来’两种粒子组成,于是物质与宇宙便存在着‘末日’与‘未来’两个方向;另外,我们居住的地球,由于内部结构的原因也存在有天然的磁性,发射电磁波,那么地球结构是否也具有了这种特殊框架的‘性能’?还有待于研究;如果是呢,这又暗示了什么?便是暗示着‘地球’与‘人类’一样,同样具有着‘灵性’,感知着存在;所以,所有这一切并非悚言危听,是尚且无法验证与破解的实事;无法验证并非不能验证,无法破解也并非不能破解,待时间给予了验证或破解的机会时,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了。”
我彼有兴趣的说道:“于是,我们大华民族才有了这一古老的俗语,即‘万物皆在灵性’,这个‘万物’便涵盖了地球与星体;是大华古人知晓了什么?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这不得而知;但大华民族一惯崇尚万物都有灵性,并与之和平相处善良对待,却也是实事;只是‘万物’的灵性人类还不曾懂得而已,其‘灵性’也仅存在于同类物种之间才能感应;这般阐述,从另一角度、即早在五千年之前,就给予了人们某种明确的‘暗示’,任何‘物质’包括非生命体在内,都存有着‘精气’与‘天资’,都是‘灵性’的载体;只是人类还无法‘融入’或‘了解’他们的灵性世界,也无法‘倾听’或‘体会’他们的真实想法而已。
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智慧的突飞猛进,彭国源教授又验证了中子与质子高速撞击可产生‘夸克’粒子——即‘意识’,同时人类也进行外太空之旅,果然发现了具有‘意识’特征的星体,便也验证了大华古代朴素的俗语‘万物皆有灵性’却是宇宙间的一种正确描述,却也为地球一样具有着‘灵性’提供了直观的证据。才使得三维人类的文明有了质的飞跃与量的升华。
目前,地球灵性也仅是研究万物的序言阶段,真正的实质或更为震惊的是,它一方面在‘意识是什么’这个终极问题的探索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意识’并非只有生命才有;另一方面更加骇人听闻地暗示了这样一个实事:宇宙具有自我意识,它是‘万物’之源,因为这一融入‘意识’之具有特殊‘结构’的物质遍布于宇宙各个角落;且宇宙处处具有这种框架的物质,也未必全部体现在类似‘人类或动物的大脑’上,才使生命有了灵性。”
我说:“只不过‘人类’在宇宙中的作用,恰似‘干细胞’在生命体内的作用一样,可以让宇宙‘感知’到永生、无限,且有自我更新的本领与能力;这样,宇宙才能万寿无疆,永远存在;又因为‘万物’间的智能悬殊巨大,彼此无法交流与沟通,才不能互通‘有无’;恰如第五代人类的‘大脑’对物质的感知仅停留在外观与表象,而第四代玛雅人类的‘大脑’却对物质的‘量’有直接的判断,并能看透物质的发展、规律与结局,这便是巨大差异的一部分。
而针对万物之‘灵性’的表现——‘夸克’粒子的最新研究,今年五月(2006年),德国物理学家Bernardhaisch在研究真空中的夸克场时,意外发现某些粒子在真空状态下瞬间出现了流动的‘复杂性体系’,可使‘粒子’有‘意识’的避开温度或空间异常的位置,使得‘自己’在更好、更有利的环境中流动,或存在的时间更长;这种‘复杂性体系’所表现的功能,恰似人类的大脑一样,具备‘意识’传递的所有条件,并通过对环境的‘判断’来决定之后的行为与举止;这完全可以说明,‘夸克’本身就是一种‘物质’的物理行为,或生命也仅是‘夸克’的一种物理流态。”
我说:“我们知道,意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人类或动物的大脑’中,而是能够依付于任何具备足够复杂度的实体结构上,即产生在‘任何’物质之中,包括三维不可认知的所有物质;只是维度的局限,三维还不能把普通的物质通过能量的流动,变成具有‘复杂性体系’的状态,或让普通的物质避开恶劣或危险的空间,使自身的存在更加如意。
但可以断定,这种现象已经出现在宇宙之中;目前,科学家仍在积极的寻找能够呈现这种‘意识行为’的星系实体,即可以发射‘意识波’的星体,请注意,是星体而非星体上承载的生命;从而在地球上寻得到共同之处,以判定地球之‘灵性’的归属与方式;后终于发现,存在于某一区域的恒星,只会对准某一方向发射‘能量流’,这种‘能量流’具有随意选择方位的特征,使‘能量流’‘认为’有用的诸多星体改变原有的轨道,并沿着有利于发射源的方向运动;这仅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却清楚的验证了某些星体确实具有‘意识’并发射‘夸克流’。
这又是一个值得慰藉而又惊悚的实事,在三维仍没有‘物理依据’来证实;但这种现象完全能够证明,宇宙拥有自我意识,且知道自身的存在;而人类意识,或来自于宇宙,或来自于某星体朝地球发射而来的‘夸克流’;只是苍宇缈茫,星际遥远,三维还无从得知真相,也无法在普通的物质间进一步验证;在未来的时光里,当我们证实了‘宇宙拥有自我意识’以及‘人类与宇宙拥有各自的意识体系’,或两点中的一点时,就可以发现相邻维度紧密排列在一起的条件,或破解进入的途径;从而懂得原来维度之间的彼此关联,也是宇宙普通存在的自然现象;恰似三维不知的高时空生命或某种人类不曾了解的物种,在四维却是普遍分布的一个个单体而已。
一方遥远的无限大,连接一方极度的无穷小,且和平共处,确实是天体世界的一大奇迹,也是宇宙存在的伟大之处,更是三维人类致力于探讨宇宙的唯一目的;宇宙不但存在着生命,而是普遍存在着生命,并存在于包括这个绿色星球的任何角度;仅是属性的不同,低维还无从认知而已。”
我说:“那么,我们再返回到‘万物皆有灵性’的俗语之中,所谓的‘灵性’,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已有了明显的‘征兆’,如电脑的计算‘能力’、莫比乌斯环的‘连续性’及莱茵克瓶的‘无穷量’,皆是‘灵性’的表现形式。
电脑,是使普通‘物质’具有‘意识’的简单实证,通过编程,它可以代替人脑实现某些复杂而精密的计算,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没有情感不会思维,说明此特殊的‘物质’具有了与人类大脑相似的‘结构’框架,而非全部;只是大家从未深究,这种超级的编程‘语言’并非来自电脑本身,一样来自于宇宙的意识,是三维的人类发现、利用并赋予了物质这种‘结构’的框架,使之具备了部分意识的功能;目前的研究,正致力于给机器这种‘物质’增加‘生命’的情感,便是完善物质的‘结构’框架,使之成为懂善良、会思维、有情感的‘机器人类’。
而莫比乌斯环,是莫比乌斯在1858年,偶然把一纸条进行180度的旋转后,连成一个环;此环只有一个面,不需要空间的断裂与跳跃,就可以走到此环的任何位置;用三维的视角观察,此环的内侧也是外侧,上面也是下面,前方也是后方;只是从未有人思考过,此环的连接处便是两个‘空间’交融的三维展示;而后发现,人类的‘脑干细胞’便是这种旋转结构的环环相联。
那么克莱茵瓶呢,也是同理,仅是由二维的条状变成了三维的立体,由克莱茵在电脑上运用并发明,此瓶的底部与入口相通,它的里面也是外面,上方也是下方,如何灌水都不会填满,并接触不到容器的内里;有谁会想到,动物的心脏经肌腱线条的扭曲与连接,竟然组成了这种立体的构造,仅是外形恰似桃状而已;这便是不同的‘灵性’物质展示的不同‘结构’。
这一切也只是四维存在的另一实证,或是四维‘灵性’在三维显示的载体。如果再综观我们生存的这个绿色星球呢,‘她’一样无上与下、无前与后、无里与外,看似毫无规则,实则隐在其中,与‘黎曼几何’的演义一样,须用数学的‘计算’,才把真实的规则推算出来;‘黎曼几何’也是从另一方面展示了四维的真实与存在,只是人类从未深思过。这些都是四维实证在三维的表现,是最浅显的表现。所以,四维并非没有显现,而是显现了人类也不知晓,就算某些四维生命真得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不曾知晓,因为我们的认知依然处在低维。”
我继续说:“三维的‘黎曼几何’,探索的也是四维的规律,虽是皮表,却切入实质,内容值得探究;大家知道,殴几里得撰写的《几何原本》是欧洲数学及人类数学发展的基础,数学圆锥曲线的内容由他提出,他用几何的方式,科学的研究了规律性图形的走向与未来,并用数学方程式计算出其未来的形状与未知的特征;由于他证明了立体形态存在的逐多规律与性能,在人类的几何学上立下不朽的功绩,被誉为‘几何之父’;此是智慧的功劳。而玛雅人通过视角的观察,便可得知图形未来的现象与未知的性能,并清楚其最后的结局;因为他们的大脑对物质的‘量’有直观的判断;这是意识的本能。
殴几里得的研究,因为、虽然、但是——只适应于三维的规律性几何体,却无法描述自然现象中无规则几何体的走向与发展,如山脉的高低、波浪的起伏与云图的形状等;这些无规则的形体,由于自身携带的某种‘能’与‘量’,看似随机,实际表现出了统一的可知的走向与变化;如鱼鳞云、地滚云及动物云等,均是此种能与量的显示。
1854年8月,数学家黎曼由此产生灵感,决定用数学的定律,辅助‘时间’、‘能量’及‘外力’等诸多参数进行分析,果真证明了一些可见与不可见波形的几何状态及未来变化,并用计算的方法,验证了随意波形的成因,得知了无限多样性波形的存在与能量的关系,并发现有一种类似“人体8字”形状的波在昆仑山的某一高峰向太空发射,只是波能微弱而单薄,却成为‘波形多样性’的另一实证;黎曼通过人类的思维,用几何的方式描述了不规则的几何体,让三维的几何学跨越到了高次元的空间;实质上,这已将维度扩展到四维甚至更高,并步入了高维空间的波能研究,特别是波形的多样性,对目前研究的‘弦理论’、‘波生命’及‘意识流’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是并未发现统一的规律而已。
当然,别说早在19世纪,即使现在,人类对此的理解还是甚少,仍无法透彻其中的原因;所以,黎曼对于四维的分析,仍然是概念层面的推测,不是科学验证的实践,不是技术机理,而是视角效果,不存在时间,仍无法成为物质运动量值的衡量准则;因为运动规律仅存在着‘时间概念’而非‘时间变化’,以至于至今仍只知其存在而无法深入的探究。”
我说:“最后,我们还是返回到‘时间’这个量值上分析;针对物质而言,任何一个粒子产生了变化,都可以再次实现它的‘逆向’或‘同向’的转变,时间在它们‘身上’无法留下任何痕迹,量子的互相作用是如此,意识的随意切换也是如此,而光的双缝干涉更是如此;所以,并不存在时间;那么,人类的大脑为什么会有‘时间’的感觉?全是因为宇宙存在着一维的‘熵变’,便也有了一维的时间‘意念’;简单的说就是,宇宙整体在不断的膨胀中,空间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扩散也越来越零乱,这种遥远、扩散与零乱在整体上是不可逆的,也是沿一维的‘熵变’进行,这才有了不可逆的时间意念。
目前的宇宙仍在爆炸中扩大着,其能量也仍在转移中互换着;‘能量’的转移,是时间的表象;‘熵变’的一维,才是时间的本质。时间是依附表象与本质来显现其存在,于是大脑这种‘物质’便感知了时间的存在;而另一个更大的疑问是:大脑并未直接联系、体味到宇宙正在变得遥远、扩散且零乱的任何状态,为何会如此明显地产生出‘时间’的感受?原因很是简单,是‘意识流’走向的醒悟与感知,是意识之有意识的防范,这事件本身已经是‘四维’的属性了,即人类的大脑,在‘有、无’观察时的活动,实际上一直按照‘双缝’的模式进行,并在莫名的状态下完成了对四维认知。而其三维的‘本能’,却用‘时间’来阻止着这种认知,并实施着防范的功能。
大脑是宇宙赋予三维显现四维的‘仪器’,是物质、意识与能量的统一载体;在人类的意识上,‘大脑’必然暗藏着是‘固守’还是‘进化’的悖论,所以探索‘物质’与‘意识’的意义,并非仅为谁是第一位或第二位的争议,而是证实着:高、低维度的空间一直在相连,是以某种低维‘不认可’的方式一直相连;人类的‘大脑’不是不可以进入四维,而是‘有意识’时一直‘抵触’着进入四维,‘无意识’时‘随意’进出在四维;而‘努力’着争取,仅是一种自我安抚与慰藉的假象,假装着一切都在朝向‘美好’的状态而进化,这就是三维;而四维与五维也是相连,却没有抵触之意,因为四维加上‘思维’的层次便是五维;五维是时间、空间与意识的互相统一与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