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着卿丘晨说:“所以,就目前而言,创造或实现进入四维的条件,懂得人类大脑的‘结构’至关重要,只是我们还未开发出应有的功能;当然,还有许多次要的因素;比如:人们所认知的四维是三维加上时间一维而成,其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四维与三维的结构并非一致,也非我们理解的平辅或延展;所谓的四维,并非三维再加一维——时间,而是三维的每一维度,分别加上一维的时间来维系;而‘黎曼几何’、莫比乌斯环与莱茵克瓶,仅是四维在三维中最浅弱的显现,是三维的某一维加上了时间而形成,从而把‘复杂’变得‘简单’了。
而‘人脑理解宇宙’、感知四维,也并非是独立的事件,是‘大脑’的本能,是所有‘意识’与‘宇宙’的融合,或是显示了一种潜在的‘闭路循环’;而‘理解’也仅仅发生在‘人脑’的特殊‘结构’中,并发生在所有被‘意识流’覆盖过的区域,大凡发射类似‘电磁波’的‘物质’,都可以感知并理解着这个真实的世界。
所以,意识是物质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表现出的不同特性,是物质在‘有观察’与‘无观察’状态下各自呈现出的一种行为,也是三维与四维相关联的入口;它是三维也是四维,是真实也是虚幻,是过去也是未来;无时间观念,无上下之分,无远近之别;三维进入四维只是欠缺必要的条件,条件成熟,我们都可以进入四维,并适应四维生存的环境,因为我们的大脑已经适应于四维的空间,并与宇宙间相同的‘结构’框架拥有同一类根源;这个根源最终证明了,并不是这种‘复杂性体系’让宇宙拥有了意识,而是宇宙自身就拥有这种‘复杂性体系’,并分别存在于各低或高的维度层次之间;所以,宇宙是拥有意识的‘源泉’,并从上而下顺应着拥有了许多并不复杂的空间与物质,且赋予了不同维度不同量值的‘意识流’。”
我知道如此的解释,同学们肯定处在困惑之中,但外太空的研究与走向,就是在虚幻的不真实中,寻得最真实可靠的依据为人类解读。
同学们没有一人提出问题,都在静静的听着我更加深刻的解释。
于是我又说:“如何理解不同量值的‘意识流’呢:比如旅行的甲、乙两人,前行的速度不同会有时间差,二人的‘时间’将以不同的‘速度’流逝,而两人的‘大脑’也会有不同的反应;如果甲的速度非常快时,他与观测系内的示数相比较,值就会‘小’,时间流失也就‘少’,则衰老的速度会比乙慢许多;所以,当甲看到乙时,以为乙衰老的太快;这就是‘意识流’的比较,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论述,也是一个时空概念的命题,因为他们进入了不同的时空之中。
不同的维度对‘意识流’接受的量值也截然不同,量值的大小取决于你相对的速度,也取决于你所在的时空,更取决于你生命能量的‘熵值’变化;所以在彼此‘视角’里反馈与感知的影像便也不同;这是‘意识流’的作用,也是意识的熵变。
意识是一种能量,也是通过不同的波与所处的空间彼此联系或互相感知;毕竟甲、乙均在地球之上,运动的相对速度很低,所以因‘速度’导致的差异,给两人造成的变化并不太大,即生命量值的熵变在人类的‘视觉’里不甚明显;这仍是空间行走而非时空穿越,所以不能与生命体的外貌与特征混为一谈。
那么,针相对于极速飞行,其‘意识流’的熵变就很大,大到可以用‘未来’与‘过去’来描述或说明;当你进行了时空旅行之后,再返回到地球时,你就到达了地球的‘未来’;因为地球也在向着未来而行,并成为一种真实的场景,来接纳太空之旅后返回的‘意识’;所以,穿越到‘未来’在理论上要远比回到‘过去’的可能性更大,且更容易。”
我话题一转,继续说道:“但是,‘过去’才是我们真实的存在,是曾经走过的路径与经历的现实,而‘未来’是不曾发生的空间,如此分析,回到‘过去’要比去向‘未来’更加可靠,也更加真实;那么,‘过去’与‘未来’,到底哪一个更易于到达呢?这便是‘意识’在超度光速运动时,时间与空间共同变化后形成的悖论;看似两者都能实现,又都不能实现。
于是,摆在人类面前的另一个课题就是,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兴许就在一个共同的‘点’上,并非在遥远的距离之外;或者说过去、现在与未来,也仅是表述‘时间’的另一种说词或暗示。若果真如此,便也可以验证了宇宙本就没有时间之说;而所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都存在于‘意识流’或‘梦境’之中;这便与量子的叠加、纠缠与不可区分的特征又惊人的一致了;这让人类异常的惊讶。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联想,兴许此悖论存在的目的,就是验证着这一骇人听闻的‘宇宙真相’,四维才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三维仅是在被‘观察’后的成像;由于‘意识’渺似菌类,还无从感知这种叠加与纠缠,才造成了到目前为此,四维仍是一种启迪与开发,不可验证与实践,只能猜测与梦想,属意识的认知范畴。
这种现象比一米的尺子缩为半米甚至为‘点’容易理解的多;那么,当我们再次返回到尺子的缩减现象时,问题之一,是物质真正的缩减,还是光波传递对外呈现的自然现象?降低到相应的速度可否恢复到原貌?答案是肯定的,也符合三维的思维模式,是对外呈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也是可以恢复到原来的面貌。”
其实,关于四维的出入或证实,本不需要如此抽象的理论或说词便可完成,就是由我这个四维的生灵,带领他们进出一番即可,这是最便捷又最可靠的策略。我完全可以带领他们游走一趟我千年的历程,或重游一次他们自己这二十几年的人生历程。这是最好的证实办法。但是,我万万不可如此。
所以,我最后又说:“现在的我们,也只是面带微笑的了解这些我们认为虚幻的现象,如何去证明仍需要探索,所以大家还要努力;这样也算是,对得住我们人生一世的大好时光,对得住拥有的特殊‘结构’框架来研究‘复杂性体系’呢。”
我说完后,微笑着看大家,而大家也一样兴奋的看着我。
时间过得很快,下半年就要结束了。
这段时间,我时刻关注着黄冈古,他倒也没有异常的举动,这让我思量我对他的怀疑是否有误,他本没有可以让我担忧的因素,是我太过小心而已?可以肯定的是,他仍在暗处观察我,或者说监视我。有几次的周末时间,我看到他就跟随在我身后不远的地方,眼睛眨都不眨的看着我的举止;待我发现时,他立即转身隐藏起来。因无异常的悸动,便也随他而去。关于生命体穿越时空后形体与相貌变异之事,他从未向我提及,也未曾再次说过,这事也就过了。
我也只是偶尔把他与曾经的我“自己”联系起来,否则他不会问出穿越时空后外形的变化;穿越后我“自己”会变化成他?想想也是极不可能。有时吧,我在潜意识里就感觉到,我只需轻轻伸手遮挡住某道光线,便可置他于死地,所以我也从未担心过他的跟踪;至于为何有这种感觉,我也是困惑;兴许我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的缘故。
其实,在暗中监视我的行列中,卿丘晨也算一位,当我发现时,她也是立即转身或望向他处;对于她,我却没有只要遮住某些光线便置她于死地的感觉,反而与她还有种波能的相融。这是我担心的地方,加上我对他们俩人也一样的好奇,这才让我有了恐慌之感。我们越是不能直接的面对,我就越是无法证明他们的真实身份。
为此,我还专门查过他们俩人的出生地。黄冈古自幼生活在居川,祖籍写的是山东省肥城市桃园镇高岭村,属于泰山地区。这地方我都没有听说过,但泰山我是知道的,我曾在泰山以北不远的地方生活过一段时间,就是巴楞士所说的“达利亚布衣”。卿丘晨的籍贯在福建汀州安塞乡桃草山村,我打开地图对比过宋朝时的位置,在如今的安塞乡区域,宋朝时还真有一处叫突兀山的山谷;但卿丘晨从没有提及,也许她并不知道,也许早已改了名称,再说这已是千年之前的命名,她若听过也如同听神话故事一般呢。
此时,我已经知道她与南巴峰下的莲花本无关联,这事也是近期才得到机会与她交流。期末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我们在图书馆相见。
我询问过她考试的情况后便随意聊天。
我说:“时间真快,转眼大一的上半年结束了,可你当天入学时的情景,我仍记忆犹新,对你吟唱的那首歌谣也印象彼深呢,我思考过却不知言者何意?”
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笑着说:“老师,我也一样,仍记得第一次看到你时的心动;那个,关于歌谣,我给你讲过的,是我的一个梦境,在梦中有一位与我神似的女子所唱诵,你还说那座雪峰应该就是描绘中的南巴峰,至于意境我也不太明白所示何意?只是记住了。”
我回答说:“知道,只是感觉时间飞速的流逝,快的让人恐慌呢。”此时,我想放射我的波能,看她感知的程度如何,这是验证我们有无感应的唯一途径,又担心伤及到她,便也做罢。
她答非所问的悄悄说:“老师,其实啊,现在想想,我认为当时我可能真得进入了四维,遇到了我的前世,只不过是以梦境的状态呈现出来。”说后便不好意思的笑。又说:“老师,梦境与迷信有关么?”
我说:“没有关联,迷信属子乌虚有的乱讲一气,没有理论基础,也无科学验证,形成不了规律,是不成体系的随意之言语;而梦境则不同,每人均有、时时会有,虽无规律,却有暗示作用;目前三维的梦境解释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功能的一种自然状态,这种解释特别中肯,也特别现实,即没有肯定虚幻对现实的暗示,也没有否定其存在的作用,如同人们对爱因斯坦提及四维时的态度一样;但梦境所表示的情景及记忆,与未来确实有着密切的关联,这就得引起人们的深思了;我认为梦境是人类对某一未知场景的描述,是思维在某一客观形态下对未来的预测,决非迷信。”
卿丘晨频频的点头,表示认真的听着我讲呢。
我趁机说:“如果把梦境的现象与宇宙的现象对比分析,或者说把梦境放宽到宇宙之范畴,用宇宙的语言来述说的话,‘梦境’是一种无意识状态下的空间迁移,是过去或未来发生事件的影像反映;有许多的梦境可以预知未来,会在之后的事件中应验;有的人会反反复复的梦到同一个场景、同一个事件或同一个地方,这是不同‘载体’叠加态的一种反射;或是‘平行宇宙’中另一个我的行动轨迹,且对我的行为有着指导意义;因为生命体中只有相同脑电波的显影,才极易出现在彼此的大脑之中,并幻影成像。”卿丘晨频频点头。
我说:“还有一种梦境,是‘人类某电波’与‘他生命某电波’偶然相连后的正常反应,让彼此的感知在大脑中成像;其实,人类在清醒状态下,也有这种预知、反射或感应,但清醒时由于其他真实的像或视角超过了此感知的量度,或因是在‘观察’下的行为,所以才不得显现;在睡梦中,大脑关闭了其他的影像、视角、嘈杂与喧嚣,即在无‘观察’时,此场景才显示出来,才‘看’到了另一种真实的状况;当然,‘梦中之境’在三维里仍是无法证实或根本不能解释,当现实中真实或类似的状况出现了,场景似曾相识,人们才想到了‘曾经的梦境’,于是幡然醒悟,原来早有暗示,只是这才知晓,所以与迷信毫无关联。”
卿丘晨说:“那么,‘梦境’中的梦回童年或在未来应验,有理论支持么?”
我说:“童年的记忆已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印迹自然时常显示;而对于应验的未来之事,其实也很好解释;宇宙轨迹是种‘定值’,‘意识’信息已存在于宇宙之内,并随各物体沿‘熵变’的轴向直行而去,又因符合量子纠缠规律,一切都会自然的‘到达’未来的某种结果;当大脑进行着本能的活动时,因无时间、无顺序的特征,所以未来的‘结果’被大脑提前捕捉,并出现在梦境之中了,但也一样无时间、无顺序;与爱因斯坦提前预知‘四维之波’具有相同的道理;这只是解释的说法,不是理论的支承;至于为何说‘梦境’也是真实的场景,因为‘双缝干涉试验’已经证实,在‘无观察’的环境下,光子显现的像才是波的真实状态,于‘意识’而言才是存在的真实场景,否则仅是粒子的观察表象;所以,梦中的‘真实场景’与现实的‘观察表象’共同组成了我们眼前的这个三维世界。”
我接着说:“至于梦境为何是支离破碎的不完整印迹,是因为地球生命诞生之初,宇宙间涌动的夸克粒子与地球上原有的夸克粒子进行了交融,后组成意识,并依附在特殊结构的框架内,支配着地球人类的行为与举止,但是宇宙间融入的信息是未知、零乱又涣散的,所以并不能支承起人类完整的思维与行动,但总归受到了某种量、即宇宙未来熵能的指引,所以显示的也是零乱的未来的印迹,并成为幻影,因又有了现实夸克粒子的介入,影像也就有着部分的现实印迹;这种解释比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更切合实际,不知你可曾思考过这些?”
卿丘晨摇着头说:“没有,我只是听到宋光说过,他童年时代曾梦到与成年的自己交流玩耍;黄冈古也说过,梦境的光影在实际中呈现,验证了‘梦想成真’并非概念,是真实的存在;黄冈古还说,你的‘空无理论’是正确的,他曾见过黑洞诞生时的光影,即真实的境况,我还笑他是在梦中所见呢,他却摇了摇头说不是;这有些不可思议,没想过梦境原来这么深奥。”
我吃惊的看着她说:“梦境成为实现?还见过黑洞诞生的光影?”我尽量思维着这种现象存在的条件;梦中的场景在生活中实现了?